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平原河网生态校园景观水系水生态规划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谢忱 黄溢 +3 位作者 钟胜财 丁瑞 蔡秋鹏 乌景秀 《净水技术》 CAS 2021年第3期61-67,共7页
在"生态校园"概念的引导下,以生态优先为理念、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生态平衡为原则、生态构建为核心、水文化和水景观规划为补充,依据现场区域特点、水质状况等实际情况,结合水生态目标校核,设定不同生态功能分区,采取多种净... 在"生态校园"概念的引导下,以生态优先为理念、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生态平衡为原则、生态构建为核心、水文化和水景观规划为补充,依据现场区域特点、水质状况等实际情况,结合水生态目标校核,设定不同生态功能分区,采取多种净化措施进行强化处理,以构建完整的生态校园景观水系水生态系统。文中以某学院智慧水利示范建设项目中的水生态系统构建为例,对生态校园景观水系规划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今后新建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校园 水生态构建 水文化规划 水景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平原地区中小流域水系生态修复实践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钟胜财 胡婷 +3 位作者 郑小燕 姚雪琳 薛晓辉 张志慧 《环境生态学》 2021年第7期49-55,共7页
中小流域河网水系治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通过对平原地区中小流域河网水系特征与问题进行归纳,及其治理手段进行探讨,并结合上海宝山区罗泾镇中小流域河网水系水环境问题诊断及生态修复措施成功... 中小流域河网水系治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通过对平原地区中小流域河网水系特征与问题进行归纳,及其治理手段进行探讨,并结合上海宝山区罗泾镇中小流域河网水系水环境问题诊断及生态修复措施成功实施案例。中小流域河网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必须在河道截污控源、河底清淤等前期工程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以地区区域河网水系水质提升和污染削减为目标导向,结合现场踏勘及调查分析,根据区域特点、水体状况,统筹规划多个综合功能区域,拟通过构建以“水生森林”净化系统为主,辅以相关的水生态工程措施(生物基网净化系统、生态沟拦截净化系统等)进行河道生态修复,赋予河道生态自净系统,提升水质并保持长期稳定。此外,在实行专业维护的同时应加强农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协调管理,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以水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为上海市中小河道水生态修复提供示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水生态修复 中小流域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宝山区老市河城市河道水生态修复实践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朱萌 钟胜财 +3 位作者 郑小燕 薛晓辉 张志慧 王强 《环境生态学》 2021年第4期67-72,共6页
随着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我国人民对美好水环境生态需求日益增长,现阶段城市河道整治已进入水生态修复阶段。以上海市宝山区城市河道——老市河为例,结合截污控源及水质提升物理措施(人工疏浚及增氧曝气等),重新恢复以沉水植被为先... 随着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我国人民对美好水环境生态需求日益增长,现阶段城市河道整治已进入水生态修复阶段。以上海市宝山区城市河道——老市河为例,结合截污控源及水质提升物理措施(人工疏浚及增氧曝气等),重新恢复以沉水植被为先导的“清水型健康水生态系统”。项目实施后,老市河水下形成以矮生耐寒苦草为主的沉水植被群落,水生态明显恢复,水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依据水生态系统跟踪监测分析,老市河水生态系统恢复后对TN、NH_(3)-N及TP的去除率分别达71%、83%及71%,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V类水平。本工程可为后期上海市河道水生态修复提供示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修复 城市河道 老市河 治理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后海三棱藨草湿地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年度变化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7
4
作者 钟胜财 于克锋 +4 位作者 厉成伟 吴铭轩 武鹏玲 何培民 方淑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9-899,共11页
如何确定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操纵及生态修复效果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为对象,研究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年度季节变化及空间格局。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0种,四季都存... 如何确定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操纵及生态修复效果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为对象,研究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年度季节变化及空间格局。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0种,四季都存在的优势种有光滑狭口螺、拟沼螺、堇拟沼螺和中国绿螂。春季以中国绿螂为主要物种,优势度大于0.4;夏季以拟沼螺和堇拟沼螺为主,优势度分别大于0.1和0.2;秋冬季优势种数目比春夏季高,均为13种,但优势种值较春夏季为低,且均匀。多样性、丰富度指数(p<0.01)及均一性指数(p<0.05)在空间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到达2.53。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南汇东滩湿地生境质量从极差、差改善成等级一般,生境质量提高明显。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的排序分析表明,春夏秋三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植被指数及高程相关,其次是有机碳、含水率、导电率和硝氮,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受含水率、导电率和硝氮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变化格局 海三棱藨草 影响因素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陶燕东 钟胜财 +5 位作者 历成伟 赵萌 丁平真 方淑波 何培民 于克锋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49,共10页
南汇东滩湿地由于过度的围垦活动,导致严重退化,本研究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恢复湿地原有的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态系统,并对海三棱藨草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在对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生态系统调研基础上,于2016年... 南汇东滩湿地由于过度的围垦活动,导致严重退化,本研究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恢复湿地原有的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生态系统,并对海三棱藨草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在对南汇东滩湿地海三棱藨草生态系统调研基础上,于2016年4月实施重建海三棱藨草群落工程,海三棱藨草移栽密度为每10m^2一簇(20株,面积约0.04m^2),重建区域面积10hm^2。通过比较修复区与对照区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及大型底栖动物的差异,探究该工程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显示,海三棱藨草在修复区内长势良好,覆盖率由移栽初期的0.4%到10月份的83.4%,面积扩增208.5倍;截止到2016年12月份,土壤有机碳与对照区相比提高44.19%,增加显著(P<0.05),土壤中总氮、总磷与对照区相比分别降低17.19%和19.80%,营养盐去除效果显著(P<0.05);2016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修复区内土壤中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87ind./m^2)与对照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53ind./m^2)相比提高61.11%,生态修复效果显著(P<0.05)。本研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探究海三棱藨草群落对湿地生态修复的效果,为日后海三棱藨草的保护及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三棱藨草 滨海湿地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修复 南汇东滩
原文传递
Miseq测序分析围垦后海三棱藨草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萌 印春生 +3 位作者 厉成伟 钟胜财 于克锋 方淑波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8-727,共10页
为探讨上海南汇东滩湿地围垦后海三棱藨草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应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藨草密集区与光滩区4个季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相关的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藨草密集区与光滩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 为探讨上海南汇东滩湿地围垦后海三棱藨草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应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藨草密集区与光滩区4个季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相关的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藨草密集区与光滩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差异显著(P <0. 001),藨草密集区高于光滩区,同一区域样本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季节变化显著(P <0. 001),春夏2季低于秋冬2季。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Cyanobacteria(蓝藻菌门)是各样本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门,且样品优势菌季节性差异较大。RDA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盐分、干湿比、硝态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弄清海三棱藨草湿地的空间扩张微观机制及促进海三棱藨草湿地快速修复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海三棱藨草 沉积环境 湿地修复
原文传递
滨海湿地植被-土壤相互作用及其对沉积环境分异的响应格局 被引量:6
7
作者 厉成伟 赵萌 +3 位作者 陶燕东 钟胜财 于克锋 方淑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305-3314,共10页
开展滨海湿地植被与土壤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湿地植被修复工程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解析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如何响应湿地土壤沉积环境的改变,并建立植被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选择南... 开展滨海湿地植被与土壤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湿地植被修复工程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解析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如何响应湿地土壤沉积环境的改变,并建立植被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选择南汇东滩滩涂,采集了2015—2017年32个采样点的土壤理化参数数据及高程数据,以及7个采样点的海三菱藨草光谱反射率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植被指数、土壤理化参数及滩涂高程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将高程变化与NDVI变化的幅度分为12个级别,取中值6作为分析的阈值。结果表明,高程变化值与NDVI变化值同时不低于6的区域占总区域面积的51.45%,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西部有小范围分布。80.45%的NDVI变化值为级别6及以上区域包含在滩涂高程变化值为级别6以上的区域里,同时,围垦后南汇东滩高程逐年增加,NDVI值也呈增加趋势。这表明,在一定范围里,滩涂高程与植被NDVI变化在空间动态里具有同步性。滩涂高程与土壤理化因子地统计分析表明,高程与土壤盐度、含水率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空间相关性,土壤盐度、含水率是显著影响海三棱藨草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土壤因子。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分异所导致的高程变化是海三棱藨草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基于NDVI的植被指数研究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植被群落的变化及扩散的整体格局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三菱藨草 NDVI 土壤理化因子 滩涂高程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南汇东滩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时空分布特征
8
作者 武鹏玲 吴铭轩 +6 位作者 胡阳 何宁 王沁怡 张生乐 汪茂秋 钟胜财 方淑波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0-762,共13页
依据植被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2019年上海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植被混合区以及光滩区等4个不同区域土壤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不同... 依据植被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2019年上海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植被区、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植被混合区以及光滩区等4个不同区域土壤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湿地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不同,脲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区>光滩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混合区>光滩区,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光滩区>海三棱藨草区>混合区>互花米草区,过氧化氢酶的大小顺序为混合区>海三棱藨草区>互花米草区>光滩区;混合植被区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低于单一植被区,互花米草入侵降低了脲酶蔗糖酶活性,降低了海三棱藨草湿地的土壤肥力;不同植被类型区域土壤酶活性受环境因子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决定了土壤肥力进而影响了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三棱藨草 互花米草 生物入侵 土壤酶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