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夏冬两季PM_(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黄众思 修光利 +2 位作者 朱梦雅 陶俊 郁建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4-129,共6页
2009年7月和2010年1月在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采样点采集PM2.5样品,应用热/光碳分析仪对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得到了二次有机碳(SOC)、char-EC和soot-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2.5、OC、EC、SOC、cha... 2009年7月和2010年1月在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采样点采集PM2.5样品,应用热/光碳分析仪对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得到了二次有机碳(SOC)、char-EC和soot-EC的质量浓度。结果显示:采样期间PM2.5、OC、EC、SOC、char-EC、soot-EC夏季平均浓度分别为(58.87±20.04)、(11.37±4.12)、(3.68±1.27)、(4.37±2.86)、(3.00±1.24)和(0.68±0.30)μg/m3;冬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42.31±45.47)、(16.01±4.43)、(5.53±2.36)、(5.67±2.92)、(5.11±2.35)和(0.42±0.17)μg/m3,除soot-EC外,均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在不同空气质量下,OC、EC和char-EC的质量浓度具有明显差异,且三者均与能见度、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夏冬两季soot-EC、char-EC、SOC和POC占TC的百分含量相差不大,其中POC/TC值最高,soot-EC/TC值最低。夏季SOC/TC的比值高于冬季,可能由于气温高有利于发生光化学反应。对8个碳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燃煤、生物质燃烧、汽油和柴油车排放对PM2.5中碳组分的贡献显著,并且可能受燃煤和汽油车排放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碳组分 来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上空颗粒态磷浓度2003年春季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军 王晓蓉 +3 位作者 杨翃 郁建珍 杨龙元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太湖水体氮磷营养盐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大气营养物质的输入研究方面仍鲜有报道.通过定期采集太湖梅梁湾地区上空颗粒物,测定颗粒中各种形态磷(可溶性无机磷、有机磷、难溶性磷)浓度,探讨大气磷输入对梅梁湾水质的磷的贡献.结果表明2003... 太湖水体氮磷营养盐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大气营养物质的输入研究方面仍鲜有报道.通过定期采集太湖梅梁湾地区上空颗粒物,测定颗粒中各种形态磷(可溶性无机磷、有机磷、难溶性磷)浓度,探讨大气磷输入对梅梁湾水质的磷的贡献.结果表明2003年春季梅梁湾上空平均颗粒态磷浓度分别为0.157μg/m3,其中水溶性无机磷的含量在15.6%-51.0%.最后估算了春季大气总磷输入量,春季两次采样周期中大气磷沉降通量相差不大.进一步估算了大气总磷的沉降通量最大为0.57kg(hm2·a)(6.84t/a),显示大气沉降对太湖水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颗粒态磷 浓度变化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成香港空气污染的环流聚类特征及对细颗粒物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媛媛 周杨 +2 位作者 盛立芳 王文彩 郁建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35,共14页
对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香港空气污染期间89个污染日的天气环流形势通过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统计分类,得到大陆冷高压型、入海高压型、东北部热带气旋型和南部热带气旋型4种天气类型。结合细颗粒物(PM2.5)及其主要组分、气态污染物的日... 对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香港空气污染期间89个污染日的天气环流形势通过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统计分类,得到大陆冷高压型、入海高压型、东北部热带气旋型和南部热带气旋型4种天气类型。结合细颗粒物(PM2.5)及其主要组分、气态污染物的日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天气型影响下的污染事件在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入海高压型污染事件发生时PM2.5主成分中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SIA)的占比明显比其他类型高,尤其是硝酸铵,可能与该天气型造成的高相对湿度、低温度的大气环境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春季污染事件中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增长与其前体物的非均相氧化反应有关;秋季硫酸盐的增长与均相氧化反应相关;冬季受季风影响,污染物的跨界输送贡献较大。大陆冷高压天气型造成大范围的下沉运动,静稳大气易导致污染物的积累,在PM2.5主成分中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和有机物(OM)占比均有增高,秋、冬季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前体物的非均相氧化反应与有机物的光化学氧化反应是造成该污染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东北部热带气旋型污染事件中有机碳与元素碳质量浓度的比值(OC/EC)较高且同O3的相关性较好,说明光氧化反应生成二次有机物是造成PM2.5中有机物占比大幅增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受到降水和大风的冲刷、稀释,南部热带气旋污染事件持续时间短,有机碳与元素碳同源,光氧化反应贡献小,二次有机物含量少且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占比更高。对香港地区在不同天气型影响下大气污染特征进行的系统性统计和分析,加深了该地区气象条件对污染过程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事件 环流形势 聚类分析 细颗粒物 污染特征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郊区站点冬季污染背景下气溶胶消光特征及其与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任丹阳 周杨 +3 位作者 吴冠儒 盛立芳 王文彩 郁建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共10页
为探究香港冬季气溶胶消光特征以及细颗粒物(PM2.5)的化学组分对消光系数的贡献,本次研究利用2013年1月在香港科技大学站点测定的高时间分辨率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以及PM2.5化学组分的观测数据重建本地化消光系数与颗粒物化学组分浓度的... 为探究香港冬季气溶胶消光特征以及细颗粒物(PM2.5)的化学组分对消光系数的贡献,本次研究利用2013年1月在香港科技大学站点测定的高时间分辨率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以及PM2.5化学组分的观测数据重建本地化消光系数与颗粒物化学组分浓度的经验关系式——IMPROVE公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2.5质量浓度与散射系数的日均值分别为(43.31±16.80)µg/m^(3)和(191.57±85.34)Mm^(−1),散射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R2达到0.90,对其贡献达到85.81%。散射系数在高污染和低污染阶段均是夜间高于白天,吸收系数主要在低污染阶段表现出夜间高于白天。分别对整个观测期间高污染和低污染阶段重建IMPROVE公式,发现1月的硫酸盐、硝酸盐、海盐和有机物的质量散射效率分别为2.02 m^(2)/g、2.41 m^(2)/g、0.41 m^(2)/g和5.07 m^(2)/g,元素碳和NO2的质量吸收效率分别为15.97 m^(2)/g和0.79 m^(2)/g,而高污染阶段,硝酸盐的质量散射效率(2.51 m^(2)/g)相比于低污染阶段(2.03 m^(2)/g)有明显提高。观测期间,硫酸盐对散射系数的贡献最高((54.34±10.49)%),其次是有机物((27.59±8.04)%),硝酸盐((17.54±6.86)%)和海盐((0.53±0.43)%)。硫酸盐和有机物分别在夜间和白天的贡献较高,硝酸盐在高污染阶段夜间的贡献增加可能与高污染阶段夜间相对湿度的增加以及质量散射效率的增长有关。元素碳在高污染阶段对吸收系数的贡献超过90%,而NO2气体在低污染阶段对吸收系数的贡献达到2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消光系数 IMPROVE公式 污染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课中其他学科内容的渗透
5
作者 郁建林 郁建珍 《教育信息化》 CSSCI 2004年第6期37-39,共3页
信息爆炸、无线互联、信息高速、虚拟世界,电子商务……计算机领域以空前的发展速度将不久以前的还仅仅是话题的事情变成了突兀在眼前的现实。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简单的电脑基础知识普及、技能形成的教育迅速蜕变为“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爆炸、无线互联、信息高速、虚拟世界,电子商务……计算机领域以空前的发展速度将不久以前的还仅仅是话题的事情变成了突兀在眼前的现实。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简单的电脑基础知识普及、技能形成的教育迅速蜕变为“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质”发生了鲜明的变化。本文着眼于这一变化,从新概念的“信息技术”着眼,阐述“渗透”意识在这门新课程中的运用、教学时应遵循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学科渗透 中小学 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脱附法快速分析大气细颗粒物中非极性有机物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英歌 吴霞 +6 位作者 彭梦梦 冯加良 郁建珍 乔利平 周敏 朱书慧 李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446-4456,共11页
本研究改进了传统有机样品前处理步骤,将大气细颗粒物样品直接装填于TD管并与气相色谱联用的自动化热脱附装置,建立的新型热脱附(thermo desorption,TD)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72种非极性有机物(non-polar organic compounds... 本研究改进了传统有机样品前处理步骤,将大气细颗粒物样品直接装填于TD管并与气相色谱联用的自动化热脱附装置,建立的新型热脱附(thermo desorption,TD)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72种非极性有机物(non-polar organic compounds,NPOCs),包括34种多环芳烃(polylicycle aromatic hydrocarbon,PAHs)、1种苯并噻吩、27种(C_(10)~C_(34))烷烃(alkanes)、5种霍烷(hopanes)和5种甾烷(steranes)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优化了承载样品装填方式、热脱附条件和进样模式等参数.结果表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多环芳烃、正构烷烃、霍烷和甾烷的检出限分别为0.01~1.0、0.1~8.0和0.50~2.0 ng·m^(-3),标定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在0.9以上.热脱附效率分别为:多环芳烃95%~100%、正构烷烃81%~100%、霍烷和甾烷83.1%~100%.与传统溶剂超声萃取的方法差异性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偏差基本小于30%,在可接受范围内.对临安和上海PM_(2.5)中的痕量NPOCs的定量分析表明,采样期间两地大气PM_(2.5)中NPOCs以烷烃为主,其次为PAHs.特征比值法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煤炭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极性有机物 热脱附 细颗粒物(PM2.5) 化学组成 来源分析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PM2.5本地与非本地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怡然 袁自冰 +9 位作者 赵恺辉 张舒 张夏夏 李文石 谢岩 杨雷峰 刘启汉 郁建珍 岳玎利 谭振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60-1574,共15页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虽然大湾区空气质量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湾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定大湾区PM2.5精细化防控策略,需要在识别大湾区各城市PM2.5污染来源的基础上,量化PM2.5本...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虽然大湾区空气质量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湾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定大湾区PM2.5精细化防控策略,需要在识别大湾区各城市PM2.5污染来源的基础上,量化PM2.5本地和非本地贡献及时空变化规律.基于此,本研究首次在大湾区15个站点同步开展持续一年的PM2.5采样和组分分析,并将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与后向轨迹结合,建立一种定量识别PM2.5本地与非本地贡献的新方法.通过对大湾区不同季节所属空气域进行划分,厘清大湾区各城市PM2.5本地与非本地贡献的动态化特征.结果发现,在2015年,大湾区15个站点共解析出9种PM2.5污染源,分别为机动车、重油、老化海盐、扬尘源、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金属冶炼、生物质燃烧和新鲜海盐.其中,二次硫酸盐和机动车是大湾区最主要的两个PM2.5污染源.不同站点非本地贡献占比为51%~72%,表明外来传输是大湾区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内陆和沿海站点污染源的本地与非本地贡献差异较为显著,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和排放特征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大湾区超过一半的时间处于同一个空气域,而有43%的时间处于两个不同空气域.进一步在每个季节划分空气域,发现大湾区处于两个空气域时,秋、冬季节沿海站点易形成单独的空气域,此时非本地贡献较强(68%~72%);春季内陆站点易形成单独的空气域,此时本地贡献较强(94%).基于对PM2.5本地和非本地贡献变化情况的定量识别,能够为大湾区各城市制定动态的PM2.5排放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本地和非本地贡献 空气域 粤港澳大湾区(GBA)
原文传递
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不确定度评估方法体系建立及其对PMF源解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夏夏 袁自冰 +4 位作者 郑君瑜 林小华 刘启汉 郁建珍 余立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104,共10页
目前,正定矩阵因子法(PMF)在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监测数据不确定度评估是PMF源解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绝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数据不确定度仅通过借鉴前人的方法简单计算而得,缺乏对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 目前,正定矩阵因子法(PMF)在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监测数据不确定度评估是PMF源解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绝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数据不确定度仅通过借鉴前人的方法简单计算而得,缺乏对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评估.本研究通过3种常用的不确定度算法交互应用建立了一套有效评估不确定度的方法体系.通过对香港荃湾站点1998—2008年PM_(10)组分监测数据进行源解析并与平行采样数据源解析结果进行对比,对该方法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应用该方法体系可以将某些常规方法无法分离的因子进一步分解,得到的源解析结果的残差值甚至小于平行采样方法解析结果的残差值,得到的因子贡献率均处于常规方法得出的因子贡献率之间.这些均表明了该方法体系所得源解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因此,本研究建立的评估不确定度的方法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对确保源解析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度评估方法体系 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法
原文传递
上海城区PM_(2.5)中有机组分及硝基芳香化合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庄旻 马英歌 +7 位作者 程玉璜 周敏 戴海夏 黄成 郁建珍 朱书慧 乔利平 童张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5-1737,共13页
硝基芳香化合物(NACs)是细颗粒物中含氮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在大气中的污染特征和季节变化,有助于表征大气细颗粒物中含氮有机化合物特性,并为城市氮氧化物削减提供科学支撑.采集并分析了上海城区2018年3月~2019年2月大气PM_(2... 硝基芳香化合物(NACs)是细颗粒物中含氮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在大气中的污染特征和季节变化,有助于表征大气细颗粒物中含氮有机化合物特性,并为城市氮氧化物削减提供科学支撑.采集并分析了上海城区2018年3月~2019年2月大气PM_(2.5)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轨道阱质谱(UPLC-Orbitrap MS)在PM_(2.5)样品中定性检测到了2439~3695个有机物,内标法定量了9种NACs,春季ρ(NACs)范围为3.12~16.8 ng·m^(-3),平均值为9.31 ng·m^(-3);夏季ρ(NACs)范围为1.05~9.70 ng·m^(-3),平均值4.16 ng·m^(-3);秋季ρ(NACs)范围为2.87~36.27 ng·m^(-3),平均值9.84 ng·m^(-3),冬季ρ(NACs)范围为4.83~56.23 ng·m^(-3),平均值为22.37 ng·m^(-3).9种硝基芳香化合物中,4个季节均以4-硝基苯酚为主,所占质量分数大于25%.夏季5-硝基水杨酸质量分数为36%,冬季的质量分数为19%,季节性变化显著.经相关性分析,上海夏季NACs浓度与大气氧化性相关较好,说明以二次生成为主,冬季的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排放是大气NACs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芳族化合物(NACs) 分子组成 季节变化 高效液相色谱 轨道阱质谱
原文传递
上海城区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露 马英歌 +6 位作者 郁建珍 吴宇航 乔利平 周敏 朱书慧 黄成 童张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495-6507,共13页
为研究硝基芳香族化合物(NACs)在上海城区大气中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以及与气态前体物关系,采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2020~2021年上海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冬季39个和夏季46个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其... 为研究硝基芳香族化合物(NACs)在上海城区大气中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以及与气态前体物关系,采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2020~2021年上海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冬季39个和夏季46个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其中12个NACs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后向轨迹、前体物及气象要素等相关性分析,并对其中含CHON类物质进行分子组成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冬季ρ(NACs)平均值(17.1 ng·m^(-3))是夏季(5.7 ng·m^(-3))的3倍,冬季气团主要来自于北方,夏季气团则主要来自于较清洁的东南部海洋.冬季NACs组成中含量最丰富的物种为4-硝基苯酚,夏季则为4-硝基苯酚(清洁天)和4-羟基-3-硝基苯甲酸(污染天),冬、夏两季均表现出昼高夜低的特点.单环和多环芳烃化合物识别和表征的芳环等值数(Xc)以及O/C和H/C值等特征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区冬、夏两季PM_(2.5)中CHON类化合物主要是芳香族化合物,且在PM_(2.5)污染天检测到的CHON类化合物的数量和丰度均高于清洁天.对比冬、夏清洁天和污染天的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丰度前10的CHON类化合物中80%的O/N≥3,并且RDBE值在5~8之间,表明这些化合物可能存在单硝基或者二硝基取代的苯环结构.其与气态前体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人为源排放的VOCs(苯和甲苯等)氧化反应生成是NACs的主要来源,冬季则受生物质燃烧排放和人为源VOCs的NOx氧化二次生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硝基芳香族化合物(NACs) 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Orbitrap-HRMS) 组成特征 后向轨迹 特征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