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法)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邱立华 姜之馨 +4 位作者 魏熙胤 牛瑞芳 王华庆 佟仲生 杨力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法)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实验设计,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同时行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对3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同时行上述两种...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法)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实验设计,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同时行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对3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同时行上述两种方法检测,流式细胞术阳性率67.65%(23/34),95%可信区间(51.92%,83.37%),涂片法阳性率11.76%(4/34),95%可信区间(0.94%,22.58%)。经配对计数资料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式细胞术是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有效方法,检出率67.65%,优于传统的涂片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骨髓受累 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法) 涂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竭期骨髓转移癌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对策 被引量:3
2
作者 邱立华 王华庆 +6 位作者 刘贤明 张会来 钱正子 李维 侯芸 周世勇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衰竭期骨髓转移癌(MCBM)的发病率、病史、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疑似病例行骨髓穿刺和(或)活检、PET-CT检查,病理学确诊者中9例行抢救性化疗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另6例仅给予BSC,收集患者症状、体征、病史... 目的:探讨衰竭期骨髓转移癌(MCBM)的发病率、病史、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疑似病例行骨髓穿刺和(或)活检、PET-CT检查,病理学确诊者中9例行抢救性化疗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另6例仅给予BSC,收集患者症状、体征、病史、体质状态评分(KPS评分)、血常规、骨髓特点、合并症、缓解率、生存期等数据。结果:2876例患者中发现该病15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乏力,病史多不足3个月,部分患者有实体瘤病史而另一部分患者疑似血液系统疾患而就诊,骨髓均增生低下有时可发现有分类不明的细胞或较为典型的转移瘤细胞,并有贫血,KPS评分不足50分,14例伴血小板减少症,3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中9例接受了抢救性化疗及BSC,临床受益率88.9%(8/9),生存期20天至5年7个月;而仅接受BSC者生存期仅为20天至3个月。结论:衰竭期骨髓转移癌临床罕见,起病隐匿,病史多不足3个月,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并进行性加重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亦较为困难,骨髓检查常显示骨髓增生低下有时可发现有分类不明的细胞或较为典型的转移瘤细胞,该病的治疗国内外尚无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减量的抢救性化疗联合BSC可能有效,生存期明显延长,打破了该期患者不宜化疗的传统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转移癌 衰竭期 化疗 抢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受累的免疫表型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邱立华 姜之馨 +5 位作者 魏熙胤 牛瑞芳 王慧君 佟仲生 李凯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受累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NH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收集受累者的CD分子表达数据。结果:1)在46例受检者中,31例阳性,阳性率67.39%,(95%可信区间53.84%,80.94%)。经骨髓形态学检查...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受累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NH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收集受累者的CD分子表达数据。结果:1)在46例受检者中,31例阳性,阳性率67.39%,(95%可信区间53.84%,80.94%)。经骨髓形态学检查确证为骨髓受累。2)31例阳性者中,B细胞NHL23例,T细胞NHL7例,NK细胞NHL1例。B细胞NHL标记抗原出现频率最高的为CD19,CD20;T细胞NHL标记抗原出现频率最高的为CD7。6例B细胞淋巴瘤同时表达T细胞抗原,1例B细胞淋巴瘤还表达髓系抗原标志。结论:1)NHL骨髓受累免疫表型特点为B细胞来源:CD19、CD20;T细胞来源:CD7。2)T、B细胞抗原同时表达不少见。3)可同时表达髓系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全淋巴瘤 骨髓受累 流式细胞术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在LAK抗HPBALL细胞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邱立华 缪继武 +1 位作者 杨宁 尹兰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9-283,I013,共6页
为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LAK抗HPBALL细胞中的作用,采用多因素、多水平的杀伤试验,同时以光镜、电镜观察DC、LAK、HPBALL相互作用的形态特征及DNA断端标记法检测瘤细胞是否凋亡。结果表明:(1)DC无直... 为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LAK抗HPBALL细胞中的作用,采用多因素、多水平的杀伤试验,同时以光镜、电镜观察DC、LAK、HPBALL相互作用的形态特征及DNA断端标记法检测瘤细胞是否凋亡。结果表明:(1)DC无直接杀伤HPBALL作用。(2)5×105~1×107/LDC有增强不同E/TLAK杀伤活性的趋势,而1×107~5×107/LDC对LAK活性有抑制趋势。(3)DC、LAK杀伤HPBALL的最佳组合条件为:DC培养4d、浓度5×106/L,LAKE/T=10/1,rIL-2=0。(4)光镜、电镜下均可见DC的突起与LAK、HPBALL细胞紧密接触形成细胞簇。(5)DNA断端标记法显示瘤细胞呈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LAK HPBALL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邱立华 姜之馨 朱晓代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酪氨酸蛋白激酶是多种肿瘤最常见的生长因子受体 ,是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首要关键步骤。通过阻断酪氨酸激酶可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近年来 ,有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非常活跃 ,出现了诸如C2 2 5 ,CI10 33,P... 酪氨酸蛋白激酶是多种肿瘤最常见的生长因子受体 ,是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首要关键步骤。通过阻断酪氨酸激酶可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近年来 ,有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非常活跃 ,出现了诸如C2 2 5 ,CI10 33,PKI 16 6 ,OSI 774 ,ZD1839,STI5 71等一批新药。OSI 774和ZD1839已使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情减缓。C2 2 5可提高化、放疗的疗效 ,STI5 71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胃肠间质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抗肿瘤疗法中的一个新的有希望的侯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 生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免疫表型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邱立华 姜之馨 +2 位作者 魏熙胤 王华庆 牛瑞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探讨淋巴瘤骨髓受累的免疫表型特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CD45/SSC设门方法对3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以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作阳性对照。收集骨髓受累患者的CD分子表达数据。结果:①对3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应用... 目的:探讨淋巴瘤骨髓受累的免疫表型特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CD45/SSC设门方法对3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以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作阳性对照。收集骨髓受累患者的CD分子表达数据。结果:①对3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发现23例阳性,阳性率67.65%(23/34),95%可信区间(51.92%,83.37%)。②该23例阳性患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例,霍奇金淋巴瘤(HL)4例。NHL患者中B细胞来源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抗原出现频率最高的为CD19,CD20;T细胞来源标记抗原出现频率最高的为CD7。而在HL患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CD9。结论:采用流式细胞仪CD45/SSC设门方法,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受累患者免疫表型特征为:B细胞来源:CD19、CD20;T细胞来源:CD7。霍奇金淋巴瘤为:CD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骨髓受累 流式细胞术 免疫表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制剂联合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体质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邱立华 王华庆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6期5505-5507,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制剂nocardiarubracellwal(skeletonpreparation,N-CWS)对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试验组35例采用N-CWS联合化疗,对照组30例单用化疗。对生活状态评分、疗效、缓解时间、临床受益率、... 目的:探讨口服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制剂nocardiarubracellwal(skeletonpreparation,N-CWS)对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试验组35例采用N-CWS联合化疗,对照组30例单用化疗。对生活状态评分、疗效、缓解时间、临床受益率、T细胞亚群、NK细胞、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增加(t=5.653,P<0.05),生活状态评分增加(t=4.212,P<0.05),化疗后缓解时间为(19.63±9.18)d,临床受益率为86%(30/35),NK细胞提高,而有效率、副作用、T细胞亚群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口服N-CWS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体质状态,患者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药物疗法 化学疗法 抗肿瘤药/治疗应用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便带血伴右季肋部疼痛
8
作者 邱立华 王华庆 +6 位作者 刘贤明 崔秀珍 张会来 李兰芳 钱正子 李维 周世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829-831,共3页
肝转移瘤临床中较为常见,35%~50%来源于腹部肿瘤。肝转移瘤有较为特异的影像学特征。近年来,手术、介入、立体定向放疗在肝转移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延伸。对于大肠癌肝转移,全身化疗仍占主导地位。一线方案包括FOLFOX、FOLFIRI、5FU... 肝转移瘤临床中较为常见,35%~50%来源于腹部肿瘤。肝转移瘤有较为特异的影像学特征。近年来,手术、介入、立体定向放疗在肝转移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延伸。对于大肠癌肝转移,全身化疗仍占主导地位。一线方案包括FOLFOX、FOLFIRI、5FU/叶酸、CAPOX、IFL联合贝伐单抗等方案,二线治疗包括FOLFOX、FOLFIRI、单药伊立替康、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等,AVASTIN、ERBITUX等分子靶向治疗处于研究的最前沿,改善了晚期结肠癌患者的生存指标,确定了其在该领域治疗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转移瘤 结肠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的形态学观察
9
作者 邱立华 缪继武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88-290,共3页
S100 蛋白染色是鉴定树突状细胞(DC) 的一种重要而可靠的方法。本文采用S100 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电镜观察, 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亚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人血DC在形态学上分为两个亚型- Ⅰ型中等淋巴细胞... S100 蛋白染色是鉴定树突状细胞(DC) 的一种重要而可靠的方法。本文采用S100 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电镜观察, 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亚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人血DC在形态学上分为两个亚型- Ⅰ型中等淋巴细胞大小, 线粒体少, 核内异染色质多; Ⅱ型胞体较大, 线粒体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亚型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纯化方法的探讨
10
作者 邱立华 缪继武 《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 1998年第1期55-58,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纯化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相关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吕慧娟 董玲 +10 位作者 李维 侯芸 宋拯 李兰芳 邱立华 钱正子 周世勇 刘贤明 王华庆 张会来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91-297,共7页
目的: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行化疗或免疫化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与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相关性,并分析IP发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 目的: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行化疗或免疫化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与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相关性,并分析IP发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266例初治CD20^+B-NHL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美罗华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析IP的发生与美罗华使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临床特点。结果:化疗联合美罗华组中IP的发生率9.6%(13/135)较单纯化疗组2.3%(3/131)高(P<0.05),与IP发生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老年、男性、初诊时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既往糖尿病史、病理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正常范围(HR=14.685,95%CI:3.137~63.234,P=0.001)、糖尿病(HR=8.811,95%CI:1.907~40.720,P=0.005)、病理亚型为DLBCL(HR=0.078,95%CI:0.012~0.489,P=0.006)及美罗华的使用(HR=6.769,95%CI:1.359~33.710,P=0.020)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结论:美罗华可导致IP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力的降低及真菌感染相关,激素冲击疗法联合或不联合抗真菌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间质性肺炎 危险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学:进展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先火 赵秀娟 +2 位作者 邱立华 王华庆 王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1-707,共7页
表观遗传(epigenetics)指所有不通过DNA序列改变就能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决定细胞乃至个体表型)的、可遗传的(即可伴随细胞分裂传递下去)调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miRNA、朊病毒等。表观遗传调控在干细胞... 表观遗传(epigenetics)指所有不通过DNA序列改变就能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决定细胞乃至个体表型)的、可遗传的(即可伴随细胞分裂传递下去)调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miRNA、朊病毒等。表观遗传调控在干细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器官发育等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肿瘤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染色质组装和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世勇 王华庆 +7 位作者 张会来 邱立华 钱正子 李维 侯芸 付凯 刘贤明 崔秀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5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在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78例患者,在76个试验周期和74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21.16%,持续时间分别为2.34d和2.31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3.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1.59%和9.60%(P均〈0.05)。试验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烯二醇类 临床试验 中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附1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宋腾 王华庆 +5 位作者 张会来 钱正子 周世勇 邱立华 李兰芳 宋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全组患者中住年龄58(24—80)岁,男性92例(54.8%),AnnArbor分期Ⅲ-Ⅳ期94例(56.0%),ECOGPSi2分19例(11.3%);发病时LDH水平升高(〉245U/L)占71.4%。中位随访42(15~88)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OS)分别为(75.9±3.4)%、(65.1±5.2)%。全组患者根据IPI评分系统,低危组占30.4%,中低危27.4%,中高危25.0%,高危17.3%;3年OS分别为91.8%、76.7%、67.9%和47.1%。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19.0%,中低危38.1%,中高危31.5%,高危11.3%。3年OS分别为94.5%、85.4%、61.2%和38.1%。与IH评分相比,NCCN—IPI评分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能力更强(NCCN—IPI:3年OS:94.5%眠38.1%;IPI:91.8%vs.47.1%)。结论:在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中,与IPI指数相比,NCCN—IPI更好地整合了年龄和LDH水平两个变量的预后作用,可作为DLBCL患者强有力的预后分层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预后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会来 王华庆 +6 位作者 付凯 侯芸 李维 周世勇 邱立华 钱正子 刘贤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07-1110,共4页
目的:对比美罗华联合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R-GemOx方案和RICE方案化疗。R-... 目的:对比美罗华联合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R-GemOx方案和RICE方案化疗。R-GemOx组方案为: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d0,吉西他滨(GEM)1 000 mg/m^2,静脉滴注,d1、8;奥沙利铂(L-OHP)130 mg/m^2,静脉滴注,d1;21天为1周期。RICE组方案为: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d0;异环磷酰胺(IFO)1 g/m^2,静脉滴注,d1~d3;Mesna解救400mg,静脉滴注q8h,d1~d3;卡铂(CBP),AUC=5,静脉滴注,d2;依托泊苷(VP-16)100mg/m^2,静脉滴注,d1~d3。21天为1个周期。每2周期进行疗效及毒性评价。结果:65例患者中,R-GemOx方案组,完全缓解(CR)4例(12.5%),部分缓解(PR)17例(53.1%),稳定(SD)6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CR+PR)为65.6%,临床获益率(CR+PR+SD)达到84.4%。RICE组CR 4例(12.1%),PR 16例(48.5%),SD 7例,PD 6例,总有效率60.6%,临床获益率81.8%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中R-GemOx组白细胞下降Ⅲ度5例,Ⅳ度2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4例,Ⅳ度2例。RICE组白细胞下降Ⅲ度16例,Ⅳ度5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5例,Ⅳ度3例。胃肠道反应RICE组较R-GemOx组为重,其中Ⅲ度2例,Ⅳ度1例。比较两组毒副反应,R-GemOx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方面明显好于RICE组(P<0.05)。而RICE组未出现一例末梢神经毒性。结论:R-GemOx方案是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较为安全且有效的化疗方案,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美罗华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 被引量:6
16
作者 闵琦 王华庆 +6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周世勇 邱立华 宋拯 赵静 刘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39-1243,共5页
目的:观察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化疗(120 mg/m2,d1、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其近期疗效、无进展生... 目的:观察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化疗(120 mg/m2,d1、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其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与不良反应。结果:全组25例患者,共计化疗122个周期,中位5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CRu)6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3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ORR)为76%,临床受益率(CBR)为88%。截至随访结束,13例患者出现PFS终点事件,中位疗效持续时间(DOR)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个月。各亚组间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主要与骨髓受累、血清LDH水平升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2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用药5个周期后发生胃癌。结论: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可提高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达莫司汀 B细胞惰性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耐药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度联合CHOPT方案治疗AITL的初步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青青 王华庆 +6 位作者 张会来 马芹 刘霞 侯芸 周世勇 邱立华 钱正子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CHOPT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例初治AITL患者,均采用恩度联合CHOPT方案(CHOP方案+替尼泊苷100 mg,iv.d1-...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CHOPT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例初治AITL患者,均采用恩度联合CHOPT方案(CHOP方案+替尼泊苷100 mg,iv.d1-3)治疗,恩度15 mg,iv.d1-14,21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结果14例患者治疗后,CR 7例(50.0%),PR 4例(28.6%),客观缓解率为78.6%;中位PFS为16月,1年PFS为70.7%。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Ⅲ~Ⅳ度发生率为35.7%(5/14)。5例患者出现心电图ST-T段轻度改变,无胸闷、心悸、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1例出现全身皮肤斑丘疹。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恩度联合CHOPT方案治疗初治AITL安全、有效,应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开展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药物疗法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应用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药物疗法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抑制素类/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华联合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韩霞 王华庆 +6 位作者 刘贤明 邱立华 张会来 钱正子 李维 崔秀珍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经病理证实为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R-CTO...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经病理证实为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R-CTOP方案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性别、年龄、疾病分期、病理类型、LDH水平及IPI评分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35例患者中33例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17例(51.5%),部分缓解(PR)11例(33_3%),有效率(CR+PR)84.8%。23例初治患者中,CR13例(56.5%),PR8例(34.8%),有效率(CR+PR)91_3%;10例复发难治患者中,CR4例(40%),PR3例(30%),有效率70%。疗效与性别、疾病分期、病理类型、LDH水平及IPI评分等因素无显著相关,年龄对疗效有一定影响(P=0.012)。35例患者中无治疗相关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32.1%),心脏毒性和脱发较轻,主要为Ⅰ~Ⅱ级反应。其它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结论: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别是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非霍奇金淋巴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静 王华庆 +5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邱立华 周世勇 李兰芳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18-1119,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 目的: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以评估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37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1(18~85)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局部软组织肿胀、肿块形成和病理性骨折。78%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化疗和/或放疗,18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3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中位随访时间32(7~171)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43.2%。患者接受4周期以上化疗,B细胞淋巴瘤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是P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BL应采取综合治疗,同时给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全身化疗,B细胞淋巴瘤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帕米膦酸盐治疗骨病变。Ann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为PB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骨恶性淋巴瘤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型与沼泽型水牛CSN3基因密码子使用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范新阳 邱立华 +3 位作者 罗国祥 张永云 滕晓红 苗永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8-245,共8页
本研究以54头河流型水牛和70头沼泽型水牛为研究对象,并以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的普通牛、野牦牛、野牛、绵羊、小鼠和人的序列作对照,对乳成分中重要的κ-酪蛋白(kappa casein)编码基因CSN3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水牛与其他物种间CSN3基... 本研究以54头河流型水牛和70头沼泽型水牛为研究对象,并以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的普通牛、野牦牛、野牛、绵羊、小鼠和人的序列作对照,对乳成分中重要的κ-酪蛋白(kappa casein)编码基因CSN3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水牛与其他物种间CSN3基因密码子使用的差异和进化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水牛CSN3基因密码子使用特征相似,河流型水牛CSN3基因共有26个偏好使用的密码子,而沼泽型水牛共有27个;其中,两类水牛偏好性较强的密码子均为GUU、UCA、AGU、CCA、AGG、GGU和GGA(RSCU≥2),河流型水牛对Asp的两种密码子GAU、GAC没有使用偏好性,而沼泽型水牛偏好使用GAC;河流型水牛编码Asp和Cys的同义密码子RSCU值为1,而沼泽型水牛只有编码Cys的同义密码子RSCU值为1。研究发现,所有物种CSN3基因均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但不同物种之间偏好使用密码子种类和数目均有差异。在密码子使用频率上,水牛CSN3基因与其他牛科物种的差异小于与小鼠、人的差异。密码子使用偏好聚类分析表明,河流型与沼泽型水牛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类,然后依次与其他牛、绵羊、小鼠和人等物种相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型水牛 沼泽型水牛 牛科物种 CSN3基因 密码子偏好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