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郑伟城 潘速跃 +3 位作者 林正豪 吴永明 姬仲 刘丽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分别对南方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4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检查和格拉斯哥-匹斯堡评分(... 目的探讨下肢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分别对南方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4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检查和格拉斯哥-匹斯堡评分(GPCS),并对两者进行分级,以改善转出NICU或恶化死亡为时间点,将患者预后分为生存和死亡(包括脑死亡)两组,比较两指标分级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SLSEP与大面积脑梗死早期预后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484,P<0.001,预测准确率73%,SLSEP3级对死亡的阳性预测值为100%,恶性大脑中动脉卒中(mMCAI)患者SLSEP3级者死亡率100%。结论SLSEP3级对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死亡判断有较高特异性,并对早期判断mMCAI外科治疗时机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格拉斯哥-匹斯堡评分 死亡预测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灵敏度 特异度 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太极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7
2
作者 郑伟城 张影红 +2 位作者 江雪琴 陈仁英 肖卫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研究持续太极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6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太极运动组,51例)和对照组(常规康复组,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在入院时、发... 目的研究持续太极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6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太极运动组,51例)和对照组(常规康复组,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在入院时、发病3个月、发病12个月进行量表评分,对比两组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ADL)、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D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D)以验证其疗效。结果太极运动组患者在ADL、HADA两项评估中无论是3个月或者12个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NIHSS评估,虽然在3个月中无法看到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2个月中显示出了太极运动组的优势(P<0.05)。对于HADD而言,3个月、12个月的评估中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太极运动或许可作为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手段,有利于促进平衡功能、肢体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卒中后患者的社会参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太极运动 康复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郑伟城 肖卫民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8期2767-2770,共4页
目的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发展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脑卒中(IES)的危险因素及IE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诊断IE以及IES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病史、首次体格检查、首次实验室检查、超声心... 目的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发展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脑卒中(IES)的危险因素及IE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诊断IE以及IES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病史、首次体格检查、首次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头颅MRI、治疗措施及预后)。按是否发生脑卒中将IE患者分为IES组和非IES组,按改良Rankin量表(mRS) 3~5分或≤2分将IES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通过单因素分析评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生脑卒中危险因素,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IES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IES组和非IES组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有心内膜炎或菌血症、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包括梗死和出血,症状性或无症状性)、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发现单个赘生物≥3 cm或多个赘生物以及头颅MRI见微出血灶均为IE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 023、0. 028、0. 007、0. 035及0. 047)。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既往有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包括梗死和出血,症状性或无症状性)、血培养阳性以及超声心动图发现单个赘生物≥3 cm或多个赘生物为IES预后不良危险因素(P=0. 044、0. 037、0. 018及0. 027)。经校正性别、年龄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ES患者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发现单个赘生物≥3 cm或多个赘生物为IES预后不良预测因子(OR=2. 19,95%CI 1. 14~3. 56,P=0. 043; OR=1. 47,95%CI 1. 18~4. 29,P=0. 029)。结论对于IE患者需重点排查IES可能,对于合并发热的脑卒中患者,需完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查体,并在常规炎症指标、病原学检查外,尽快完善超声心动图、MRI有助于提高IES检出率。对于IES患者,在加强抗感染治疗基础上联合外科治疗可以改善IES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脑卒中 回顾性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不良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全因病死率 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郑伟城 李淑恩 +1 位作者 林显仙 吴志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8期821-829,共9页
目的 评估NRS2002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 连续性登记东莞市人民医院20170701—20180630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应用NRS2002对其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按<3分、3~4分、5~7分划... 目的 评估NRS2002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能力。方法 连续性登记东莞市人民医院20170701—20180630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应用NRS2002对其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按<3分、3~4分、5~7分划分为低、中、高风险3组,比较其发病6个月后全因病死率、LOS及住院费用。结果 共186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完成随访,年龄(67.9±5.7)岁,男101例(54.3%)。结果显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6个月后全因病死率、LOS及住院费用均随着营养不良的级别增高而显著增高(P=0.005、0.027、0.008),即使校正了混杂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6、0.014)。其他影响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结局的因素包括吞咽功能障碍、合并糖尿病,中风严重程度,酗酒及独居(P=0.031、0.037、0.024、0.049、0.048)。结论 营养不良风险是重症脑血管病后6个月全因病死率,LOS和住院费用的独立预测因子,应用NRS2002可以早期、准确识别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尤其高风险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筛查 NRS2002 重症脑血管病 不良结局 全因病死率 住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石铸 符小丽 +3 位作者 夏佩珊 袁伟杰 李淑恩 郑伟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连续登记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起病24 h之内的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195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收...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连续登记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起病24 h之内的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195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收集患者人口学、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后完成血栓弹力图检查,按照入院3 d内有无出现END,将入组患者分成END组(60例)与非END组(135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与END的关系。结果 195例入组患者中,60例(30.8%)出现END。END组患者血栓弹力图凝血反应时间(RT)和动力时间(KT)明显少于非END组[(4.1±1.1)min比(4.4±1.2)min,(1.3±0.3)min比(1.5±0.4)min,t值分别为3.395、3.093,均P<0.01];END组患者RT、KT缩短(RT<5 min和KT<1 min)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END组[80.0%(48/60)比63.0%(85/135),18.3%(11/60)比8.1%(1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60、4.305,均P<0.05)。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基线NIHSS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T缩短与END独立相关(OR=1.612,95%CI:1.094~2.376,P=0.016)。结论入院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T缩短对急性轻中度脑梗死3 d内出现END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栓弹力图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高凝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低白蛋白血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淑恩 郑伟城 +4 位作者 林显仙 方学文 潘一杏 符小丽 石铸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低白蛋白血症与卒中6个月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资料,随访至出院6个月并完善MMSE量表检查;按照卒中后6个月内有无认...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低白蛋白血症与卒中6个月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资料,随访至出院6个月并完善MMSE量表检查;按照卒中后6个月内有无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分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期低蛋白血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408例入组患者中57例(14.0%)合并低白蛋白血症,6个月随访时124例(30.4%)出现PSCI。PSCI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均值水平显著低于非PSCI组[(35.3±4.6)g/L vs.(38.6±3.5)g/L,P=0.033],且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PSCI组(20.2%vs.11.2%,P=0.017)。校正年龄,高血压,基线NIHSS和Fazekas评分等因素后,血清低白蛋白血症与PSCI显著相关(OR=1.989,95%CI:1.122~3.525,P=0.019)。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低白蛋白血症是PSCI的危险因素,及时纠正可能有助于减少PSC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白蛋白血症 危险因素 脑卒中 卒中后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异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石铸 李淑恩 +1 位作者 李瑞兰 郑伟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7-361,共5页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24 h血压变异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连续血压监测并计算24 h血压变异的各参数,按照入院7 d内有无发生脑梗死早期神经...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24 h血压变异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登记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连续血压监测并计算24 h血压变异的各参数,按照入院7 d内有无发生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进行分组比较,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4 h血压和血压变异参数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结果 221例入组患者中59例(26.7%)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系数显著高于未发生组[(145.8±18.2)mm Hg vs.(139.9±20.3)mm Hg;9.0(7.3~11.2)vs.8.4(6.9~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校正后,24 h平均收缩压水平和收缩压变异系数增大是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每10 mm Hg 24 h平均收缩压OR=1.285,95%CI(1.059~1.559);收缩压变异系数OR=1.206,95%CI(1.050~1.384))。结论入院后24 h收缩压变异增大是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7 d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脑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爱萍 丘东海 +3 位作者 陈仰昆 郑伟城 张婧 肖卫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1例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nomic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探讨该病早期的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1例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nomic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探讨该病早期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临床表现为先兆型偏头痛患者,进行临床、影像学分析、Notch3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该患主要表现为有家族史的先兆型偏头痛,头颅MRI见T2加权像和FLAIR像特征性颞极白质异常高信号,与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区腔隙性脑梗死灶并存,Notch3基因外显子测序提示杂合突变c.353C→G(p.Ser118Cys)。结论重视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的头颅MRI表现,颞极异常信号提示CADASIL可能,进一步行Notch3基因外显子测序可提高CADASIL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ASIL偏头痛 核磁共振成像 Notch3基因外显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罗根培 李润雄 +7 位作者 吴志强 胡伟东 石铸 吕科峰 郑伟城 倪卓新 詹云浩 赵江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东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7-06—2019-12收治的18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东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7-06—2019-12收治的18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 3~6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8例患者取得成功再通15例(83.3%),获得良好预后10例(55.5%)。取得良好预后组患者其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更短(t=-2.192,P=0.044),术前NIHSS评分(Z=-2.408,P=0.016)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Z=-3.560,P=0.000)更低,ASTIN/SIR评分(Z=-2.253,P=0.024)及BATMAN评分(Z=-3.319,P=0.001)更高。结论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评分(ASTIN/SIR评分及BATMAN评分)与良好功能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支架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颜红 张建浩 郑伟城 《中国药事》 CAS 2007年第9期680-682,共3页
以C/S结构模式建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系统,通过该管理系统实现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申请、技术审评、审批、证书打印等许可证审批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医疗器械经营... 以C/S结构模式建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系统,通过该管理系统实现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申请、技术审评、审批、证书打印等许可证审批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器械 管理系统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谱边界频率与意识障碍程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正豪 潘速跃 +2 位作者 郑伟城 姬仲 刘丽芳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31-333,共3页
目的:观察脑电图的95%频谱边界频率(spectral edge frequency,SEF 95%)与意识障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8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ICU收治的意识障碍患者,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个意识水平,按Glasgow昏迷量表... 目的:观察脑电图的95%频谱边界频率(spectral edge frequency,SEF 95%)与意识障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8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ICU收治的意识障碍患者,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个意识水平,按Glasgow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分,同时行SEF 95%、频谱总功率(total power,TP)检查,共有42组数据纳入分析,分别分析意识水平与SEF 95%、GCS评分、TP,GCS评分与SEF 95%、TP的相关性。结果:经Spearman相关分析,SEF 95%与意识水平(r=-0.663,P=0.001呈负相关,SEF 95%与GCS评分(r=0.861,P=0.000)呈正相关,TP与GCS评分(r=0.421,P<0.01)呈正相关。GCS评分与SEF 95%行直线回归分析,直线回归方程为GCS=2.616+0.425 SEF 95%(t=9.02,P=0.000)。结论:SEF 95%可作为评判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边界频率(SEF) 频谱总功率 意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符小丽 郑伟城 +2 位作者 李金蕊 柯健霞 石铸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5期570-576,共7页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12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数...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12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数据、血液学指标以及TEG结果,对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5例患者,其中31例(20%)溶栓后72 h内经CT/MRI判定为HT,HT组患者的基线NIHSS评分(10.3±4.8 vs.6.8±5.2,P=0.001)、合并心房颤动的比率(35.5%vs 9.7%,P<0.001)均显著高于非HT组患者;HT组患者的血小板数则显著低于非HT组患者[185(164,225.5)vs 224.5(190,263),P=0.009];血栓弹力图各参数的比较中,HT组凝血反应(R值)时间(4.88±1.04 vs 3.95±0.96,P<0.001)和凝固时间(K值)[1.6(1.4,1.9)vs 1.4(1.13,1.68),P=0.003]显著高于非HT组;凝固角(Angle)(67.16±4.28 vs 69.54±5.35,P=0.023)、最大血块强度(MA值)[60.3(57.35,63.8)vs 64.4(60.75,67.8),P=0.005]、凝血系数(CI值)(0.98±0.89 vs 2.22±1.37,P<0.001)则显著低于非HT组。以是否出现出血转化作为应变量,进行2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两个模型均提示基线NIHSS评分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 1.195,95%CI1.08~1.323、OR 1.177,95%CI 1.07~1.295,P=0.001),模型1提示凝血反应时间(R值)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独立相关(OR 3.368,95%CI 1.817~6.243,P<0.001)(模型1,R2=0.428);模型2提示凝血系数(CI值)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呈负相关,(OR 0.374,95%CI 0.243~0.577,P<0.001,R2=0.409)(模型2);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显示,在凝血反应时间R临界值为4.29时,ROC曲线下预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面积为0.733(P=0.007),其灵敏度为91.7%,特异性为59.4%。在凝血系数CI值临界值为2.05时,ROC曲线下预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面积为0.757(P<0.001),其灵敏度为51.6%,特异性为88.9%。结论 血栓弹力图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和凝血系数CI值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有早期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血栓弹力图 出血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低地层压裂工艺实践
13
作者 郑伟城 《试采技术》 1993年第4期51-59,共9页
关键词 地层 压裂工艺 工程施工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油螺杆泵在低压低渗井排液求产中的应用
14
作者 郑伟城 许江文 《试采技术》 1992年第4期30-33,共4页
关键词 采油泵 螺杆泵 试油 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症状颅内出血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
15
作者 李金蕊 柯健霞 +2 位作者 符小丽 郑伟城 石铸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9期654-660,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后发生无症状颅内出血(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aIC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EVT的前循环...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后发生无症状颅内出血(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aIC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EVT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EVT后72 h内CT复查结果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分为非ICH和aICH组。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功能转归,>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73例EVT后未发生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或发生aICH的患者,男性121例(69.9%),中位年龄64.0岁。64例(37.0%)EVT后发生aICH,其中44例(68.8%)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HI),20例(31.2%)为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aICH组转归不良率显著高于非ICH组(42.2%对26.6%;χ^(2)=4.472,P=0.034);侧支循环不良的aICH患者中转归不良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所有非ICH患者(68.7%对26.6%;χ^(2)=11.388,P<0.001),而侧支循环良好组转归不良的患者比例与所有非ICH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5%对26.6%;χ^(2)=0.072,P=0.788)。在aICH患者中,侧支循环不良组PH(68.7%对11.8%;χ^(2)=14.561,P<0.001)以及转归不良(68.7%对23.5%;χ^(2)=7.209,P=0.027)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不良[优势比(odds ratio,OR)3.8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12.76;P=0.039]、年龄较大(OR 1.07,95%CI 1.02~1.11;P=0.004)、血管未成功再通(OR 6.36,95%CI 1.74~23.23;P=0.005)和PH(OR 6.14,95%CI 1.83~20.58;P=0.003)是aICH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EVT后发生aICH的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转归不良的患者比例与非ICH组相当,但侧支循环不良组发生脑实质出血和转归不良的风险显著增高。侧支循环不良是EVT后发生aIC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颅内出血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卒中后感染 被引量:7
16
作者 郑伟城 肖卫民 石铸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57-760,共4页
卒中后感染主要包括卒中相关性肺炎和尿路感染,是卒中患者残疾率和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卒中患者全身各系统的基础状态、卒中部位、梗死体积、严重程度、吞咽困难和失语等因素相关。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在近年来越... 卒中后感染主要包括卒中相关性肺炎和尿路感染,是卒中患者残疾率和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卒中患者全身各系统的基础状态、卒中部位、梗死体积、严重程度、吞咽困难和失语等因素相关。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感染 肺炎 泌尿道感染 免疫力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伟城 肖卫民 石铸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3期23-28,共6页
血小板粘附、激活和聚集是栓塞性疾病的主要环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因此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揭盲,人们对抗血小板药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就各种抗血... 血小板粘附、激活和聚集是栓塞性疾病的主要环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因此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揭盲,人们对抗血小板药物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就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实验室研究以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期
原文传递
缺血性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郑伟城 肖卫民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4期35-38,共4页
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的密切关系早已得到公认。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以及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报道,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证实。本文就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随访间血压变异性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远期卒中复发: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
19
作者 郑伟城 石铸 +2 位作者 曾淑芳 李淑恩 符小丽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问血压变异性与远期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登记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出院后每月进行随访,测量随访问血压并计算其平均值和血压变异性指标。完成12个月随访,记录...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问血压变异性与远期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登记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出院后每月进行随访,测量随访问血压并计算其平均值和血压变异性指标。完成12个月随访,记录有无卒中复发事件。单变量分析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随访问血压变异性与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共556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2例(11.2%)复发卒中。复发组随访间收缩压标准差[(16.5±4.7)mmHg对(13.4±4.2)mmHg,1mmHg=0.133kPa;t=1.953,P=0.042]和变异系数[11.9±3.1对9.8±2.4;t=2.287,P=0.001]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访问血压收缩压变异系数与卒中复发独立相关(优势比1.305,95%可信区间1.004~7.491;P=0.017)。结论随访问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卒中患者远期卒中复发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高血压 血压 复发 危险因素 时间因素
原文传递
脑梗死急性期24h血压变异与患者早、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石铸 钟淑君 +2 位作者 李淑恩 郑伟城 李瑞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82-687,共6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24h血压变异和卒中早期及中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连续登记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监测入院后24h血压并计算血压变异参数,采...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24h血压变异和卒中早期及中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连续登记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监测入院后24h血压并计算血压变异参数,采用改良Rankin(mRS)量表对患者出院时(早期)和6个月后(中期)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特征和血压参数,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变异参数与早期、中期不同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188例患者,早期预后不良67例(35.6%),中期预后不良95例(50.5%)。早期预后不良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系数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149.6±20.0)mmHgvs.(137.6±20.2)mmHg;(13.4±3.8)mmHgvs.(12.1±3.8)mmH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校正后提示,24h收缩压的均值和标准差增大是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84,95%CI=1.067~1.544,P=0.008;OR=1.098,95%CI=1.016-1.188,P=-0.019)。中期预后不良组患者24h收缩压均值大于预后良好组患者((146.6±20.6)mmHgvs.(137.1±20.2)mmH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OR=1.198,95%CI=1.005~1.427.P=0.043)。结论24h收缩压变异增大是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后中期预后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压变异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