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大乔 符伟国 +3 位作者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王玉琦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异种移植的人体完全闭塞性动脉硬化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1例人体完全闭塞的硬化动脉段异种移植于 6条实验犬的口径匹配的动脉上 ,并进行超声消融治疗。比较消融治疗和部分合并球囊扩张前后移...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异种移植的人体完全闭塞性动脉硬化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1例人体完全闭塞的硬化动脉段异种移植于 6条实验犬的口径匹配的动脉上 ,并进行超声消融治疗。比较消融治疗和部分合并球囊扩张前后移植动脉的狭窄度和远端动脉血流量变化 ,并测算相应操作后移植血管的损伤系数。结果  11例完全闭塞动脉段经超声消融后 ,10例血管再通 ,单位长度消融率为 (72± 2 8)s/cm。超声消融后血管狭窄度由 10 0 %降至 (72± 15 ) % ,P <0 .0 1,无动脉夹层、穿孔和远端栓塞表现 ;合并球囊扩张后狭窄度降至 (4 1± 14 ) % ,P <0 .0 1。结论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可为完全闭塞的动脉建立新的血流通道 ,联合其他腔内介入技术可显著改善闭塞血管的通畅性 ;对正常血管壁损伤极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消融 球囊扩张 治疗 闭塞性动脉硬化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损伤的腔内治疗体会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大乔 符伟国 +5 位作者 蒋俊豪 陈斌 杨珏 史振宇 王利新 王玉琦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修复技术治疗血管损伤中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诊治的血管外伤患者37例中12例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患者的住院和随访资料。12例患者主要的血管病变类型是动静脉瘘、夹层形成、假性...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修复技术治疗血管损伤中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诊治的血管外伤患者37例中12例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患者的住院和随访资料。12例患者主要的血管病变类型是动静脉瘘、夹层形成、假性动脉瘤和动脉狭窄。其中1例采用球囊扩张合并血管支架植入,其余11例采用覆膜型血管支架植入。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症状全部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随访期间内无支架移位、内漏、支架内狭窄等并发症。结论:腔内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血管外伤的手段,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短期随访效果满意,长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创伤和损伤 腔内修复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远期疗效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大乔 王玉琦 +3 位作者 符伟国 叶建荣 陈福真 陈斌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4期357-358,361,共3页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远期疗效。方法 :1993年 5月~ 2 0 0 0年 6月 ,共 2 0例接受2 1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男性 19例 ,女性 1例 ,年龄 47~ 76岁 ,平均 6 4± 9岁。其中缺血性中风患者 7例 ,一过...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远期疗效。方法 :1993年 5月~ 2 0 0 0年 6月 ,共 2 0例接受2 1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男性 19例 ,女性 1例 ,年龄 47~ 76岁 ,平均 6 4± 9岁。其中缺血性中风患者 7例 ,一过性脑缺血者11例 ,无神经症状者 2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 ,19例同时行DSA检查 ,18例行MRA检查。狭窄度测定方法同NASCET。 2 1侧手术的颈内动脉中 ,19侧狭窄≥ 70 % ,2侧狭窄 6 0 %~ 6 9%伴斑块溃疡。采取颈丛麻醉 ,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转流管和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检查和随访。结果 :术后 30d内无死亡和中风。围手术期有 1例TIA和 2例术后颅神经损伤。 2 0例随访 1~ 6 3个月 ,平均 31± 2 0个月。术后 2年生存率和中风发生率为 92 .3 %和 0 ,5年生存率和中风发生率为 79.1%和 12 .5 %。 2例随访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 5 0 %~ 6 0 %的再狭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围手术期 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术式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态与脑缺血症状关系初探 被引量:22
4
作者 郭大乔 王玉琦 +1 位作者 符伟国 王文平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研究颅外颈动脉硬化性斑块形态与脑缺血症状的关系。方法:运用Duplex超声对188例患者行颈颅外段动脉检测。将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度分成五级,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分成四型。结果:本研究共对376侧颈动脉行狭窄度检测,对... 目的:研究颅外颈动脉硬化性斑块形态与脑缺血症状的关系。方法:运用Duplex超声对188例患者行颈颅外段动脉检测。将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度分成五级,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分成四型。结果:本研究共对376侧颈动脉行狭窄度检测,对213侧颈动脉行斑块形态学分型。结果显示。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狭窄度和形态学类型与脑缺血症状的发生均有密切关系(P<0.01)。斑块形态学类型与狭窄度两因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斑块形态学的改变并不增加狭窄度预测脑缺血症状发生的敏感性。结论:颈动脉斑块类型随着其狭窄度的增加而改变,斑块形态不能作为预测脑缺血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形态学 脑缺血 颅外颈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大乔 王玉琦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2期191-193,共3页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周围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大乔 王玉琦 《中国临床医学》 2003年第4期608-612,共5页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 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 研究进展 血管重建 生物学效应 动脉硬化斑块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转流管和补片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大乔 王玉琦 《临床外科杂志》 1998年第6期314-316,共3页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 转流管 补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急性动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郭大乔 符伟国 +3 位作者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王玉琦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52-554,共3页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急性动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条实验犬制作双侧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 ,血栓长度 >5cm。每条犬一侧股动脉血栓予超声消融治疗 2min ,另一侧仅用消融导管作机械性穿插。观察超声组和对照组操作...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急性动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条实验犬制作双侧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 ,血栓长度 >5cm。每条犬一侧股动脉血栓予超声消融治疗 2min ,另一侧仅用消融导管作机械性穿插。观察超声组和对照组操作前后血栓处的血流变化 ,比较两组血栓段动脉经实验操作后的损伤系数及远端栓塞情况。结果 股动脉血栓超声消融后远端血流量为 (2 8.9± 4 .2 )ml/min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9.6± 5 .0 )ml/min(P <0 .0 1) ;超声消融后TIMI分级指数为 2 .6 7± 0 .4 9,而对照组为 1.0 8± 0 .90 (P <0 .0 1) ;血栓处动脉损伤系数分别为 1.83± 0 .39和 1.6 7± 0 .4 9(P >0 .0 5 )。超声消融后无远端动脉栓塞现象。结论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动脉血栓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 治疗 实验研究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符伟国 黄俊 +4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7-540,共4页
目的 验证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在中国人群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的 92例行择期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 (腔内组 ,n =31)与传统开腹手术治... 目的 验证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在中国人群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的 92例行择期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 (腔内组 ,n =31)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 (手术组 ,n =6 1)的术前状况、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及手术死亡率 ,并随访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生存率情况。结果 腔内组的年龄为 4 2~ 89岁 ,平均为 (70 .8± 10 .2 )岁 ;手术组的年龄为 30~ 82岁 ,平均为 (6 4 .5± 12 .9)岁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4 )。腔内组患者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比例分别为 4 1.9%和 2 9.0 % ,手术组分别为 2 1.3%和 6 .6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8、0 .0 0 8)。两组腹主动脉瘤累及髂动脉、吸烟史等基线状况 ,以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恶性肿瘤、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腔内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中位数分别为 30 0ml和 0ml,手术组分别为 10 0 0ml和 10 0 0ml,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0 1)。腔内组术后ICU观察时间和禁食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 0h和 2 4h ,手术组分别为 6 7h和 96h ,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0 .0 0 1)。两组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传统开腹手术 临床对照研究 人工血管内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董智慧 符伟国 +8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竺挺 石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0-1073,I0003,共5页
目的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000年8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 目的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000年8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结果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1.8%,12/650),男9例,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为(53±11)岁。6例死于并发新发破口,其中5例位于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近端,引起逆行性A型夹层;另1例位于支架远端,导致假腔进行性增大;另6例中死于缺血性脑卒中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内张力1例,支架释放失败1例。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导致死亡的原因以支架两端新发破口最为常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脉置管持续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斌 程志俭 +5 位作者 洪亮 李方明 李学庆 张瑜 郭大乔 王玉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84-587,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方法68例急性LE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动脉置管溶栓组(A组,n=37)和经静脉溶栓组(B组,n=31)。监测治疗前后PT,FIB,D-两聚体及健、患肢周径,以治疗前、后周径差的减... 目的评价动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方法68例急性LE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动脉置管溶栓组(A组,n=37)和经静脉溶栓组(B组,n=31)。监测治疗前后PT,FIB,D-两聚体及健、患肢周径,以治疗前、后周径差的减小判断肢体肿胀的缓解程度;通过静脉造影或彩超,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A组治疗过程中无出血发生,B组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两组治疗后均出现PT延长、FIB降低、D-两聚体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溶栓后肢体肿胀缓解程度A组大于B组(P<0.01)。A组通畅改善度为(54.81±3.21)%,B组通畅改善度为(31.52±3.8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LE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下肢 动脉置管 溶栓治疗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大隐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斌 符伟国 +5 位作者 郭大乔 蒋俊豪 杨珏 范隆华 史振宇 王玉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68-470,共3页
1996年 4月~ 2 0 0 2年 3月 ,47例尿毒症患者 ( 4 9肢 )接受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和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其中 40例行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 ( 4 1肢 ) ,7例行股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 ( 8肢 )。人工血管内瘘组围手... 1996年 4月~ 2 0 0 2年 3月 ,47例尿毒症患者 ( 4 9肢 )接受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和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其中 40例行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 ( 4 1肢 ) ,7例行股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 ( 8肢 )。人工血管内瘘组围手术期 4例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 ,死亡 1例。平均随访 3 4个月 ( 6~ 70个月 ) ,1年初始通畅率为 82 .9% ,再手术通畅率为 95 .1% ;2年初始通畅率为 67.3 % ,再手术通畅率为 78.4%。初始通畅时间最长的为 75个月 ,最短的为 1个月。大隐静脉内瘘组 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 13个月 ( 2~ 3 9个月 ) ,1例因脑出血于术后 2个月死亡。 1例术后 6个月血栓形成 ,再行对侧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至今 3 3个月 ,内瘘通畅。其余 5例均通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虽有操作复杂、创伤相对较大等缺点 ,但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 ,为一部分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持久的血透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动静脉瘘/外科学 静脉瘘/外科学 大隐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手术回顾 被引量:29
13
作者 石赟 符伟国 +6 位作者 王玉琦 徐欣 郭大乔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总结15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术前对病人进行多种影像学检查,以获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关解剖学资料。术中在DSA监视下对15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人工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术后... 目的:总结15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术前对病人进行多种影像学检查,以获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关解剖学资料。术中在DSA监视下对15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人工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术后1周和术后1年,作螺旋CT以观察手术疗效及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148例(98.6%)获临床成功。围手术期内,1例(0.67%)死亡,1例(0.67%)发生脑梗死。术后截瘫发生率为零。26例(17.3%)发生内漏。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较短的优势。近期和中期疗效令人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更长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压力检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岳嘉宁 符伟国 +10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竺挺 董智慧 石赟 王利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 目的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础水平。支架释放后记录脑脊液压力峰值,对压力升高30%以上者行脑脊液引流,维持压力至术前基础水平。结果主动脉夹层综合征患者支架释放后的脑脊液压力升高(42.13±22.51)%,显著高于主动脉瘤患者的(8.33±4.04)%(P<0.05)。其中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脑脊液引流,其余患者仅行脑脊液压力检测。共6例患者接受降主动脉内2枚覆膜支架长节段覆盖,降主动脉被覆膜支架隔绝的长度平均为(24.78±5.11)cm。术后及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截瘫或下肢轻瘫,无中枢感染及低颅压并发症。结论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脊髓缺血,并可有效避免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脑脊液 脊髓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董智慧 符伟国 +6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repair,EV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动脉旁路辅助下腔内修复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aorticdissectionaneurysm,ADA),主动脉弓动脉瘤、主... 目的探讨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repair,EV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动脉旁路辅助下腔内修复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aorticdissectionaneurysm,ADA),主动脉弓动脉瘤、主动脉弓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thoracicaorticaneurysm,DTAA)各1例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均<15mm。1例ADA行右左腋腋动脉旁路,其余都行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周后行EVR。结果8例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患者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死而死亡。腋腋旁路患者EVR术后即时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返流导致Ⅱ型内漏,未作特殊处理。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卒中、截瘫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存活的7例都获随访,随访期3~22个月(平均14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7例均胸主动脉段假腔或者(假性)动脉瘤瘤腔完全血栓形成,腋腋旁路患者内漏消失。结论辅助性动脉旁路可以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创造额外的近端锚定区,扩大腔内修复的适应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主动脉 腔内修复 动脉旁路 腔内修复 胸主动脉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ANEURYSM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主动脉弓动脉瘤 THORACIC 左锁骨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急性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毅 迟达超 +5 位作者 王小强 龙延滨 祁光裕 郭大乔 符伟国 陈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0期1494-1495,共2页
目的 探讨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早期诊断与Fogarty导管取栓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2 0 0 0年 5月~ 2 0 0 3年 5月 3家医院对 38例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患者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的情况。结果  38例患者... 目的 探讨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早期诊断与Fogarty导管取栓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2 0 0 0年 5月~ 2 0 0 3年 5月 3家医院对 38例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患者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的情况。结果  38例患者按Cooley标准 :Excellent:2 3例 (6 0 5 % ) ,Good :6例 (15 7% ) ,Fair:3例 (7 8% ) ,Poor:4例 (10 5 % ) ;Death:2例 (5 2 % )。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极为有效的方法 ,早期诊断 ,早期手术取栓 ,及时发现并处理恢复血流后再灌注损伤与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 ,是挽救生命 ,挽救肢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 急性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 取栓 手术治疗 早期诊断 患者 结论 情况 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路 唐骁 +5 位作者 符伟国 史振宇 吕鹏 戴媛媛 王玉琦 郭大乔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3-549,共7页
目的评价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8例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患者接受了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接受了术前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及术前术... 目的评价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8例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患者接受了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接受了术前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及术前术后头颅MRI检查,评价术后新发弥散加权(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病灶、术后支架即刻残余狭窄率与钙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28例次CAS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天内复查头颅MRI:新发DWI病灶15例(53.6%),均无神经系统症状。根据术后有无新发DWI病灶,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钙化弧度(calcium radian,CR)及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1例患者发生手术侧脑卒中,其余27例恢复良好,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术后1年复查颈动脉超声,并随访颈部X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0,支架断裂发生率为0。结论在实施远端脑保护装置的情况下,CAS对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CR、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斑块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术后新发DWI病灶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钙化 新发DWI病灶 残余狭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附43例报告 被引量:8
18
作者 叶建荣 周波 +4 位作者 符伟国 郭大乔 陈斌 蒋俊豪 龚剑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确诊 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方法。方法 主诉下肢或足部麻木或疼痛、溃疡、坏疽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 ,经下肢动脉节段性测压 (踝 肱指数ABI)或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缺血征象者 ,进一步作磁共振血管显像... 目的 探讨确诊 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方法。方法 主诉下肢或足部麻木或疼痛、溃疡、坏疽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 ,经下肢动脉节段性测压 (踝 肱指数ABI)或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缺血征象者 ,进一步作磁共振血管显像 (MRA)、螺旋CT血管显像 (SCTA)或数控动脉造影检查 (DSA)以明确诊断。结果  4 3例患者经ABI测定诊断为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BI在 0 .0 0~ 0 .6 8范围 ,平均 0 .36。全组患者均作了MRA或SCTA ,DSA检查 ,ABI无一例假阳性 ,最后确定 4 3例中 5例为主髂动脉段闭塞 ;19例为股月国动脉段闭塞 ;11例为股月国动脉伴月国动脉 1~ 2分支闭塞 ;8例为膝以下动脉闭塞。 4 3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手术或 (和 )药物治疗。结论 节段性测压和彩超检查是初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无创检查方法 ,它的特点是简易、价廉、无损伤性、患者易接受 ;MRA ,SCTA也属无损伤性检查 ,对确定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均十分有益 ,最精确的检查还是插管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神经血管病 病例报告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支架移植物感染的诊治体会(附4例报道) 被引量:7
19
作者 方征东 符伟国 +3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支架移植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期间我科收治的4例主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发生支架移植物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原手术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4例感染患... 目的探讨主动脉支架移植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期间我科收治的4例主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发生支架移植物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原手术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4例感染患者临床均有非特异性发热表现,CT检查均有感染征象,2例细菌培养为猪霍乱沙门菌。实施清创引流联合抗感染治疗2例,单纯行抗感染治疗2例,均获得成功,随访期间无再感染发生。结论支架移植物感染发生率低但产生的后果严重,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合适的患者中可以实施保留移植物的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感染 主动脉 支架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及其防治探讨 被引量:9
20
作者 唐骁 符伟国 +4 位作者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史振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相关愈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9年至2006年6例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分析其治疗经过和结果,总结其主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相关愈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9年至2006年6例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分析其治疗经过和结果,总结其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在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中,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胸降主动脉瘤1例;空气栓塞1例,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2例,与术中控制性降压或低血压时间过长有关者3例;死亡3例,另3例治愈出院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虽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预后不佳。在以后工作中,需进一步总结经验,严格规范介入操作技术,积极改进相关医疗器械,以逐渐减少卒中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动脉瘤 夹层 腔内修复 手术后并发症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