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史研究的“虫眼”与“鸟眼”--邹振环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
作者 邹振环 周慧 许磊 《东方翻译》 2020年第2期62-69,共8页
翻译史研究需要把历史上一个个的翻译个案放到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去认识和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现象,以及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译事之意义所在。因此,掌握第一手历史资料,利用史料来阐述论点,是做好翻译史研究的关键... 翻译史研究需要把历史上一个个的翻译个案放到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去认识和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现象,以及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译事之意义所在。因此,掌握第一手历史资料,利用史料来阐述论点,是做好翻译史研究的关键。翻译史研究是翻译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翻译史研究的这种跨学科性质,要求从事翻译史研究的学者不仅需要掌握翻译“内部史”的研究范式,也需要综合运用相邻学科的不同方法来进行翻译的“外部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史研究 翻译现象 译史 相邻学科 翻译学 交叉研究 外部史 跨学科性质
原文传递
清末的国际移民及其在近代上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9-55,74,共8页
国际移民在清末上海的移民人口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但其在近代上海文化的建构中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上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引力,是清末国际移民在上海迅速增长的原因。国际移民对上海城市景观的形成,国际移民引入现代化生活设... 国际移民在清末上海的移民人口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但其在近代上海文化的建构中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上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引力,是清末国际移民在上海迅速增长的原因。国际移民对上海城市景观的形成,国际移民引入现代化生活设施与交通工具,国际移民的“心智发展型”特点所构成的清末上海多维动态的知识结构,以及租界社区国际移民生活的示范效应等,都在清末上海文化建构中起了重要作用,对上海市民意识形成也有着积极影响。从世界范围源源不断地引进各种发展型人才,不仅是清末以来上海文化发展的动力结构,也是今天正在步入新世纪的上海人,重建国际大都市文化的奋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移民 近代上海 文化建构 《上海春秋》 上海市民 上海文化 外文报刊 公共租界 中国近代 国内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餐引入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拓 被引量:22
3
作者 邹振环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7-149,共13页
餐饮不仅仅是人们满足食欲维持生命的一种自然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意识、观念、文化礼仪和交流方式,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近代西餐引入,与之同时输入的还有西餐礼仪,是中国人了解西方人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重要环节,成为近... 餐饮不仅仅是人们满足食欲维持生命的一种自然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意识、观念、文化礼仪和交流方式,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近代西餐引入,与之同时输入的还有西餐礼仪,是中国人了解西方人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重要环节,成为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构成。西餐像一扇直观的西洋异质文化的窗口,立体地显现了西方的物质与精神的综合形象,成为上海人理解西化的物质元素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西方的礼仪、西方的精神元素巧妙的体验载体。西方餐饮食俗的引进,以及与中餐的交融突出地反映了近代上海租界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成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间拓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餐 上海 城市文化空间 《造洋饭书》 西菜中吃 中菜西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麒麟外交” 被引量:17
4
作者 邹振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169,共11页
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洲和非洲各国的交往,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更多体现在文化交往上,其中也包含着麒麟(长颈鹿)等动物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可分为第一至第三次和第四至第七次两个阶段,活动地区由第一阶段在东南亚和南亚,拓展到第二... 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洲和非洲各国的交往,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更多体现在文化交往上,其中也包含着麒麟(长颈鹿)等动物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可分为第一至第三次和第四至第七次两个阶段,活动地区由第一阶段在东南亚和南亚,拓展到第二阶段的西亚和东非地区。与郑和七下西洋直接有关的海上"麒麟贡"约有七次,均出现在第二阶段,之后出现的"麒麟贡",也与下西洋有着紧密的关联。或以为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地域上的拓展,是与"麒麟贡"直接有关。永乐大帝在总结了历朝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将自己在东亚国际体系中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施行于南海西洋。郑和下西洋起初有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和打击流亡的反朱棣的残余势力之目的,但之后渐渐演变为搜寻奇兽异物、保护南中国海的航道安全、在南洋宣扬国威和与非属国施行外交的需要。明初通过"麒麟外交"所履行的一系列邦交礼仪,深化天下意识和华夷观念。"麒麟外交"仪式不仅仅为了演示给本土成员,同时也有吸引周边国家及南洋和东非国家加入天朝宗藩朝贡联盟的政治目的,以确立明朝的中华朝贡体系中心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麒麟 长颈鹿 “麒麟贡” “麒麟外交” 物灵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山湾印书馆与上海印刷出版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邹振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4,共14页
土山湾印书馆从1867年设立印刷所,至1958年公私合营并入上海中华印刷厂,前后持续了90余年,是沪上基督宗教系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出版机构。在引进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同时,该馆娴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用木版印刷术翻印了大量... 土山湾印书馆从1867年设立印刷所,至1958年公私合营并入上海中华印刷厂,前后持续了90余年,是沪上基督宗教系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出版机构。在引进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同时,该馆娴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用木版印刷术翻印了大量明清之际天主教的汉文西书;之后,土山湾印书馆成了西方新式印刷技术输入中国的重要据点之一。该馆偏重西文印刷,但中文出版物也曾在全国教会出版系统中独占鳌头,20世纪30年代,创下了印刷品总数达53万种的记录。该馆不仅在近代中国天主教出版史上,而且在堪称中国出版"半壁江山"的上海,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馆是一个奇特的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多元文化组合,通过其多重文化的构型,以自己的复合型特色成为在中国传播近代西方知识、思想和学术的重要据点之一,也在近代中西出版文化与印刷技术交流的格局中,创造了自己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山湾印书馆 上海 徐家汇 印刷术 出版文化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史书编纂体例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以汉译西史《万国通鉴》和东史《支那通史》、《东洋史要》为中心 被引量:15
6
作者 邹振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共10页
史书编纂体例是对历史如何进行组织安排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晚清是中国史书编纂体例发生重要转变的时代,史书编纂上最关键的变化是引入了章节体。以往学者在讨论章节体史书时,或以为该体例是传统纪事本末体的逻辑发... 史书编纂体例是对历史如何进行组织安排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晚清是中国史书编纂体例发生重要转变的时代,史书编纂上最关键的变化是引入了章节体。以往学者在讨论章节体史书时,或以为该体例是传统纪事本末体的逻辑发展,或认为是以日本东洋历史教科书为蓝本的。在晚清史书编纂体例变化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个由卷章段体到章节体转变的过程。其中有诸多转变的环节。本文认为最早的卷、章、段合成的史书体例出现于19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史书体例中,其中第一环节为美国传教士谢卫楼编译的《万国通鉴》,该书卷章段体例是影响后来章节体史书的一个重要过渡环节,是最为接近于后来章节体的史书之一,为后来国人接受日本学者以章节体所编纂的中国通史作了重要的铺垫。第二环节为上海东文学社出版的那珂通世《支那通史》和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两书引入了较为成熟的章节体史书体例和较早采用了历史分期法,首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一种编写中国历史教材的崭新形式,即不仅可以章节体的形式,而且以历史时期划分来还原中国历史的本相。中国史家柳诒徵和夏曾佑等在重新思考与改造传统史书编纂形式的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日本章节体中国通史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国通鉴》 《支那通史》 《东洋史要》 史书编纂体例 章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方外纪》:世界图像与海外猎奇 被引量:15
7
作者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62,共10页
《职方外纪》是继利玛窦世界地图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人文地理的著述,艾儒略在编纂《职方外纪》的过程中,精心编织了绘制世界图像和展示海外奇观两条线索,借助了晚明尚奇的习俗,以"奇人"、"奇地"、"奇事&qu... 《职方外纪》是继利玛窦世界地图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人文地理的著述,艾儒略在编纂《职方外纪》的过程中,精心编织了绘制世界图像和展示海外奇观两条线索,借助了晚明尚奇的习俗,以"奇人"、"奇地"、"奇事"的雅俗共赏的描述,给明清中国人介绍了大量闻所未闻的海外奇事奇人。这些图像在东西文化初次接触的过程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形象化地为国人展示了世界的自然图景和海外的人文奇观,帮助了国人在猎奇意识的支援下能够初步认识和理解一种异域的文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天朝中心主义的陈旧观念,建立起最初的世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方外纪》 艾儒略 世界图像 海外猎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最早百科全书的编译与清末文献中的狄德罗 被引量:8
8
作者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7-52,共6页
中国近代最早的百科全书的编译工作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大英百科全书》的部分单篇长文译刊于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的中国学者通过日本引进了“百科全书”这一整词,并组织编译了第一套《普通百科全书》。近代百科全书之父狄德罗的... 中国近代最早的百科全书的编译工作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大英百科全书》的部分单篇长文译刊于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的中国学者通过日本引进了“百科全书”这一整词,并组织编译了第一套《普通百科全书》。近代百科全书之父狄德罗的名字先后出现于1878年的《法兰西志》和1882年的《万国通鉴》等书中,20世纪初的汉文文献中留下了不少有关狄德罗生平和学说的介绍。狄德罗与百科全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科全书 狄德罗 大英百科全书 马君武 日本 康有为 汉文文献 近代中国 撰稿人 傅兰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同文馆外语教学与外语教科书的编纂 被引量:20
9
作者 邹振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5-123,共9页
晚清外语教学和教科书的编纂并非源自同文馆, 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等早期的官办外语学堂, 在近代外语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外语教科书的编纂方面, 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同文馆早期外语教学... 晚清外语教学和教科书的编纂并非源自同文馆, 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等早期的官办外语学堂, 在近代外语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外语教科书的编纂方面, 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同文馆早期外语教学与教科书编纂的考察归纳出如下几个问题。首先, 清末三处同文馆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是京师同文馆的成立, 带动了上海和广州两地同文馆的设置。其次, 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 具备了世界最重要的几大语种的教学力量, 开创了后来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的雏形。再次, 同文馆为中国外交界和教育界提供了第一批具有双语能力的外交官、翻译人才和外语教习。《英文举隅》、《日语入门》、《英字指南》、《法字入门》和《英文话规》等书, 是近代早期由同文馆毕业生编写的最早英文读本,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同文馆 外语教育 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朝贡狮与利类思的《狮子说》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邹振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共11页
中国古代不乏从政治和文学角度描摹狮子的作品,但直至清初仍没有讨论这一动物的专门文献。伴随康熙十七年的贡狮活动而出现的利类思的《狮子说》,是第一篇从动物知识的角度讨论狮子的汉文文献,也是一部欧洲"狮文化"的简明百... 中国古代不乏从政治和文学角度描摹狮子的作品,但直至清初仍没有讨论这一动物的专门文献。伴随康熙十七年的贡狮活动而出现的利类思的《狮子说》,是第一篇从动物知识的角度讨论狮子的汉文文献,也是一部欧洲"狮文化"的简明百科全书。利类思试图通过《狮子说》传播西方的动物文化,特别是基督教动物知识;并从基督教传播的角度切入,试图打破佛教文献中关于狮子与佛教的联系;又通过质疑历史上陆路贡狮的可靠性,企图在中国开创基督教系统叙述狮文化的新传统。通过《狮子说》与亚里士多德《动物志》中有关狮子内容的比对可知,利类思《狮子说》中提及的"亚利",并非如方豪所说的为"亚特洛望地",更有可能是指"亚里士多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狮子 利类思(Louis Buglio) 亚里士多德 《动物志》 耶稣会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戢元丞及其创办的作新社与《大陆报》 被引量:11
11
作者 邹振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116,共11页
书局自办报刊是近代中国出版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教会书局和民营书局都不例外,如土山湾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等都办有自己的报刊。1901年成立的作新社曾出版过不少有影响的图书,1902年创办的《大陆报》是其一项重要出版物。通过在《大陆... 书局自办报刊是近代中国出版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教会书局和民营书局都不例外,如土山湾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等都办有自己的报刊。1901年成立的作新社曾出版过不少有影响的图书,1902年创办的《大陆报》是其一项重要出版物。通过在《大陆报》上刊登出版物广告,利用报纸的销售渠道,作新社为自身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宣传和代售图书的机构。《大陆报》上很多文章的观点其实是作新社出版物内容的浓缩,作新社的译著为《大陆报》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思想支援。两者之间几乎形成了一个共生共存的机制。作新社与《大陆报》之间正是因为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有着比较通畅的发行渠道,不仅作新社推出了一大批有质量的著译,也使《大陆报》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章,成为20世纪初短暂的书局与报刊之间良性互动的典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戢元丞 作新社 《大陆报》 书局 报刊 土山湾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1-59,共9页
慕维廉是活动在晚清文化界的一位著名的传教士,他曾在中国学者的帮助下译出过《大英国志》和《格致新机》等颇有影响的译著,1853—1854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慕维廉的《地理全志》。作为第一部中文版的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该... 慕维廉是活动在晚清文化界的一位著名的传教士,他曾在中国学者的帮助下译出过《大英国志》和《格致新机》等颇有影响的译著,1853—1854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慕维廉的《地理全志》。作为第一部中文版的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该书较为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地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也介绍了气候学、水文学和人种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其中“地史论”较早详细地介绍了荷马、希罗多德、马可·波罗、洪堡等一些西方著名的地理学家。1883年慕维廉为迎合中国读者的接受能力而将该书重新修订,修订版《地理全志》虽然内容有很大的缩减,但却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目前地学界有郑《地理全志》一些错误的认识应予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维廉 〈地理全志〉 西方地理学 中文版 修订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 被引量:7
13
作者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5,共7页
《交友论》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 1 5 95年在华编译的第一部汉文西书 ,也是明清之际由耶稣会士译著的第一部世俗内容的汉文西书。该书通过百则西方哲言的编译 ,向中国人展示了西方的友谊观。在明末清初重儒家的“四伦”而忽视友谊的... 《交友论》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 1 5 95年在华编译的第一部汉文西书 ,也是明清之际由耶稣会士译著的第一部世俗内容的汉文西书。该书通过百则西方哲言的编译 ,向中国人展示了西方的友谊观。在明末清初重儒家的“四伦”而忽视友谊的伦理系统中 ,《交友论》使士大夫相信 ,在遥远的西方也有着像中国人一样对友谊的认识 ,甚至有的见解还在中国圣人的认识之上。因此《交友论》在明末清初曾被多次刊刻 ,编入各种丛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玛窦 《交友论》 伦理道德 内容 体现 传播 思想影响 中国 西学东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札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邹振环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5-184,共10页
清代书札文献数量巨大,史料价值颇高。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将清代书札文献分为家书、友朋书札、论学尺牍、情书、宗教尺牍、女子行简、公函密折、应酬函集、遗札九类,并简要分析了其史料价值。
关键词 清代 书札 文献 分类 史料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书业空间转移与中国近代的“出版革命” 被引量:8
15
作者 邹振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82,共17页
美国学者高彦颐指出,随着17世纪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包括出版、坊刻的繁荣、书商的活跃以及读者大众的涌现,晚明书籍出版的商业活动和市场扩大,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出版繁荣,她在《闺塾师》一书首次将之称为"出版革命"。&qu... 美国学者高彦颐指出,随着17世纪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包括出版、坊刻的繁荣、书商的活跃以及读者大众的涌现,晚明书籍出版的商业活动和市场扩大,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出版繁荣,她在《闺塾师》一书首次将之称为"出版革命"。"革命"应指从传统(tradition)到近代(modern)天翻地覆的根本性变化,而发生在出版业的这一根本性变化,至少可以从"新出版"形成的四个方面,如印刷技术、文本内容、载体形式和管理体制等切入。而以此四项指标来衡量,17世纪的江南地区或明清书业都谈不上产生了"出版革命"。中国出版界的根本性的"革命",从时间上看是在晚清开其端,持续了大约近百年的历史过程。1897年商务印书馆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出版革命"的正式展开。如果把中国"出版革命"的历程分成若干阶段,那么,1843-1897年这一阶段可称之为"新出版",作为中国"现代出版"的序章;1898-1919年为"出版革命"的高潮阶段;1920-1937年为"现代出版"的稳定和渐趋进入低潮。而从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出版革命"之第一阶段,即传统出版到现代出版的发轫阶段的"新出版"来看,从空间上考察,"出版革命"是从江南书业向上海的空间转移开始的。发生在近代上海的中国"出版革命"有两个重要的资源,一是西方新式出版技术和新知识的输入,一是作为上海城市腹地的江南书业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江南书业 上海 空间转移 新出版 出版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都思及其早期中文史地著述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9-105,共7页
19世纪初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撰有三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文史地著述。《地理便童略传》是新教传教士所编写的第一部面世的汉文地理学通论 ;《咬吧总论》是晚清来华外国传教士所编写第一部中文外国区域地志 ;《东西史记和合》不仅... 19世纪初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撰有三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文史地著述。《地理便童略传》是新教传教士所编写的第一部面世的汉文地理学通论 ;《咬吧总论》是晚清来华外国传教士所编写第一部中文外国区域地志 ;《东西史记和合》不仅是 1 9世纪问世的第一部中西比较的编年体史书 ,可能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东西比较历史的著述。麦都思在这三部文献中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西方有关世界地理、区域地理和西方历史的常识 ,而且还注意在这些中文著述中对中国文献加以利用和吸收 ,使这三部文献不仅在一般西学史地知识的介绍方面 ,而且在早期汉学研究方面 ,也显示了它们一定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都思 晚清 史地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相伯与《拉丁文通》 被引量:7
17
作者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2-119,共8页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是晚清上海两所著名的大学——震旦学院与复旦公学的创办人。马相伯在这两所大学都强调外语学习,特别是拉丁文学习,并在1905年译刊了《拉丁文通》,拉丁文教学是震旦学院创设的催媒。晚清以来,从同文馆到复旦公学...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是晚清上海两所著名的大学——震旦学院与复旦公学的创办人。马相伯在这两所大学都强调外语学习,特别是拉丁文学习,并在1905年译刊了《拉丁文通》,拉丁文教学是震旦学院创设的催媒。晚清以来,从同文馆到复旦公学,外语学习的问题已构成一种“外文情结”,至今仍困扰着我们。马相伯在外语教学上的实践和理念是近代中国知识界探寻西方真理,追求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拉丁文通》 震旦学院 徐汇公学 外语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和乃囮: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在华传播及其本土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邹振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7,共13页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世界地图 地圆意识 万国 五大洲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侨易学理论体系建构——以《变创与渐常》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振环 刘宏 +1 位作者 张慧梅 韩子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53,共13页
侨易学是叶隽教授在其近期完成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即由个体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创生、变化,也蕴含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本期... 侨易学是叶隽教授在其近期完成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即由个体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的创生、变化,也蕴含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本期邀请四位学者对侨易学及其理论体系进行对话,以期在此问题上进一步廓清认识。邹振环教授从文化生命体层面、物质技术层面、社会规范层面、心理认知层面、话语象征代码层面梳理了侨易学的研究范围,并深入探讨了话语象征代码在侨易群体的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刘宏与张慧梅教授主要讨论侨易学理论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启示:一是可以把海外华人研究从以民族国家指向为依据转向关注海外华人的迁移性与变异性;二是海外华人研究学者本身的侨易现象能够引发他们原有学术观点的变化,并影响整个海外华人研究学术史的走向。韩子奇教授则重点论述了侨易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侨易学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包含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并且不止研究人的乔迁,还研究各式各样的位移渠道,另外,也可以打通物质与精神、在地与非在地、直接与间接等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处理互联网时代“非在地性位移”所造成的自我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海外华人研究 话语象征代码 物质位移 精神漫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前后江浙地区的“杜威热”及其与江南文化的关联 被引量:7
20
作者 邹振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141,共11页
1919年至1921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应邀来华讲学,足迹遍及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11个省和北京、上海、天津3个城市,做了120次以上的演讲。以往研究杜威在中国的论... 1919年至1921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应邀来华讲学,足迹遍及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11个省和北京、上海、天津3个城市,做了120次以上的演讲。以往研究杜威在中国的论著,很忽略区域性问题。事实上杜威的讲演有近乎一半是在江浙地区进行的,且大部分关于教育的讲演都在江浙地区。从杜威在江浙地区的讲演所形成的"杜威热"和这一地区所创办的"杜威学校"切入,从江南学术传统与杜威实验主义哲学传播的关系、江南求真务实的学风与杜威教育理论的影响、江南书院传统与杜威"平民教育"及"杜威学校"的关联等方面,可以看出江浙地区的"杜威热"与江南文化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五四运动 江浙地区 地区性 江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