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种近海鱼重金属污染状况及食用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瑞生 王巧燕 +3 位作者 张冰泉 李丹萍 邹菊琴 郑宗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53-359,共7页
为探究近海鱼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食用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蓝圆鲹、蓝点马鲛等9种近海鱼的头、尾、皮、骨、鱼肉和内脏中铅(Pb)、镉(Cd)、铬(Cr)、总砷(As)、无机砷和总汞(... 为探究近海鱼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食用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蓝圆鲹、蓝点马鲛等9种近海鱼的头、尾、皮、骨、鱼肉和内脏中铅(Pb)、镉(Cd)、铬(Cr)、总砷(As)、无机砷和总汞(Hg)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4组样品中有9组Cr含量超过国家标准(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超标率16.67%;7组样品Cd含量超标,超标率12.96%;2组样品Pb含量超标,超标率3.70%;无机As、总Hg含量均未超标。分析近海鱼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54组样品中有7组鱼内脏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12.96%;鱼头、鱼尾各有3组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率5.56%;鱼肉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r污染最为严重,Cd次之,之后是Pb。无机As及总Hg相对污染指数最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显示,沙丁鱼内脏最高,达到3.877,处于重度污染级别。蓝圆鲹、蓝点马鲛、鲭鱼和金线鱼的内脏的综合污染指数属于中度污染级别。所有鱼肉组织的单一和多种重金属复合风险系数均小于1。由此可见,近海鱼中内脏重金属污染较严重,但鱼肉食用均安全。本研究将为近海鱼类的日常食用及其下脚料综合开发提供安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近海鱼类 重金属 污染状况 食用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食鲍鱼特定腐败菌的鉴定及其致腐能力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郑瑞生 邹菊琴 +4 位作者 金兴珏 李露 王丹妮 苏昆轮 林松丁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07-312,共6页
为研究真空包装即食鲍鱼的特定腐败菌及其致腐能力。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纯化出即食鲍鱼的特定腐败菌。通过16S rDNA技术结合细菌生化鉴定法来鉴定即食鲍鱼的特定腐败菌。将特定腐败菌接种于即食鲍鱼中,与自然腐败... 为研究真空包装即食鲍鱼的特定腐败菌及其致腐能力。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纯化出即食鲍鱼的特定腐败菌。通过16S rDNA技术结合细菌生化鉴定法来鉴定即食鲍鱼的特定腐败菌。将特定腐败菌接种于即食鲍鱼中,与自然腐败鲍鱼进行对比,分析即食鲍鱼的汁液流失率、TVB-N、pH值、菌落总数、PPO等理化及感官指标的变化,探讨即食鲍鱼黑变、流汁、软化、酸败等腐败的原因。结果表明:即食鲍鱼的特定腐败菌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接种蜡样芽孢杆菌的即食鲍鱼腐败特征明显。汁液流失率、TVB-N、pH值、菌落总数、PPO及感官指标等劣化程度均远超自然腐败鲍鱼。这说明蜡样芽孢杆菌的存在会加快即食鲍鱼的腐败变质,大大缩短即食鲍鱼的贮藏时间,有必要针对蜡样芽孢杆菌采取适当的杀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食鲍鱼 特定腐败菌 接种 自然腐败 蜡样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分析正常及腐败熟成牛肉和牛舌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郑瑞生 邹菊琴 +2 位作者 王丹妮 赵云峰 王少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2-267,共6页
目的解析正常与产生腐败异味的熟成牛肉和牛舌的优势细菌。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熟成牛肉和牛舌的细菌多样性。结果4组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数197144,基于序列16SrRNA基因97%的相似度,可划分为498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 目的解析正常与产生腐败异味的熟成牛肉和牛舌的优势细菌。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熟成牛肉和牛舌的细菌多样性。结果4组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数197144,基于序列16SrRNA基因97%的相似度,可划分为498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正常熟成牛肉(BG)、腐败熟成牛肉(BB)、正常熟成牛舌(BTG)、腐败熟成牛舌(BTB)样本OTU数分别为82、32、165、219。4组样品的Coverage、Sobs、Ace、Chao1与Shannon指数表明细菌多样性依次为:BTB>BTG>BG>BB。BG的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比94.5%)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比91.0%);BB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99.0%)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比92.3%)。BTG的优势菌为Firmicutes(占比67.6%)的Lactobacillus(占比62.8%);BTB的优势菌为Proteobacteria(占比80%)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占比70.9%)。结论Lactobacillus是发酵熟成牛肉与牛舌的有益菌,Acinetobacter与Pseudomonas是导致熟成牛肉与牛舌腐败变质的优势菌。有必要针对Acinetobacter与Pseudomonas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牛肉制品熟成过程发生腐败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熟成牛肉 熟成牛舌 菌群多样性 优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熟成肉中腐败菌液化沙雷氏菌的群体感应现象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郑瑞生 邹菊琴 +3 位作者 王曲芳 王友强 苏昆轮 林松丁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1-325,共5页
液化沙雷氏菌(Serratia liquefaciens)是引起熟成肉腐败的重要细菌。利用N-乙酰-L-高丝氨酸内酯(AHLs)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CV026)检测腐败熟成肉中优势菌——液化沙雷氏菌(Serratia liquefaciens,ATCC27592)产... 液化沙雷氏菌(Serratia liquefaciens)是引起熟成肉腐败的重要细菌。利用N-乙酰-L-高丝氨酸内酯(AHLs)报告菌株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CV026)检测腐败熟成肉中优势菌——液化沙雷氏菌(Serratia liquefaciens,ATCC27592)产生感应信号的能力。分析不同培养条件(时间、pH值和温度)对S.liquefaciens产生感应自诱导物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liquefaciens能诱导CV026产生紫色反应,具备产生AHLs的能力,随着培养时间延长,S.liquefaciens产生感应自诱导物的能力呈先增后降趋势;在35 ℃、pH7条件下培养36 h,S.liquefaciens产生自诱导物的能力最强,生物膜形成量最大;4 ℃、pH3的培养条件抑制了S.liquefaciens的生长,影响感应信号AHLs分泌及生物膜的形成。相关分析表明,S.liquefaciens的感应自诱导物及生物膜产生量与菌液浓度呈正相关。该研究将为基于干扰S.liquefaciens的群体感应为靶点的熟成肉的防腐保鲜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成肉 液化沙雷氏菌 感应自诱导物 培养条件 生物膜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