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大陆架鱼类群落的区域性变化 被引量:63
1
作者 邱永松 《水产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303-313,共11页
根据1982年至1984年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南岛以东至台湾浅滩西侧,水深40-260米范围内)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取得的资料,运用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转换等方法,把该范围内的鱼类群落按生物组成的特点,划分成5个区域性类型。它们所处的区域分别在... 根据1982年至1984年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南岛以东至台湾浅滩西侧,水深40-260米范围内)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取得的资料,运用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转换等方法,把该范围内的鱼类群落按生物组成的特点,划分成5个区域性类型。它们所处的区域分别在:粤东海区的台湾浅滩西侧;40-米等深线附近;40米与100米等深线之间;100米与200米等深线之间;和大陆架外线海域。分别阐述各区域性类型的生物组成、种类多样度和优势种等群落参数以及所处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群落的区域性变化主要是由温度、盐度和深度的梯度及底质类型的差异而引起的,但水深可作为群落变化的主要指标。群落具有沿水深而成带分布的趋势,这一水深成带格局是群落对各环境因素变化的综合效应。大陆架外缘海域水深急剧增加,底层水温明显下降,鱼类群落相应地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初步认为,200米等深线可作为大陆架底栖鱼类群落的边界。本文还探讨了鱼类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在合理调整各类群渔业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大陆架 鱼类群落 区域性变化 渔业资源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鱼种组群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邱永松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67-276,共10页
根据南海北部大陆架水深40—200米范围内200网次底拖网鱼类调查资料,计算125个鱼种在采样中同时出现的 Jaccard 群落系数,用聚类分析导出8个组群。分析鱼种组群格局与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结果表明,组群中所包含的鱼种具有相似的环境需求... 根据南海北部大陆架水深40—200米范围内200网次底拖网鱼类调查资料,计算125个鱼种在采样中同时出现的 Jaccard 群落系数,用聚类分析导出8个组群。分析鱼种组群格局与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结果表明,组群中所包含的鱼种具有相似的环境需求特性,从而按组群概括阐述了各鱼种的环境适应特点和分布区域。优势鱼种组群对环境的适应范围广,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其余各组群的形成与一定的环境条件相联系,并沿等深线分布在特定水深范围内。陆架外缘环境因素的明显变化,成为大多数陆架鱼种分布的阻限。本研究还以鱼种组群为基础对群落格局作了反相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鱼种组群 大陆架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施肥及其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7
3
作者 邱永松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3-233,共11页
海洋施肥系采取人工措施向海洋上层提供氮、磷、铁等限制性营养元素以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行为,其在增殖生物资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均具潜力。海洋施肥研究已有20年历史,但国内尚无此类研究。本文介绍了海洋微量元素铁和大营养元素氮... 海洋施肥系采取人工措施向海洋上层提供氮、磷、铁等限制性营养元素以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行为,其在增殖生物资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均具潜力。海洋施肥研究已有20年历史,但国内尚无此类研究。本文介绍了海洋微量元素铁和大营养元素氮、磷施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回顾海洋施肥研究发展历程,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海洋施肥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的争议。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海洋施肥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南海光热充足,但外海表层水体大营养元素匮乏,生物生产力低下,大营养元素施肥可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从而可持续地增加渔业产量;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而在特定海域形成的饵料生物密集区会吸引鱼群聚集,从而提高外海渔业捕捞效率。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已过度利用,在继续控制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的情况下,开发外海施肥的渔业资源增殖技术有助于部分转移近海捕捞压力,为近海渔业的恢复性增长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施肥 资源增殖 渔业开发 可持续渔业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岸海域鱼类群落排序 被引量:6
4
作者 邱永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6-583,共8页
根据广东沿岸海域春秋两季底拖网鱼类采样数据,运用多维尺度转换分别对两季的鱼类样品进行排序。排序揭示出的鱼类群落格局及其季节差异与环境变异性密切相关。同处混合水.区域的站位鱼类组成较为相似;分布在珠江冲淡水和外海高盐水... 根据广东沿岸海域春秋两季底拖网鱼类采样数据,运用多维尺度转换分别对两季的鱼类样品进行排序。排序揭示出的鱼类群落格局及其季节差异与环境变异性密切相关。同处混合水.区域的站位鱼类组成较为相似;分布在珠江冲淡水和外海高盐水区域的站位,鱼类组成则与多数沿岸站位有明显差异。春季沿岸海域鱼类组成有一东北-西南向的变化趋势,这一群落格局是由于该海域东北部受低温东海沿岸流影响所致;秋季珠江河口区受冲淡水的影响,而调查海域外侧的底层为外海高盐水所占据,鱼类组成随由河口、沿岸向外递增的盐度梯度而变化。珠江口附近海域鱼类群落春秋两季均随盐度梯度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纲 群落 排序 沿岸海域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秋季底层鱼类多样性和优势种数量的变动趋势 被引量:34
5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3 位作者 杜飞雁 林昭进 孙典荣 黄硕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342,共10页
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 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属17目67科。3个年代记录的鱼类均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其中1992年为96种(占56.14%)、2001年90种(占57.69%)和2006年89种(占56.69%)。鱼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一致:以2001年最高,为0.72和3.64;其次为1992年,为0.64和3.27;2006年最低,分别为0.52和2.64。丰富度指数(D)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1992年的21.03,2001年的20.74和2006年的19.61。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北部湾3个年代出现的6种共有优势种(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带鱼Trichiurus haumela、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中的经济价值较高的优势种逐渐被低值和小型的鱼类所替代,但繁殖力较强和寿命较短的鱼类变动较小。在6种共同优势种中,黄斑鲾和发光鲷的渔获率呈上升趋势;带鱼和黄带绯鲤的渔获率呈下降趋势;而二长棘鲷和竹荚鱼的渔获率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变化趋势是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逐渐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数量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数量变化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鱼类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0
6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3 位作者 杜飞雁 林昭进 孙典荣 黄硕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79-1586,共8页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为较为稳定的东北部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西岸群落(群落Ⅱ)、北部湾中南部群落(群落Ⅲ)、白龙尾岛附近海域群落(群落Ⅳ)和季节波动较大的琼州海峡西侧群落(群落Ⅴ)。ANOSIN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96~0.956,P<0.001)。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的相关性最好(春季R=0.491,夏季R=0.578,秋季R=0.594,冬季R=0.514),与温度和盐度的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环境因子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业统计数据的南海区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 被引量:37
7
作者 张魁 廖宝超 +4 位作者 许友伟 张俊 孙铭帅 邱永松 陈作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33,共9页
科学确定海洋渔业可捕量是开展捕捞限额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南海区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无明显大宗经济鱼种,且产量统计不够完善,使得可捕量的量化评估较为困难。根据渔业产量统计数据,利用一种简化的产量模型对南海区渔业资源总可捕量以及1... 科学确定海洋渔业可捕量是开展捕捞限额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南海区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无明显大宗经济鱼种,且产量统计不够完善,使得可捕量的量化评估较为困难。根据渔业产量统计数据,利用一种简化的产量模型对南海区渔业资源总可捕量以及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南海区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产量为308.6万t,总可捕量为246.9万~277.8万t。从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评估结果来看,这些类群在20世纪90年代后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过度捕捞。目前状态较好,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的有蓝圆鲹和竹荚鱼、沙丁鱼类、马面鲀类、鲷类、鳓类和鲐类等6个恢复力较高的类群;而其他5个恢复力较低的类群,尤其是海鳗类和石斑鱼类,目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渔业资源 可捕量 产量模型 过度捕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调查评估进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俊 邱永松 +6 位作者 陈作志 张鹏 张魁 范江涛 陈国宝 蔡研聪 孙铭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127,共10页
南海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大洋性渔业资源。当前,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却尚未充分利用,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评估资料不足成为限制外海渔业研究和合理利用的瓶颈之一。为进一步掌握南海外海渔业资源潜力、渔... 南海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大洋性渔业资源。当前,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却尚未充分利用,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评估资料不足成为限制外海渔业研究和合理利用的瓶颈之一。为进一步掌握南海外海渔业资源潜力、渔场和渔汛等信息,2011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作了持续调查,获得了大量基础资料、重要研究结果和重大发现,首次采用渔业声学并结合灯光罩网同步开展大洋性中上层鱼类资源调查,基于渔业声学-灯光罩网方法评估了主要大洋性渔业类群的资源量和分布,探捕到多处大型渔场并证实了南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等。文章主要报道了近年来中国在南海外海大洋性渔业资源调查评估领域的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性渔业资源 渔业声学 灯光罩网 资源评估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鸢乌贼水声学测量和评估相关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张俊 陈作志 +3 位作者 陈国宝 邱永松 刘世刚 姚壮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共11页
利用双频(38 kHz、120 kHz)Simrad EK60和频率分别为70 kHz和120 kHz的2部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3年获得的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声学调查资料,对鸢乌贼的目标强度(TS)和空间分布、浮游动物的干扰、频差技... 利用双频(38 kHz、120 kHz)Simrad EK60和频率分别为70 kHz和120 kHz的2部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3年获得的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声学调查资料,对鸢乌贼的目标强度(TS)和空间分布、浮游动物的干扰、频差技术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灯光罩网取样对鸢乌贼TS进行现场测量是可行途径;自然条件下鸢乌贼声学映像不明显,光诱条件下鸢乌贼开始聚集,22:00前主要分布于10~50m和55~80m水层,22:00后主要分布于10~35m、50~75m和115~155m水层;浮游动物和深海鱼类是鸢乌贼声学探测的重要干扰,尤其是夜间,设置积分阈要考虑不同时间段的影响;频差技术是鸢乌贼声学映像鉴别的重要方法,应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南海 渔业声学 目标强度 体积反向散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鱼类多样性及优势种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3 位作者 杜飞雁 林昭进 孙典荣 黄硕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27-436,共10页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进行的4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鱼(Tr...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进行的4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和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为主要优势种。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趋势为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种类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鱼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以共同渔区北部海域最高(3.60),东北部海域次之(3.58),共同渔区南部海域最低(2.35),四季多样性指数为2.96~3.77,平均3.31。2007年多样性指数比1992-1993年低,但高于1998-1999年,表明近年来该海域捕捞压力有所减缓,使得渔业资源有一定的恢复。本研究旨在了解北部湾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动态变化及演替状况,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优势种 时空变化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北部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41
11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2 位作者 贾晓平 黄梓荣 王跃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0-468,共9页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60s(1959~1961)和1990s(1997~1999)2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和分析了渔业资源衰退前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根据Odum'S生态系统发...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60s(1959~1961)和1990s(1997~1999)2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和分析了渔业资源衰退前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根据Odum'S生态系统发展理论,评价了当前北部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该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等20个功能组。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系统中营养级Ⅳ、Ⅴ的生物量高于90年代,尤其是营养级V的生物量是90年代的32倍多;而90年代的Ⅰ和Ⅱ的生物量较高,表明系统中群落结构组成逐步从k选择性占优势转向,选择性为主。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从1960s的7.0%上升到1990s的9.8%。从1960s到1990s间,系统的净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不断增加,而连接指数(CI)、杂食指数(OI)、总生物量/总流量、Finn'S循环指数则显著下降,综合表明目前该生态系统总体特衙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扰动下由“成熟态”向“幼态”发展,生态系统发育的过程中产生了逆行演替。[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60-4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和功能 北部湾 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 生态系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短尾大眼鲷群体结构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估计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魁 陈作志 +2 位作者 王跃中 孙典荣 邱永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8,共9页
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 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为90~150mm,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及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1997-1999年个体明显大于2011-2015年个体。2)除秋季外,2011-2015年短尾大眼鲷的雌雄比都明显高于1997-1999年;雌雄比随体长变化,1997-1999年先减少后增加,2011-2015年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2011-2015年初次性成熟体长(L50)比1997-1999年缩短了5mm。3)与1997-1999年相比,2011-2015年的平均摄食强度明显要高,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过度开发使鱼类减少,捕食压力减小,饵料相对充足。4)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2011-2015北部湾短尾大眼鲷渐近体长(L?)和生长参数(K)分别为291mm和0.70a?1,总死亡系数(Z)和自然死亡系数(F)分别为4.57和1.38,开发率(E)为0.70,略高于1997-1999年水平,表明该群体仍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群体结构 生物学参数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江艳娥 陈作志 +2 位作者 林昭进 邱永松 方展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90,共6页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按照耳石形态的差异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体。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 length,TSL)、翼区长(wing width,WL)、最大宽(maximum width,MW)与胴长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吻区长(rostrum length,RSL)、背侧区长(dorsolateral length,DLL)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即背侧区长、侧区长、吻区长、翼区长同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48.05%、60.05%、35.44%和67.59%,其中侧区长、翼区长与耳石总长的比值随胴长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形态特征 南海中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捞对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3
14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1 位作者 贾晓平 钟智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04-1610,共7页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59-1960年的Ecosim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20个功能组,通过与1997-1999年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捕捞活动对北部湾生...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59-1960年的Ecosim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等20个功能组,通过与1997-1999年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捕捞活动对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来在捕捞强度不断增加的压力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长寿命、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生物量下降明显,系统以短寿命、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占优势.1999年的大中型鱼类的生物量仅为1960年的6%,而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则明显上升,尤其是头足类生物量上升了2.7倍,渔获物的营养级则从1960年的3.2降低到1999年的2.98,体现了"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的特点,目前的开发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利用20世纪90年代数据预测了降低捕捞压力后生态系统的变化.本研究证实了可以使用Ecosim模型预测捕捞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Ecosim动态模型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捕捞的生态系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俊 陈国宝 +3 位作者 陈作志 于杰 范江涛 邱永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共10页
基于2013年南沙海域渔业资源声学和底拖网调查资料,评估了南沙南部陆架区(4°N^6°N)春(3月~4月)、夏(6月~7月)、秋(9月~10月)、冬(11月~12月)4个季节主要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和资源量。结果表明,2013年春、夏、秋、冬季声学资源... 基于2013年南沙海域渔业资源声学和底拖网调查资料,评估了南沙南部陆架区(4°N^6°N)春(3月~4月)、夏(6月~7月)、秋(9月~10月)、冬(11月~12月)4个季节主要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和资源量。结果表明,2013年春、夏、秋、冬季声学资源评估种类分别为146、121、77、60种,所有评估种类资源量密度(均值±标准差)和资源量分别为(11.10±14.43)t·nmile-2和3.64×105t、(19.60±21.46)t·nmile-2和4.83×105t、(8.70±3.87)t·nmile-2和2.23×105t、(11.91±11.44)t·nmile-2和2.13×105t。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为各季节最重要的经济种类,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30%。分析了鱼类资源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积分值随水深的变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评估 资源量密度 海里面积散射系数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雪辉 林昭进 +5 位作者 杜飞雁 邱永松 孙典荣 王跃中 梁新 黄硕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25-2235,共11页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陆架区 南海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的一次灯光罩网探捕调查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鹏 张俊 +6 位作者 李渊 张然 林龙山 晏磊 邱永松 孙典荣 陈森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7-74,共8页
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 文章根据2012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优势种渔获,鲔(Euthynnus affinis)、扁舵鲣(Auxis thazard)和圆舵鲣(A.rochei)是重要种渔获,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长体圆鲹(D.macrosoma)等是常见种渔获。鸢乌贼、金枪鱼类和圆鲹属是居前3位的渔获类群,分别占总渔获量的48.35%、48.33%和0.98%,其中小型金枪鱼类占比47.77%;渔获率区域差异明显,西中沙海域411.47 kg·h-1,南沙海域25.66 kg·h-1,中心渔场位于12°30'N^15°30'N、110°30'E^115°00'E海域。结果表明,秋季依然是南海外海深水区灯光罩网主要的作业渔汛期,除了鸢乌贼和大型金枪鱼类以外,还需要加强外海小型金枪鱼类和圆鲹属鱼类的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渔场分布 渔获组成 南海中南部海域 秋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种群参数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作志 孔啸兰 +2 位作者 徐姗楠 邱永松 黄梓荣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4-591,共8页
根据1992年—1993年(1992年)、1997年—1999年(1997年)和2009年—2010年(2009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深水金线鱼群体组成、生长和死亡参数等种群生物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的种群生物学有明显... 根据1992年—1993年(1992年)、1997年—1999年(1997年)和2009年—2010年(2009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深水金线鱼群体组成、生长和死亡参数等种群生物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的种群生物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种群趋向小型化和低龄化,生长速度加快,性成熟提前。平均体长从1992年138.25 mm下降到1997年的112.70 mm和2009年的118.28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0.06 g、39.03 g和48.85 g。1992年、1997年和2009年间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L)、生长参数(k)和理论初始年龄(t0)分别为242.2 mm、0.39、0.39;220.4 mm、0.45、0.35和235.5 mm、0.48、0.32。体质量拐点年龄(tr)分别为从1992年2.19龄提前到1997年1.97龄和2009年1.86龄。50%性成熟体长(L50)则从1992年的128.6 mm下降到1997年116.5 mm和2009年的110.5 mm。1992年、1997年和2009年间的开发率(E)分别为0.57、0.62和0.58,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种群已处过度捕捞状态。深水金线鱼的种群参数的一系列变化表明,在高捕捞强度的胁迫下,深水金线鱼为延续种群,其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金线鱼 种群参数 动态变化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鸢乌贼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9
作者 范江涛 冯雪 +2 位作者 邱永松 黄梓荣 陈国宝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22-128,共7页
鸢乌贼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种类,研究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对于资源评估和管理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鸢乌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关于鸢乌贼仔稚鱼的研究较少,稚鱼期结束的标志不明显;成鱼分为4个主要种群和2个次要种群,即大型群... 鸢乌贼是重要的海洋经济种类,研究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对于资源评估和管理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鸢乌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关于鸢乌贼仔稚鱼的研究较少,稚鱼期结束的标志不明显;成鱼分为4个主要种群和2个次要种群,即大型群、中型群、小型群和微型群,其中中型群根据内壳特征分为中型单轴群和中型双轴群;鸢乌贼的分布具有岛屿相关性,通常夜晚上升到水面,白天下降到深水层;鸢乌贼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许多鱼类、海洋哺乳类的主要饵料,同时本身也是甲壳类、小型鱼类的捕食者,另外还有自食的特性;鸢乌贼广泛分布于38°N^40°S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资源量丰富,其中我国南海的可捕量为130万~200万t/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生物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金线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杜飞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4-230,共7页
根据 1 997~ 1 999年期间在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金线鱼生物学资料 ,应用 Fi SAT 软件进行金线鱼的生长和死亡参数估算。用 EL EFAN 技术拟合的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 =33.0 8cm ,k=0 .30 a-1 及 t0 =- 0 .86 a,用 Paul... 根据 1 997~ 1 999年期间在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金线鱼生物学资料 ,应用 Fi SAT 软件进行金线鱼的生长和死亡参数估算。用 EL EFAN 技术拟合的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分别为L∞ =33.0 8cm ,k=0 .30 a-1 及 t0 =- 0 .86 a,用 Pauly经验公式计算的自然死亡系数为 M=0 .6 8,以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陆架区和北部湾的总死亡系数分别为 2 .0 7和 2 .0 2。运用 Beverton- Holt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 ,该群体的最适捕捞死亡系数为 F=2 .4 ,最适开捕年龄和体长分别为 1 .8a和 1 6 .5cm。研究表明 ,目前该群体已处捕捞过度状态 ,尤以捕捞幼鱼的问题较为突出。为可持续利用金线鱼资源 ,建议南海北部金线鱼的最小可捕规格应为体长 1 6 .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鱼 生物学 ELEF AN 拟合 生长方程参数 最适开捕体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