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之“道”与儒学重构——从朱熹、牟宗三的道统论说开去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治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4-139,共6页
"道统"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用以表征儒家根本精神的传承统绪。道统作为儒学的深层内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儒学的基本概貌和形态。朱熹以"心传"、"心法"为其道统论的主要意涵,构筑了以"道心"... "道统"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用以表征儒家根本精神的传承统绪。道统作为儒学的深层内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儒学的基本概貌和形态。朱熹以"心传"、"心法"为其道统论的主要意涵,构筑了以"道心"与"人心"、"理"与"气"、"天理"与"人欲"为基本特征的"二世界"的哲学;牟宗三则以"心体即性体"、"即存有即活动"释道统,建构了其道德形上学。在"后新儒学"的视域下反思宋明理学空谈理气心性,现代新儒学引向超越绝对的偏失,致力于当代儒学重构时,重归孔子之"道",确立儒学"新道统"或许应是基础性的理论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孔子 论语 儒学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中“生活儒学”与儒学的重构 被引量:3
2
作者 傅永聚 郑治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123,167,共13页
宋明理学呈现出"两极游走"的理论走向,宋代理学本以其形上超越性著称,至朱熹极言"理在事先",遂立理学"形上绝对"、"纯粹超越"之"极";明代以"反理学"面目出现的气学、心学... 宋明理学呈现出"两极游走"的理论走向,宋代理学本以其形上超越性著称,至朱熹极言"理在事先",遂立理学"形上绝对"、"纯粹超越"之"极";明代以"反理学"面目出现的气学、心学本意在纠此"偏执",然至罗钦顺以"万物生长收藏"为"理",王艮、李贽言百姓日用之"理",则又立"形下绝对"、"纯粹经验"之"极"。在宋明理学"游走两极"理论走向的借鉴之下,徐复观之"形而中学"秉持和发扬了"执两用中"的儒学传统,在探求现代新儒学转向之途时,或可作为展开的向度。以此路向展开的儒学,其实就是"生活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徐复观 形而中学 后新儒学 生活儒学 执两用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游必有方”中的“游”、“方”及“游于艺”——与王德刚先生商榷 被引量:1
3
作者 萧萧 郑治文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6-49,共4页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规则。这种解释确实有新意,但可惜并不符合孔子《论语》的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必有方 游与方 游于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尾装置在昆明铁路局的推广使用
4
作者 唐志骏 郑治文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7-48,共2页
由于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 ,管理和使用部门的积极配合 ,昆明铁路局广泛推广、使用了列尾装置。采用“先重点、后一般 ,先试点、后铺开 ,先干线、后支线 ,先准轨、后米轨 ,先大运转、后小运转”的“五先五后”原则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 由于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 ,管理和使用部门的积极配合 ,昆明铁路局广泛推广、使用了列尾装置。采用“先重点、后一般 ,先试点、后铺开 ,先干线、后支线 ,先准轨、后米轨 ,先大运转、后小运转”的“五先五后”原则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对列尾装置的使用做到“五有” ,即有管理、有制度、有办法、有措施、有考核 ;在列尾装置形成规模资产后 ,为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理顺关系 ,为强化管理 ,成立了维修中心 ,维修中心隶属运输处 ,挂靠昆明东站 ,运作良好。由于在大幅度推广使用列尾装置中 ,充分结合昆明铁路局的实际情况 ,不仅提高了列车运行安全系数 ,还为减员增效探出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铁路局 列尾装置 原则 使用 减员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固醇衍生离子液体复合氮化硼纳米片作为减摩抗磨添加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郑治文 刘小龙 +3 位作者 于鸿翔 陈海杰 冯大鹏 乔旦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1-1082,共12页
本文中以天然胆固醇为前体,合成了一种胆固醇基胍盐离子液体[ColC_(4)][TMG],并通过机械-化学剥离法获得了纳米尺寸的六方氮化硼纳米片(h-BNNS),通过NMR、HRMS、TEM、FT-IR和XRD等表征了离子液体(IL)和hBNNS的结构特征.将其单独或复合... 本文中以天然胆固醇为前体,合成了一种胆固醇基胍盐离子液体[ColC_(4)][TMG],并通过机械-化学剥离法获得了纳米尺寸的六方氮化硼纳米片(h-BNNS),通过NMR、HRMS、TEM、FT-IR和XRD等表征了离子液体(IL)和hBNNS的结构特征.将其单独或复合后作为基础油(PEG 200)的减摩抗磨添加剂,通过球-盘往复摩擦形式,考察高载荷下(200 N)作为钢/钢摩擦副间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使用离子液体复合氮化硼纳米片(IL@BNNS)作为添加剂时,表现出最优的减摩抗磨性能,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分别降低67%和77%,最优添加质量百分浓度为1.5%IL和0.1%的BNNS.通过分析磨斑形貌和表面元素化学组成,IL@BNNS的协同减摩抗磨机理主要归结为极性离子液体通过静电作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吸附在金属基底表面形成厚而致密的润滑膜,降低了液体分子间的剪切作用,同时IL与基底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形成摩擦膜,阻止基底的进一步磨损.而h-BNNS在摩擦过程中进入接触区域,利用层间弱相互作用发生滑移,并抛光和自修复磨斑表面,使磨斑表面平整光滑,从而进一步降低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离子液体 氮化硼纳米片 减摩抗磨 润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心性·工夫——“北宋五子”到朱熹的理学范式建构 被引量:4
6
作者 郑治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4,共11页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相较于汉唐儒学,这一新范式的显著思想标识就是偏重形上之维和内圣之维的开拓,从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等各层面深化儒家义理精神。就理学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相较于汉唐儒学,这一新范式的显著思想标识就是偏重形上之维和内圣之维的开拓,从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等各层面深化儒家义理精神。就理学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建构以及理气心性的圆融而言,“北宋五子”和朱熹之学对儒家这一理论范式的建构具有奠基性的意义。邵雍的“先天之学”和周敦颐的“太极”说,是为儒家道德精神确立形上依据的一种重要尝试,代表着理学思想的滥觞,不仅如此,周敦颐的“诚”论还一改汉唐儒学宇宙论的铺排,开始了儒家心性本体化的思考,由此重新开启了儒家的“内圣”之维。张载的气本论哲学是儒家本体论建构的真正开端,而其划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主张则是理学范式下典范性的心性论成果。二程“自家体贴出天理”,奠定了理本论哲学的基础,而其“性即理”的论说则昭示着他们对理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打通。二程后,朱熹通过注解“四书”,建构了综合“北宋五子”、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而这也标志着儒家理学这一新理论范式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心性论 工夫论 北宋五子 朱熹 理学范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崇“伪”论对孔子礼学意义的开显及其伦理意蕴 被引量:3
7
作者 郑治文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15-24,共10页
孔子之学以仁礼合一为本,其后孟荀双峰突起,一显仁一显礼,各引一端,各有所成。在道德养成上,孟子重“性”,主“人之性善”,肯定道德先天,以为人顺此性扩而充之即可成善,凸显了德性伦理之意义;荀子崇“伪”,主性朴性恶,倡言道德后起,以... 孔子之学以仁礼合一为本,其后孟荀双峰突起,一显仁一显礼,各引一端,各有所成。在道德养成上,孟子重“性”,主“人之性善”,肯定道德先天,以为人顺此性扩而充之即可成善,凸显了德性伦理之意义;荀子崇“伪”,主性朴性恶,倡言道德后起,以为人性之朴必待“伪”而“美”之,人性之恶必待“伪”而“化”之,凸显了规范伦理之价值。荀子崇“伪”的人性论主张,充分开显了孔子礼学之意义,深化了其仁礼合一之学“克己复礼为仁”(以礼显仁)的维度,即强调通过后天认知实践礼义(“伪”)的修养努力涵养德性、养成人格。当然,如果在德性伦理视域下审视,荀子以性朴性恶之论逼出“积伪”之说,在开显礼学之意义的同时,却也面临着礼义无所出、价值自觉无保证的理论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崇“伪”论 孔子 礼学 规范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法、君子与秩序--荀子礼法思想论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治文 《管子学刊》 2021年第3期40-49,共10页
礼法合论是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显著标识。荀子从社会政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视野来论礼,并通过以法注礼,强化了礼作为制度规范建构的意义,使其成为一种秩序建构的客观规则。荀子礼法思想的重要特质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者,荀子礼法合治的... 礼法合论是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显著标识。荀子从社会政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视野来论礼,并通过以法注礼,强化了礼作为制度规范建构的意义,使其成为一种秩序建构的客观规则。荀子礼法思想的重要特质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者,荀子礼法合治的精神实质是以法补礼、以礼统法,即以法的强制性和刑的暴力性来推动礼所规范下的差等秩序的实现,以礼的差等性原则来统摄法的普遍性精神;二者,荀子通过对治法与治人以及良法与君子关系的辩证认识,既重视礼法的客观性规则,又十分强调人在礼法制度规范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法 儒家 法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与4-氨基苯酚的氢氨甲基化反应研究
9
作者 郑治文 王来来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3-521,共9页
氢氨甲基化反应(HAM)是由简单烯烃、胺和合成气一锅法合成有价值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原子经济效率.然而,4-氨基苯酚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应底物,因其同时具有羟基和胺基官能团,在羰基化反应过程中能够选择性地在不同位点发生反应获得不同的... 氢氨甲基化反应(HAM)是由简单烯烃、胺和合成气一锅法合成有价值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原子经济效率.然而,4-氨基苯酚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应底物,因其同时具有羟基和胺基官能团,在羰基化反应过程中能够选择性地在不同位点发生反应获得不同的产物.因此,我们系统研究了4-氨基苯酚与烯烃的HAM,通过筛选反应参数,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并通过调控添加剂种类,选择性地在4-氨基苯酚的不同活性位点发生反应.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溶剂,三(3-甲氧基苯基)膦为配体,RhCl(PPh_(3))_(3)为催化剂前驱体,合成气压力4 MPa(H_(2)∶CO=3∶1),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20 h时,该催化体系具有最高的反应活性.当以CH3COOH作为添加剂时,选择性的4-氨基苯酚的胺基官能团发生氢氨甲基化反应得到产物4-[(2-苯丙基)氨基]苯酚,收率为82%;当以DBU作为添加剂时,得到苯乙酮产物,收率为92%.最后,提出了该反应可能的机理,为4-氨基苯酚的选择性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4-氨基苯酚 氢氨甲基化 苯乙酮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汽车中国战略带来的经验和启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治文 《中国经贸》 2011年第16期29-32,共4页
本文立足客观分析研究企业经营动态、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原则,对大众汽车中国业务近年的发展概况和相关战略作出了研究分析,并围绕其经营和战略特点及成功经验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值得借鉴学习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 大众汽车 合资企业 中国战略 成功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群體與人的存在——孟荀人禽之辨比較 被引量:1
11
作者 鄭治文 《诸子学刊》 2022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人禽之辨是儒家的重要論題,從其創始人孔子開始,儒家即開啓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孟子、荀子沿着孔子仁禮合一之學的思路將人禽之辨的問題引向了深入:孟子的人禽之辨以仁學觀念爲基,以性善論來説明内在於人的道德情感和意識,進而確認人... 人禽之辨是儒家的重要論題,從其創始人孔子開始,儒家即開啓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孟子、荀子沿着孔子仁禮合一之學的思路將人禽之辨的問題引向了深入:孟子的人禽之辨以仁學觀念爲基,以性善論來説明内在於人的道德情感和意識,進而確認人的道德性存在,將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定位爲通過存養擴充善心的道德修養工夫,過上一種道德的生活;荀子的人禽之辨以禮學觀念爲本,他先通過群論來確認了人的群體性(社會性)存在,又通過性惡論説明了人也有同於禽獸之性(動物性)的一面,若任由其自然發展會導致群體失序的惡果,在此基礎上,荀子提出了“禮”的制度規範建構的問題,將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定位爲通過接受“禮”的規範和約束,過上一種合群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人禽之辨 德性 群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心”与“立制”--孟子仁政论与荀子礼治论的政治哲学比较
12
作者 郑治文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58-68,共11页
孟荀之学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发展和演化的两个方向,孟荀政治哲学亦代表了儒家政治哲学建构的两种基本思路。二者一显“仁”一显“礼”,一讲“性善”一讲“性恶”,一言“仁政”一言“礼治”,一主“仁义内在”一主“隆礼至法”,无论在思... 孟荀之学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发展和演化的两个方向,孟荀政治哲学亦代表了儒家政治哲学建构的两种基本思路。二者一显“仁”一显“礼”,一讲“性善”一讲“性恶”,一言“仁政”一言“礼治”,一主“仁义内在”一主“隆礼至法”,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致思路向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基于仁学精神而展开的孟子政治哲学可谓是一种德治(仁道)主义的政治哲学,而基于礼学精神而展开的荀子政治哲学则可谓是一种礼治主义的政治哲学。孟子德治主义政治哲学的要义是将政治道德化,将道德内在化(心性化);而荀子礼治主义政治哲学的要义则是将道德政治化、将政治客观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从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上来看主要是由于二者仁学进路和礼学进路的不同,而从社会历史的外缘条件下来看则主要是战国中期和战国晚期的时代精神有别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政论 荀子 礼治论 政治哲学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基于广汽集团的实践
13
作者 郑治文 《中国经贸》 2010年第16期31-33,共3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广汽集团的发展历程,对广汽集团的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进行了案例研究。主要内容围绕广汽集团实践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项目,如广州标致、广州本田、广州丰田和广汽乘用车等展开... 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广汽集团的发展历程,对广汽集团的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进行了案例研究。主要内容围绕广汽集团实践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项目,如广州标致、广州本田、广州丰田和广汽乘用车等展开,重点研究项目中企业在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实践活动,总结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对广汽未来的知识管理进行了展望和规划。本文对于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更好的探索从合资合作到自主创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创新的发展道路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管理 创新 广汽集团 合资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与儒学走向世界的第三期发展
14
作者 郑治文 《中国文化论衡》 2019年第2期218-226,共9页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来支撑,更要以先进的文化来驱动和引领,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梦"注入精神动力。可以说,"...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来支撑,更要以先进的文化来驱动和引领,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梦"注入精神动力。可以说,"中国梦"对儒学的期待和要求就是积极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成为具有世界感召力的精神传统,而这也正合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定位。当代儒家学人要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努力发掘儒学传统中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思想资源,推动儒学走向世界,实现儒学第三期的发展前景,从而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梦"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精神动力 儒学第三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解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徐复观的儒学创新论及其对当代儒学重建的启示
15
作者 郑治文 《中国文化论衡》 2020年第1期141-154,共14页
与现代新儒家主流通过形上化学的方式转化儒学不同,徐复观“自家体贴出”了生活化的儒学创新之路。他强调儒学是立足于生活体验和工夫实践的生活的学问,儒学创新要本于自身“形而中学”的精神特质,向孔子“道”的思想性格回归,以避免趋... 与现代新儒家主流通过形上化学的方式转化儒学不同,徐复观“自家体贴出”了生活化的儒学创新之路。他强调儒学是立足于生活体验和工夫实践的生活的学问,儒学创新要本于自身“形而中学”的精神特质,向孔子“道”的思想性格回归,以避免趋附西方形而上学而没却儒家真精神的偏执。当代儒学重建要回应“儒家思想如何关联当代生活”的课题,正需要扭转熊、唐、牟等人形而上学化的儒学创新之路,把新儒学主潮下徐复观的“异端之见”转变为后新儒学时代的主流话语。也就是说,后新儒学或可“接着徐复观讲”,消解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建构价值理想与生活世界通为一体的“生活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儒学创新论 形而中学 儒学重建 生活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述而有作的文化智慧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认同
16
作者 郑治文 《中国文化论衡》 2018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西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学一跃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董仲舒以儒为主,综罗百家改造儒学的努力不可或缺;然儒学之所以能取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除了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其满足政治认同的需要外,儒学本身包蕴的... 西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学一跃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董仲舒以儒为主,综罗百家改造儒学的努力不可或缺;然儒学之所以能取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除了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其满足政治认同的需要外,儒学本身包蕴的符合"文化认同"要求的思想基因更不容忽视。我们正是试图以孔子"述而有作"的文化创制智慧为基础,以"文化认同"为视角来审视焚书坑儒到儒学独尊的历史演变,以史为鉴,以期对应对"古今之变"、重建当代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课题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述而有作 文化智慧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新儒学“时代的生活儒学——兼与黄玉顺先生“生活儒学”的比较
17
作者 郑治文 《当代儒学》 2017年第1期213-228,共16页
"后牟宗三"(后新儒学)时代,儒学发展的出路在于反思新儒学疏离生活世界的理论困境,面向生活世界而思,重建儒学理论范式。后新儒学时代重建儒学可以宋儒理一分殊之睿识作为方法论指引,坚持回溯传统、面向当代两个定向。回溯传统(返... "后牟宗三"(后新儒学)时代,儒学发展的出路在于反思新儒学疏离生活世界的理论困境,面向生活世界而思,重建儒学理论范式。后新儒学时代重建儒学可以宋儒理一分殊之睿识作为方法论指引,坚持回溯传统、面向当代两个定向。回溯传统(返本),契合儒学传统"日用即道"的生命智慧(生活性本质);面向当代(开新),推进"后新儒学"时代儒学的生活化开展,如是这样,后新儒学时代所建构的儒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儒学。这种生活儒学以仁礼合一的道统论、"形而中学"的哲理精神和"新四书"的经典体系作为理论框架,多有取法林安梧、龚鹏程、李承贵等之处,在"生活"释义、总体设想、问题意识、思想来源、思维方式(建构路径)和关键词语六个方面与黄玉顺先生的"生活儒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儒学"时代 儒学重建 生活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子的政德观及其现代启示
18
作者 宫浩然 郑治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3期19-21,共3页
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之言盛行一时,影响很大。墨家的主要经典是《墨子》,它是反映墨家创始人墨子思想、言行和事迹的重要文本。读《墨子》不啻为了解墨家思想精粹,学习其笃实力行以造福生民之优秀品格的一条重要... 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之言盛行一时,影响很大。墨家的主要经典是《墨子》,它是反映墨家创始人墨子思想、言行和事迹的重要文本。读《墨子》不啻为了解墨家思想精粹,学习其笃实力行以造福生民之优秀品格的一条重要捷径。以今观古,在现代视野下审视,我们可以从民本关怀、实干精神、廉俭作风三个重要方面了解和学习墨子的政德观。以古照今,今人修身为国、勤政为民,大可从中汲取深厚精神滋养,广大党员干部“讲政德”亦可通过观《墨子》以获得有益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政德观 现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尽伦尽制,由圣入王——荀子对孔子圣人观的继承与改造
19
作者 宫浩然 郑治文 《中国文化论衡》 2022年第2期144-156,共13页
“圣人”是儒家的重要观念,儒学即一套以希圣、成圣为最高精神追求的修身治世之学。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圣人”是德行完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至高理想人格,一般人难以企及,故其本人不敢以“圣”自居。孔子之后,孟荀分别从仁... “圣人”是儒家的重要观念,儒学即一套以希圣、成圣为最高精神追求的修身治世之学。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圣人”是德行完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至高理想人格,一般人难以企及,故其本人不敢以“圣”自居。孔子之后,孟荀分别从仁学和礼学不同哲学进路深化发展了孔子的圣人思想。孔荀之间,荀子以礼学为本,继承和改造了孔学:一方面继承了孔子对圣人“内圣外王”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又强调“尽伦尽制”“由圣入王”,从圣人之德通向圣王之制,将圣人之德与圣人之制统一,使儒家圣人观在先秦历史中呈现越来越现实化、政治化的外在权威趋向。由是,荀子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构了儒家圣人观内圣与外王的统一,道德与政治的统一,由此确立了其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相统一的精神特质。荀子对孔子圣人观的这种政治化改造,为汉代以后儒学实现官学化发展做了思想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荀子 圣人观 圣王合一 尽伦尽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义利之辨新论
20
作者 孙敏博 郑治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7期87-91,共5页
该文从君、士、民不同对象入手,重新分析了孟子义利观的思想内容,揭示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该文认为,孟子义利观不能简单地用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等来概括。对于君、士、民不同对象而言,它有着明显不同的思想内涵。“王何必曰... 该文从君、士、民不同对象入手,重新分析了孟子义利观的思想内容,揭示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该文认为,孟子义利观不能简单地用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等来概括。对于君、士、民不同对象而言,它有着明显不同的思想内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于“君”而言,孟子希冀君主言“义”而不言“利”,以百姓之利为利,强调君主要奉行王道仁政,重视对民之“利”的满足;“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对于“士”而言,孟子认为士人应该有较高的价值自觉和修养,强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由仁义行”,主张士君子应该为“义”而义,不能为“利”而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对于“民”而言,孟子特别重视其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要求,主张要制民之产,要养民、富民、教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家 义利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