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在60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邹南安 王奕 +9 位作者 王爱华 李丰 黄元发 李丰章 刘锋 张志强 缪永芬 崔钢 刘小红 曾志宏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4453-4455,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对肺癌诊断的价值以及其强化特点与其他具有相似影像形态的肺部疾病强化特点的区别。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60例行螺旋C T增强扫描肺部单个病灶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观察病灶增... 目的:探讨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对肺癌诊断的价值以及其强化特点与其他具有相似影像形态的肺部疾病强化特点的区别。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60例行螺旋C T增强扫描肺部单个病灶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观察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5~20 s )强化特点。结果60例肺部单个病灶患者病理学诊断为肺癌35例,C T平扫诊断一致24例(68.6%),C T增强扫描诊断一致32例(91.4%);15~20 s时肺癌C T值与肺结核球、炎性假瘤比较,肺癌净增强值明显高于肺结核球,明显低于炎性假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肺癌、肺结核球、炎性假瘤CT值均明显低于实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肺癌以中度强化为主(45.7%),肺结核球以无强化为主(84.6%),炎性假瘤以显著高强化为主(83.3%);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净增强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结论通过螺旋CT观察肺癌病灶在动脉期增强扫描强化特点,有助于区别肺部其他占位性病变,进一步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伴有认知障碍患者的头颅MRI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邹南安 刘小红 +6 位作者 王爱华 刘锋 李丰章 易国琼 王奕 崔钢 王敬鹏 《江西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1322-1323,共2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伴有认知障碍患者的头颅MRI表现。方法选择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4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选取伴有认知障碍的23例患者为试验组,未伴有认知障碍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头颅MRI检查...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伴有认知障碍患者的头颅MRI表现。方法选择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4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选取伴有认知障碍的23例患者为试验组,未伴有认知障碍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头颅MRI检查,对病灶部位进行测量,观察病灶数目、病灶体积,合并脑萎缩情况及伴有脑白质疏松情况。结果试验组的平均病灶数目和平均病灶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病灶部位位于侧脑室旁、额叶、丘脑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试验组患者头颅MRI的哈氏值和侧脑室体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伴有脑白质疏松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χ2=5.02,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伴有认知障碍患者在头颅MRI中可见病灶数目明显增多,病灶体积较大,伴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对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邹南安 刘锋 +6 位作者 李丰章 刘小红 王爱华 崔钢 王奕 王敬鹏 廖林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35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MRI对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30例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患者进行研究。术前进行MRI、CT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准确率。结果 MRI检查游离... 目的探讨MRI对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30例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患者进行研究。术前进行MRI、CT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准确率。结果 MRI检查游离髓核上移、游离髓核居中、游离髓核下移的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P〈0.05);MRI、CT检查的总准确率分别为93.33%、5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14,P=0.0002)。结论 MRI对诊断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腰椎间盘脱出症 髓核游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敬朋 胡含明 +2 位作者 邹南安 巫启恒 王爱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30期125-127,139,共4页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CT、MRI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接受x线、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CT、MRI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接受x线、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表现。结果74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x线、CT、MRI的检出率分别为21.62%、74.32%、87.84%。X线检查的检出率显著低于MRI、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准确率优于x线与CT,但扫描时间长、价格高也成为其短板。CT则更加适用于临床,其较x线更加灵敏。当CT检查结果出入较大时,应结合MRI进行诊断,两种检查方法互补以提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X线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ASL联合SWI、DWI多模态检查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评估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爱华 李丰章 +4 位作者 邹南安 胡含明 刘峰 文翠 熊建忠 《江西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1454-1456,共3页
目的探讨3D-ASL联合SWI、DWI多模态检查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入住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给予3D-ASL灌注和SWI、DWI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急... 目的探讨3D-ASL联合SWI、DWI多模态检查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入住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18例。给予3D-ASL灌注和SWI、DWI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均存在一定面积缺血性半暗带组织,其中1例ASL呈正常灌注患者为全部为缺血半暗带组织。都及时进行相应治疗后复查,18例ASL低灌注患者中DWI及ASL低灌注面积均缩小,其中部分ASL出现高灌注。结论 3D-ASL联合SWI、DWI联合检测能准确判断脑梗死的位置和范围,明确是否有微出血,并能计算出梗死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溶栓治疗及疗效提供精准影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磁敏感加权成像 缺血性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CT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爱华 邹南安 +1 位作者 崔钢 黄春 《江西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268-269,共2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头颅CT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2脑出血患者,分析其CT检查结果,分别对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最多,为60例(49.2%),丘...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头颅CT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2脑出血患者,分析其CT检查结果,分别对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最多,为60例(49.2%),丘脑出血36例(29.5%),脑叶出血13例(10.7%),小脑出血6例(4.9%),脑干出血7例(5.7%),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死亡16例(26.7%),丘脑出血死亡7例(19.4%),脑叶出血死亡5例(38.4%),小脑出血死亡2例(33.3%),脑干出血死亡5例(71.4%),脑干出血死亡比例最高(P<0.05)。49例患者脑出血破入脑室,死亡26例(53.1%),与未破入脑室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50ml18例,死亡17例,死亡率最高,为94.4%。结论 CT检查方便、迅速,是检测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段,而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系统是判断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S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再开通术疗效的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志强 王奕 +3 位作者 邹南安 丁绍纯 崔甜甜 刘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23期124-127,共4页
目的:对MR波普(MR spectroscopy,MRS)在介入再开通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依据随机双盲原则... 目的:对MR波普(MR spectroscopy,MRS)在介入再开通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依据随机双盲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观察组给予MRS检查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常规保守治疗。随访9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MRS检查灵敏度为98.87%。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6.43%,对照组为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06,P<0.05)。治疗后9个月,观察组再次闭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3,P<0.05)。结论:MRS是评估介入再开通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的有效手段,安全、无创、准确,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S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爱华 缪永芬 +2 位作者 邹南安 刘小红 高凌霞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8期125-126,129,共3页
目的 探讨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乳腺钼靶及CT增强扫描结果,比较钼靶组(单纯乳腺钼靶检查)、CT组(CT增强扫描检查... 目的 探讨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乳腺钼靶及CT增强扫描结果,比较钼靶组(单纯乳腺钼靶检查)、CT组(CT增强扫描检查)及联合组(乳腺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检查)的准确率、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 钼靶组的准确率为69.84%,CT组的准确率为80.95%,联合组的准确率为95.24,联合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钼靶组及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钼靶联合CT增强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其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诊断 钼靶 CT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排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技术方案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爱华 邹南安 +1 位作者 李丰章 何坚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9年第10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团注法增强扫描技术在单排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中时相以及扫描技术参数等设定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选择胸腹联合增强病人521例,分别根据不同的病变采用不同的扫描技术以获取最佳的图像质量。结果除了3例因有呕吐影响了图像质量... 目的探讨团注法增强扫描技术在单排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中时相以及扫描技术参数等设定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选择胸腹联合增强病人521例,分别根据不同的病变采用不同的扫描技术以获取最佳的图像质量。结果除了3例因有呕吐影响了图像质量外,其余病人血管充盈良好图像质量优良。结论运用个体化扫描技术能在单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中得到多个脏器优质的动脉血管造影CT扫描(CTA)图像,有利于病人减少接受X线辐射剂量,又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胸腹联合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张胃造影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分期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刘小红 邹南安 +1 位作者 李宗梁 曾炳亮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低张胃造影MSCT动态增强扫描(DCE-CT)对胃癌(GC)术前TN分期的预测评估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拟行手术治疗的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低张胃DCE-CT检查,同时将所有患者的... 目的探讨低张胃造影MSCT动态增强扫描(DCE-CT)对胃癌(GC)术前TN分期的预测评估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拟行手术治疗的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低张胃DCE-CT检查,同时将所有患者的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分析所有GC患者的金标准结果;观察与金标准结果相比,DCE-CT诊断GC患者T分期的临床效能;观察与金标准结果相比,DCE-CT诊断GC患者N分期的临床效能。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相比,DCE-CT诊断GC患者T_(1)分期的准确率为100.0%,灵敏性为66.7%,特异性为100.0%;诊断T_(2)分期的准确率为69.2%,灵敏性为90.0%,特异性为84.0%;诊断T_(3)分期的准确率为85.7%,灵敏性为80.0%,特异性为90.9%;诊断T_(4)分期的准确率为80.0%,灵敏性为66.7%,特异性为96.7%。与金标准结果相比,DCE-CT诊断GC患者N_(0)分期的准确率为72.7%,灵敏性为88.9%,特异性为88.5%;诊断N_(1)分期的准确率为63.6%,灵敏性为70.0%,特异性为85.2%;诊断N_(2)分期的准确率为75.0%,灵敏性为37.5%,特异性为96.8%;诊断N_(3)分期的准确率为87.5%,灵敏性为100.0%,特异性为96.3%。结论给予GC患者实施低张胃DCE-CT检查,能够较为准确地进行术前T分期及N分期预测评估,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参考资料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低张胃造影 多层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 T分期 N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CTA评估颅内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丰章 胡含明 +4 位作者 巫启恒 邹南安 丁绍纯 刘霞 熊建忠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CTA)评估颅内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于神经内科住院的表现有缺血性脑卒中(CIS)症状的病人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3±7.69)岁。将病人随机分为双...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CTA)评估颅内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于神经内科住院的表现有缺血性脑卒中(CIS)症状的病人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3±7.69)岁。将病人随机分为双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每组21例。两组管电压、碘对比剂剂量分别为80 k V、50 m L和120 k V、100 m L。对2组病人分别进行CTA检查,并进行相应后处理以显示颅内动脉斑块。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2组影像噪声、血管强化程度、影像质量评分及X线辐射剂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双低剂量组的噪声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间CNR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管电压组大脑中动脉M1段及椎基底动脉监测点的CT值均高于常规管电压组(均P<0.05)。双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影像质量评分均显示良好(均>2分),两组间各种影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剂量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均P<0.05)。结论双低剂量组CTA检查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及成分,可对其稳定性做出较精确的判断,并能有效降低X线对人体的电离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的肾毒性。双低剂量CTA评估颅内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粥样斑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辐射剂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CT与4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丰章 邹南安 +2 位作者 胡含明 巫启恒 欧阳良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384-387,共4页
目的评价低剂量螺旋CT(low dos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扫描联合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人多效蛋白PT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Cyfra21-1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对肺癌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的阳性率及特异性。方法分... 目的评价低剂量螺旋CT(low dos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扫描联合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人多效蛋白PT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Cyfra21-1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对肺癌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的阳性率及特异性。方法分析及统计2011年-2013年进行LDCT扫描及肿瘤标志物联合筛查肺癌高危人群体的检查结果,并与常规早期肺癌筛查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DCT与常规剂量CT扫描肺部阳性检出率及病变影像学表现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辐射剂量明显下降,是常规剂量的6.38%(P<0.05);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肺癌的敏感性约95%、特异性约80%,对诊断早期肺癌具有重要意义,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对本实验组阳性率为1.58%(6例),最终确定早期肺癌的为1.05%(4例),LDCT在本实验组中检出病灶阳性率为12.1%(46例),其中8例影像诊断为早期肺癌(2.11%),最终仅4例(1.05%)确诊为早期肺癌,存在影像诊断假阳性。本研究共759人参与,其中LDCT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组(379例,女:176例,平均年龄54.3岁,慢阻肺患者7例;男:203,平均年龄57.6岁,慢阻肺患者26例)筛查肺部阳性率12.1%(46例有肺部CT阳性表现,6例肿瘤标记物联检均呈阳性,4例确诊为肺癌)。结论 LDCT与肺癌肿瘤标志物两种检查方法优势互补,早期肺癌检出率为1.05%,避免单项检查的假阳性事件发生,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早期肺癌的早期发现及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 联合 早期肺癌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动脉血管低剂量CTA评价血管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丰章 巫启恒 +3 位作者 胡含明 邹南安 刘霞 熊建忠 《江西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1447-1450,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血管低剂量CT血管造影评价血管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入住神经内科具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患者19例。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A)10例及常规剂量组(B)9例,管电压、...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血管低剂量CT血管造影评价血管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入住神经内科具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患者19例。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A)10例及常规剂量组(B)9例,管电压、碘对比剂分别为80k V、50ml和120k V、80ml进行血管CTA成像,并进行相应后处理显示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对比分析图像质量、血管强化程度、X线辐射剂量。结果 A、B两组患者检出稳定斑块、易损斑块、混合斑块及血管狭窄的能力、两组图像质量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CTA检查能清楚显示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形态、直径及斑块成分,并对其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程度作出较精确的判断。最大能降低约58.3%的X线辐射剂量及37.5%碘对剂摄入量,有效的降低了X线对人体的电离辐射总量及碘对比剂的肾毒性。因此颈部动脉血管低剂量CTA评价血管斑块稳定性及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比较安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对比剂剂量 粥样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丰章 胡含明 +2 位作者 邹南安 巫启恒 黄仁财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348-135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的价值以及其强化特点。方法对我院7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8例腮腺肿瘤共109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形态及分布特征,观察病灶多期动态增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的价值以及其强化特点。方法对我院7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8例腮腺肿瘤共109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形态及分布特征,观察病灶多期动态增强变化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98例腮腺肿瘤患者经手术病理学诊断为良性肿瘤84例(85.7%),包括多形性腺瘤56例,腺淋巴瘤24例,基底细胞瘤4例;恶性肿瘤14例(14.3%),其中粘液表皮样癌5例,腺样囊性癌4例,腺泡细胞癌4例,淋巴上皮癌1例;CT平扫显示腮腺各类肿瘤的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强特点,多形性腺瘤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腺淋巴瘤表现为速升速降强化方式,基底细胞瘤表现为速升持续强化,恶性肿瘤表现为渐进并延迟强化,腺淋巴瘤动脉期CT值明显高于较其他类型的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分布部位、边缘、侵袭性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螺旋CT观察腮腺肿瘤病灶在各期增强扫描不同强化特点及结合病灶不同部位、形态、边缘、侵袭性等方面,可进一步提高腮腺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增强扫描 定性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核磁共振影像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伟 刘伟萍 +3 位作者 曾堂宏 邹南安 刘小红 刘锋 《当代医学》 2019年第12期137-138,共2页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影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疑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共57例)运用核磁共振影像检查,同时实施关节镜诊断,依照关节镜诊断,对得到的核磁共振影像诊断效果予以分析。结果关节镜诊断57例患...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影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疑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共57例)运用核磁共振影像检查,同时实施关节镜诊断,依照关节镜诊断,对得到的核磁共振影像诊断效果予以分析。结果关节镜诊断57例患者共114个半月板中,损伤97个,其中,Ⅳ、Ⅲ、Ⅱ、Ⅰ级分别为17、46、21、13个,而核磁共振影像诊断损伤94个,其中,Ⅳ、Ⅲ、Ⅱ、Ⅰ级分别为16、45、20、13个,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影像的应用效果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核磁共振影像 诊断价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傅志颖 陈亮 +3 位作者 邹南安 李丰章 刘天笑 万红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34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究能谱CT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5月萍乡市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能谱成像模式扫描,获得常规混合能量CT动脉期图像、... 目的:探究能谱CT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5月萍乡市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能谱成像模式扫描,获得常规混合能量CT动脉期图像、动脉期单能量图像及动脉期碘基图,分别观察评价常规混合能量CT动脉期图像、动脉期单能量图像对肺癌肿块与肺不张分界的正确辨别率,比较肺癌肿块与阻塞性肺不张的碘浓度(IC)、能谱衰减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Eff-Z)。结果:常规混合能量CT动脉期图像显示68例患者均为中央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肿瘤所在位置支气管狭窄或闭塞,对应部位肺段及肺叶体积减小,肺不张位置与肿瘤区域均呈片状实性密度增高影,未能得到清晰区分;增强扫描后图像显示上瘤组织呈现轻度、中度强化,肺不张组织呈现显著均匀强化,可辨别肿瘤与肺不张组织边界共53例,正确分辨率为77.94%;动脉期单能量图像可较好清晰分辨肺癌与肺不张边界,可辨别肿瘤与肺不张组织边界共62例,正确辨别率为91.18%,动脉期单能量图像正确辨别率显著高于常规混合能量CT动脉期图像正确辨别率(χ^(2)=4.561,P=0.033);肺癌肿块的IC、衰减曲线斜率、Eff-Z均低于肺不张(P<0.05);IC、衰减曲线斜率与Eff-Z诊断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时,以衰减曲线斜率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18%、86.76%,衰减曲线斜率的AUC高于Eff-Z(P<0.05),但与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对于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可对肺癌诊断与治疗进行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型肺癌 阻塞性肺不张 计算机体层成像 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元发 杜红 +4 位作者 刘峰 邹南安 胡含明 王敬朋 王爱华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1期3-4,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接受3D-ASL和MRA检查,观察患者MRA下血管形态,并检测相对... 目的分析研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接受3D-ASL和MRA检查,观察患者MRA下血管形态,并检测相对脑流量(r CBF),分析对比3D-ASL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3D-ASL联合MRA的血管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MRA及3D-ASL(P<0.05);健侧r CBF明显高于患侧(P<0.05);17例TIA患者3D-ASL与MRA诊断一致率为64.71%;大面积梗死患者3D-ASL灌注异常与MR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小面积梗死患者3D-ASL灌注异常与MRA的一致率为27.78%。结论 3D-ASL在TIA中的诊断价值高于MRA,且前者能够定量分析TIA患者早组织血流灌注程度,两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TIA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16排螺旋CT在直肠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伟 刘伟萍 +3 位作者 曾堂宏 邹南安 刘小红 刘锋 《当代医学》 2019年第18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析在直肠癌中应用16排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4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术前均对所有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检查,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对术前CT-TNM分期结... 目的探析在直肠癌中应用16排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4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术前均对所有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检查,并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对术前CT-TNM分期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其诊断准确度、敏感度与特异度。并分析CT评估与手术选择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在CT-TNM分期中,CT-Ⅰ期、CT-Ⅱ期、CT-Ⅲ期、CT-Ⅳ期分别为9例、13例、9例、9例。术后病理学诊断pⅠ期、pⅡ期、pⅢ期、pⅣ期分别为7例、10例、12例、11例。术前CT预测手术准确性为92.50%;术前CT-TNM分期准确度为73.40%;CT-Ⅳ期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最高,分别为100.00%、100.00%、96.17%;术前CT-TNM分期与术后病理学分期一致性分析中,Kappa值为0.76(P<0.05);而影响手术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齿状线与肿瘤下缘距离、肿瘤厚度、CT-M分期以及CT-TNM分期4项;而后三者与手术选择方式呈显著相关性。结论16排螺旋CT在直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术前CT-TNM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且术前CT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肿瘤厚度、CT-M、CT-TNM分期等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 直肠癌 准确度 敏感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诊断治疗脾动脉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1
19
作者 易国琼 邹南安 +1 位作者 王爱华 刘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784-784,共1页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影像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混合气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元发 张志强 +2 位作者 王奕 邹南安 丁绍纯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5期567-570,共4页
目的:探讨臭氧与空气混合气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采用臭氧与空气混合气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46例患儿(臭氧组)的病例资料,与采用传统空气灌肠治疗的102例患儿(空气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臭氧组45例1次... 目的:探讨臭氧与空气混合气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采用臭氧与空气混合气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46例患儿(臭氧组)的病例资料,与采用传统空气灌肠治疗的102例患儿(空气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臭氧组45例1次复位成功,1例2次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100%(46/46),一次复位成功率为97.8%(45/46);空气组83例1次复位成功,9例2次复位成功,10例复位失败,复位成功率为90.1%(92/102),一次复位成功率为81.4%(83/102)。两组比较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5),一次复位成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7.34,P<0.01)。臭氧组辐射剂量平均值为(3.56±1.36)mSv,空气组辐射剂量平均值为(5.82±2.25)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臭氧与空气混合气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整复率高,患儿辐射剂量小,明显优于传统空气灌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套叠 臭氧 灌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