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与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半年随访 被引量:11
1
作者 郎昭 葛腾辉 +3 位作者 吴静晔 张宁 田伟 孙宇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5364-5369,共6页
背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势受到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影响。内固定辅助可以提供更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能减少沉降的发生,其中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避免了后方切口的损伤。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 背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势受到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影响。内固定辅助可以提供更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能减少沉降的发生,其中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避免了后方切口的损伤。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与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比较,分析融合器沉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14例(17个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内固定患者(侧方钢板组);12例(15个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双侧椎弓根螺钉组)。收集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临床及影像学数据;临床评估患者腰痛及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估椎间隙高度、节段性脊柱前凸角,并测量融合器沉降程度。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定量CT骨密度、术前诊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双侧椎弓根螺钉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侧方钢板组(P=0.025);侧方钢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双侧椎弓根螺钉组为33%;两组在手术节段、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两组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腰痛、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及术前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双侧椎弓根螺钉组ODI评分显著低于侧方钢板组(P=0.007);两组术后6个月相比术前在腰痛及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上均有显著改善(P<0.05);③两组术后3 d相比术前椎间隙高度和节段性脊柱前凸角均有显著性提高;术后6个月相比术后3 d椎间隙高度均出现显著性丢失(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椎间隙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侧方钢板组椎间隙高度显著小于双侧椎弓根螺钉组(P=0.044);④两组间节段性脊柱前凸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两组术后6个月融合器沉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侧方钢板组融合器重度沉降2例,双侧椎弓根螺钉组无重度沉降病例;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内固定比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器早期沉降更加明显;对疼痛的缓解效果两者相似,但在生活质量评价上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优于联合侧方钢板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前外侧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侧方钢板 椎弓根螺钉 融合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影像的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2
作者 郑山 王博 +5 位作者 韩振川 张琦 海伦 郎昭 袁强 何达 《脊柱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二维影像的“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PKP治疗单节段腰椎OVCF患者51例,其中1... 目的探讨基于二维影像的“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PKP治疗单节段腰椎OVCF患者51例,其中19例采用传统徒手穿刺(A组),15例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三维影像辅助穿刺(B组),17例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二维影像辅助穿刺(C组)。记录总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总透视次数、通道建立后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C组总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明显短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透视次数和通道建立后透视次数B组最多,A组次之,C组最少,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1 d、3个月腰痛VA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个月ODI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和OD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结论基于二维影像的机器人辅助PKP治疗OVCF,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患辐射暴露,临床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前柱松解重建技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一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郎昭 吴静晔 +2 位作者 葛腾辉 何达 孙宇庆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3年第3期148-155,共8页
目的评价应用前柱松解重建(ACR)技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ACR与经椎弓根截骨术(PSO)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比较。ACR组包括患者11例,其中男... 目的评价应用前柱松解重建(ACR)技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ACR与经椎弓根截骨术(PSO)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比较。ACR组包括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63.3±8.5)(43~71)岁,体重指数(BMI)为(26.1±3.5)kg/m^(2),定量CT(QCT)骨密度值为(90.7±25.2)mg/cm^(3);PSO组包括患者6例,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63.0±5.1)(55~70)岁,BMI为(26.5±2.0)kg/m^(2),QCT骨密度值为(82.7±10.4)mg/cm^(3)。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 d与术后1年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指标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临床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残障指数(ODI);影像学指标包括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PI-LL)、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矢状面垂直轴(SVA)、第1胸椎骨盆角(TPA)和节段性前凸角(SL);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部患者均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CR组行ACR节段13个,行标准腰椎前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节段14个,6例患者(8个节段)同时行ACR节段后柱截骨术,平均内固定椎体3.9个/例;PSO组行L_(4)水平截骨1例、L_(3)水平截骨4例、L_(2)水平截骨1例,平均内固定椎体7.0个/例。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LL,PI-LL,SVA和TPA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ACR组患者ACR节段SL从术前1.6°提高到术后3 d的16.7°(P<0.001)和术后1年的15.6°(P<0.001)。ACR组和PSO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31.8 min和348.3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7.3 ml和966.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年ACR组PI-LL显著低于PSO组(7.9°±6.9°比17.7°±3.2°,P<0.01),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R节段术后SL变化值是单纯OLIF节段的2.7倍(P<0.001)。ACR联合后柱截骨节段SL的变化值较单纯ACR节段增加58.3%(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R组与PSO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4%(4/11)和50.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CR可以安全有效地重建矢状面失衡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腰椎前凸,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同PSO截骨术相似。与单纯OLIF相比,ACR技术的节段矫形能力更强,与后柱截骨术联合应用时可以获得更好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骨骼畸形 脊柱 脊柱前凸 腰椎 矫形外科手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枢椎不稳定的三维导航下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
4
作者 郎昭 田伟 +4 位作者 刘波 袁强 何达 王永庆 刘亚军 《中国医刊》 CAS 2013年第8期59-61,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维导航引导下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Magerl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可行性。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寰枢椎不稳定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切开Magerl螺钉内固定术,其中11例患者在CT导航引导下施...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维导航引导下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Magerl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可行性。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1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寰枢椎不稳定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切开Magerl螺钉内固定术,其中11例患者在CT导航引导下施术,51例患者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引导下施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神经血管并发症情况。术中观察寰枢椎复位情况,术后CT确认螺钉置人精确性。结果共置人Magerl螺钉119枚。螺钉置入位置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未完全复位的患者其手术效果与完全复位患者无差异。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上同CT导航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导航引导下Magerl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定 三维导航 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 寰枢椎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5
作者 行勇刚 田伟 +2 位作者 何达 肖斌 郎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5-448,45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因单侧单节段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手术治疗的42例资料,其中椎间孔镜组21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因单侧单节段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手术治疗的42例资料,其中椎间孔镜组21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TLIF)21例,2组术前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2组间及同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差异。结果与TLIF组比较,椎间孔镜组出血量少[(94.3±67.7)ml vs.(371.4±164.8)ml,t=-7.130,P=0.000],住院时间短[(6.2±2.0)d vs.(10.5±2.9)d,t=-5.611,P=0.000],但手术时间长[(161.9±44.5)min vs.(111.7±28.0)min,t=4.375,P=0.000]。2组术后3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TLIF在治疗神经根孔狭窄中均能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经皮椎间孔镜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可能与初期经验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椎间孔成形术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腰椎椎间孔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Magerl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疾病 被引量:1
6
作者 郎昭 袁强 +3 位作者 范明星 张琦 何达 刘亚军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4年第3期280-284,313,共6页
目的经寰枢关节螺钉(Magerl螺钉)内固定技术是上颈椎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传统方法技术要求高,学习曲线陡峭,由于螺钉错位造成的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不断开展,机器人技术的高精确性为Magerl螺钉安全... 目的经寰枢关节螺钉(Magerl螺钉)内固定技术是上颈椎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传统方法技术要求高,学习曲线陡峭,由于螺钉错位造成的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不断开展,机器人技术的高精确性为Magerl螺钉安全精确置入带来了新的希望。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机器人辅助Magerl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安全性及螺钉置入精确性。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22年7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TiRobot机器人辅助Magerl螺钉内固定手术的上颈椎疾病患者18例。记录螺钉安全性及精确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螺钉相关神经血管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1年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部疼痛变化及植骨融合情况。精确性指标包括使用术中C臂锥形束CT图像的叠加技术计算螺钉置入精确性,并根据术后CT对螺钉是否侵犯骨皮质的情况进行分级。结果18例患者共置入Magerl螺钉36枚。平均手术时间为(186.1±61.9)min,平均失血量为(352.8±133.4)mL,无螺钉相关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时,所有存在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患者颈部疼痛症状好转,所有患者均实现植骨融合。螺钉置入的平均平移和角度误差分别为(1.47±0.30)mm和2.30°±0.47°。术后CT判断Ⅰ类螺钉占88.9%(32/36),Ⅱ类螺钉占11.1%(4/36),无Ⅲ类螺钉。结论机器人辅助Magerl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上颈椎疾病是安全和精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寰枢椎 Magerl螺钉 安全性 精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经后路C_(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 被引量:4
7
作者 靳培浩 田伟 +1 位作者 刘亚军 郎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20,共3页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均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经后路微创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均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经后路微创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及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评价手术满意度;采用CT根据Andrew法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性;采用动力位X线判断椎体融合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20-150 min、平均135 min,手术出血量为20-50 m L、平均35 m L,住院时间为4-10 d、平均6 d。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3.6个月,随访时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到E级,患者术前NDI为46、术后为14、随访时为8,患者术前颈部VAS为8分、术后为1分、随访时为0分。6例患者Macnab手术满意度评价均为优秀。6例患者共置入螺钉24枚,优22枚、良2枚。随访时动力位X线提示枢椎骨折部位愈合良好。结论计算机导航经后路微创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HANGMAN骨折 内固定术 导航辅助微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袁宁 田伟 +3 位作者 袁强 何达 郎昭 孙玉珍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4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37例,影像学资料齐全,均施行后路腰椎管减压、间盘切除、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的矢状面参数,...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37例,影像学资料齐全,均施行后路腰椎管减压、间盘切除、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的矢状面参数,即腰前凸角(LL)、腰椎滑脱角、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及骨盆指数(PI)。结果术前LL 48.05°±12.4°,SS 33.16°±8.03°,PT 18.14°±9.73°,PI 51.76±7.80;术后LL 48.27°±10.64°,SS 34.54°±8.38°,PT 15.92°±8.41°,PI 51.76±9.42;P均>0.05。术后腰前凸增大患者术后LL和SS较术前增加(P均<0.05),PT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LL的增大值与术后滑脱角的增大值相关,P<0.01;术后LL增大值与术后滑脱复位百分比值不相关(P>0.05)。结论对于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行手术治疗,单纯进行腰椎滑脱复位不能改善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改进滑脱角有利于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外科手术 骨盆平衡 骨盆指数 骨盆倾斜角 骶骨倾斜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吴昕峰 宋卿鹏 +2 位作者 靳培浩 郎昭 刘波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 探究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颈脊髓损伤患者217例临床资料,以院后1年死亡、存活评估患者预后。将出院后1年内死亡设定为预后不良。通过院后1年电话随... 目的 探究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颈脊髓损伤患者217例临床资料,以院后1年死亡、存活评估患者预后。将出院后1年内死亡设定为预后不良。通过院后1年电话随访情况,将死亡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47例),存活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170例)。统计所有患者性别、年龄、至伤原因、治疗方式、是否合并伤等临床资料,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将患者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分析患者院后1年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探究脊柱损伤严重程度与其相关性。结果 两组脊髓损伤严重程度、损伤节段、合并脏器损伤、呼吸机支持、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完全性损伤、C1~C4损伤、合并脏器损伤发生率更高,且死亡组整体住院时间更长,呼吸机使用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损伤严重程度、合并脏器损伤、住院时间是影响院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颈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预后存在正相关性(r=0.253,P<0.001)。颈脊髓损伤严重程度预测预后不良敏感度为55.3%,特异度为73.5%,曲线下面积为0.644,约登指数为0.288。结论 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一定相关性,损伤越严重,预后不良概率越高,使用脊髓损伤严重程度预测预后不良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颈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茅剑平 肖斌 +12 位作者 行勇刚 田伟 梁裕 高延征 罗卓荆 张文志 邱裕生 赵学凌 陈钢 刘波 陈志刚 郎昭 冯硕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6期363-366,370,共5页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研究,采用"评价脊柱融合系统用于椎体间融合术中效果的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验证[强生(苏州)医疗器材有限公司,项目注...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研究,采用"评价脊柱融合系统用于椎体间融合术中效果的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验证[强生(苏州)医疗器材有限公司,项目注册号为NCT02252185,方案版本号(日期)为V1. 2(2015-04-01)]"数据,依据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8所医疗机构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TLIF手术的患者,提取其一般临床资料、手术资料、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和腰椎JOA评分改善率]以及术后严重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等数据信息,采用SPSS 20.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97例患者,男32例,女65例,年龄为(54. 04±10. 13)岁。术后随访时间为(5. 68±1. 13)个月。手术时间为(173. 28±92. 98) min,估计失血量为(438. 14±226. 39) ml。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平均腰VAS评分(4. 97 vs. 0. 98)、平均下肢VAS评分(5. 38 vs. 0. 65)和平均腰椎JOA评分(12. 54 vs.25. 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01)。腰椎JOA评分改善率为(77. 75±25. 01)%。未见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治疗结果 多中心研究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脊椎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与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测量椎旁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雯双 王玲 +7 位作者 郎昭 闫东 郭安忆 程克斌 李凯 黄朋举 程晓光 刘亚军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9期669-674,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定量CT(QCT)和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CSE-MRI)对社区人群椎旁肌肉脂肪含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对117名社区志愿者进行腰椎QCT和CSE-MRI扫描。选取L2椎体下终板层面,分别测量竖脊肌和腰大肌的CT脂肪百分数(... 目的:比较、分析定量CT(QCT)和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CSE-MRI)对社区人群椎旁肌肉脂肪含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对117名社区志愿者进行腰椎QCT和CSE-MRI扫描。选取L2椎体下终板层面,分别测量竖脊肌和腰大肌的CT脂肪百分数(CTFF)和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DFF)。绘制直方图观察CTFF和PDFF的分布,绘制相关性散点图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计算CTFF和PDFF测量值间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探讨CTFF和PDFF之间的一致性。同一肌肉CTFF和PDFF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竖脊肌、腰大肌的CTFF与PDFF测量值呈正相关(r=0.939,P<0.001;r=0.899,P<0.001)。Bland-Altman分析示竖脊肌、腰大肌CTFF与PDFF测量结果之间均具有较高一致性,差值均数分别为0.05%、0.06%。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显示竖脊肌、腰大肌CTFF与PDFF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21、-0.406,P=0.830、0.690)。结论:QCT和CSE-MRI对椎旁肌肉脂肪百分数的定量测量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和较好的一致性,QCT可用于评价椎旁肌肉脂肪浸润程度,未来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脂肪浸润 脂肪定量分析 定量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斜侧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体间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世强 孙宇庆 +6 位作者 倪文卓 郎昭 吴昕峰 卢志 王建业 刘沙河 曹睿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第6期701-704,共4页
目的探讨经斜侧路椎体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明确诊断腰椎椎间隙感染,采用经斜侧路椎体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 目的探讨经斜侧路椎体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明确诊断腰椎椎间隙感染,采用经斜侧路椎体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患者11例;术后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影像学检查评价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1例腰痛患者VAS评分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2±0.8)分、(1.8±0.5)分、(1.4±0.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7例下肢痛患者VAS评分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7±0.6)分、(2.1±0.9)分、(1.7±0.8)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11例患者ODI指数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分别为47.6%±9.5%、8.7%±2.8%、11.2%±4.2%,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分别为(4.5±0.7)mm、(13.6±3.5)mm、(11.6±2.6)mm,差异有显著性(t分别为5.68、2.37;P分别为0.04、0.02)。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7.8°±5.2°、36.0°±11.3°、31.4°±9.8°,差异有显著性(t分别为7.42、4.19;P分别为0.03、0.01)。Ⅰ级融合9例,Ⅱ级融合2例,融合率100%。结论斜侧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特别适合于感染早期或病灶侵袭前中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椎间隙感染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方内固定治疗腰5椎体滑脱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世强 孙宇庆 +1 位作者 郎昭 倪文卓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9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方经肌肉间隙内固定治疗腰5椎体滑脱症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诊断腰5椎体滑脱症患者27例,根据手... 目的探讨采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方经肌肉间隙内固定治疗腰5椎体滑脱症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诊断腰5椎体滑脱症患者2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OLIF手术组10例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组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腰腿痛改善情况;测量两组术前及术后骶骨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水平评价脊柱-骨盆参数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评分、ODI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骶骨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OLIF技术治疗腰5椎体滑脱症,与TLIF技术临床效果相似,围术期并发症少,还可改善脊柱-骨盆参数,但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避免血管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视化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开放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4
作者 曾成 吴佳源 +3 位作者 丁红涛 张宁 郎昭 何达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814,共7页
目的研究新型可视化工具集成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对比可视化机器人系统与传统徒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单节段腰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匹配85例传统徒手置... 目的研究新型可视化工具集成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对比可视化机器人系统与传统徒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单节段腰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匹配85例传统徒手置钉法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术后腰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评估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对比两组患者的置钉优良率、钉道调整次数、螺钉调整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改善指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钉道调整次数和螺钉调整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其余围术期参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的置钉准确性显著优于徒手置钉,并可以减少重复调整钉道和重复置钉的次数。尽管其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手术,但其临床疗效不劣于传统手术,且具有一次性置钉成功率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腰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山 王博 +5 位作者 韩振川 张琦 郎昭 田伟 何达 袁强 《脊柱外科杂志》 2023年第4期224-229,共6页
目的 探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6月—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单节段LDH患者33例,其中16例采用传统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A组),17... 目的 探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6月—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单节段LDH患者33例,其中16例采用传统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A组),17例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B组)。记录术中医师及患者辐射暴露次数;麻醉后体位摆放完成至置入工作通道总时间(T0);穿刺针刺破皮肤至导针初次放置到满意位置的时间(T1);导针放置完成到置入工作通道时间(T2);其他时间(T3),A组包括穿刺前透视定位穿刺点等时间,B组包括示踪器放置、术中X线扫描、穿刺通道制订等时间。记录术前和术后3 d、1个月、6个月时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B组医师辐射暴露次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辐射暴露次数明显多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T1、T2比A组短,T3比A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腿痛VAS评分、ODI和JOA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单节段LDH临床效果良好,且术中医师辐射暴露次数少,穿刺操作准确、便捷,稳定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及再手术 被引量:15
16
作者 郎昭 于研 +3 位作者 田伟 Louis G.Jenis Thomas D.Cha 李国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818-826,共9页
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是指腰椎手术后手术节段头端或尾端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其中一部分患者同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之为邻近节段疾病。近年来虽然有非常多的新技术涌现,但邻近节段退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通过对MEDLINE/PubMed、Cochra... 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是指腰椎手术后手术节段头端或尾端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其中一部分患者同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之为邻近节段疾病。近年来虽然有非常多的新技术涌现,但邻近节段退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通过对MEDLINE/PubMed、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ry、EMBASE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所有使用融合和(或)固定、单纯减压或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三种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随机或非随机临床研究,同时保证纳入研究的病例数量〉t20例及患者年龄≥18岁。排除个案报道、综述或荟萃分析、无法获得摘要的文献,以及创伤、感染、肿瘤和炎症性疾病的研究。主要针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以及邻近节段退变及再手术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文献中邻近节段退变的概念在使用上较为混乱,影像学上退变同症状性退变常常混杂使用,因此对文献间进行横向比较得出结论较为困难。此外,既往研究并未全面了解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特别是手术节段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且目前文献报道的结果多为回顾性研究所得,尚缺乏高等级证据。腰椎融合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邻近节段退变,降低再手术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应首先统一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标准,同时对包括手术节段在内的各种囡素进行全面研究,通过高等级证据阐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节段退变 术后再手术 腰椎术后 腰椎退行性疾病 COCHRANE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 随机临床研究 MEDLINE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超声磨钻牛脊柱椎体骨磨削参数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郎昭 王祺龙 +2 位作者 何达 刘亚军 田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0-377,共8页
目的研究超声磨钻参数设置对牛椎体磨削部位最高温度和穿透时间的影响,确定最佳参数,实现脊柱手术中基于机器人辅助的高效安全的超声磨钻磨削。方法将5头成年牛胸腰椎标本(T10-L6)用切割机切成10 mm厚切片,共获得50个切片,其中30个切片... 目的研究超声磨钻参数设置对牛椎体磨削部位最高温度和穿透时间的影响,确定最佳参数,实现脊柱手术中基于机器人辅助的高效安全的超声磨钻磨削。方法将5头成年牛胸腰椎标本(T10-L6)用切割机切成10 mm厚切片,共获得50个切片,其中30个切片用于松质骨实验,20个切片用于皮质骨实验。松质骨实验中,将切片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切片,对应不同的进给速率(0.8、1.6和2.4 mm/s)。在切片的松质骨部位用不同的输出功率进行9次磨削,输出功率从20%(48 W)增加到100%(120 W)。皮质骨实验中,将切片随机分为2组,每组对应不同的进给速率(0.8 mm/s和1.6 mm/s)。在切片皮质骨部位进行4次磨削,分别对应输出功率从70%(84 W)增加到100%(120 W)。实验在室温25℃下进行,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磨削部位的最高温度,并记录穿透时间。比较松质骨及皮质骨在不同输出功率和不同进给速率下磨削最高温度及穿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相同进给速率时松质骨磨削部位的最高温度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而降低,输出功率120 W时最高温度同24 W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2℃±9.4℃比70.9℃±5.7℃、59.2℃±7.1℃比69.5℃±10.7℃、55.5℃±5.5℃比69.2℃±9.3℃,均P<0.05)。在相同输出功率下,不同进给速率的最高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质骨在0.8 mm/s进给速率下,最高温度随输出功率增加而降低,输出功率120 W时最高温度显著低于84 W时(P=0.048);但在1.6 mm/s进给速率下,增加输出功率不能显著降低最高温度(P>0.05)。在相同输出功率情况下,进给速率1.6 mm/s时的最高温度比0.8 mm/s时均显显降低(均P<0.05)。松质骨磨削穿透时间不随输出功率增加而显著缩短(均P>0.05),但随进给速率增加而减少(均P<0.05)。皮质骨在0.8 mm/s进给速率下,输出功率增加不能使穿透时间缩短(P>0.05);1.6 mm/s进给速率下,输出功率120 W时穿透时间最短,显著低于96 W时(P=0.008)。在相同输出功率下,进给速率1.6 mm/s时的穿透时间比0.8 mm/s时缩短(均P<0.05)。无论松质骨还是皮质骨,在相同输出功率下,不同进给速率的穿透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松质骨在输出功率48 W及以上时,皮质骨在输出功率108 W和120 W时,穿透失败率均为0。结论磨削最高温度椎体松质骨受输出功率影响,皮质骨受进给速率影响;穿透时间松质骨受进给速率影响,皮质骨同时受进给速率和输出功率影响。松质骨最佳磨削参数为输出功率120 W,进给速率2.4 mm/s;皮质骨为输出功率120 W,进给速率1.6 m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机器人 超声磨钻 最高温度 穿透时间
原文传递
经关节突螺钉与椎弓根螺钉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8
作者 郎昭 袁强 +1 位作者 何达 孙宇庆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70-876,共7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关节突螺钉(TFS)和椎弓根螺钉(BPS)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经TFS或BPS辅助O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 目的对比研究经关节突螺钉(TFS)和椎弓根螺钉(BPS)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经TFS或BPS辅助O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影像学指标和临床指标。影像学指标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5 d内)和术后1年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节段性前凸角,以及术后1年时椎间植骨融合情况。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1年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结果TFS辅助OLIF组男4例,女10例,年龄(61.0±11.2)岁,BPS辅助OLIF组男9例,女12例,年龄(60.9±6.7)岁。TFS组和BPS组术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椎间隙高度TFS组为(12.9±2.1)mm,1年随访时为(10.4±1.7)mm,BPS组术后即刻为(12.9±2.1)mm,1年随访时为(11.9±2.1)mm,两组间在术后1年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节段前凸角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时组内变化及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TFS组的融合率为92.9%(13/14),BPS组为95.2%(20/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S组手术时间为(164.3±33.9)min,出血量为(74.3±46.9)ml,BPS组则分别为(191.7±31.8)min和(124.8±54.0)ml,TFS组均优于B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两组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FS辅助OLIF手术固定可有效恢复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间隙高度并缓解腰部及下肢疼痛。与BPS辅助OLIF手术相比,TFS组手术时间较短和出血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经关节突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隙高度
原文传递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轴性旋转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田伟 郎昭 +8 位作者 刘亚军 刘波 李勤 胡临 李志宇 袁强 何达 程晓光 孙玉珍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38-841,共4页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轴性旋转时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对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件的作用.方法 将不同轴性旋转角度(0°、5°、10°、20°)的16具相同腰椎仿真模型平均分为传统方法组与即时导航组(每一旋转角度4具),随机...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轴性旋转时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对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件的作用.方法 将不同轴性旋转角度(0°、5°、10°、20°)的16具相同腰椎仿真模型平均分为传统方法组与即时导航组(每一旋转角度4具),随机用传统方法及术中即时三维导航法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采集CT图像,重建螺钉轴线正交平面的椎弓根断层影像并应用Photeshop软件提取椎弓根外侧皮质轮廓线,通过判断钉道与椎弓根皮质间相互关系以及测量椎弓根外侧皮质缘距离螺钉轴线最短距离评价螺钉置入精确性.结果 两组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各80枚.传统方法组中,不同椎体轴性旋转角度的置钉精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旋转角度增大,置钉精确性降低.即时导航组置钉精确性高于传统方法组(P<0.01);轴性旋转20°时的定性评价及轴性旋转5°、10°和20°时的定量评价,两组置钉精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椎体轴性旋转可降低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性.术中即时三维导航系统辅助可提高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旋转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进一步促进骨磨削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田伟 郎昭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961-964,共4页
脊柱手术中需要在神经血管周围对骨组织进行大量操作。既往脊柱外科医生常用骨刀、咬骨钳、刮匙、环锯等器械对脊柱骨进行处理,但是由于脊柱骨组织不规则,且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组织,手术难度和危险性很高,使用上述工具由于对骨组织振... 脊柱手术中需要在神经血管周围对骨组织进行大量操作。既往脊柱外科医生常用骨刀、咬骨钳、刮匙、环锯等器械对脊柱骨进行处理,但是由于脊柱骨组织不规则,且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组织,手术难度和危险性很高,使用上述工具由于对骨组织振动冲击较大易造成重要结构损伤,组织创伤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骨组织 应用 磨削 血管周围 外科医生 血管组织 手术难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