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SF1抑制热应激所致RAW264.7巨噬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
作者 鄂顺梅 肖卫民 +4 位作者 王慷慨 王秋鹏 刘梅冬 刘可 肖献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对热应激所致Raw2 6 4.7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热应激(4 2.5℃±0.5℃)处理稳定表达小鼠HSF1基因的Raw2 6 4.7巨噬细胞1h,3 7℃分别恢复6,9,1 2,2 4 h,采用流式细胞术,hoech... 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对热应激所致Raw2 6 4.7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热应激(4 2.5℃±0.5℃)处理稳定表达小鼠HSF1基因的Raw2 6 4.7巨噬细胞1h,3 7℃分别恢复6,9,1 2,2 4 h,采用流式细胞术,hoechst3 3 2 5 8染色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热应激后对照组(转空载体)细胞凋亡核百分率较热应激前明显升高,9 h达峰值(约为6 0%),此时荧光染色可见3 0%的细胞出现核固缩,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并于热应激后6,9,1 2 h均能检测到清晰的DNA梯状条带。与转空载体对照组相比,HSF1过表达能显著降低热应激所致凋亡及明显抑制DNA的断裂。结论:HSF1可以抑制热应激所致的Raw2 6 4.7巨噬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因子1 凋亡 热应激 RAW264.7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西亚分枝杆菌从血液与静脉插管中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2
作者 鄂顺梅 屈平华 +4 位作者 黄彬 陈茶 张妮 袁慧 吴河森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5期1827-1829,共3页
目的对从同一患者血液和静脉插管中分离的两株抗酸阳性细菌B0793、V1948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广谱PCR扩增细菌的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rRNA)基因与核糖核酸(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基因,测序其核苷酸序列并与相关菌种进行同源性比对及... 目的对从同一患者血液和静脉插管中分离的两株抗酸阳性细菌B0793、V1948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广谱PCR扩增细菌的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SrRNA)基因与核糖核酸(RNA)聚合酶β亚单位(rpoB)基因,测序其核苷酸序列并与相关菌种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以传统的表型实验对基因鉴定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参考CLSI M24-A的方法和解释标准进行分离株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该2株细菌均为血平板上生长缓慢的革兰染色着色较淡的抗酸阳性杆菌,但2株细菌的菌落形态差别较大,B793在血平板培养4d形成直径1cm、米黄色、圆形、突起、不溶血、易乳化的光滑型菌落,V948则为直径约2cm、米黄色、豆腐渣样、边缘不规则的粗糙型菌落。16SrRNA基因和rpoB基因序列与富西亚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hocaicum)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其半定量触酶、68℃触酶试验、5%NaCl耐受试验与脲酶试验阴性,亦符合富亚分枝杆菌的特征。结论该2株抗酸阳性细菌在分类学上属于富西亚分枝杆菌,其光滑型/粗糙型菌落变异为国际上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16S核糖体核糖核酸 聚合酶β亚单位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心莲内酯对HeLa细胞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鄂顺梅 黄运洪 +2 位作者 陈茶 曾建明 邹江英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870-1872,共3页
目的观察穿心莲内酯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应激作用机制。方法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穿心莲内酯对HeLa细胞中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穿心莲内酯对HSP70启... 目的观察穿心莲内酯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应激作用机制。方法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穿心莲内酯对HeLa细胞中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穿心莲内酯对HSP70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穿心莲内酯可诱导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增多,同时引起热休克因子1的磷酸化修饰;报告基因技术显示穿心莲内酯可增强HSP70转录活性。结论穿心莲内酯具有抗应激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HSP70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内酯 热休克蛋白 基因表达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仁素表达下调对C_2C_(12) 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慷慨 蒋磊 +4 位作者 鄂顺梅 刘可 张玲莉 刘梅冬 肖献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核仁素反义寡核苷酸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以抑制CC12细胞中核仁素的表达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流式细胞术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 目的:探讨核仁素反义寡核苷酸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以抑制CC12细胞中核仁素的表达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流式细胞术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后24h,核仁素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同时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亦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升高,并能检测到清晰的“梯状条带”。而正义及随机核酸导入细胞后不能降低核仁素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及凋亡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核仁素表达下调能抑制C2C12细胞增殖并能触发C2C12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表达下调 核仁素 C2C12细胞凋亡 反义寡核苷酸技术 MTT法检测 凝胶电泳检测 流式细胞术 免疫印迹 增殖能力 抑制 琼脂糖 DNA 24h 组细胞 酸处理 百分率 导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70对氧化应激所致核仁素裂解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慷慨 蒋磊 +7 位作者 刘可 刘梅冬 王浩 易宇欣 袁灿 鄂顺梅 石永忠 肖献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3-377,共5页
为探讨热休克蛋白 70对氧化应激 (0 .5mmol L过氧化氢 )所致核仁素裂解的影响及其机制 ,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氧化应激诱导核仁素的裂解 ;通过热休克反应和构建热休克蛋白 70转基因细胞观察热休克反应与热休克蛋白 70对核仁素裂解的影... 为探讨热休克蛋白 70对氧化应激 (0 .5mmol L过氧化氢 )所致核仁素裂解的影响及其机制 ,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氧化应激诱导核仁素的裂解 ;通过热休克反应和构建热休克蛋白 70转基因细胞观察热休克反应与热休克蛋白 70对核仁素裂解的影响 ,同时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 70与核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 ,0 .5mmol L过氧化氢可导致多种细胞的核仁素发生裂解 (有 80kDa裂解片断出现 ) ,而且最早出现裂解片段的时间都在过氧化氢处理 30min到 1h左右 ;热休克预处理及转热休克蛋白 70后均引起热休克蛋白 70的表达明显增加 ,同时显著抑制抑制氧化应激所致核仁素裂解片段的出现 ,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在氧化应激时热休克蛋白70与核仁素直接结合 ,形成复合物。以上结果提示 ,热休克反应与热休克蛋白 70可以显著抑制氧化应激所致核仁素的裂解 ,其机理与氧化应激时热休克蛋白 70与核仁素直接结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热休克蛋白70对氧化应激所致核仁素裂解的影响 免疫印迹法 热休克蛋白70 核仁素 氧化应激 过氧化氢 热休克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F1基因敲除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永生化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梅冬 张华莉 +4 位作者 龚环宇 陈广文 王慷慨 鄂顺梅 肖献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建立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HSF1的功能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pSV 3 neo质粒导入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G 4 1 8筛选,抗性克隆扩大培养,建... 目的:建立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HSF1的功能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pSV 3 neo质粒导入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G 4 1 8筛选,抗性克隆扩大培养,建立永生化细胞系;用PCR检测两种细胞株中目的基因的整合,用RT-PCR法鉴定SV 4 0T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用W estern b lot检测所建细胞株的诱导型热休克蛋白7 0的表达情况。结果:有3个细胞克隆已扩大培养稳定传代达6个月,经鉴定SV 4 0 T抗原已整合到两种细胞中且稳定表达,HSF1-/-胚胎成纤维细胞热休克蛋白7 0的诱导表达消失。结论:成功建立永生化HSF1-/-,HSF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F1 基因敲除 胚胎成纤维细胞 永生化 SV40 T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定位信号在热休克蛋白70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细胞核仁分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慷慨 鄂顺梅 +4 位作者 蒋磊 张华莉 刘可 张玲莉 肖献忠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6-462,共7页
为探讨核定位信号在热休克蛋白70(HSP70)抑制H2O2所致核仁损伤中的作用,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分别构建了4个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P70WT(HSP70野生型),pcDNA3.1(-)-HSP70ΔNLS(核定位信号缺失突变体),pEGFP-N1-HSP70WT,pEGFP-N1-HSP70... 为探讨核定位信号在热休克蛋白70(HSP70)抑制H2O2所致核仁损伤中的作用,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分别构建了4个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P70WT(HSP70野生型),pcDNA3.1(-)-HSP70ΔNLS(核定位信号缺失突变体),pEGFP-N1-HSP70WT,pEGFP-N1-HSP70ΔNLS.向传代培养的C2C12肌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mmol/L的H2O2模拟体外氧化应激.甲苯胺蓝染色细胞核仁发现,正常细胞仅有一个位于中央的、浓染致密的核仁颗粒.过氧化氢处理后3h,可见明显的核仁分离.热休克反应处理的细胞及转pcDNA3.1(-)-HSP70WT细胞则能明显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的核仁分离.荧光蛋白示踪及核仁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显示,H2O2处理后1h,HSP70WT由正常时的细胞浆定位转为细胞核及核仁定位,而HSP70ΔNLS在H2O2处理后仍定位于细胞浆,同时丧失了抑制核仁分离的作用.上述结果提示,野生型HSP70能显著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细胞核仁分离,核定位信号通过介导HSP70向细胞核及核仁移位而决定HSP70对核仁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核定位信号 氧化应激 核仁 核仁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反应对氧化应激所致nucleolin裂解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慷慨 蒋磊 +7 位作者 易宇欣 刘可 鄂顺梅 唐道林 王建设 石永忠 王秋鹏 肖献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4-508,共5页
观察热休克反应对氧化应激 (0 .5mmol/LH2 O2 )诱导细胞凋亡发生时nucleolin(C2 3)裂解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caspase 3活性定量分析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氧化应激诱导的原代心肌细胞、RAW 2 6 4 .7巨噬细胞及K5 6 2白血病细胞... 观察热休克反应对氧化应激 (0 .5mmol/LH2 O2 )诱导细胞凋亡发生时nucleolin(C2 3)裂解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caspase 3活性定量分析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氧化应激诱导的原代心肌细胞、RAW 2 6 4 .7巨噬细胞及K5 6 2白血病细胞凋亡及C2 3的裂解 ;通过热休克反应观察热休克反应对C2 3裂解的影响。结果 :0 .5mmol/LH2 O2处理细胞 2hcaspase 3活性显著升高 ,12h达高峰。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上述各种细胞的C2 3蛋白均发生了裂解 (有 80kD裂解片断出现 ) ,而且最早出现裂解片段的时间都在H2 O2 处理 30min到 1h左右 ;同时热休克反应通过诱导HSP70 ,HSP2 5等应激蛋白表达而显著减少氧化应激所致C2 3的裂解。结论 :氧化应激诱导凋亡发生的同时也引起C2 3的裂解 ;热休克反应显著抑制氧化应激所致C2 3的裂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反应 氧化应激 诱导 CASPASE-3 观察 表达 影响 细胞 H2O2 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的鉴定与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邓光远 屈平华 +4 位作者 李松 蔡杏珊 张伟铮 鄂顺梅 陈茶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19-23,共5页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21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进行种型鉴定和特征分析。方法 对广东省中医院2010-2015年收集的21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进行传统的表型形态学鉴定,16S rRNA基因和ropB基因测序鉴定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的药敏试验,结合光滑/粗糙型变...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21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进行种型鉴定和特征分析。方法 对广东省中医院2010-2015年收集的21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进行传统的表型形态学鉴定,16S rRNA基因和ropB基因测序鉴定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的药敏试验,结合光滑/粗糙型变异分析其菌型特征和耐药性。结果 21株分离株均为血平板上7天内生长良好的抗酸阳性菌,经16S rRNA基因和ropB基因测序鉴定均为分枝杆菌。根据生长的菌落特性,12株为光滑型,7株为粗糙型,2株为中间型。涂制湿片显示,12株光滑型分枝杆菌和2株中间型分枝杆菌均能在生理盐水表面形成一层漂浮的油脂(可能为分枝菌酸)。药敏试验显示,快速生长分枝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克拉霉素的敏感性较好。统计学分析显示,粗糙型具有比光滑型菌株更高的耐药性。结论 快速生长分枝杆菌可分为光滑型、粗糙型和中间型3种菌落表型,其中油脂飘浮现象能用于中间型和光滑型分枝杆菌的快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生长分枝杆菌 序列分析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马赛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松 蔡杏珊 +4 位作者 陈茶 屈平华 张伟铮 秦笙 鄂顺梅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08-910,共3页
目的报告对临床分离的3株马赛分枝杆菌的种型鉴定和特征分析。方法对3株临床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16S rRNA和rpoB基因测序鉴定,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生化鉴定无法确定种型,且光滑型/粗糙型菌落差异明显;16S rRNA鉴定结果... 目的报告对临床分离的3株马赛分枝杆菌的种型鉴定和特征分析。方法对3株临床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16S rRNA和rpoB基因测序鉴定,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生化鉴定无法确定种型,且光滑型/粗糙型菌落差异明显;16S rRNA鉴定结果显示,其与龟-脓肿分枝杆菌群高度同源(相似度>99.7%),联合rpoB基因测序分析可鉴定为马赛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头孢西丁等耐药,其中粗糙型菌耐药性更强。结论马赛分枝杆菌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致病菌,其粗糙型感染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赛分枝杆菌 菌血症 序列分析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2株的基因分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艳 张伟铮 +4 位作者 杜任生 余欢度 鄂顺梅 屈平华 陈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264-2266,共3页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5软件设计11对喹诺酮耐药基因,利用PCR技术对52株喹诺酮...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5软件设计11对喹诺酮耐药基因,利用PCR技术对52株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析,并利用Cross Checker和ntsys软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PCR扩增结果:52株均有parC基因和parE基因、48株有gyrA基因、40株有gyrB基因、10株有Aac(6′)-Ib基因、1株有qnrA基因,其余未检出;多基因聚类分析显示,主要还是以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基因突变为主。结论:52株鲍曼不动杆菌耐抗菌药物种类广泛,耐药水平高;ICU或许已成为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传播的一个重要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 喹诺类耐药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基因Mip5的表达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建设 袁灿 +6 位作者 王慷慨 张华莉 鄂顺梅 刘梅冬 刘可 陈广文 肖献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520,共6页
目的:研究新基因Mip5(GenBank登录号AY553870)的特性及其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表达变化。方法:运用BLAST,spidey,psort,ClustalW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p5的相应特性进行分析,并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研究基因Mip5的表达。结果... 目的:研究新基因Mip5(GenBank登录号AY553870)的特性及其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表达变化。方法:运用BLAST,spidey,psort,ClustalW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p5的相应特性进行分析,并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研究基因Mip5的表达。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p5位于第13号染色体,其开放读码框为909bp,编码302个氨基酸,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Mip5蛋白含有6个Kelch结构。RT-PCR检测发现正常时,Mip5在心,脑,肾等组织中表达丰度较高,而在骨骼肌和肝脏组织未能检测到其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心肌组织中Mip5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在再灌注后3h达高峰,12h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上述结果表明Mip5为缺血/再灌注相关基因,可能在心肌缺血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5 缺血/再灌注 生物信息学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所致C2C12肌源细胞核仁损伤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慷慨 邓恭华 +4 位作者 刘可 易宇欣 鄂顺梅 张玲莉 肖献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诱导细胞核仁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向传代培养的C2C12肌源细胞中加入0 .5mmol/L过氧化氢以模拟氧化应激。结果 甲苯胺兰染色发现正常C2C12细胞可见一个位于中央的,浓染致密的核仁颗粒。过氧化氢处理后3h ,可见明...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诱导细胞核仁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向传代培养的C2C12肌源细胞中加入0 .5mmol/L过氧化氢以模拟氧化应激。结果 甲苯胺兰染色发现正常C2C12细胞可见一个位于中央的,浓染致密的核仁颗粒。过氧化氢处理后3h ,可见明显的核仁分离,处理6h最为明显。细胞总蛋白质合成能力分析发现过氧化氢处理后6h细胞总蛋白质合成能力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比P <0 .0 5 ) ,并持续至2 4h。免疫印迹检测核仁素(又称C2 3)发现,过氧化氢处理1h后可见一80kDa条带,而其110kDa主带明显减弱,过氧化氢处理6h和12h最为明显。用脂质体将核仁素反义核酸导入细胞后2 4h ,免疫印迹发现核仁素表达明显被抑制,同时也可观察到细胞总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及明显的核仁分离。结论 氧化应激通过诱导核仁蛋白质核仁素的裂解并使其110kDa全长分子的量减少,而导致C2C12细胞核仁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过氧化氢 核仁 核仁素(C23) C2C12肌源细胞 反义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因子1调控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卫民 鄂顺梅 +2 位作者 刘瑛 张华莉 肖献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8-18,共1页
观察热休克因子 1在热休克反应时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同时筛选和初步鉴定热休克因子 1调控的下游凋亡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热休克因子 1基因敲除小鼠热休克反应模型 ,抽提热休克因子 1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心肌和肺组织... 观察热休克因子 1在热休克反应时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同时筛选和初步鉴定热休克因子 1调控的下游凋亡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热休克因子 1基因敲除小鼠热休克反应模型 ,抽提热休克因子 1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心肌和肺组织的总RNA进行基因芯片实验 ,观察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 ;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区进行分析 ,筛选含有热休克元件的基因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一步验证热休克因子 1对上述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 热休克反应后 ,野生型小鼠与热休克因子 1基因敲除小鼠组织中差异表达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有 4 0个。经Genomatix和TESS软件分析发现其中Fasl、Fas、Bim、Bak等 8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含有热休克因子 1结合位点。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证实 ,热休克反应使Fasl在热休克因子 1基因敲除小鼠的表达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增高 ,而在稳定转染热休克因子 1的Raw2 6 4.7细胞 ,Fasl的表达较转空载体细胞明显降低。结论 热休克因子 1可调控Fasl等多个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因子1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仁素反义寡核苷酸对RAW264.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邹江 王慷慨 +4 位作者 刘可 易宇欣 鄂顺梅 张玲莉 肖献忠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5年第12期1641-1644,共4页
【目的】探讨核仁素反义寡核苷酸对RAW264.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以抑制RAW264.7细胞中核仁素的表达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流式细胞术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 【目的】探讨核仁素反义寡核苷酸对RAW264.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以抑制RAW264.7细胞中核仁素的表达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流式细胞术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后24 h,核仁素的表达被显著抑制,同时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升高,并能检测到清晰的“梯状条带”。而正义及随机寡核苷酸导入细胞后不能降低核仁素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及凋亡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核仁素表达下调能抑制RAW264.7细胞增殖并能触发RAW264.7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噬作用 寡核苷酸类 反义 细胞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大鼠六味地黄丸治疗后血脂、血糖以及IL-2和IL-10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富 郑德想 +3 位作者 罗燕芬 李松 秦笙 鄂顺梅 《临床医学工程》 2016年第5期586-587,共2页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疗效。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中医分类的阴虚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三种的大鼠模型,模型组均采用六味地黄丸干预治疗,正常对照组大鼠采用安慰剂干预,检测四组大鼠干预前后的血糖(Glu)、三酰甘油(TG)、...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疗效。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中医分类的阴虚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三种的大鼠模型,模型组均采用六味地黄丸干预治疗,正常对照组大鼠采用安慰剂干预,检测四组大鼠干预前后的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以及细胞因子IL-2和IL-10的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的Glu、TC和TG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干预治疗后的Glu和T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而TC除阴虚热盛组水平下降明显(P<0.05)外,其余各组的变化不明显;模型组IL-2和IL-10均呈明显弱表达,而治疗后两者的升高较为明显(P<0.01)。结论在大鼠模型中,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明显,可引起细胞因子IL-2和IL-10水平的高表达,其疗效可能与Th1/Th2平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2型糖尿病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sdiA基因缺失株的建立
17
作者 伍彬宁 蔡壬辛 +5 位作者 曾建明 鄂顺梅 李有强 叶大柠 鲁洋 陈茶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7期2466-2468,共3页
目的为研究HSL信号分子对大肠埃希氏菌的影响而建立大肠埃希菌sdiA基因缺失株。方法通过Red重组系统敲除大肠杆菌BW25113和SM10λpir的sdiA基因,PCR测序鉴定;不同时间点检测A600值,绘制细菌生长曲线;荧光定量PCR检测csgD、csgB基因水平... 目的为研究HSL信号分子对大肠埃希氏菌的影响而建立大肠埃希菌sdiA基因缺失株。方法通过Red重组系统敲除大肠杆菌BW25113和SM10λpir的sdiA基因,PCR测序鉴定;不同时间点检测A600值,绘制细菌生长曲线;荧光定量PCR检测csgD、csgB基因水平。结果 PCR测序结果经DNAman软件比对分析,与预想结果一致;与野生株相比,sdiA基因突变对细菌生长曲线无明显影响。结论成功建立BW25113、SM10λpir的sdiA基因缺失株,为后续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信号分子HSL对大肠埃希菌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基因敲除 RED重组系统 sdiA基因 HSL信号分子 接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热激因子-1突变体hHSF190/2在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活性研究
18
作者 林锦梅 龚守芳 +6 位作者 鄂顺梅 黄运洪 赖坤 朱海燕 赵远波 侯永辉 邹江英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8年第4期483-487,共5页
目的:在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中表达人热激因子(hHSF)-1突变体hHSF190/2,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别构建了hHSF190/2的原核表达质粒pET45b-hHSF190/2和真核表达质粒pPICZaA-hHSF190/2,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 目的:在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中表达人热激因子(hHSF)-1突变体hHSF190/2,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别构建了hHSF190/2的原核表达质粒pET45b-hHSF190/2和真核表达质粒pPICZaA-hHSF190/2,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和毕赤酵母GS115进行诱导表达;经纯化除去杂蛋白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和蛋白转导等方法研究表达产物的功能和活性。结果:hHSF190/2在2个系统中均得到有效表达,都具有与热激元件(HSE)结合的活性,但真核表达产物与HSE的结合能力明显高于原核表达产物;原核及真核系统表达的hHSF190/2都能激发热激蛋白(HSP)70的表达,但真核表达的hHSF190/2活性更高。结论:hHSF190/2有望成为有治疗作用的蛋白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热激因子-1突变体 大肠杆菌 毕赤酵母 表达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鄂顺梅 龙一飞 +2 位作者 曾建明 鲁洋 陈茶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3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筛选含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 A、qnr B、qnr C、aac(6')-Ib-c基因]的大肠埃希菌作为供体菌;质粒接合试验分析喹诺酮类耐药...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筛选含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 A、qnr B、qnr C、aac(6')-Ib-c基因]的大肠埃希菌作为供体菌;质粒接合试验分析喹诺酮类耐药质粒的接合转移能力;不同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处理供体菌后,观察喹诺酮类耐药质粒接合效率的改变。结果 16株供体菌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其中6株供体菌携带的喹诺酮类耐药质粒可以接合转移,接合效率为2.6×10-2~1.2×10-1;接合效率最高的1株供体菌经不同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处理后,其接合效率最高可较无环丙沙星处理组增加1.5倍。结论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以促进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质粒的接合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 耐药质粒接合转移 大肠埃希菌 环丙沙星 抗生素亚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rhlI基因缺失和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鄂顺梅 陈富 +2 位作者 龙一飞 林冬玲 蔡壬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773-2776,共4页
目的探讨lasI/rhlI基因缺失和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及lasI/rhlI基因缺失的PA菌株(PA-ΔlasI,PA-ΔrhlI,PA-ΔlasIrhlI)培养6h,同时以2μg/mL的阿奇霉素处理上述菌株6h,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la... 目的探讨lasI/rhlI基因缺失和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型及lasI/rhlI基因缺失的PA菌株(PA-ΔlasI,PA-ΔrhlI,PA-ΔlasIrhlI)培养6h,同时以2μg/mL的阿奇霉素处理上述菌株6h,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lasI/rhlI基因缺失以及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及其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缺失lasI基因后,其下游毒力基因lasA、aprX、rhlA、rhlB、phnA及phnB的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P<0.01),而上述毒力基因在rhlI基因缺失后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变化。阿奇霉素处理PA后,lasI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lasI下游毒力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P<0.001),QS系统抑制剂qscR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上调(P<0.001)。结论lasI基因缺失可以明显抑制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毒力基因的表达,阿奇霉素可能通过抑制qscR而促进毒力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群体感应系统 毒力基因 铜绿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