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莎豆新品种长粒型中油莎3号及圆粒型中油莎4号的选育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柳 史瑞峨 +4 位作者 李振杰 付桂萍 盛祥参 史天午 邹锡玲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期133-138,共6页
油莎豆新品种长粒型中油莎3号及圆粒型中油莎4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持和中源浩丰农业科技秦皇岛有限公司参与,通过辐射诱变、提纯复壮及南繁加代穿梭育种方法选育的高产高油品种,2022年通过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 油莎豆新品种长粒型中油莎3号及圆粒型中油莎4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持和中源浩丰农业科技秦皇岛有限公司参与,通过辐射诱变、提纯复壮及南繁加代穿梭育种方法选育的高产高油品种,2022年通过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品种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中油莎3号 中油莎4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甘蓝型油菜的根系特性与抗旱性 被引量:55
2
作者 胡承伟 张学昆 +3 位作者 邹锡玲 程勇 曾柳 陆光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3,共6页
采用砂培法,利用14%(m/V)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39份甘蓝型油菜发芽期根系性状的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油菜根鲜重和侧根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根长和根冠比的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相对侧根... 采用砂培法,利用14%(m/V)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39份甘蓝型油菜发芽期根系性状的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油菜根鲜重和侧根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根长和根冠比的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相对侧根数与活力指数之间以及根长与活力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抗旱性鉴定的辅助指标。杂交种和常规种在根系性状上差别不显著,表明其抗旱能力相当。对油菜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发现,在欧式距离为60时39份材料可分为5个类群,其中A类抗旱性最强,平均相对侧根数77.9%,相对根长98.9%;E类抗旱性最差,平均相对侧根数69.3%,相对根长84.5%。筛选出发芽期抗旱性较强的3份材料:OR918、OR805和OR2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干旱胁迫 聚乙二醇(PEG-6000) 砂培 根系 相对侧根数 相对根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植条件下国审冬油菜品种主要性状特点与差异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永国 程勇 +6 位作者 陆光远 徐劲松 付桂萍 邹锡玲 乔醒 刘清云 张学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5-290,共6页
为研究增大种植密度后油菜品种的群体优势和单位面积产量,以2013年品种区域试验中密植条件下(3.45×105~4.05×105株/hm2)国家审定的22个冬油菜品种为材料,研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状,分析不同区域审定品种... 为研究增大种植密度后油菜品种的群体优势和单位面积产量,以2013年品种区域试验中密植条件下(3.45×105~4.05×105株/hm2)国家审定的22个冬油菜品种为材料,研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状,分析不同区域审定品种各性状的差异,比较密植条件与稀植条件下油菜品种在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2 861.25kg/hm2,平均含油量为44.88%;3个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分别为280.52个、21.13个和3.85g,其中,以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系数最高,为0.21,表明其在不同品种间差异大,是最不稳定的产量因子。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分枝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68,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单位面积产量则与3个产量构成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综合指标的累计贡献率81.83%,可以用其对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概括分析。与2001-2010年间稀植条件下审定的冬油菜品种相比,2013年密植条件下审定的冬油菜品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0.61%,然而3个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角果数降幅为29.08%,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则无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主要归因于油菜种植密度的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审冬油菜品种 品种区域试验 主要性状 密植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耐渍性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7
4
作者 许晶 曾柳 +3 位作者 徐明月 程勇 张学昆 邹锡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8-754,共7页
为充分挖掘油菜耐渍种质资源,对来自油菜产业体系270份油菜资源在发芽期淹水处理12h,根据相对成苗率进行耐渍性评价。结果表明:油菜耐渍性遗传变异广泛,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的耐渍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白菜型油菜的耐渍性比甘蓝型油菜强;... 为充分挖掘油菜耐渍种质资源,对来自油菜产业体系270份油菜资源在发芽期淹水处理12h,根据相对成苗率进行耐渍性评价。结果表明:油菜耐渍性遗传变异广泛,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的耐渍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白菜型油菜的耐渍性比甘蓝型油菜强;常规种的耐渍性比杂交种强;长江下游的油菜品种比中、上游油菜品种的耐渍性要强,而中游地区油菜的耐渍性的遗传差异比下游丰富;春油菜的耐渍性比冬油菜强。因此,在耐渍性材料筛选中,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和生育期的要求相应地从中选择耐渍性强的材料用于耐渍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发芽期 相对成苗率 耐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盐害的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月 寇从贤 +5 位作者 付桂萍 黄振余 陈建军 高立兵 邹锡玲 李春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3-819,共7页
为探究褪黑素对大豆幼苗耐盐性的调节作用,明确褪黑素提高大豆耐盐能力的作用途径。以大豆品种天隆2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200μmol/L)对大豆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 为探究褪黑素对大豆幼苗耐盐性的调节作用,明确褪黑素提高大豆耐盐能力的作用途径。以大豆品种天隆2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200μmol/L)对大豆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大豆的生长受到了抑制,显著增加了过氧化氢(H2O2)与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WSP)含量、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可缓解大豆幼苗的盐毒害症状,增加其生物量,与盐处理相比,显著地提高了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减少了H2O2与MDA的积累,同时渗透调节物质WSP含量也显著上升。此外,正常水培条件下,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说明,在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可以通过增加大豆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过多的H2O2,减轻膜脂过氧化反应,并通过调节渗透物质缓解盐胁迫诱导的渗透胁迫,促进大豆幼苗生物量积累,从而提高大豆幼苗耐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褪黑素 盐胁迫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耐旱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明月 肖庆生 +7 位作者 张学昆 程勇 陆光远 徐劲松 曾柳 付桂萍 瞿桢 邹锡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7-563,共7页
选取8个不同抗旱性油菜材料,研究6种干旱相关基因(btg-26,BnD22,P5CS,CaM,BADH,ADC)在不同胁迫持续时间下的表达情况,并结合5个耐旱生理指标以探究油菜中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耐旱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tg-26,BnD22,P5CS,BAD... 选取8个不同抗旱性油菜材料,研究6种干旱相关基因(btg-26,BnD22,P5CS,CaM,BADH,ADC)在不同胁迫持续时间下的表达情况,并结合5个耐旱生理指标以探究油菜中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耐旱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tg-26,BnD22,P5CS,BADH,ADC在抗旱材料Q2和敏感材料Zs6和S95-3中表达模式差异明显。5个生理指标中,叶片萎蔫指数和相对电渗率的变异程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btg-26在干旱胁迫24h的表达量与相对电渗率显著相关,与相对含水量极显著相关。而胁迫3h,P5CS和ADC的表达量与叶片萎蔫指数和相对电渗率显著相关,BADH的表达量与相对电渗率之间显著相关。在考察油菜耐旱性时,这些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抗旱性鉴定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干旱 基因表达 生理指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水仙碱对油菜小孢子产胚率和再生植株二倍体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曾柳 胡承伟 +3 位作者 张学昆 程勇 陆光远 邹锡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4-259,共6页
为探索适用于长江流域主产区生态条件下的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中最佳秋水仙碱浓度,以2个适合进行小孢子培养的油菜材料为对象,研究了4种不同浓度(0、100、200和400mg/L)的秋水仙碱处理对小孢子产胚率和二倍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索适用于长江流域主产区生态条件下的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中最佳秋水仙碱浓度,以2个适合进行小孢子培养的油菜材料为对象,研究了4种不同浓度(0、100、200和400mg/L)的秋水仙碱处理对小孢子产胚率和二倍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mg/L的秋水仙碱处理24h后,小孢子的产胚率和二倍体率都达到最大,与对照有显著的差异。用这一浓度,对40份不同基因型油菜的小孢子进行诱导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油菜小孢子产胚率和二倍体率存在较大差异,小孢子产胚率为0.12~10.39胚/蕾,再生植株二倍体率为26.7%~90.0%。按照种皮颜色分类后发现,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的小孢子产胚率有显著差异,而二倍体率因材料基因型而异,推测油菜种皮颜色与小孢子的产胚率有一定相关性,而与再生植株二倍体率的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 秋水仙碱 产胚率 二倍体率 种皮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蓝光配比对大豆生长及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韩丽 李健春 +6 位作者 李英双 孙丽萍 王慧洪 孙万梅 彭再慧 邹锡玲 王邦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0,共8页
为了探究红蓝光对大豆生长结实的影响,选用Williams 82、Jack和天隆一号三个大豆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将其种植于不同比例的LED红蓝光和白光光照的温室中,分析大豆形态、光合参数以及结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增加红蓝光的比例,植株高度... 为了探究红蓝光对大豆生长结实的影响,选用Williams 82、Jack和天隆一号三个大豆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将其种植于不同比例的LED红蓝光和白光光照的温室中,分析大豆形态、光合参数以及结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增加红蓝光的比例,植株高度逐渐增加,同时显著增加了茎粗、节间长度和叶面积;Williams 82和天隆一号成熟叶片的色素都显著下调;适当地增加红蓝光比例,促进了光合作用,大豆长势良好。和白光相比,Williams 82、Jack和天隆一号分别在白光/红蓝光为1/1、3/1和1/3条件下单株果荚数增加最为明显,分别为143%、124%和163%。上述结果说明,适当增加红蓝光比例能促进大豆生长和提高大豆的结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大豆 红蓝光 白光 生长 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莎豆高油高产品种中油莎1号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永国 邹锡玲 +3 位作者 张燕 韩忠奎 曾柳 张学昆 《中国种业》 2019年第6期96-97,共2页
油莎豆新品种中油莎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通过辐射诱变、提纯复壮及南繁加代穿梭育种方法选育的高产高油品种,2017年通过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品种认定。
关键词 油莎豆 中油莎1号 高油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发芽期低温耐性的评价与材料筛选 被引量:24
10
作者 黄贺 闫蕾 +5 位作者 吕艳 丁晓雨 蔡俊松 程勇 张学昆 邹锡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3-734,共12页
为建立甘蓝型油菜发芽期低温耐性的鉴定及评价方法,筛选强耐低温材料,分别在22℃和9℃对66份材料进行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平均发芽时间的考察,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划分材料的低温耐性等级。结果表明:9... 为建立甘蓝型油菜发芽期低温耐性的鉴定及评价方法,筛选强耐低温材料,分别在22℃和9℃对66份材料进行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平均发芽时间的考察,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划分材料的低温耐性等级。结果表明:9℃低温会降低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延长发芽时间。不同类型的品种间耐低温程度差异明显:中部品种的耐低温能力高于北部品种,半冬性性品种的耐低温能力高于春性品种与冬性品种,常规种的耐低温能力高于杂交种。单一指标与综合隶属函数值对品种的耐低温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筛选出极端耐低温品种H5(秦油8号×e6013)和敏感品种S10(汇丰一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萌发 耐低温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抗寒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和种质资源筛选 被引量:21
11
作者 闫蕾 蔡俊松 +7 位作者 高立兵 黄斌 马海清 刘清云 戴熙燕 张学昆 程勇 邹锡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83,共10页
为筛选可利用的抗寒种质资源,建立了甘蓝型油菜抗寒性鉴定方法:将3叶期到4叶期的幼苗经4℃预处理(低温锻炼)24h,然后分别做3种冷冻处理(-2℃1h、-2℃1h+-4℃1h、-2℃1h+-4℃1h+-6℃1h),随后统计存活率,计算抗寒指数,评估抗寒性。通过该... 为筛选可利用的抗寒种质资源,建立了甘蓝型油菜抗寒性鉴定方法:将3叶期到4叶期的幼苗经4℃预处理(低温锻炼)24h,然后分别做3种冷冻处理(-2℃1h、-2℃1h+-4℃1h、-2℃1h+-4℃1h+-6℃1h),随后统计存活率,计算抗寒指数,评估抗寒性。通过该方法对来自国内外的226份油菜资源进行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3种冷冻处理下,供试材料的存活率差别明显,抗寒指数范围是0~52。从中筛选出6份强抗寒性的种质,抗寒指数大于33;根据不同生态区划分,冬性、半冬性和春性材料的平均抗寒指数分别为8.10、7.70和9.10,春性材料抗寒性最优,也说明鉴定方法具有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幼苗期 抗寒指数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运蛋白调控植物脂质运输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韩二琴 李健春 +8 位作者 李英双 韩丽 王晓珠 孙丽萍 孙万梅 马义峰 曾柳 邹锡玲 王邦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0-268,共9页
脂质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参与植物碳源储存、保护组织的形成和抵抗病原菌侵袭等多种生理过程。脂质运输在植物脂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的脂质在质体和内质网中合成后,通过转运蛋白、膜连接位点、囊泡转运、扩散等方式将... 脂质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参与植物碳源储存、保护组织的形成和抵抗病原菌侵袭等多种生理过程。脂质运输在植物脂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的脂质在质体和内质网中合成后,通过转运蛋白、膜连接位点、囊泡转运、扩散等方式将其运输到其它细胞器或细胞外,从而维持细胞脂质的稳态。本文综述了转运蛋白在调控质体、内质网、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间和细胞外脂质运输的分子机理和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脂质代谢 脂质运输 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蕾薹期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倩 赵永国 +8 位作者 黄祥伟 朱宗河 刘云清 马海清 程勇 邹锡玲 徐劲松 张学昆 陆光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94,共7页
蕾薹期是甘蓝型油菜对干旱最为敏感的时期之一。以抗旱品系QY8-1和干旱敏感品种沪油16构建的含183个家系的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在现蕾至抽薹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正常灌溉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后群体的抽薹高度、单株... 蕾薹期是甘蓝型油菜对干旱最为敏感的时期之一。以抗旱品系QY8-1和干旱敏感品种沪油16构建的含183个家系的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在现蕾至抽薹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正常灌溉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后群体的抽薹高度、单株鲜重和叶片萎蔫指数平均下降了52.6%~55.3%,而且三个指标高度正相关。利用335个SRAP标记构建了一个长度为1661.9 c M的遗传图谱,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8个QTL,分布在14个连锁群上,可解释1.1%~36.6%的表型变异。其中,利用抽薹高度共检测到10个QTL,位于第15连锁群的q SH-D-5可解释36.6%的表型变异,为主效QTL。该区间还检测到其它3个QTL(q SH-DRI-1、q SH-D-5和q LWI-D-1),在抗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应予以重点关注。同样,在第16连锁群(标记区间Em01/Me12-1—Em01Me09-1)也检测到4个重合的QTL,贡献率为1.1%~8.1%,为微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蕾薹期 遗传连锁图 抗旱性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子和角果皮中硫苷含量的动态变化及转录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田志涛 赵永国 +6 位作者 Lenka Havlickova He Zhesi Andrea L Harper Ian Bancroft 邹锡玲 张学昆 陆光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5-651,共17页
【目的】探索甘蓝型油菜不同发育时期种子和角果皮硫苷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转录组关联分析解析控制硫苷含量变异的遗传机制。【方法】在由113个油菜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发育时期油菜种子及角果皮中的... 【目的】探索甘蓝型油菜不同发育时期种子和角果皮硫苷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转录组关联分析解析控制硫苷含量变异的遗传机制。【方法】在由113个油菜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发育时期油菜种子及角果皮中的硫苷含量。提取油菜幼嫩叶片m RNA并进行m RNA-Seq测序,开发了355 53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和116 098个基因表达量标记(GEM)。将开发的SNPs和GEMs分别导入到混合线性模型(MLM)和回归分析模型中进行关联分析,获得与油菜硫苷表型变异显著相关的遗传位点,进一步通过序列比对和功能预测筛选确定候选基因。【结果】授粉后15 d(15 DAP),油菜种子和角果皮的硫苷含量变异范围分别是1.69—20.45和1.47—25.23μmol·g^(-1)。25 DAP种子、25 DAP角果皮以及成熟种子的硫苷变异范围分别是2.17—147.21、0.73—130.77和8.87—111.83μmol·g^(-1)。后两个时期(即25 DAP和成熟期)的硫苷含量表现出较大变异,适合进行转录组关联分析。基于m RNA-Seq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后获得256 397个高质量的SNP标记(MAF>0.01)和53 889个GEM标记(平均基因表达量>0.4)。利用SNP标记对成熟种子、25 DAP种子和25 DAP角果皮硫苷含量进行关联分析,分别检测到167、158和3个显著关联位点(-log10P>6.71)。其中,与成熟种子显著关联的SNP标记形成5个明显的关联峰,分别位于A2、A9、C2、C7和C9染色体上。同时,利用GEM标记进行的关联分析中,分别检测到127、16和24个与成熟种子、25 DAP种子、25 DAP角果皮硫苷含量显著关联的位点(-log10P>6.03),这些位点主要分布在A2、A8、A9、C2和C9染色体上并形成明显的关联峰。其中,成熟种子和25 DAP角果皮在A9、C2和C9染色体上形成共同的关联峰。通过与公共数据库的基因组序列比对和功能注释,共筛选到295个功能基因,其中25个基因涉及硫苷代谢网路途径,直接参与硫苷的调控。其余基因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硫苷代谢过程,但是它们大多属于转录因子基因、刺激响应因子基因,涉及细胞过程或是具有催化活性,因而推测在硫苷积累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油菜角果皮中的硫苷含量较高,而且与种子硫苷含量显著正相关,是硫苷合成或转运的重要器官。共检测到328个SNP显著标记和144个GEM显著标记,筛选到25个与硫苷合成或者转运有关的功能基因以及73个功能未知的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硫代葡萄糖苷 动态变化 转录组关联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基因表达量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萌发期低温耐性相关性状的配合力、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毅 黄贺 +8 位作者 程勇 丁晓雨 曾柳 罗丹 肖本木 廖钦珍 陈坚 吕艳 邹锡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8-176,共9页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改良油菜的低温耐性,本研究以10个低温耐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亲本,按照NCⅡ配制5×5杂交组合,对低温胁迫下各萌发性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平均发芽时间)的配合力、遗传参数和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改良油菜的低温耐性,本研究以10个低温耐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亲本,按照NCⅡ配制5×5杂交组合,对低温胁迫下各萌发性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平均发芽时间)的配合力、遗传参数和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在9℃下各萌发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而在22℃差异不显著;P2(宁油18)、P7(2007R13)、P10(C18)这三个品种在9℃下萌发能力强,且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较高,其配制的杂交组合在9℃下各萌发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较高,杂种优势也较强,可作为油菜低温耐性遗传改良中的候选亲本;(B018×沪油17)×C18的SCA效应值较高,在9℃下各萌发性状表现优异,是耐低温性较强的组合。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相对发芽指数的狭义遗传力较大,而广义遗传力相对较小,应在早代选择;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平均发芽时间的狭义遗传力较低,而广义遗传力相对较高,应在育种高世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低温耐性 配合力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抗低温的评价指标与分子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吕艳 黄涌 +6 位作者 邹锡玲 罗丹 王小燕 鲍五洲 陈建军 马海清 程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7-535,共9页
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低温胁迫是限制其生产、影响其种植区域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在植株形态水平、生理水平评价油菜低温抗性的指标,系统总结了已经初步揭示的油菜低温胁迫应答机制,介绍了低温抗性品种选育的进程... 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低温胁迫是限制其生产、影响其种植区域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在植株形态水平、生理水平评价油菜低温抗性的指标,系统总结了已经初步揭示的油菜低温胁迫应答机制,介绍了低温抗性品种选育的进程,讨论了关联分析与多组学技术在油菜低温胁迫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这些研究为挖掘更多低温抗性资源,深入解析油菜低温应答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低温胁迫 评价指标 应答机制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莎豆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志成 李双寿 +2 位作者 梁雄 徐丽君 邹锡玲 《科技和产业》 2022年第1期62-67,共6页
大豆作为优质的植物蛋白和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源,近些年来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对国家粮油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如何在保障耕地红线前提下,发掘替代进口大豆的优质资源,成为应对当前困境和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油莎豆优质、高产... 大豆作为优质的植物蛋白和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源,近些年来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对国家粮油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如何在保障耕地红线前提下,发掘替代进口大豆的优质资源,成为应对当前困境和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油莎豆优质、高产,是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型油料经济作物。在中国适宜地区推广种植油莎豆具有政治、经济、生态等多方面意义。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组织相关学科(农业、机械、育种、粮油、农业经济等)专家,就油莎豆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研讨,深入产业链相关单位(研究院所、油莎豆种植和加工企业、种植农户),就全产业链(育种、种植、管理、收获、抛光、烘干、仓储、加工、市场等)不同环节进行广泛调研,获取了中国油莎豆产业的一手数据和资料。针对中国油莎豆产业现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未来油莎豆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产业现状 前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对油菜幼苗干旱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田姗姗 李继强 +11 位作者 邹锡玲 张学昆 付桂萍 吕艳 曾柳 闫蕾 刘月 钟燕 杨静 陈建军 马海清 程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为探讨5-羟色胺(5-HT,又名血清素)对油菜耐旱性的调节作用,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采用PEG6000 (polyethylene glycol)胁迫模拟干旱,分析了干旱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对油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 为探讨5-羟色胺(5-HT,又名血清素)对油菜耐旱性的调节作用,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采用PEG6000 (polyethylene glycol)胁迫模拟干旱,分析了干旱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对油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模拟胁迫下,油菜的生长受到抑制,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脯氨酸(proline,Pro)以及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的含量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的活性显著提高。在干旱模拟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可以缓解干旱对油菜幼苗的不良影响,促进其生长。与单纯干旱模拟条件下的幼苗相比,添加外源5-羟色胺显著地提高了CAT、SOD、APX的活性,减少了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积累,同时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外源5-羟色胺通过增加油菜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过多的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减轻膜脂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油菜幼苗的不利因素,促进油菜幼苗生物量积累,提高油菜幼苗的耐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5-羟色胺 模拟干旱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耐低温生长生理生化响应机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闫蕾 曾柳 +7 位作者 吕艳 丁晓雨 程勇 占强 王小燕 鲍五洲 李小芳 邹锡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1069,共9页
为提高甘蓝型油菜耐寒育种过程中的筛选效率,研究甘蓝型油菜耐低温机理,以8个不同抗寒性的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对低温条件下各材料的生物量、叶绿素、脯氨酸和相对电导率进行测定,发现在室外平均气温2.75℃时,抗性材料的生物量、叶绿素和... 为提高甘蓝型油菜耐寒育种过程中的筛选效率,研究甘蓝型油菜耐低温机理,以8个不同抗寒性的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对低温条件下各材料的生物量、叶绿素、脯氨酸和相对电导率进行测定,发现在室外平均气温2.75℃时,抗性材料的生物量、叶绿素和脯氨酸的累积量都显著高于敏感材料,相对电导率没有显著差异;当平均气温7.52℃回升至12.39℃,抗性材料和敏感材料生物量的累积量无显著差异;在恒定低温10℃/4℃处理下抗性材料和敏感材料在处理前3周生物量均持续累积,但从第4周开始敏感材料新叶出现白斑,生物量减少,抗性材料老叶出现白斑,生物量维持不变。结果表明,耐低温材料在低温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受到的影响较小,脯氨酸的积累量持续上升,具有较强的快速适应能力,在低温下具有显著的持续生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低温 生物量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迟播短生育期油菜品种的鉴定与筛选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孟琼 周岩 +8 位作者 罗丹 王立辉 程勇 丁晓雨 曾柳 高成龙 蓝星杰 邹锡玲 吕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8-1246,共9页
短生育期油菜迟播后发芽和苗期温度偏低,导致生长缓慢,是制约长江流域三熟制油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选育耐迟播短生育期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81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低温对油菜种子萌发期、幼苗生长... 短生育期油菜迟播后发芽和苗期温度偏低,导致生长缓慢,是制约长江流域三熟制油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选育耐迟播短生育期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81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低温对油菜种子萌发期、幼苗生长等的影响,以期筛选耐迟播短生育期材料。结果表明:低温会导致油菜种子萌发率降低、发芽时间延长,幼苗生长减缓、叶片气孔关闭或减小、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甘蓝型油菜的萌发期性状和苗期性状间没有明显相关性,低温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和苗鲜重与油菜幼苗在−2~−6℃低温冻害下的存活率显著相关,不同品种的油菜幼苗根系对低温敏感程度不同。10个形态生理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发芽率、净光合速率、冻害存活率和总鲜重在品种筛选过程中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这4个参数可作为评价油菜品种萌发期与苗期耐寒性即耐迟播性的主要依据。根据各品种的综合表现,筛选出了20个耐迟播短生育期甘蓝型油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耐迟播 品种筛选 性状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