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 被引量:34
1
作者 殷柳 刘基巍 +1 位作者 郭英昌 齐瑾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185-187,共3页
肺癌的治疗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应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开展规范化治疗,期待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新突破。本文主要讨论NSCLC治疗的基本原则,及其相关循证医学。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疗效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与非炎症性缺血型视神经病变的傅立叶OCT扫描视神经形态学对比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海涛 杨玉新 +4 位作者 毛永 丁晓丽 秦海霞 梁长华 郭英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6-750,共5页
目的比较青光眼与非炎症性缺血型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者患眼的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pRNFL)参数变化情况及诊断能力。方法选择我院眼科年龄≥4... 目的比较青光眼与非炎症性缺血型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者患眼的视盘及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pRNFL)参数变化情况及诊断能力。方法选择我院眼科年龄≥40岁就诊患者71例(71眼)。受试者分为青光眼组26例、NAION组15例、对照组30例,排除视野缺损范围大于两个象限或等效球镜度数大于±6D的受试眼以及发病时间小于6个月的NAION患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眼部常规检查,使用傅立叶OCT测量视盘及pRNFL各参数。结果 3组之间除视盘面积外(P=0.059),其余视盘及pRNFL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经LSD两两比较发现:青光眼组的视杯面积(1.438±0.714)mm2最大(均为P<0.05),盘沿面积(0.965±0.652)mm2最小(均为P<0.05),盘沿容积和视神经盘容积[(0.103±0.089)mm3、(0.195±0.168)mm3]最小(均为P<0.05),视杯容积(0.482±0.420)mm3最大(均为P<0.05),杯盘比最大(均为P<0.05);NAION组的视杯面积(0.493±0.344)mm2最小(均为P<0.05),盘沿面积(1.255±0.294)mm2与对照组(1.243±0.509)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盘沿容积(0.196±0.094)mm3、视神经盘容积(0.339±0.109)mm3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杯容积(0.083±0.073)mm3最小(均为P<0.05),杯盘比最小(均为P<0.05)。在pRNFL方面,经LSD两两比较发现:3组在平均值及TU、ST、SN、NU、IT区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NL、IN、TL区,青光眼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将青光眼组与对照组进行AROC分析发现:视盘参数中除视盘面积外(P>0.05),其他参数及所有pRNFL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将NAION组与对照组进行AROC分析发现:pRNFL中的上方(即ST、SN区)、鼻上(即NU区)和下方偏颞侧(即IT区)ARO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盘所有参数及pRNFL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将NAION组与青光眼组进行AROC分析发现:视盘参数中视杯面积、视杯容积、杯盘比(包括面积、水平和垂直)的ARO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pRNFL中的颞上方(即TU区)、鼻上方(即NU区)和平均值ARO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通过傅立叶OCT检测可发现青光眼与NAION在视盘及pRNFL方面的差异,为理解此两种视神经疾病的发病特点及鉴别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青光眼 缺血型视神经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油田埕北1区钻井液工艺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可尚 杨召军 +3 位作者 郭英昌 马惠芳 陈学辉 杨海清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46,48,共3页
埕岛油田埕北1区由于注水量偏大造成下部地层压力系数偏低,钻井中常引起长裸眼井段反复划眼、卡钻,甚至井眼报废等复杂事故。介绍了该地区不同井段的钻井液配方、维护处理措施以及斜井段岩屑床的控制方法。该井复配使用K-PHP和PAC-141,... 埕岛油田埕北1区由于注水量偏大造成下部地层压力系数偏低,钻井中常引起长裸眼井段反复划眼、卡钻,甚至井眼报废等复杂事故。介绍了该地区不同井段的钻井液配方、维护处理措施以及斜井段岩屑床的控制方法。该井复配使用K-PHP和PAC-141,控制pH值为8.0~8.5,有效地稳定平原组、明化镇组井壁,减少井眼缩径、钻头泥包现象的发生;保证钻井液具有“低粘度、低密度、低切力和适当的滤失量”性能;严格控制钻井液固相含量小于7%,含砂量小于0.3%;通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调整环空返速为0.85~1.10m/s,提高钻井液的动切力、塑性粘度,在定向钻进阶段定时、定井段进行短程起下钻,用起钻前充分循环、起下钻分段循环钻井液的方法破坏岩屑床的形成,达到净化井眼、稳定井壁的目的。应用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抑制页岩膨胀、防塌、携岩能力强,井眼净化、井壁稳定等性能均满足该地区不同井段施工要求,并具备无毒、无害、无污染、无荧光特点,在具有良好润滑性的同时,满足海上环境保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 埕北1区 钻井液工艺 聚合物海水钻井液 钻井液性能 井眼稳定 防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脑动脉瘤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赵鹏 郭英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5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如何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方法收集脑动脉瘤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需要经过影像学的相关检查,同时需要对所有患者进行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脑动脉瘤栓塞术,观察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对...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如何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方法收集脑动脉瘤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需要经过影像学的相关检查,同时需要对所有患者进行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脑动脉瘤栓塞术,观察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对于所有的并发症进行相关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0%。肺部感染患者4例(40%),脑血管痉挛3例(30%),应激性胃溃疡2例(20%),穿刺点出现局部血肿1例,占10%。经积极处理均有所好转或治愈。结论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应激性胃溃疡及穿刺点出现血肿等并发症,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保证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 并发症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鹏 郭英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30例,均给予介入栓塞方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止血,均介入栓塞治疗成功,造影...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30例,均给予介入栓塞方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止血,均介入栓塞治疗成功,造影复查结果表明假性动脉瘤供血动脉已得到有效封闭,在假性动脉瘤瘤体内未发现对比剂充盈现象,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减轻。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临床疗效较理想,可及时有效止血,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灸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87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秋荐 裴兰英 郭英昌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肿瘤 放化疗副作用 白细胞减少症 温和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数据简易化处理在PLD术中L_5~S_1椎间盘穿刺入路选择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赵鹏 郭英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4,共5页
目的 探索螺旋CT数据简易化处理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中L5~S1椎间盘穿刺入路选择的价值。方法 搜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行PLD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6例。按不同L5~S1椎间盘穿刺路径选择将其... 目的 探索螺旋CT数据简易化处理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中L5~S1椎间盘穿刺入路选择的价值。方法 搜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行PLD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6例。按不同L5~S1椎间盘穿刺路径选择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2009年6月以前根据既往常规穿刺点范围、穿刺参数,经皮椎间盘穿刺施术的病例,共115例;B组:为2009年6月以后经螺旋CT数据处理、选择的穿刺路径施术的病例,共81例。测量与穿刺路径相关的解剖结构数据,经相关统计学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分析A、B两组在穿刺点定位用时、穿刺到位用时、穿刺次数、术中X线用时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穿刺深度、重组矢状面各层椎间隙宽度平均值、L5~S1椎间盘中心厚度、L5椎体中心厚度、L5两侧关节突最大距离、L5两侧横突最大宽度及最大距离、L5两侧横突最大距离、髂骨最高点与L5椎体终板上缘中心点高度差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偏大。定位用时分别为A组(1.09±0.22)min,B组(1.04±0.40)min(P〉0.05);穿刺到位用时A组(3.29±1.53)min,B组(2.79±1.07)min(P〈0.05);穿刺平均次数A组4.41±1.91,B组2.23±1.09(P〈0.05);术中X线用时A组(11.9±5.2)min,B组(6.7±3.6)min(P〈0.05)。结论 穿刺前对与穿刺路径相关的解剖结构进行螺旋CT数据简易化处理不增加体表穿刺点定位用时,明显缩短经皮穿刺到位用时、穿刺次数及术中X线用时,并能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