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扰动下某钢铁厂地下水流场及污染物变化特征
1
作者 丁冉 徐超 +4 位作者 丁浩然 田德金 吴腾 陈成 郑刘根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以安徽省某废弃钢铁厂为例,分别使用GMS软件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构建相应的地下水数学模型,开展研究区土壤修复工程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影响及区域污染物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工程施工完毕初期,研究区阻隔墙2右侧的基坑... 以安徽省某废弃钢铁厂为例,分别使用GMS软件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构建相应的地下水数学模型,开展研究区土壤修复工程对地下水流场的扰动影响及区域污染物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工程施工完毕初期,研究区阻隔墙2右侧的基坑降水使得周边地下水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阻隔墙上游地下水位出现0 m~0.25 m的壅高,下游地下水位出现0 m~0.40 m的下降;工程完成半年后,工程施工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逐渐减小,地下水流向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土壤修复后地下水中Fe、Cu、Pb和As含量明显降低,污染物空间分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扰动 地下水流场 数值模拟 地下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亳州市土壤-白芍典型重金属含量分布及风险评价
2
作者 贺芳 汤泉 +2 位作者 郑刘根 刘桂建 王玲玲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8,共12页
以亳州市谯城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143组白芍及根际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和白芍中典型重金属Cd、Cr、Ni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_(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E_(i))和生物富集系数(BCR)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白芍重金属富集特征... 以亳州市谯城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143组白芍及根际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和白芍中典型重金属Cd、Cr、Ni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_(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E_(i))和生物富集系数(BCR)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白芍重金属富集特征.同时,利用危害商值、靶器官毒性剂量法、致癌风险值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对白芍中Cd、Cr、Ni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土壤中Cd、Cr、Ni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9—0.42、24.07—117.13、26.74—62.96 mg·kg^(−1).P_(i)值显示Cd污染程度最为严重;RI值表明研究区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BCR结果表明相较于Cr和Ni,白芍更容易富集Cd.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白芍中Cd、Cr、Ni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但靶器官毒性剂量法修正后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结果高于传统的危害商值法,尤其是对于Cr造成的非致癌风险明显提高;致癌风险值在1×10^(−6)至1×10^(−4)之间,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对非致癌健康风险和致癌风险的评估结果与确定性评估一致.结果表明,亳州市谯城区的土壤和白芍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白芍中典型重金属Cd、Cr、Ni产生的人体健康风险也处于可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白芍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靶器官毒性剂量法 蒙特卡洛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F模型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雨晨 郑刘根 +4 位作者 陈星 陈永春 安士凯 安燕飞 李兵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2,共6页
通过在某矿区采集农田土壤和菠菜样品,分析其中重金属含量,基于相关性分析和PMF模型对该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As、Zn、Cr和Cu元素明显富集,分别是当地土壤背景值的5.7倍、4.4倍、2.4倍、1.5倍和1.... 通过在某矿区采集农田土壤和菠菜样品,分析其中重金属含量,基于相关性分析和PMF模型对该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As、Zn、Cr和Cu元素明显富集,分别是当地土壤背景值的5.7倍、4.4倍、2.4倍、1.5倍和1.3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Cu、Zn、As、Cd元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具有同一污染源;PMF模型结果说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分别为工业污染源、自然母质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其对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贡献率分别为39.8%、22.8%、21.6%和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PMF模型 源解析 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重构土壤孔隙结构及其对水盐运移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华焜 郑刘根 +3 位作者 陈永春 李兵 陶鹏飞 李浩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27,共8页
煤矸石是煤矿沉陷区土地充填复垦的关键材料。但煤矸石质地较为粗糙,持水性较差,煤矸石重构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水盐运移都会与原状土壤产生一定差异。为研究煤矸石充填土壤孔隙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盐运移的影响,利用CT扫描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 煤矸石是煤矿沉陷区土地充填复垦的关键材料。但煤矸石质地较为粗糙,持水性较差,煤矸石重构土壤的孔隙结构和水盐运移都会与原状土壤产生一定差异。为研究煤矸石充填土壤孔隙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盐运移的影响,利用CT扫描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分析覆土、泥矸混合、矸石与原状土样品的孔隙结构差异,同时设计一种室内重构土壤水盐运移模拟装置,通过在实验装置不同深度布设传感器,连续记录重构土壤剖面水分与盐分的运移情况。结果表明,在原状土、覆土、泥矸混合与矸石4份样品中,矸石样品孔隙率高于其他样品,达到8.299%,导致其持水能力较差;泥矸混合样品小孔隙占比高,达到58.73%,孔隙连通性较差,缺乏水分运移通道,导致层间障碍带的形成;覆土样品与原状土样品孔隙结构非常接近。在土柱模拟实验中,土壤盐分含量随水分运移而变化,各土壤层含盐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入渗结束后,表层土壤完成脱盐,深层土壤呈现积盐状态。在注水6d内,土壤层含盐量均先降低后升高,50cm土壤层变化幅度最大,为38.34%。深层土壤盐分借助毛管力作用向上运移,表层土壤含盐量逐渐回升。由于层间障碍带的存在,矸石层水分与盐分均难以向上运移,其含量逐渐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沉陷区土地充填复垦和矿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重构土壤 孔隙结构 CT扫描 层间障碍 水盐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与铅、砷相互作用研究
5
作者 何茜 程乔 +6 位作者 欧阳文娟 冯艾荣 胡艳云 冯景伟 张浏 尹浩 郑刘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104,共11页
为研究天然水体中有机质与砷(As)、铅(Pb)相互作用,文章以标准溶解性有机质(标准DOM)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谱、超高分辨率质谱分析、平行因子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类富里酸和腐殖质相比,类蛋白质酪氨酸类与As、Pb表现出更... 为研究天然水体中有机质与砷(As)、铅(Pb)相互作用,文章以标准溶解性有机质(标准DOM)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谱、超高分辨率质谱分析、平行因子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类富里酸和腐殖质相比,类蛋白质酪氨酸类与As、Pb表现出更高结合能力。(2)超高分辨率质谱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能够改变标准DOM原有特性,使得有机质发生转变,如氨基糖类组分减少,类单宁组分增加,CHO相对丰度减少,其他杂原子相对丰度增加。(3)DOM-As显示紫外特征参数a254和荧光特征参数HIX具有强正相关性,通过超高分辨质谱仪获得的氨基糖组分、CHO与紫外特征参数a254、a260、a280、荧光特征参数HIX均具有正相关性,荧光组分C1和质谱获得的不饱和烃类组分具有正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估水体中有机质-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提供理论支撑,从而减少重金属等各种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重金属 平行因子分析 超高分辨率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涡阳矿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6
作者 李寒 郑刘根 +3 位作者 张燕海 董祥林 朱亦兴 张梦云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9-1310,共12页
为研究涡阳矿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了研究区地表水中16种优控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涡阳矿区地表水中∑PAHs浓度为93.59~1701.77 ng/L,平均值为674.16 ng/L;单体PAHs... 为研究涡阳矿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了研究区地表水中16种优控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涡阳矿区地表水中∑PAHs浓度为93.59~1701.77 ng/L,平均值为674.16 ng/L;单体PAHs浓度为nd~362.44 ng/L,单体PAHs中2环、3环和4环PAHs占比较高,6环PAHs占比较低;与国内其他地区地表水相比,研究区地表水中PAHs浓度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空间分布上,研究区地表水中PAHs空间差异显著,距离矿区越近,PAHs浓度越高。特征比值法、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主成分分析(PCA)得到了相似的源解析结果,地表水中PAHs主要来自交通源、煤炭燃烧源和石油源。PCA得到的各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煤炭燃烧源37.32%、交通源35.51%和石油源13.92%;PMF模型得到的各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交通源42.66%、煤炭燃烧源30.85%和石油源26.49%。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BaA、BbF和BkF处于高风险水平,其余单体PAHs皆处于中等风险水平;22个采样点中,有6个采样点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其余采样点皆处于高风险水平。总体看来,涡阳矿区地表水整体生态风险处于中等偏高风险水平,对生物存在潜在危害,需加强生态风险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多环芳烃(PAHs) 空间分布 来源解析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家会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在断层导水性识别中的应用
7
作者 高银贵 詹绍奇 +6 位作者 黄文迪 孔皖军 国伟 赵得荣 薛贤明 姜春露 郑刘根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48,共6页
为了识别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唐家会矿DF1断层导水性,预防采掘工作面突水事故的发生,通过采集唐家会矿二叠系砂岩水、奥陶系灰岩水(奥灰水)共36组水样,利用Piper图、离子比例法及饱和指数法研究矿井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并基于水化学特征... 为了识别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唐家会矿DF1断层导水性,预防采掘工作面突水事故的发生,通过采集唐家会矿二叠系砂岩水、奥陶系灰岩水(奥灰水)共36组水样,利用Piper图、离子比例法及饱和指数法研究矿井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并基于水化学特征分析断层导水性。结果表明,砂岩水化学类型为Cl·HCO_(3)-Na型和Cl-Na型,奥灰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砂岩水和奥灰水中Na+主要来源于岩盐与硅酸盐岩的溶解;奥灰水中方解石处于平衡和过饱和状态,白云石处于未饱和状态,并发生了阳离子交换吸附。随着与DF1断层距离的减小,61101工作面底板注浆孔涌水TDS增加;11-4#孔涌水随着时间延长,Cl^(-)逐渐增加,表明钻孔涌水中奥灰水的混合比例越来越大,DF1断层在该区段为导水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会矿 水化学特征 离子比例系数 饱和指数 断层导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中砷的含量分布、赋存状态、富集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58
8
作者 郑刘根 刘桂建 +3 位作者 CHOU Chenlin 高连芬 彭子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5-366,共12页
砷是煤中有害微量元素之一,在煤加工利用过程中,砷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出来,进入环境。本文在全面分析现有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对中国煤中砷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煤中砷的含量与分布、赋存状态、富集因素以及环境意义。通过研究... 砷是煤中有害微量元素之一,在煤加工利用过程中,砷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出来,进入环境。本文在全面分析现有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对中国煤中砷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煤中砷的含量与分布、赋存状态、富集因素以及环境意义。通过研究和分析可知,中国煤中砷的平均值约为5μg/g,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类型的煤中有较大的差异,除中国西南地区含量异常高外,一般含量均在10μg/g以内;煤中砷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主要以无机态的硫化物结合为主,并常与黄铁矿等矿物伴生,也存在有机态结合的砷;中国煤中砷的来源和富集主要是以陆源母岩、成煤植物、沉积环境和构造裂隙—热液作用等为主的多种因素综合控制的结果;在煤燃烧过程中,煤中的砷释放出来,并对长期生活在燃煤地区的环境和人体产生影响。本文还提出今后煤中砷研究的主要方向,以为煤中砷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中砷 赋存状态 微量元素 砷中毒 环境地球化学 中国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中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0
9
作者 郑刘根 刘桂建 +2 位作者 齐翠翠 陈怡伟 张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53-963,共11页
在测试分析中国7个省62个煤样品中汞的含量基础上,结合已有1 637个中国煤样品中汞的数据,全面探讨了中国煤中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并采用逐级化学提取实验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了中国煤中汞的化学赋存状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煤... 在测试分析中国7个省62个煤样品中汞的含量基础上,结合已有1 637个中国煤样品中汞的数据,全面探讨了中国煤中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并采用逐级化学提取实验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了中国煤中汞的化学赋存状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煤中汞的含量一般为0.1~0.3 mg/kg,平均0.19 mg/kg,接近于美国的平均值(0.17 mg/kg),高于世界的平均值(0.10 mg/kg);汞在不同地区、不同成煤时代以及不同煤类中分布极不均匀;其赋存状态也多种多样,高硫煤中汞与硫化物关系密切,主要赋存在黄铁矿中;低硫煤中,硫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汞常共同占支配地位;影响汞分布和赋存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岩浆侵入的煤层中,汞大多以硅酸盐结合态存在.煤中汞的赋存状态与煤中汞的释放、毒性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燃煤释放的汞已对中国部分地区的环境造成了污染,控制燃煤过程中汞的排放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球化学 中国煤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与铁系还原剂还原土壤重金属Cr(Ⅵ)的成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丁辉 郑刘根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38-345,共8页
为了探究不同化学还原剂对淮南市新庄孜矿区土壤重金属Cr(Ⅵ)的去除效率的影响,构建土壤、还原剂、投加比例和pH值的正交试验,模拟土壤在不同的pH值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下,Cr(Ⅵ)的去除率变化情况及土壤水溶液的稳定性情况,同时探究最佳还... 为了探究不同化学还原剂对淮南市新庄孜矿区土壤重金属Cr(Ⅵ)的去除效率的影响,构建土壤、还原剂、投加比例和pH值的正交试验,模拟土壤在不同的pH值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下,Cr(Ⅵ)的去除率变化情况及土壤水溶液的稳定性情况,同时探究最佳还原剂投入比值。研究结果表明:待修复土壤中铬含量超出了规定第一类,第二类建设用地为用途的铬含量的4.065和1.560倍。土壤水溶液比值在1∶5(g·mL^(-1))时候,Cr(Ⅵ)的浸出率最高。还原剂FeCl_(2)·4H_(2)O与Na_(2)S·9H_(2)O的组合较其他还原剂取得更优异的还原Cr(Ⅵ)的效果,还原剂FeCl_(2)·4H_(2)O与Na_(2)S·9H_(2)O反应生成FeS是其取得优异还原效果的原因。还原剂FeCl_(2)·4H_(2)O与Na_(2)S·9H_(2)O联用摩尔比值为1∶1.5时,Cr(Ⅵ)的去除率达到最佳效果。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加入也进一步提高了Cr(Ⅵ)去除率。联用还原剂四水氯化亚铁和九水硫化钠修复后的土壤水溶液pH值呈中性,避免了对土壤酸碱度的破坏。综上所述,还原剂FeCl_(2)·4H_(2)O与Na_(2)S·9H_(2)O的联用对土壤重金属Cr(Ⅵ)的去除效果显著,催化剂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Cr(Ⅵ)的去除率,联用还原剂中和了土壤水溶液的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水硫化钠 四水氯化亚铁 化学还原 土壤修复 六价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郑刘根 刘桂建 +3 位作者 张浩原 高连芬 薛翦 Chou Chen-lin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52,共12页
从淮北煤田二叠系10,7,5,4和3煤层中采集34个样品,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中子活化(INN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方法对样品中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煤中矿物质及其煤质参数进行了测定。在各种... 从淮北煤田二叠系10,7,5,4和3煤层中采集34个样品,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中子活化(INN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方法对样品中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煤中矿物质及其煤质参数进行了测定。在各种测试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稀土元素含量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参数和分布模式,探讨了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及其在煤中的主要赋存方式。研究表明:与华北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本区煤层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产于石盒子组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高于山西组的,在同一煤层中自下而上稀土元素含量有增高趋势,在顶底板中可能出现富集。Ce呈正异常,Eu明显负异常,不同煤层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相似,稀土元素和灰分具有较好的正相关,∑REE与灰分、灰分中的主要元素以及典型陆源灰分中的微量元素正相关,与反映海相的低灰组分相关性较差。结合煤中矿物质的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获知,淮北煤田二叠纪成煤环境基本不受海水影响,稀土元素主要由陆源供给,而且主要赋存在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的粘土矿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煤层 二叠纪 淮北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煤田煤中汞的赋存状态 被引量:21
12
作者 郑刘根 刘桂建 +2 位作者 齐翠翠 张莹 陈怡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9-284,共6页
系统采集淮北煤田10、7、5、4和3煤层的29个煤样品,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研究了煤中汞的赋存状态,根据提取步骤和汞的特性,将煤中的汞分为水溶态、离子交换态、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硅酸盐结合态和硫化物结合态,利用FlowInjectionMerc... 系统采集淮北煤田10、7、5、4和3煤层的29个煤样品,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研究了煤中汞的赋存状态,根据提取步骤和汞的特性,将煤中的汞分为水溶态、离子交换态、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硅酸盐结合态和硫化物结合态,利用FlowInjectionMercurySystem(FIMS)分析了样品中总汞和不同形态中汞的含量.测试结果表明,与华北石炭-二叠纪煤、中国煤以及美国煤含量相比较,淮北煤田煤中汞的含量明显富集.逐级化学提取实验结果和煤中汞与硫、灰分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岩浆的侵入对煤中汞的赋存状态有较大的影响,不受岩浆侵入影响的10、4和3煤层煤中的汞主要以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存在,受岩浆侵入影响的5和7煤层中的汞主要以硅酸盐结合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逐级化学提取 淮北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钢铁厂地下水中重金属来源解析与风险评价
13
作者 谢宗圆 徐超 +4 位作者 郑刘根 丁浩然 田德金 吴腾 陈成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以某废弃钢铁工业场地为研究对象,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探究其中8种元素(Cr、Cd、Fe、Mn、As、Zn、Ni、Cu)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Fe、Mn的测定均值高于地下水Ⅲ类标准限值,8种元素含量分布呈... 以某废弃钢铁工业场地为研究对象,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探究其中8种元素(Cr、Cd、Fe、Mn、As、Zn、Ni、Cu)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Fe、Mn的测定均值高于地下水Ⅲ类标准限值,8种元素含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性,除Zn以外,总体上中部区域高于东部区域;8种元素主要有4种来源,分别为化石燃料燃烧及废水排放混合源、降尘源、自然源、炼钢排放源;饮水摄入是研究区主要的暴露途径,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综合风险值HI均<1,处于可接受范围,As在饮用途径下对成人的ILCR高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1×10^(-4),可能存在潜在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来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价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复垦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14
作者 郑刘根 李超 +3 位作者 程桦 姜春露 陈永春 谢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7-251,共5页
以淮南新庄孜矿煤矸石充填复垦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室内测试分析等手段,对煤矸石充填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充填深度土壤中Cd、Cr、Cu、Zn、Pb、Mn和Hg 7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 以淮南新庄孜矿煤矸石充填复垦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室内测试分析等手段,对煤矸石充填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充填深度土壤中Cd、Cr、Cu、Zn、Pb、Mn和Hg 7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Cu、Zn、Cd、Mn和Hg 5种重金属平均值均超过当地的土壤背景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且Cd污染最严重。从垂直方向来看,除Hg外土壤重金属无明显分布规律,Hg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复垦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危害严重,不同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程度不同,Cd和Hg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充填复垦区 土壤重金属 高潜水位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稳沉采煤沉陷区沉积物-水体界面的氮、磷分布及迁移转化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郑刘根 刘响响 +2 位作者 程桦 姜春露 陈永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93,共8页
以淮南后湖非稳沉采煤沉陷区沉积物-水体界面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湖未开发区(A区)、水产养殖区(B区)和水生蔬菜种植区(C区)3个功能区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体系中氮、磷分布及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氮、磷在不同水体界面的分布差异较大.其... 以淮南后湖非稳沉采煤沉陷区沉积物-水体界面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湖未开发区(A区)、水产养殖区(B区)和水生蔬菜种植区(C区)3个功能区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体系中氮、磷分布及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氮、磷在不同水体界面的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上覆水中氮、磷浓度表现为A区>B区>C区;间隙水中氮、磷分布差异不显著,然而各功能区间隙水的氮、磷浓度明显高于上覆水,氮、磷主要由间隙水向上覆水中移动;沉积物中氮、磷含量以C区最高.后湖采煤沉陷区水体表现出氮污染、磷限制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水体 上覆水 间隙水 沉积物 后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煤矸石中环境敏感性微量元素淋滤特性 被引量:18
16
作者 郑刘根 丁帅帅 +2 位作者 刘丛丛 姜春露 陈永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3-710,共8页
以淮南新庄孜煤矿新鲜矸石、风化矸石、沉陷复垦区充填矸石和煤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分批浸出实验。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Cd,Cr,Pb和Mn 4种环境敏感性微量元素在3种p H的浸泡介质、3种粒径和6个时间段的浸出浓度... 以淮南新庄孜煤矿新鲜矸石、风化矸石、沉陷复垦区充填矸石和煤泥样品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分批浸出实验。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Cd,Cr,Pb和Mn 4种环境敏感性微量元素在3种p H的浸泡介质、3种粒径和6个时间段的浸出浓度,对比分析其阶段浸出率、总浸出率和最大浸泡析出量,探讨各元素的淋滤析出特征,参考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对不同元素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的浸出效果随着粒径、p H降低呈增强趋势,元素的浸出总量随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煤泥中各微量元素的总浸出率高于其他类型样品;在样品类型、粒径及浸泡介质等条件一定时,4种元素的浸出效果及对环境的危害性由大到小顺序为:Cd,Pb,Cr,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环境敏感性微量元素 浸泡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伴生元素的亲和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刘根 刘桂建 +2 位作者 张浩原 高连芬 薛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3-249,共7页
以淮北煤田二叠纪10、7、3煤层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仪器中子活化法(INNA)测试了煤中42个伴生元素的含量,将其与华北石炭二叠纪和中国煤中的伴生元素含量、范围进行了对比,并对伴生元素中主量元素含量和灰分的关系、微量元素的共生组合... 以淮北煤田二叠纪10、7、3煤层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仪器中子活化法(INNA)测试了煤中42个伴生元素的含量,将其与华北石炭二叠纪和中国煤中的伴生元素含量、范围进行了对比,并对伴生元素中主量元素含量和灰分的关系、微量元素的共生组合特点以及稀土元素含量与灰分的关系、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对环境有影响的Ba、Co、Cr、Cu、Mo、Th、V、W、Zn、Ti元素在研究区煤中相对富集,Al、Ti、K、Na等元素与灰分有较好的相关性,Ca、Mg、Fe和灰分的相关性较差,稀土元素与灰分正相关且具有相似的分配模式,普遍存在Eu亏损现象,说明煤中伴生元素的主要来源是陆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元素 淮北煤田 亲和性 二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岭煤矿810采区提高回采上限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刘根 赵萍 +1 位作者 桂和荣 朱术云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1-4,17,共5页
根据810采区钻孔及地质资料、相似材料模拟和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系统分析了该区第四纪水文地质特征、基岩风化带工程地质特征和最大垮落带、最大裂隙带发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实现了近似使该区防塌煤柱缩小为零后的安全... 根据810采区钻孔及地质资料、相似材料模拟和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系统分析了该区第四纪水文地质特征、基岩风化带工程地质特征和最大垮落带、最大裂隙带发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实现了近似使该区防塌煤柱缩小为零后的安全、合理回采,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解放了大量的煤炭呆滞储量,从而延长了矿井的服务年限,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采区 模拟分析 垮落带 裂隙带 回采上限 水文地质特征 矿井 服务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15℃灰化前后淮北煤中矿物质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刘根 陈园平 +1 位作者 刘桂建 Chou Chen-lin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以淮北煤田二叠纪5、4煤层15个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样品在815℃下进行灰化,并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对煤灰中成分进行测定,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原煤以及灰化后的样品中矿物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中矿物质... 以淮北煤田二叠纪5、4煤层15个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样品在815℃下进行灰化,并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对煤灰中成分进行测定,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原煤以及灰化后的样品中矿物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中矿物质种类及影响煤中矿物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煤中矿物质在815℃灰化前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煤中矿物质种类受多种因素影响,灰化过程中矿物质的种类、含量会发生改变,且部分矿物在高温作用下发生变化,重新组合,形成相对较稳定的新矿物,从而为今后煤灰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煤 灰化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S的某钢铁厂地下水污染运移研究
20
作者 徐超 丁冉 +4 位作者 王恒 李泰平 丁浩然 田德金 郑刘根 《陕西水利》 2024年第9期70-74,共5页
钢铁冶炼工序复杂,冶炼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质如未经处理直接泄露,通过包气带入渗至含水层对地下水质量造成威胁。为探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情况,以某钢铁厂为研究区域,使用GMS软件构建相应的地下水数学模型。选取研究区域内超标较为... 钢铁冶炼工序复杂,冶炼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质如未经处理直接泄露,通过包气带入渗至含水层对地下水质量造成威胁。为探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情况,以某钢铁厂为研究区域,使用GMS软件构建相应的地下水数学模型。选取研究区域内超标较为严重或普遍的1,2-二氯乙烷、石油烃类、苯和萘为典型污染物,预测研究区域内的典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的过程。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典型污染物随着地下水的流向向下游运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浓度不断降低。在模拟期末(30 a)研究区内1,2-二氯乙烷、石油烃类和苯的最高浓度分别为1.52 mg/L、11.16 mg/L和3.55 mg/L,研究区内萘浓度已低于一类修复目标值。其污染羽前锋尚未影响到作为研究区南部边界的南淝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 溶质运移 地下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