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间距对棒材送进式搅拌摩擦沉积增材2219铝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1
作者 江小辉 戴园城 +1 位作者 郭维诚 杨天豪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为了提高航天高强韧2219-T8铝合金的固相增材制造性能,采用搅拌摩擦沉积工艺分别制备了层间距为1 mm,1.5 mm和2 mm的单道多层沉积件,分析了层间距对沉积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距从2 mm减小到1 mm时,沉积件的致密无... 为了提高航天高强韧2219-T8铝合金的固相增材制造性能,采用搅拌摩擦沉积工艺分别制备了层间距为1 mm,1.5 mm和2 mm的单道多层沉积件,分析了层间距对沉积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距从2 mm减小到1 mm时,沉积件的致密无缺陷区域从24.5 mm扩大到33 mm,材料结合更加充分;同时沉积件的晶粒明显细化,平均晶粒尺寸从3.69μm减小到2.27μm;沉积件的硬度没有明显变化,整体上硬度梯度增大,但均质性更好;沉积件构建方向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提高了26 MPa和3%,而纵向的力学性能变化不大.当层间距为1 mm时,沉积件表现出最优的材料性能,屈服强度达122 MPa,抗拉强度达207 MPa,断后伸长率达7%,平均硬度达75.6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距 增材制造 搅拌摩擦沉积 铝合金 组织和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p/Al超低温材料流动行为和本构模型构建
2
作者 郭维诚 吴杰 +1 位作者 郭淼现 孙启梦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0-207,共8页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SiCp/Al)由于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而超低温处理已被证明在材料成形工艺中能进一步提升材料性能,面对愈加苛刻的工业要求,研究SiCp/Al在超低温下的流变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本工作通过电子...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SiCp/Al)由于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而超低温处理已被证明在材料成形工艺中能进一步提升材料性能,面对愈加苛刻的工业要求,研究SiCp/Al在超低温下的流变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本工作通过电子拉伸试验机对20%SiCp/Al进行了-196℃下准静态拉伸试验,并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进行了温度范围-196~20℃、应变率范围1 000~3 000 s^(-1)的动态压缩试验。结果表明,SiCp/Al的应变率强化效应不显著,而超低温对材料的流动应力具有显著的强化效果。结合位错运动、应变硬化与动态再结晶软化分析了材料流动行为的变形机制。综合考虑应变、温度和应变率对材料流变特性影响的耦合效应对所建立的Johnson Cook本构模型进行修正,对比发现,修正Johnson Cook(MJC)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材料不同条件下的流动应力,预测误差降低了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AL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静动态力学性能 超低温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Mule机器人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
3
作者 江小辉 孙翼飞 +1 位作者 郭维诚 侯春杰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4-1671,共8页
针对并联机构运动学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以TriMule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正向运动学与逆向运动学进行了分析与仿真,并通过样机平台的加工工艺参数评价了运动学算法的正确性与稳定性。根据TriMule机器人机构特点,基于矢量法与连杆长度... 针对并联机构运动学模型求解困难的问题,以TriMule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正向运动学与逆向运动学进行了分析与仿真,并通过样机平台的加工工艺参数评价了运动学算法的正确性与稳定性。根据TriMule机器人机构特点,基于矢量法与连杆长度差迭代法建立机器人并联机构的运动学逆解及正解模型,推导机器人驱动支链长度与动定平台位姿关系;在机器人运动空间中选取样本位姿,应用MATLAB对所建立TriMule机器人并联机构运动学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运动学模型求解算法正确稳定。最后搭建TriMule机器人搅拌摩擦焊实验平台验证运动学算法控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Mule机器人 运动学正解 运动学逆解 仿真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融合特征与注意力网络的刀具状态监测
4
作者 王楠 钱炜 +2 位作者 江小辉 郭维诚 李星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88,94,共8页
刀具磨损是影响零件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准确可靠地监测刀具磨损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特征和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的刀具状态预测模型。首先,在铣削过程中采取切削力与振动信号,提取了有效的加工信号;其次,利用对称点模式... 刀具磨损是影响零件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准确可靠地监测刀具磨损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特征和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的刀具状态预测模型。首先,在铣削过程中采取切削力与振动信号,提取了有效的加工信号;其次,利用对称点模式、小波包分解等信号处理技术对力与振动信号进行重构,建立了不同磨损状态下的信号特征二维图,并对不同工艺参数进行灰度化表征;最后,构建基于SE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融合的信号特征图与工艺参数灰度图对刀具磨损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于融合特征与注意力网络的识别模型对于刀具的磨损状态预测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具磨损 卷积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对称点模式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表面粗糙度对非晶碳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李一治 刘京周 +3 位作者 丁子珊 江小辉 郭维诚 鞠鹏飞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6期68-73,80,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基体表面粗糙度对非晶碳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改善2Cr13试样表面在601EF润滑脂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使用机加工、抛光等方式在2Cr13试样表面制备不同的表面粗糙度,然后采用磁控溅射法在不同粗糙度样件表面制备非晶碳薄膜... 为了探究不同基体表面粗糙度对非晶碳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改善2Cr13试样表面在601EF润滑脂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使用机加工、抛光等方式在2Cr13试样表面制备不同的表面粗糙度,然后采用磁控溅射法在不同粗糙度样件表面制备非晶碳薄膜,采用球-盘接触的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在601EF润滑脂润滑条件下非晶碳薄膜及氮化硅球的摩擦磨损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对磨损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基体表面对摩的Si_(3)N_(4)球均磨出了明显的平台,而基体表面并未出现明显的磨痕,Ra范围在0.20~0.75μm样品对偶球的磨损量要小,磨斑面积范围为0.152~0.165 mm^(2),磨损形式为黏着磨损,Ra范围在0.95~3.19μm样品对偶球的磨损量要大,磨斑面积范围为0.228~0.275 mm^(2),出现了犁沟状磨痕,磨损较为严重;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随着基体表面粗糙度的增大,两摩擦副间的启动、平均摩擦系数以及Si_3N_4球的磨损量均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当Ra为0.56μm时,非晶碳薄膜的摩擦学性能最好,摩擦系数曲线较为稳定,平均摩擦系数为0.162,其对偶球磨损量最小,为0.152 mm^(2)。基体表面粗糙度影响非晶碳薄膜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机加工、抛光等手段在基体表面制备合适的粗糙度可以得到具有良好减摩性能的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体表面粗糙度 非晶碳薄膜 摩擦磨损 601EF润滑脂 Si_3N_4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19-T8铝合金搅拌摩擦沉积增材初始进料阶段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天豪 王诺 +1 位作者 郭维诚 戴园城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0,共7页
研究了高强铝合金2219-T8在搅拌摩擦沉积过程中初始进料阶段的温度、应变和塑性流动,并深入探讨了主轴转速和进料速度对材料流动性的影响规律。采用Arrhenius材料定律建立了三维有限元热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工艺参数下,同... 研究了高强铝合金2219-T8在搅拌摩擦沉积过程中初始进料阶段的温度、应变和塑性流动,并深入探讨了主轴转速和进料速度对材料流动性的影响规律。采用Arrhenius材料定律建立了三维有限元热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工艺参数下,同一区域的沉积时间存在差异。在当前工艺参数设定下,主轴转速为350 r/min,进料速度为0.2 mm/s时,沉积速度最快,增材效率最高;随着主轴转速的增加,进料杆的升温速率增大,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的最高温度增加,应变速率也增大;随着进料速度的增加,材料流动性减弱,填补中空旋转工具与基板之间的间隙所需时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沉积增材 数值模拟 温度场 等效塑性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19铝合金搅拌摩擦沉积增材制造性能研究
7
作者 杨天豪 戴园城 +1 位作者 郭维诚 王诺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S2期45-50,59,共7页
采用搅拌摩擦沉积增材(AFSD)工艺制备了AA 2219-T8合金单道多层沉积件,并对纵向和构建方向沉积件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检测。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沉积件进行表征,发现最终沉积件中间的24.5~30.3 mm区域材料结合充分,没有孔洞、弱连... 采用搅拌摩擦沉积增材(AFSD)工艺制备了AA 2219-T8合金单道多层沉积件,并对纵向和构建方向沉积件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检测。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沉积件进行表征,发现最终沉积件中间的24.5~30.3 mm区域材料结合充分,没有孔洞、弱连接、未融合等缺陷。通过显微压痕试验表征沉积件的硬度梯度,发现沉积件顶层硬度最高,逐层递减,平均硬度值为AA 2219-T8基材的52%。通过拉伸试验,观察到纵向拉伸试样各项力学性能均优于构建方向拉伸试样,但与基材相比其极限抗拉强度下降44.2%,屈服强度下降59.2%,延伸率上升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搅拌摩擦沉积增材 2219铝合金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切削的SiCp/Al复合材料表面损伤形成机制研究
8
作者 毋宇超 郭淼现 +1 位作者 郭维诚 周金强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155,共11页
目的研究SiCp/Al复合材料切削过程中的表面损伤形成机制。方法以SiCp/Al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展开基于二维切削的仿真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包含铝合金2A14、SiC增强颗粒以及界面特性的SiCp/Al切削仿真模型,对作用于不同SiC颗粒部位的材料表... 目的研究SiCp/Al复合材料切削过程中的表面损伤形成机制。方法以SiCp/Al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展开基于二维切削的仿真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包含铝合金2A14、SiC增强颗粒以及界面特性的SiCp/Al切削仿真模型,对作用于不同SiC颗粒部位的材料表面缺陷进行分析;接着利用高速直线电机搭建能映射二维切削条件的实验平台,在不同材料去除条件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白光干涉仪对切削表面形貌进行测试,分析和验证切削表面损伤形成条件。结果SiCp/Al复合材料切削表面损伤机理取决于SiC颗粒相对刀具切削路径的位置:当刀尖作用在SiC颗粒的顶部时,表面损伤主要为基体撕裂、颗粒破碎;当刀尖作用在SiC颗粒的中部时,表面损伤为颗粒破碎导致的裂纹和凹坑;当刀尖作用在SiC颗粒的底部时,表面损伤为颗粒拔出导致的凹坑。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大,凹坑逐渐增多,表面粗糙度随之增大。结论利用二维切削模型仿真方法和高速直线电机实验,可以有效研究复合材料切削损伤形成机制。SiC颗粒相对刀具切削路径的位置不同会导致切削损伤不同;SiCp/Al复合材料表面质量会随着切削速度的提升而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AL复合材料 高速直线电机 切削仿真 表面损伤 去除机制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材料静动态力学性能分析的SiCp/Al本构模型构建
9
作者 王荣 赵嫚 +3 位作者 赵克光 茅健 张立强 郭维诚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5-2223,共9页
基于SiCp/Al复合材料的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构建SiCp/Al复合材料的本构模型。针对体积分数为20%的SiCp/2a14Al复合材料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研究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采用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进行不同温度(20~400℃)... 基于SiCp/Al复合材料的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构建SiCp/Al复合材料的本构模型。针对体积分数为20%的SiCp/2a14Al复合材料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研究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采用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进行不同温度(20~400℃)、不同应变率(500~3000 s^(-1))动态压缩试验,分析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基于材料静态及动态下应力-应变试验数据构建SiCp/Al复合材料的Johnson-Cook(JC)本构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SiCp/Al复合材料在准静态条件下表现出应变强化效应;在动态载荷条件下,材料流动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应变率强化效应,这与碳化硅颗粒的体积分数有关;随着温度的增加,流动应力减小,表现为温度软化效应。最小二乘法拟合的JC模型与试验值的平均误差较大,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后模型误差减小,能够准确预测SiCp/2a14Al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AL复合材料 静态力学特性 动态力学特性 本构模型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削过程信号监测与砂轮磨损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维诚 李蓓智 +1 位作者 杨建国 周勤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75-1481,共7页
针对磨削过程中砂轮磨损难以直接监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特征优化融合的随机森林(MFOF-RF)算法,以实现砂轮磨损的准确预测.对外圆纵向磨削中采集的功率、加速度和声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获得平均值、有效值以及峰值频率等多... 针对磨削过程中砂轮磨损难以直接监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特征优化融合的随机森林(MFOF-RF)算法,以实现砂轮磨损的准确预测.对外圆纵向磨削中采集的功率、加速度和声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获得平均值、有效值以及峰值频率等多个时域和频域信号特征.以统计学指标为评价标准,对预测模型的参数进行调优,确定了最佳的砂轮磨损信号特征组合.结果表明,相比于使用单一特征预测砂轮磨损,MFOF-RF模型提高了信号特征与砂轮磨损的相关程度,预测误差降低了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轮磨损 多特征优化融合 特征选择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沸石PRB材料修复高铁锰氨氮有机污染地下水实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狄军贞 江富 +3 位作者 林洋洋 郭维诚 叶迪 王明昕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25,129,共4页
针对高铁锰氨氮有机污染地下水修复困难的问题,采用静、动态柱模拟实验,进行PRB活性材料的优选及确定最佳组合。实验结果表明:由钢渣与沸石1:1组合构建的PRB新型材料修复高铁锰氨氮有机污染地下水具有良好、稳定的效果,对COD、NH4+-N、F... 针对高铁锰氨氮有机污染地下水修复困难的问题,采用静、动态柱模拟实验,进行PRB活性材料的优选及确定最佳组合。实验结果表明:由钢渣与沸石1:1组合构建的PRB新型材料修复高铁锰氨氮有机污染地下水具有良好、稳定的效果,对COD、NH4+-N、Fe2+、Mn2+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61.2%、96.3%、99.8%、97.4%。钢渣与沸石的协同作用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实验为钢渣和沸石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沸石 PRB材料 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膨润土强化低温低浊水混凝试验及其吸附 被引量:2
12
作者 狄军贞 江富 +3 位作者 林洋洋 郭维诚 叶迪 王明昕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75,共3页
针对现行常规给水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有机污染水效果不佳的问题,选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为混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投加盐改性钠基膨润土进行混凝试验,并对钠基膨润土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AFC、PAM投加量分别为15 mg/L... 针对现行常规给水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有机污染水效果不佳的问题,选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为混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投加盐改性钠基膨润土进行混凝试验,并对钠基膨润土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AFC、PAM投加量分别为15 mg/L、0.3 mg/L时,投加0.1 g/L的盐改性钠基膨润土混凝效果最好,优于酸改性与未改性膨润土,其对浊度、NH4+-N、COD值降低率分别为56.32%、15.45%、23.58%;盐改性钠基膨润土对NH4+-N的吸附过程可以很好地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R2为0.9992),动力学参数k2为0.3919 g/(mg·min),平衡吸附量qe为3.48mg/g,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R2为0.9865),存在表面吸附与离子交换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基膨润土 低温低浊水 混凝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江小辉 姚梦灿 +2 位作者 张翼 郭维诚 侯春杰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3-140,共8页
针对10mm大厚度7050铝合金板搅拌摩擦焊接需求,建立了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模型,结合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了转速、焊接速度及焊接时间下接头温度场分布规律。实测温度和特征点的热循环曲线吻合较好,说明数值模拟可以用来预测温度场的... 针对10mm大厚度7050铝合金板搅拌摩擦焊接需求,建立了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模型,结合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了转速、焊接速度及焊接时间下接头温度场分布规律。实测温度和特征点的热循环曲线吻合较好,说明数值模拟可以用来预测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焊接参数下焊缝横截面温度场分布均呈碗状。各位置点的峰值温度随着转速增大及焊接速度减小而升高,其中转速对峰值温度影响更显著。最后,实验验证3组工艺参数下接头的力学性能,实验表明,转速为800r/min、焊接速度为1.6mm/s时,接头的力学性能较好。本研究方法为大厚度轻质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工艺的确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50铝合金 搅拌摩擦焊 温度场分布 焊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际学生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维诚 江小辉 倪卫华 《科教导刊》 2021年第35期107-109,共3页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提出是加强与各国教育互利合作、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现有的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日趋增长的国际学生教学需求,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案亟待创新与变革。在以...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提出是加强与各国教育互利合作、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现有的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日趋增长的国际学生教学需求,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案亟待创新与变革。在以往的国际学生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授课形式单一和培养方案不完备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无法培养行业所需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因此,本文围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目标,从国际学生全英文教学平台建设、教学模式多样化实施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机械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案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国际留学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线上教学环节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维诚 江小辉 《南方农机》 2023年第4期168-170,178,共4页
智能制造是中国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高等院校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将其作为传统线下课堂的补充和扩展,是培养智能制造高级技术人才的关键。针对机械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 智能制造是中国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高等院校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将其作为传统线下课堂的补充和扩展,是培养智能制造高级技术人才的关键。针对机械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特点,课题组积极探索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新型线上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对于复杂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均衡交流与有效反馈机制,创造学生从被动接受课程内容转变为主动探索机械制造领域热点知识的新局面。依靠教学过程中的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双向互动和课后知识重构三位一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全面建设我国智能制造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制造 机械工程 线上教学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引导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探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维诚 江小辉 《时代汽车》 2023年第22期99-101,共3页
为了更好地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肩负制造强国的责任担当,教师应围绕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科研方向,分析课程教学与思政内容需求,形成“教学-思政-科研”多元引导的课程教学机制,实现对思政元素对机械制造理... 为了更好地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肩负制造强国的责任担当,教师应围绕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科研方向,分析课程教学与思政内容需求,形成“教学-思政-科研”多元引导的课程教学机制,实现对思政元素对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有效渗透。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策略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重构以及科研成果与技术辅助支撑等手段,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能支撑起中国制造的大国工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多元引导 机械制造技术 教学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式多维度融合的机械类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17
作者 江小辉 丁子珊 +2 位作者 孙首群 郭维诚 钱炜 《南方农机》 2021年第20期182-184,共3页
目前,高等教育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事业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当下包括教学、科研及思政等多目标考核体系中,确保各方面职业要素同步提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课题组以机械类青年教师为例,以教学改革... 目前,高等教育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事业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当下包括教学、科研及思政等多目标考核体系中,确保各方面职业要素同步提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课题组以机械类青年教师为例,以教学改革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引导,以科研案例为牵引,积极融入思政要素,精简多维度融合发展目标,以互通互融主链为关键抓手,形成"教学—科研—思政"三维一体的融合机制。为推广至高等教育其他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能力发展 青年教师 教学改革 科研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盲源分离的精密铣削振动信号分析方法与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淼现 黄超 +1 位作者 郭维诚 吴重军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1-278,共8页
精密铣削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微电子等领域的各种精密零件制造。铣削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极大地影响了加工精度和质量。在铣削工艺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盲源分离的切削振动信号分析及优化方法。首先将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精密铣削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微电子等领域的各种精密零件制造。铣削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极大地影响了加工精度和质量。在铣削工艺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盲源分离的切削振动信号分析及优化方法。首先将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与稀疏分量分析(SCA)相结合实现了铣削加工振动信号的盲源分离,从而计算振动贡献度,分析精密铣削加工的振动主要因素;并在振动实验信号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田口法研究了铣削参数对振动的影响顺序,最终提出了加工参数的优化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铣削振动 盲源分离 振源贡献度 田口法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的效果及NIHSS评分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继锋 郭维诚 《甘肃科技》 2021年第11期123-125,共3页
探讨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NIHSS评分观察。将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0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予... 探讨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NIHSS评分观察。将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0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予以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进行观察分析。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相较对照组而言明显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相较无明显差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但研究组患者相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明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明显,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脑血栓康复,还利于神经功能改善,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依达拉奉 脑血栓 形成恢复期 NI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鸡群优化算法运动学与改进鸡群优化-Elman神经网络非运动学的机器人误差标定
20
作者 江小辉 孙翼飞 +2 位作者 郭维诚 侯春杰 任斐 《信息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5-328,共14页
针对工业机器人末端定位误差标定问题,本文从机器人运动学与非运动学两个方面对机器人进行定位误差标定。针对机器人运动学方面,建立了运动学误差模型并提出一种改进CSO(chicken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对机器人进行几何参数误差辨识,... 针对工业机器人末端定位误差标定问题,本文从机器人运动学与非运动学两个方面对机器人进行定位误差标定。针对机器人运动学方面,建立了运动学误差模型并提出一种改进CSO(chicken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对机器人进行几何参数误差辨识,通过对比LM(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算法与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验证本文所提出算法的效果,以IRB1200机器人为实验对象,通过APIT3激光跟踪仪采集误差数据,搭建了机器人误差标定实验平台进行实验。经实验测量,机器人末端平均定位误差由2.76 mm下降至1.45 mm,提升了47.5%;同时针对机器人非运动学方面,使用在运动学误差标定中提出的改进CSO算法优化了Elman神经网络的初始阈值与权重,并使用初始参数优化的Elman神经网络建立机器人末端位置误差与机器人关节角之间的映射关系,以预测训练完成的机器人立方体空间内的机器人位置误差,并对比了普通Elman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经实验测量,机器人末端平均定位精度较标定前提升34.9%,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神经网络的拟合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参数辨识 ELMAN神经网络 鸡群优化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