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州地区气象因素与川崎病发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爱华 岳亚延 +7 位作者 金增游 潘璐璐 张营营 王丹 钱燕 张园海 吴蓉洲 褚茂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891-895,900,共6页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与川崎病(K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温州地区住院的KD患儿资料及该地区气象资料,对每月KD发病人数与同时期该地区气象因素,包括降雨量、风速、日照时长、气温及气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5...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与川崎病(K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温州地区住院的KD患儿资料及该地区气象资料,对每月KD发病人数与同时期该地区气象因素,包括降雨量、风速、日照时长、气温及气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温州地区约1 956例KD住院患儿纳入本研究,KD发病率以春夏季为高,冬季发病率较低。降雨量与KD发病率成正相关(r=0.217,P<0.05),气压、风速与KD发病率成负相关(r=-0.209、-0.652,P<0.05),气温、日照时数与KD发病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KD的发病与气象因素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风速 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膜微粒对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棉 王珏 +6 位作者 耿志敏 潘璐璐 金增游 贾连红 卢家程 黄念念 褚茂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625-628,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凋亡膜微粒(MSC-MPs)对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提取SD大鼠MSCs,在缺氧低营养条件下培养,收集上清液并提取MSC-MPs,用MSC-MPs刺激大鼠CFs,用CCK-8和划痕实... 目的:探讨体外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凋亡膜微粒(MSC-MPs)对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提取SD大鼠MSCs,在缺氧低营养条件下培养,收集上清液并提取MSC-MPs,用MSC-MPs刺激大鼠CFs,用CCK-8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CFs增殖和迁移,qRT-PCR检测CFs中I型胶原、II型胶原、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型蛋白和纤连蛋白的合成情况。结果:CFs被MSC-MPs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0.05),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I型胶原、I型胶原、波型蛋白和纤连蛋白合成增加(均P<0.05)。结论:体外缺氧条件下MSC-MPs可促进CFs的增殖和胶原合成能力,而对CFs的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膜微粒 心脏成纤维细胞 增殖 迁移 胶原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膜蛋白16A与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中炎症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凯 周爱华 +3 位作者 金增游 狄天伟 胡青青 卢朝升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0年第11期2104-2107,共4页
目的探讨跨膜蛋白16A (TMEM16A)与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中炎症反应的关系,为诊治肺动脉高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除腹主动脉夹闭3 min和不穿刺吻合缝合血管外,其余采用分流组方法处理)... 目的探讨跨膜蛋白16A (TMEM16A)与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中炎症反应的关系,为诊治肺动脉高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除腹主动脉夹闭3 min和不穿刺吻合缝合血管外,其余采用分流组方法处理)和分流组(建立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给予同样的饲养环境,10周后对3组大鼠的右心室心肌肥厚指数(RVHI)、右心室收缩压(RVSP)、肺血管组织的TMEM16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Raf、p38MAPK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分流组RVSP、RVHI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组的TMEM16AmRNA表达及TMEM16A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与对照组(P<0.05);分流组的TNF-α、Raf、p38 MAPK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大鼠中,TMEM16A介导的钙激活性氯离子通道(CaCC)显著高表达,可能通过MAPK途径影响肺血管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膜蛋白16A 钙激活性氯离子通道 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 MAPK
原文传递
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依菡 吴蓉洲 +5 位作者 胡军勇 金增游 叶泽豪 仇慧仙 褚茂平 施红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34-163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全部确诊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性别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与时间以及...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全部确诊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性别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与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评估性别对于CAL发生风险的独立效应,分析BMI、就诊时间、川崎病类型对该关联性的中介效应及其比例。结果男童BMI水平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超重比例(20.9%)高于女童(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CAL的独立影响因素,男童CAL发生率较高(aOR=1.50,95%CI:1.06~2.12),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BMI是性别影响CAL路径中重要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为1.05(95%CI:1.01~1.10),中介比例为13.0%]。结论男童CAL发生风险较高,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超重可能是男童CAL发生率高的中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中介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