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自然改造对云南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俊艳 陆元昌 +2 位作者 成克武 钟开鹏 黄永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77,共6页
近自然改造对于调整云南松人工林层次结构、改善林内物种组成和生境条件、促进林分向天然林群落结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对近自然改造4年的云南松人工林、对照林分及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云南松人... 近自然改造对于调整云南松人工林层次结构、改善林内物种组成和生境条件、促进林分向天然林群落结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对近自然改造4年的云南松人工林、对照林分及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云南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初步结果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近自然改造后,林分密度降低,乔木层云南松的重要值下降,林分混交度提高;灌木层更新种类增多,多样性增加;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不大;近自然改造促进云南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向天然次生林方向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改造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云南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桉6×6全双列交配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淡清 刘永平 +2 位作者 曾德贤 钟开鹏 范林元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35-840,共6页
以蓝桉 6× 6完全双列交配的子代测定林为试验材料 ,对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冠幅、弯曲度和枝径比 7个性状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这些性状主要受一般配合力 (GCA)、特殊配合力 (SCA)和特殊正反交效应(SRE)的控制 ,... 以蓝桉 6× 6完全双列交配的子代测定林为试验材料 ,对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冠幅、弯曲度和枝径比 7个性状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这些性状主要受一般配合力 (GCA)、特殊配合力 (SCA)和特殊正反交效应(SRE)的控制 ,母本效应 (FEM)对弯曲度有较小作用 ,而父本效应 (MAL)对所有性状影响甚微。有 3个亲本对改良数量性状或树干品质有显著的作用 ,有 8个组合对提高数量性状遗传增益的贡献极显著或显著。蓝桉的数量性状既有自交衰退 ,也有自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列交配 遗传效应 GCA SCA 生长性状 蓝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山地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灌丛恢复改造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成克武 周晓芳 +3 位作者 江其川 周彬 钟开鹏 臧润国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29,共8页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方法,对滇中一平浪林场滇石栎退化灌丛的植被恢复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石栎灌丛的4种退化状态类型,分别代表滇石栎灌丛向云南松乔木林演替过程中的4...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方法,对滇中一平浪林场滇石栎退化灌丛的植被恢复改造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石栎灌丛的4种退化状态类型,分别代表滇石栎灌丛向云南松乔木林演替过程中的4个阶段,各个阶段植被恢复与改造的方法措施因立地条件、物种组成、植被盖度、高度的影响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加快演替进程的特点:在近裸地和散生灌丛阶段,植被恢复的主要任务为通过人工手段增加滇石栎灌丛的盖度;当群落演替进入疏灌丛阶段,则需要采用植苗方式引入云南松来加速灌丛植被的更新演替;在引入云南松并演替到密灌丛阶段后,需要根据群落中优势种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抚育改造措施,来促进灌丛中云南松的快速发育并调整群落结构及物种组成。通过上述4个阶段不同方法的综合应用,滇石栎灌丛植被初期高度、盖度增加,后期向云南松林演替加快,恢复改造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石栎灌丛 恢复改造 滇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密斯桉不同种源的引种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曾德贤 刘永平 +5 位作者 范林元 钟开鹏 方正中 雷彩惠 刘丽 王发忠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1-11,共11页
从原产地引入史密斯桉7个种源,以蓝桉、直干桉为对照,在云南亚热带地区的5个试点上进行史密斯桉不同种源的引种试验。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史密斯桉在各试验点上的生长表现较好。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总体超过蓝桉和直干桉;各试验点... 从原产地引入史密斯桉7个种源,以蓝桉、直干桉为对照,在云南亚热带地区的5个试点上进行史密斯桉不同种源的引种试验。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史密斯桉在各试验点上的生长表现较好。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总体超过蓝桉和直干桉;各试验点的史密斯桉全年都在生长,一般以7月生长量最大,2月生长量最小;平均出油率分别超过蓝桉、直干桉69 89%和51 78%,桉叶油的1,8-桉叶素含量分别超过直干桉和蓝桉8 87%、11 14%。每公顷桉叶油产量超过蓝桉30 66%,超过直干桉9 17%,每公顷桉叶素产量分别超过蓝桉和直干桉45 25%和18 93%。史密斯桉不同种源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变异幅度较小,而种源内的变异幅度较大,为种源间变异的5~6倍。种源间树高、胸径、出油率、产叶量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树高的地点与种源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树高、胸径、材积、产叶量、出油率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 18、0 50、0 22、0 33、0 36;产叶量与胸径、冠幅、枝重成正相关,出油率、1,8-桉叶素含量这两个性状与其他各性状相关不显著,为相对独立的性状。根据树高表型值,分别选出适宜各试验点种植的优良种源;根据不同育种目的分别进行了用材林种源选择、油用林种源选择和材油兼用林种源选择。其中油用林种源选择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密斯桉 种质资源 引种试验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