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后置式投影亮分划系统的零位走动量分析
1
作者 杨海金 卞臻臻 +6 位作者 高雪军 司振龙 郝芳 袁玉芬 詹江 高赫 李娜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针对后置式投影亮分划光学系统在某型微光镜中应用时出现零位走动量超差问题,通过分析该类微光瞄准镜的零位稳定性机理以及开展冲击试验,发现零位走动量超差的主要原因是射击过程中光学系统组合棱镜发生转动,采取将组合棱镜外形尺寸和... 针对后置式投影亮分划光学系统在某型微光镜中应用时出现零位走动量超差问题,通过分析该类微光瞄准镜的零位稳定性机理以及开展冲击试验,发现零位走动量超差的主要原因是射击过程中光学系统组合棱镜发生转动,采取将组合棱镜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公差优化方法,使二者间隙小于0.02 mm,最终微光镜的零位走动量(Δd)小于0.26 mil,满足系统技术指标规定Δd≤0.7 mil要求。给出了同类瞄准镜在设计和生产中对零位走动量控制的关键点及问题解决方案,为提高瞄准镜零位稳定性提供了有效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置式投影亮分划 零位走动量 冲击试验 微光瞄准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腹症案例视频剧在护理本科生普外科见习中的实践
2
作者 张丽莉 薛菲 +1 位作者 郑雅梅 郝芳 《护理学报》 2024年第2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急腹症案例视频剧结合病房见习,小组案例讨论的实践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某高校护理系2020级129名护生为研究对象,设计急腹症案例视频剧编写、拍摄、实施计划,护生分组拍摄5个病种,10个视频剧。采用视频剧临床见习... 目的探讨急腹症案例视频剧结合病房见习,小组案例讨论的实践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某高校护理系2020级129名护生为研究对象,设计急腹症案例视频剧编写、拍摄、实施计划,护生分组拍摄5个病种,10个视频剧。采用视频剧临床见习调查问卷及书写见习日志的量性与质性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结果见习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92.2%)、感受到了临床气氛(93.8%)、培养了护生的职业情感(93.0%)等;能力培养方面: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94.6%)、激发了学习兴趣(93.0%);案例分析过程方面:可以帮助掌握急腹症相关知识(96.1%)、案例反馈使努力得到肯定(96.1%)等。见习日志主题,共4个主题。分别是:掌握了急腹症护理要点;场景逼真,贴近临床;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视频剧让学习生活变得有趣。结论急腹症视频剧结合小组讨论见习模式,改变了单向灌输知识的方法,培养了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在病源不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是线下见习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腹症案例 视频剧 护生 见习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寒武世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候雪 郝芳 +1 位作者 王奇 田金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2-633,共12页
早寒武世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发育机制是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之一,近些年台盆区超深层的钻井完钻前寒武系地层,为盆地内的寒武系烃源岩发育机制研究提供了理想窗口。为探究寒武系烃源岩沉积期的古海洋环境与古生产力,并阐明... 早寒武世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发育机制是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之一,近些年台盆区超深层的钻井完钻前寒武系地层,为盆地内的寒武系烃源岩发育机制研究提供了理想窗口。为探究寒武系烃源岩沉积期的古海洋环境与古生产力,并阐明有机质的富集机制,文章对塔北地区典型单井系统开展了TOC、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玉尔吐斯组下段处于缺氧—硫化的沉积环境,生产力较高;上段处于贫氧的沉积环境,生产力逐渐减弱,处于低生产力水平;碳氧同位素等指标表明玉尔吐斯组下段沉积于广泛海侵的背景下,且存在上升流作用,受上升洋流及轻度热液活动影响,营养物质的输入导致该时期初级生产力勃发,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较高的生产力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玉尔吐斯组上段沉积时基本无热液活动,生产力水平逐渐降低,水体的还原性也开始减弱,表现为上段高位体系域的低生产力水平和贫氧的沉积环境,最终导致有机质的丰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生产力 热液活动 玉尔吐斯组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热流体活动背景下氦气的成因来源与运聚机制——以莺歌海盆地乐东底辟区为例
4
作者 冯子齐 郝芳 +7 位作者 胡林 胡高伟 张亚震 黎阳明 王维 李昊 肖俊杰 田金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基于地球化学参数及分析数据,应用热守恒方程、质量平衡定律及瑞利分馏模型等方法,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乐东底辟区的壳源氦气原位产率和外部通量、幔源初始氦浓度及热驱动机制等定量分析,探讨深部热流体活动背景下氦气的成因来源及运聚机... 基于地球化学参数及分析数据,应用热守恒方程、质量平衡定律及瑞利分馏模型等方法,通过对莺歌海盆地乐东底辟区的壳源氦气原位产率和外部通量、幔源初始氦浓度及热驱动机制等定量分析,探讨深部热流体活动背景下氦气的成因来源及运聚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乐东底辟区氦气的来源以壳源氦为主,幔源为辅。其中,研究区幔源^(3)He/^(4)He值为(0.002~2.190)×10^(-6),R/R_(a)值为0.01~1.52,测算幔源He贡献占比为0.09%~19.84%,占比较小;而壳源贡献占比则高达80%以上。(2)壳源氦的原位^(4)He产量仅为(4.10~4.25)×10^(-4)cm^(3)/g,外部^(4)He通量则显著高值,为(5.84~9.06)×10^(-2)cm^(3)/g,表明壳源氦气以外部输入为主,推测与地层流体受大气补给以及深部岩石-水相互作用有关。(3)底辟区深部热流体活动显著影响地温场,^(3)He初始质量体积与对应焓的比值(W)为(0.004~0.018)×10^(-11) cm^(3)/J,来自深部地幔的热贡献(XM)为7.63%~36.18%,揭示底辟热流体对幔源^(3)He迁移具有一定的热驱动作用。(4)研究区氦气的初次运移方式以平流为主,二次运移受控于水热脱气和气液分离过程;氦气从深部至浅部的运移过程中,CO_(2)/^(3)He值由1.34×10^(9)升至486×10^(9),指示受到壳幔混合和脱气效应影响,存在CO_(2)规模性析出和^(3)He的明显逸散。在深部热流体影响下,氦气运移聚集机制包括:深部热驱动扩散、平流释放、垂向水热脱气,浅部横向迁移、远离断裂的圈闭聚集,分压平衡、完整密闭的盖层封存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热流体 氦气 成因来源 运移聚集机制 乐东底辟区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自贡和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机质富集机制
5
作者 刘鑫 郝芳 +4 位作者 柳卓 杨杰 吴伟 田金强 冯子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为探讨川南自贡和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机质富集机制,利用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等,对沉积环境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自贡和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段处于贫氧—厌氧的水体环境。自贡地区... 为探讨川南自贡和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机质富集机制,利用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等,对沉积环境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自贡和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段处于贫氧—厌氧的水体环境。自贡地区五峰组—龙一段为滞留环境,Co、Mn质量分数的乘积w(Co)×w(Mn)平均值为1.13,泸州地区存在上升流活动,w(Co)×w(Mn)平均值为0.38。生物钡Ba_(xs)含量及Ba、Al质量比指示,自贡地区五峰组—龙一段为中等水平古生产力条件,泸州地区为高古生产力水平。自贡地区在水下低隆起的影响下,地层沉积速率降低,有机质富集为中生产力水平—还原环境—低沉积速率模式。泸州地区在上升流带来营养物质作用下,尽管具较高的沉积速率,但仍形成了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富集为高生产力水平—还原环境—高沉积速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自贡和泸州地区 五峰组—龙一段 氧化还原条件 古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超压系统演化与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98
6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2 位作者 倪建华 曾治平 王敏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0-615,共6页
晚期成藏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特征 .从晚期成藏的观点出发 ,深层油气藏的形成需要盆地深层发育仍处于有利生、排烃阶段的源岩 ,具有较高孔隙度、渗透率的深部储层 ,以及有利的储层 -盖层能量配置 .在超压盆地中 ,超压对生烃的抑制... 晚期成藏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特征 .从晚期成藏的观点出发 ,深层油气藏的形成需要盆地深层发育仍处于有利生、排烃阶段的源岩 ,具有较高孔隙度、渗透率的深部储层 ,以及有利的储层 -盖层能量配置 .在超压盆地中 ,超压对生烃的抑制作用使常压盆地中已过成熟的源岩保持在有利的生、排烃阶段 ,从而为深层油气成藏提供较好的烃源条件 ;超压条件下低有效应力引起的机械压实程度减弱、流体流动性减弱引起的化学胶结作用减缓及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解作用使深埋超压储层保持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然而 ,由于超压引起的地层天然水力破裂和流体穿层运移 ,超压环境深部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需要有效的储层 -盖层能量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超压系统 深层油气 成藏条件 孔隙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压双控流体流动与油气幕式快速成藏 被引量:80
7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1 位作者 方勇 曾治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43,47,共7页
通过对超压的成藏物质效应和能量效应分析 ,系统论述了超压盆地油气幕式快速成藏机理。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使深部源岩和时代较老的源岩与较年青的源岩 (准 )同时保持在有利的生排烃阶段 ,而超压伴生的流体排放延迟使深部超压... 通过对超压的成藏物质效应和能量效应分析 ,系统论述了超压盆地油气幕式快速成藏机理。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使深部源岩和时代较老的源岩与较年青的源岩 (准 )同时保持在有利的生排烃阶段 ,而超压伴生的流体排放延迟使深部超压源岩在不同温度、成熟度条件下生成的烃类在晚期集中排放 ,两者的共同作用增加了有效源岩的层位和体积 ,进而增大了晚期源岩的累积排烃速率 ,为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超压可以引起未变形地层的水力破裂和超压流体的初次排放 ;超压流体的二次排放受超压和断裂特征的共同控制 ,即断 压双控流体流动。超压的成藏物质效应和能量效应决定了新构造运动 (或晚期构造运动 )控制下的油气快速成藏 :①油气成藏由多幕次流体充注完成 ,每一幕次包括稳态汇聚期和瞬态充注期 ;②油气成藏速率异常高 ,大型油气田可在 0 1Ma内形成 ;③构造活动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建设性作用 ,晚期构造 (或新构造 )控制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超压 断-压双控作用 幕式流体流动 油气成藏 有机质 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幕式成藏及其驱动机制和识别标志 被引量:75
8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1 位作者 杨旭升 王敏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连续稳态流动和周期性 (幕式 )瞬态流动是沉积盆地流体的 2种流动方式。幕式流体流动是压力和应力的作用引起地层周期性破裂或断裂、先存裂隙周期性开启的结果。幕式成藏是沉积盆地中油气与地层水组成的混相、不连续流体的多期次充注 /... 连续稳态流动和周期性 (幕式 )瞬态流动是沉积盆地流体的 2种流动方式。幕式流体流动是压力和应力的作用引起地层周期性破裂或断裂、先存裂隙周期性开启的结果。幕式成藏是沉积盆地中油气与地层水组成的混相、不连续流体的多期次充注 /聚集过程 ,超压顶界面附近、底辟和深断裂附近是幕式成藏的有利场所。与油气稳态连续聚集过程相比 ,幕式成藏更快 ,大 中型油气田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 ,根据传统模式难以成藏的年轻圈闭可成为有效的勘探目标。幕式流体流动的主要特征是流体成份和流动过程的不连续性、流体流动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快速变化及流体流动的多期性和周期性。流体的时空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幕式成藏 驱动机制 识别标志 沉积盆地流体 幕式流体流动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作用机理 被引量:72
9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1 位作者 方勇 胡建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8,共10页
通过对多个盆地大量样品的多参数对比分析,建立了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的多参数识别标志,揭示了不同成熟度指标对超压的差异响应。识别出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作用的4个层次:①超压抑制了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不同干酪根... 通过对多个盆地大量样品的多参数对比分析,建立了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的多参数识别标志,揭示了不同成熟度指标对超压的差异响应。识别出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作用的4个层次:①超压抑制了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不同干酪根组分的热降解(生烃作用)和烃类的热演化;②超压仅抑制了烃类的热演化和富氢干酪根组分的热降解,而对贫氢干酪根组分的热演化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镜质体反射率未受到抑制;③超压抑制了烃类的热裂解,而对干酪根的热降解未产生明显影响;④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均未产生可识别的影响。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层次取决于超压发育后有机质热演化反应的体积膨胀效应、产物浓度变化速率及超压的发育特征。早期强超压和长期保持封闭流体系统是产生第一层次超压抑制作用的必要条件。超压发育过晚、超压强度低、超压流体频繁释放等都可能导致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均不产生可识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超压环境 有机质热演化 生烃作用 超压抑制作用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坳陷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与油气快速成藏 被引量:44
10
作者 郝芳 蔡东升 +2 位作者 邹华耀 方勇 曾治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8-524,共7页
渤中坳陷是东营组沉积期及其之后渤海湾盆地沉降 -沉积速率最高的地区 ,亦是晚期断裂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较高的沉降 -沉积速率产生了重要的成藏物质效应 :(1)持续的较快速沉降 -沉积使东营组发育较深湖 -深湖相泥岩并成熟 ,从而使渤中... 渤中坳陷是东营组沉积期及其之后渤海湾盆地沉降 -沉积速率最高的地区 ,亦是晚期断裂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较高的沉降 -沉积速率产生了重要的成藏物质效应 :(1)持续的较快速沉降 -沉积使东营组发育较深湖 -深湖相泥岩并成熟 ,从而使渤中坳陷发育沙河街组和东营组 2套有效源岩 ;(2 )较高的沉降 -沉积速率引起的压实不均衡及伴生的源岩快速生烃引起较强的超压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使沙河街组源岩生、排烃滞后 ,从而使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在晚期同时保持在较有利的生、排油阶段 ,这是渤中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和油气晚期快速成藏的物质基础 .较强的超压和强烈的断裂活动决定了超压 -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 ,进而决定了油气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和油气分布 :油气主要富集于新近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坳陷 新构造运动 超压 幕式流体流动 油气快速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35
11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姜建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1-21,共11页
成藏动力学是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 ,在盆地演化历史中和输导格架下 ,通过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分析 ,研究沉积盆地油气形成、演化和运移过程和聚集规律的综合性学... 成藏动力学是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 ,在盆地演化历史中和输导格架下 ,通过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分析 ,研究沉积盆地油气形成、演化和运移过程和聚集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是盆地演化历史和流体输导格架 ,研究的核心是能量场 (包括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 )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过程。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成藏动力学研究的进展表现在 :( 1)流体输导系统预测能力的提高 ;( 2 )能量场演化机制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和流体流动样式研究的深入 ;( 3)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深化 ;( 4 )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改进。在进一步认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化学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过程和机理的基础上 ,实现盆地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的耦合和流体流动、能量传递和物质搬运的三维模拟 ,是成藏动力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学 输导系统 能量场 动力学过程 流体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汇聚型超压流体流动及天然气晚期快速成藏 被引量:86
12
作者 郝芳 董伟良 +1 位作者 邹华耀 杨旭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2,共6页
对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结构、底辟分布与发育机理及超压流体流动效应的综合研究揭示并证明了一种新的超压流体流动样式,即晚期汇聚型超压流体流动。该模式与超压流体从浅埋藏(<1000~1500m)开始、在盆地范围内普遍排放的Cartwright模... 对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结构、底辟分布与发育机理及超压流体流动效应的综合研究揭示并证明了一种新的超压流体流动样式,即晚期汇聚型超压流体流动。该模式与超压流体从浅埋藏(<1000~1500m)开始、在盆地范围内普遍排放的Cartwright模式明显不同,莺歌海盆地超压流体早期被封闭,晚期通过底辟集中排放,超压流体的汇聚导致天然气的晚期幕式快速成藏。对东方1-1气田的圈闭构造分析表明,该气田形成于第四纪,其最低平均充注速率达140m^3/d。成藏流体的层间组分非均质性、流体流动的瞬态热效应及强烈的运移分异性反映了流体流动的不连续性、流体运移过程中温度、压力条件的快速变化及多期流体的相互作用,可成为幕式流体活动和油气幕式快速成藏的有效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流体 底辟分布 流体流动 天然气 成藏机理 莺歌海盆地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 被引量:49
13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1 位作者 王敏芳 杨旭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4,共8页
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初步揭... 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初步揭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微观和宏观控制机制,从而使基于油气运移路径三维预测的油气藏定位预测成为可能;2证实了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并初步揭示了幕式成藏的驱动机制、有利场所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突破了油气成藏是一个缓慢渗流过程的传统模式;3深盆气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进展,从而突破了背斜成藏的传统观念,使"向斜"(盆地凹陷区)成为一些盆地寻找大型天然气藏的重要场所。沉积盆地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保存条件、活动构造背景下油气晚期快速成藏过程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机理 优势通道运移 幕式快速成藏 深盆气 温度场 压力场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晚期)构造运动的物质、能量效应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35
14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1 位作者 龚再升 方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4-431,共8页
受板块构造背景和深部过程的控制,不同盆地的新(晚期)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式,包括伸展和转换-伸展背景下的快速沉降和断裂活化、挤压背景下的强烈隆升和构造掀斜等。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具有强烈的物质效应(对油气成藏要素... 受板块构造背景和深部过程的控制,不同盆地的新(晚期)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式,包括伸展和转换-伸展背景下的快速沉降和断裂活化、挤压背景下的强烈隆升和构造掀斜等。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具有强烈的物质效应(对油气成藏要素构成的改造)和能量效应(对成藏动力学环境和过程的影响)。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影响取决于新(晚期)构造运动期源岩的生排烃状态、新(晚期)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性质、沉降-抬升的速率、幅度和区域变化及断裂活动程度。建造期(盆地保持沉降、充填状态;源岩处于生、排烃阶段;超压的产生过程仍在进行,超压释放后可得到动态补给)的构造运动可以导致幕式快速成藏,所形成的油气藏属于阶段性充注的原生油气藏,改造期(盆地沉降、充填停止,处于抬升、剥蚀和构造变形状态;源岩生、排烃作用已终止;超压的产生过程已经终止,超压释放后不能得到补给)断裂活化型构造运动可导致已聚集油气的突发性穿层运移和跨层聚集,形成非连续充注的次生油气藏;改造期无断裂活化型构造运动特别是构造掀斜运动可以导致已聚集油气的层内调整,形成有成因联系的调整型油气藏系列。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既可以具有建设性作用、也可以产生调整、改造作用甚至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晚期)构造运动 应力-压力状态 油气非稳态充注 快速成藏 油气藏调整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超压层系油气聚散机理浅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郝芳 刘建章 +1 位作者 邹华耀 李平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文中讨论了超压层系天然气成藏的特殊性、超压圈闭油气聚散机理和油气成藏的超压强度上限。根据压力、应力状态和含油气性,将超压圈闭划分为充满型、部分充注型、未聚集型或油气散失型。通过钻孔证实,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的天然气聚散过... 文中讨论了超压层系天然气成藏的特殊性、超压圈闭油气聚散机理和油气成藏的超压强度上限。根据压力、应力状态和含油气性,将超压圈闭划分为充满型、部分充注型、未聚集型或油气散失型。通过钻孔证实,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的天然气聚散过程和含气性均与超压密切相关,其中DF13-1气田为充满型超压气藏,而YA21-1构造的储层水相压力已达到盖层破裂压力,盖层发生了周期性破裂并引起了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属于未聚集或天然气散失型。超压圈闭天然气的聚散受最小水平应力、水相超压强度和盖层岩石力学性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封闭性断层的开启压力低于地层的破裂压力,断层和底辟控制的砂体中天然气更易于散失。砂岩上倾尖灭点(岩性圈闭的顶点)的埋深对储层的压力状态和含气性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有效的压力、应力预测和盖层岩石力学性质研究是降低深层超压层系天然气勘探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压力-应力耦合 盖层破裂 聚散机理 封闭潜力 莺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相研究及其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6
作者 郝芳 陈建渝 +1 位作者 孙永传 解习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7-86,共10页
有机相是具有一定丰度和特定成因类型的有机质的地层单元,决定有机相类型的最重要参数是干酪根的成因类型。为了反映沉积盆地中有机相的时空分布,我们提出了有机相组合和盆地有机充填序列等新概念。有机相及有机相层序、有机充填序列... 有机相是具有一定丰度和特定成因类型的有机质的地层单元,决定有机相类型的最重要参数是干酪根的成因类型。为了反映沉积盆地中有机相的时空分布,我们提出了有机相组合和盆地有机充填序列等新概念。有机相及有机相层序、有机充填序列和有机相组合不仅是预测和在三维空间确定生油岩的分布、预测主力生油岩的排烃期和排出产物的组成的有效工具,而且可以弥补以骨架砂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沉积学分析的不足,在确定层序界线或不整合面的位且、研究盆地的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相 有机相层序 盆地分析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 被引量:72
17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方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1-488,共8页
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隐蔽油气藏勘探向复杂条件拓展,深层隐蔽油气藏发育与保存、不整合面结构与隐蔽油气藏分布、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机理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的... 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隐蔽油气藏勘探向复杂条件拓展,深层隐蔽油气藏发育与保存、不整合面结构与隐蔽油气藏分布、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机理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的难点和前沿。深部存在活跃源岩和具有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储层是深层隐蔽油气藏成藏的基础。超压环境生烃作用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提高了预测深层源岩生烃潜力的能力,已知的深层高孔隙度储层保存机理可成为预测深部储层孔渗条件的基础。不整合面结构特别是古土壤层的厚度及封闭能力、古土壤层之下半风化岩层的厚度及渗透率是研究与不整合面有关的隐蔽油气藏的关键。由于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叠合盆地很多隐蔽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研究晚期构造与早期构造的叠加方式是预测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的基础。准噶尔盆地中部,隐蔽油气藏同时具有埋藏深、不整合面结构复杂、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改造的特点,是建立复杂隐蔽油气藏成藏与勘探理论的天然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深层 不整合面结构 构造叠加与隐蔽油气藏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27例 被引量:31
18
作者 郝芳 秦鸣放 +1 位作者 李宁 吴瑜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18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患者27例,均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反酸、胸骨后疼痛及上腹疼痛减轻情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患者27例,均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反酸、胸骨后疼痛及上腹疼痛减轻情况。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行24 h动态胃酸监测、食管下端测压。结果 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胆囊床积液、尿潴留、轻度吞咽困难各1例,轻度反酸2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治愈出院。随访9~15个月,平均(10.23±3.78)个月,3例可见轻度酸反流,予抑酸药物治疗可控制。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及胆囊结石相关症状均好转,术后6个月、1年食管下端压力分别为(18.79±2.13)、(21.62±1.81)mmHg,均高于术前的(7.14±1.29)mmHg(P均<0.01)。术后6个月、1年24 h胃酸pH监测DeMeester评分分别为(7.64±2.13)、(7.71±2.34)分,均低于术前的(177.63±11.35)分(P均<0.01)。结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反流性食管炎 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热流体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作用的强化 被引量:36
19
作者 郝芳 孙永传 +1 位作者 李思田 张启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8-72,共5页
通过地质、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和动态模拟表明,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中,活动热流体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在油气聚集区,活动热流体的强化作用表现为储层段的高地温、低地温梯度及相邻层位有机质成熟度的突变... 通过地质、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和动态模拟表明,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中,活动热流体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在油气聚集区,活动热流体的强化作用表现为储层段的高地温、低地温梯度及相邻层位有机质成熟度的突变性增高,从成因上可分为深源流体侧向输导增温型和深源流体垂向输导增温型;在油气运移路径附近,活动热流体的强化作用表现为有机质成熟度的明显倒置.活动热流体的强化作用使在单一传导背景下不可能成熟的地层进入生烃门限,扩大了有效源岩的层位和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热流体 热演化模拟 油气生成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丝温度对82B高碳钢动态CCT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郝芳 王福明 +1 位作者 金桂香 李长荣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8,共5页
对比分析了不同吐丝温度对82B高碳钢的动态CCT曲线的影响,并对心部马氏体组织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吐丝温度高时,CCT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冷却速度控制在3~5℃/s,盘条组织良好;心部马氏体组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Mn和Cr元素... 对比分析了不同吐丝温度对82B高碳钢的动态CCT曲线的影响,并对心部马氏体组织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吐丝温度高时,CCT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冷却速度控制在3~5℃/s,盘条组织良好;心部马氏体组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Mn和Cr元素存在严重的正偏析,以及C元素有一定的负偏析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钢 吐丝温度 冷却速度 CCT曲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