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腱鞘巨细胞瘤的MRI和CT影像特点
1
作者 邢锡跃 王海燕 +1 位作者 马都平 顾翔 《中医正骨》 2018年第4期46-50,53,共6页
目的:分析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对39例GCTTS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22例;年龄10~69岁,中位数32岁;病程3个月至18年,中位数2年。病变部位,膝关节11... 目的:分析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和CT影像特点。方法:对39例GCTTS患者的MRI和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22例;年龄10~69岁,中位数32岁;病程3个月至18年,中位数2年。病变部位,膝关节11例、髋关节1例、踝关节14例、腕关节1例、足趾和手指小关节12例。观察不同类型、不同部位GCTTS的MRI和CT影像特点。结果:39例患者,行MRI检查26例,其中14例进行了增强扫描;行CT检查23例,其中16例进行了增强扫描。影像诊断为弥漫型GCTTS31例、局限型GCTTS7例、弥漫型和局限型(同一关节不同区域)GCTTS1例。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位于髋、膝、踝等大关节的弥漫型GCTTS,可同时侵犯关节周围和关节腔,CT影像表现为关节周围的多发结节样肿块,边缘不清晰,或关节腔内的滑膜增厚呈结节状、绒毛状及海绵垫样,有关节积液表现。多有骨质受累,表现为关节面下囊性变、骨质缺损、边缘硬化,骨质缺损区有液性和软组织影,软组织影的CT值与肿块CT值一致。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混杂的高信号影,病灶内有特征性的双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骨质受累区MRI检查呈囊性信号,疝入骨质缺损区的肿瘤组织,MRI增强扫描出现强化。(2)位于足趾和手指小关节的弥漫型GCTTS,边缘不清晰,MRI信号混杂,大多出现骨骼和肌腱受累表现。(3)位于膝、踝等大关节的局限型GCTTS,MRI和CT影像上软组织肿块与位于大关节的弥漫型GCTTS相比较局限,边缘比较清晰,相邻的骨骼、肌肉受累少,MRI检查病灶内较少出现特征性双低信号影。同一关节的不同区域可分别出现弥漫型和局限型GCTTS。(4)位于足趾和手指小关节的局限型GCTTS,表现为局限性的软组织肿块,可有分叶,边缘比较清晰;与病灶相邻的部位可出现骨质受累。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长信号影、T2加权像等信号影、抑脂序列稍高信号影,病灶内可有特征性双低信号影。结论:MRI上可见病灶内双低信号影是GCTTS的特征性表现,但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GCTTS在MRI和CT影像上表现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 腱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螺旋CT与MRI在膝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邢锡跃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2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究在膝部骨肿瘤诊断中将双螺旋CT和MIR检测法进行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选取时间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双螺旋CT扫描,人数有50人,为甲组,一组给予MRI检查,人数为50,... 目的:探究在膝部骨肿瘤诊断中将双螺旋CT和MIR检测法进行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选取时间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双螺旋CT扫描,人数有50人,为甲组,一组给予MRI检查,人数为50,为乙组。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进行观察,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甲组患者检出率达到74.00%,乙组患者的检出率为82.00%,对其检出率组间差异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给予膝部骨肿瘤患者诊断工作中,将双螺旋CT法和MRI法进行应用,其结果相似,但是双螺旋CT能将骨肿瘤病变范围和细微结构进行展现,MRI检测则能够将骨肿瘤检查范围和骨髓水肿等情况进行确定,需临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旋CT MRI 膝部骨肿瘤 诊断 临床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序列磁共振成像对脊柱转移瘤和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海燕 邢锡跃 +2 位作者 马都平 赵小秋 顾翔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9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序列磁共振成像(MRI)对脊柱转移瘤和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经我院收治的23例脊柱结核和3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序列MRI检查及IVIM序列MRI检查。比较两组... 目的探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序列磁共振成像(MRI)对脊柱转移瘤和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经我院收治的23例脊柱结核和3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序列MRI检查及IVIM序列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病例累及锥体及分布情况、MRI影像学表现情况、IVIM序列MRI检查参数。比较常规序列MRI检查及IVIM序列MRI检查鉴别诊断脊柱转移瘤和结核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及诊断效能(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结果23例脊柱结核患者共受累锥体45个,其中颈椎9个(20.00%)、胸椎19个(42.22%)、腰椎17个(37.78%)。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共受累锥体51个,其中颈椎12个(23.53%)、胸椎25个(49.02%)、腰椎14个(27.45%)。脊柱结核组显著慢速扩散系数(ADC_(slow))低于脊柱转移瘤组(P<0.05),而两组快速扩散系数(ADC_(fast))、快速扩散分数(Ff值)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脊柱转移瘤组骨质破坏类型为混合型以及病灶形态为类圆形的比例显著高于脊柱结核组,病灶形态为梭形比例显著低于脊柱结核组(P<0.05)。IVIM序列MRI与常规序列MRI鉴别诊断脊柱转移瘤和结核与病理诊断一致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VIM序列MRI检查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序列MRI检查(P<0.05)。结论IVIM序列MRI对脊柱转移瘤和结核的鉴别诊断效能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序列 脊柱转移瘤 脊柱结核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MRI对骨原发性尤文肉瘤新辅助化疗前后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马金山 杨婷 +1 位作者 邢锡跃 顾翔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骨原发性尤文肉瘤新辅助化疗前后疗效评价的差异,为临床评价化疗效果和手术方案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外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尤文肉瘤的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CT和MRI检...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骨原发性尤文肉瘤新辅助化疗前后疗效评价的差异,为临床评价化疗效果和手术方案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外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尤文肉瘤的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CT和MRI检查。结果:MRI各序列能更好地显示化疗前后骨及周围软组织的差异,CT骨窗及软组织窗对骨内病灶缩小(7例)和周围软组织肿块缩小(5例)的显示效果明显不如MRI(分别为15例和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骨内及周围软组织病灶范围的显示明显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T(8例)对骨质破坏情况及化疗后新生骨的显示优于MRI(5例)。结论:CT及MRI各序列检查均可应用于评估骨原发性尤文肉瘤的化疗效果,CT对骨内病灶对骨破坏程度的显示优于MRI,MRI对小病灶的显示明显优于CT,建议将两者结合应用于评估骨原发性尤文肉瘤的化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文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MRI)在骨肿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海燕 邢锡跃 +1 位作者 马都平 赵小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9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应用于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50例骨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0.00%的骨肿瘤患者存在骨质破坏的情况,14.00%存...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应用于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50例骨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0.00%的骨肿瘤患者存在骨质破坏的情况,14.00%存在关节周围组织侵犯,28.00%存在骨质稀疏,24.00%存在骨质钙化、骨质增生的情况;b值为600s/m^2、800s/m^2时,良性病变骨肿瘤患者的ADC值均高于恶性病变骨肿瘤患者(P<0.05);良性病变骨肿瘤患者的iAUC、Kep、Ktrans水平均低于恶性病变骨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肿瘤患者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对其疾病诊断,指导患者接受更加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骨肿瘤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