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健康查体人群中代谢相关共病及胰岛素抵抗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杨光 程柏凯 +5 位作者 沈鑫 刘洋 丁影 程庆砾 郑延松 赵佳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健康查体人群中代谢相关共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人8358例,根据指南标准分为CKD组... 目的探讨老年健康查体人群中代谢相关共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人8358例,根据指南标准分为CKD组983例与非CKD组737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IR指数估计的葡萄糖处置率(estimated glucose disposal rate,eGDR),应用Quasi-Bayesian进行因果中介分析。结果CKD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显著高于非CKD组(P<0.01),CKD组eGDR显著低于非CKD组[(6.88±2.09)mg/(kg·min)vs(8.41±2.12)mg/(kg·min),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调整协变量时,eGDR每增加1单位,CKD的发生风险降低29%(OR=0.714,95%CI:0.691~0.738,P<0.01)。调整后,eGDR与CKD风险仍显著相关(P<0.01)。中介分析显示,糖尿病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在eGDR与CKD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占比最高(分别为14.2%和12.5%)。结论老年健康查体人群中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与CKD的发生显著相关。糖尿病和动脉硬化在这一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代谢疾病 胰岛素抵抗 数据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低浓度过氧化氢建立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 被引量:50
2
作者 郑延松 李源 +2 位作者 张珊红 龚卫琴 孙斌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0期1849-1851,共3页
目的 观察低浓度 (10 0μm ol· L- 1 )过氧化氢对心肌细胞的时间损伤效应 ,探讨在细胞水平建立心肌氧化损伤模型 .方法 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心肌细胞 ,随机分为两组 :H2 O2 处理组和对照组 .在处理后不同的时间点 ,倒置显微镜下... 目的 观察低浓度 (10 0μm ol· L- 1 )过氧化氢对心肌细胞的时间损伤效应 ,探讨在细胞水平建立心肌氧化损伤模型 .方法 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心肌细胞 ,随机分为两组 :H2 O2 处理组和对照组 .在处理后不同的时间点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每分钟搏动频率 ;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 (MDA) ;生化分析仪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 DH) ;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细胞的存活率 .结果  H2 O2 处理后细胞搏动频率先有一个增加过程 ,而后迅速下降直至停止搏动 ;细胞 MDA的含量随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 ,30 min开始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 (P<0 .0 1) ;L DH漏出量也逐渐增加 ,40 min后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 (P<0 .0 1) ;H2 O2 处理 30 min后细胞存活率就开始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 (P<0 .0 1) .结论  10 0 μmol· L- 1的H2 O2 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损伤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氧化损伤 低浓度过氧化氢 乳酸脱氢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心肌细胞抗过氧化氢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郑延松 李源 +2 位作者 臧益民 龚卫琴 孙斌 《心脏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观察 H2 O2 对心肌细胞内活性氧 (ROS)和游离钙 ([Ca2 + ]i)的影响及褪黑素 (MT)的保护作用。方法 :酶消化法原代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 ,分别用荧光探针 DCFH- DA和 Fluo- 3- AM标记 ,H2 O2 和 MT处理后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荧光... 目的 :观察 H2 O2 对心肌细胞内活性氧 (ROS)和游离钙 ([Ca2 + ]i)的影响及褪黑素 (MT)的保护作用。方法 :酶消化法原代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 ,分别用荧光探针 DCFH- DA和 Fluo- 3- AM标记 ,H2 O2 和 MT处理后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 :低浓度的 H2 O2 (10 0 μm ol/ L)随着时间的延长可使心肌细胞内的 ROS呈上升趋势 ,30 m in,6 0 m in与 0 min或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 (P<0 .0 1) ;MT干预后上升趋势均明显减弱 ,在 30 ,6 0 min两组均差异显著 (P<0 .0 1)。 [Ca2 + ]i 亦呈显著上升趋势 ,30 min时与 0 min或对照组相比有差异 (P<0 .0 5 ) ,6 0min时与 30 m in,0 min或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 .0 1) ;MT干预后其上升明显减少 ,两者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MT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 ,能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心肌细胞 游离钙 褪黑素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对男性高尿酸血症治疗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延松 韩超进 +1 位作者 陈志来 曾强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氢气对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将确诊为高尿酸血症的男性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生活方式干预配合服用溶解了氢气的水(浓度为1.0~1.5 mg/L)调理,每次200 m L,每日3次;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配合服用... 目的探讨氢气对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将确诊为高尿酸血症的男性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生活方式干预配合服用溶解了氢气的水(浓度为1.0~1.5 mg/L)调理,每次200 m L,每日3次;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配合服用不加氢气的安慰剂水,剂量相同。干预时间为3个月。记录干预前后患者年龄、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血肌酐和尿素等实验室检查,自我感觉评定及亚健康状况测评。结果揭盲后,试验组实际参与40例,完成37例,脱失3例(7.50%);对照组实际参与40例,完成30例,脱失10例(25.00%);合计67例完成研究,平均年龄(40.7±7.5)岁。两组均未出现因为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的病例。对照组的脱失率明显高于试验组(χ~2=4.5006,P=0.03),试验组的自我感觉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调理前的亚健康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3,P=0.65),但是调理后,试验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9564,P=0.00)。试验组的舒张压、总胆固醇和尿酸水平出现显著性下降,尤其是试验组调理前后尿酸的平均水平下降达(66.69±111.38)μmo L/L(t=3.3870,P=0.00),而对照组观察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氢气对高尿酸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自我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男(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郑延松 郑秋甫 +1 位作者 张丽萍 段留法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28-629,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 6 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和 4 3例冠脉造影完全正常者的Hcy水平 ,以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 6 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和 4 3例冠脉造影完全正常者的Hcy水平 ,以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结合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冠脉病变组的Hcy水平明显比冠脉正常组高(P <0 0 5 )。Logistic回归显示Hcy是冠脉病变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Hcy与Gensini积分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r=0 15 7,P =0 10 2 )。Hcy不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P =0 931)。结论 Hcy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优化医院行政管理流程 被引量:16
6
作者 郑延松 欧阳亚迪 +2 位作者 陈志来 武强 范利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年第2期117-118,共2页
医院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核心流程和辅助流程。核心流程以患者为中心,而辅助流程应以医务人员为中心。优化辅助流程,为医务人员提供人性化服务,为临床科室减负,能够促进核心流程发挥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 流程管理 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郑延松 郝保云 +3 位作者 曾强 张玉宵 晏沐阳 马晶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8-1132,1137,共6页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为依据,探讨应用热断层扫描成像(TTM)技术筛查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择190例怀疑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完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盲法进行TTM扫描后,按照标...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为依据,探讨应用热断层扫描成像(TTM)技术筛查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择190例怀疑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完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盲法进行TTM扫描后,按照标准方法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190例患者中,有心绞痛症状172例,心电图阳性发现88例,超声心动图阳性发现16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心病患者130例;TTM提示心肌供血不足150例。应用TTM判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6.67%,正确率为89.47%。相对于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三种方法来讲,TTM检查的灵敏度和正确率最高。并且,TTM可以判断心肌供血不足的程度。结论TTM作为一项完全无创的检查不仅能够灵敏地筛查出冠心病患者,还能够反映出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断层扫描成像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和老年男性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郑延松 郑秋甫 +1 位作者 段留法 张丽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 (hsCRP)与老年男性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6 4例老年男性患者分为冠心病组 (36例 )和对照组 (2 8例 ) ,检测血浆hsCRP水平 ,以多项临床及生化指标为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 (hsCRP)与老年男性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6 4例老年男性患者分为冠心病组 (36例 )和对照组 (2 8例 ) ,检测血浆hsCRP水平 ,以多项临床及生化指标为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的hsCRP水平 (4 .73± 3.16 )mg L与对照组 (1.6 7± 1.93)mg L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发现hsCRP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高hsCRP(≥ 1.5mg L)者发生冠心病的OR值为 7.4。若把hsCRP分为三等分 ,当其每升高一个等分 ,冠心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加重一个或一个以上等级的可能性增加 3.9倍。年龄、BMI、总胆固醇、HDL C以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hsCRP显著相关 ,但校正年龄和BMI之后 ,只有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hsCRP仍保持显著相关。结论 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体内炎症反映水平是升高的 ,hsCRP是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质 冠状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对培养心肌细胞线粒体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郑延松 李源 +2 位作者 臧益民 龚卫琴 孙斌 《心脏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46-347,351,共3页
目的 :观察氧化应激对心肌细胞线粒体酶活性的影响和褪黑素的保护作用。方法 :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心肌细胞 ,随机分为 :H2 O2 处理组 (10 0μmol/ L )和褪黑素 (MT)预处理组 (10 0μm ol/ L MT+10 0μm ol/ L H2 O2 )。用 H2 O2 模... 目的 :观察氧化应激对心肌细胞线粒体酶活性的影响和褪黑素的保护作用。方法 :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心肌细胞 ,随机分为 :H2 O2 处理组 (10 0μmol/ L )和褪黑素 (MT)预处理组 (10 0μm ol/ L MT+10 0μm ol/ L H2 O2 )。用 H2 O2 模拟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 ,用四唑盐比色试验 (MTT法 )检测 H2 O2 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线粒体酶活性 ;用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处理前和处理后 40 min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H2 O2 处理组光密度 (OD490 )逐渐降低 ,组内不同时间点差异显著 (P<0 .0 1) ;而 MT预处理组组内无差异 (P>0 .0 5 ) ;40 m in内两组细胞存活率均无变化。结论 :低浓度的 H2 O2 随着时间的延长可以使线粒体酶活性逐渐降低 ,而褪黑素能保护氧化应激中的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心肌细胞 褪黑素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延松 郑秋甫 +1 位作者 胥学伟 詹小荣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ECV 30 4细胞 ,随机给予 7种不同浓度的Hcy(0 μmol/L、2 5 μmol/L、5 0 μmol/L、10 0 μmol/L、1μmol/L、5 μmol/L、10mmol/L) ,处理 2 4h...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栓调节蛋白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ECV 30 4细胞 ,随机给予 7种不同浓度的Hcy(0 μmol/L、2 5 μmol/L、5 0 μmol/L、10 0 μmol/L、1μmol/L、5 μmol/L、10mmol/L) ,处理 2 4h后 ,检测细胞活力和上层培养液中的LDH含量 ;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层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TM )的浓度和细胞总的TM含量。结果 :1mmol/L以下的Hcy对细胞的活力 ,培养液中的LDH含量和sTM浓度无影响。 5mmol/L的Hcy使细胞的活力开始下降 ,10mmol/L的Hcy还可以导致细胞LDH漏出量的增加 ,sTM也相应升高。不同处理组均可见TM的表达。超过 1mmol/L的Hcy作用 2 4h可以使细胞总的TM含量显著增加。结论 :生理浓度的Hcy不直接对内皮细胞造成影响 ,但超生理浓度的Hcy可以使TM的合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内皮细胞 血栓调节蛋白 检测 不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平均寿命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延松 李源 郭照江 《医学与哲学》 1999年第12期22-24,共3页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端粒有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至新合...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端粒有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趋势。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加至新合成DNA 链末端,以维持染色体端粒长度的稳定性。它们的发现,让人们感觉到似乎已经从基因水平找到了人类长寿的金钥匙。然而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人类若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人类的平均寿命不但不会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人类平均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利用会诊提高老年病房医疗质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延松 范利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3-64,共2页
由于老年病的复杂性,在老年病房中,会诊特别频繁。笔者分析目前会诊制度的不足之处,对现代综合型医院如何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充分地利用会诊提高老年病房的医疗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医院 转诊和会诊 老年病病房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郑延松 郑秋甫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2期87-89,共3页
活化蛋白C抵抗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就APCR现象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关键词 活化蛋白C抵抗 血栓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基因突变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全国心肾疾病临床研究进展研讨会暨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第七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召开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延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17-717,共1页
关键词 老年心脑血管病 中华医学会 肾脏病学 临床研究 心肾疾病 学术会议 解放军总医院 心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蛋白Z的凝血和抗凝血双向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延松 郑秋甫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3年第5期258-259,共2页
蛋白Z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最初 ,在一些不明原因出血的患者身上发现蛋白Z缺乏 ,后来的研究结果发现PZ的减少不仅与出血性疾病有关 ,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也有关。乍眼一看 ,PZ是一种具有相互矛盾作用的凝血蛋白。
关键词 血浆蛋白Z 蛋白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剂 凝血 出血倾向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男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
16
作者 郑延松 郑秋甫 +2 位作者 张丽萍 范利 何昆仑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男性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50例冠心病患者和24例对照男性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以年龄、体质指数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等多项指标为危险... 目的探讨男性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50例冠心病患者和24例对照男性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以年龄、体质指数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等多项指标为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32.9±9.4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4.6±5.1μg/L,P=0.0001)。Logistic回归均显示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是冠心病的一个显著性危险因素。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对照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00),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分为四等分,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每上升一个等分时,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加重一个或一个以上等级的可能性增加2.5倍;Gensini积分加重一个或一个以上等级的OR值为1.89。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和D-dimer水平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显著相关,而其他指标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作为内皮损伤的标志物,男性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冠状动脉疾病 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缺血性疾病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延松 郑秋甫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3年第4期427-429,共3页
在血管损伤部位 ,vWF能够迅速结合暴露的胶原 ,从而易化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损伤部位被一层血小板覆盖之后 ,vWF有助于血小板之间相互连接 ,最终形成血栓。由此可见 ,vWF参与血栓的整个过程 ,尤其在血栓的起始阶段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小板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
18
作者 郑延松 郑秋甫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3年第5期205-209,共5页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研究发现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能够导致血管内皮损害,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血小板集聚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研究发现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能够导致血管内皮损害,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血小板集聚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它是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结果并非完全一致。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补充B族维生素可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冠心病 发病机制 叶酸 B族维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19
作者 郑延松 郑秋甫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检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67例冠心病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的hs-CRP水平,以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白细胞计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检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67例冠心病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的hs-CRP水平,以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白细胞计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酸为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hs-CRP水平为4.11±3.29mg/L,对照组为1.81±1.76mg/L,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z=3.838,P=0.0001)。应用稳健回归的方法来分析发现只有合并糖尿病(P=0.047)和冠心病严重程度(P=0.003)与hs-CRP相关。高hs-CRP(≥1.5mg/L)者有冠心病的危险是hs-CRP<1.5mg/L者的2.58倍(P=0.018)。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血清hs-CRP水平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P=0.014)。若把hs-CRP分为五等分,hs-CRP每升高一个等分,冠心病严重程度增加一个或一个以上等级的可能性增加0.926倍。结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指标比值对颈动脉粥样斑块预测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11
20
作者 宋川 郑延松 +2 位作者 王丽凤 陈志来 郭民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186-4189,共4页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比值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健康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比值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健康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脂检测的4 282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相关因素〔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腰围、体质指数、血压和血糖、血红蛋白、血尿酸、TC、三酰甘油(TG)、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进行分析。结果4 282例体检者中1 438例(33.6%)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2 844例(66.4%)未发现明显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年龄、性别、吸烟、血糖、收缩压、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均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若用LDL-C/HDL-C和TC/HDL-C分别替代LDL-C、HDL-C或者TC和HDL-C,LDL-C/HDL-C和TC/HDL-C比值仍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与TC/HDL-C比值(β=0.1760)相比,LDL-C/HDL-C比值的偏回归系数(β=0.3292)更高。结论当用于预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时,LDL-C/HDL-C比值比TC/HDL-C比值更具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