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灸内关穴对心脾两虚型郁病患者情绪低落的影响
1
作者 祝红燕 邢葆平 《浙江中医杂志》 2025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观察艾灸内关穴对改善心脾两虚型郁病患者情绪低落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脾两虚型郁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艾灸双侧内关穴,进行4周的干预。... 目的:观察艾灸内关穴对改善心脾两虚型郁病患者情绪低落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脾两虚型郁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艾灸双侧内关穴,进行4周的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症中西医结合量表对情绪低落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和抑郁症中西医结合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内关穴可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郁病患者情绪低落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心脾两虚 情绪低落 内关穴 艾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与单相抑郁个性特征Meta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邢葆平 金卫东 +5 位作者 陈炯 唐贤祥 王鹤秋 马永春 陈虹 陈震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5年第11期1010-1010,共1页
关键词 双相抑郁 单相抑郁 个性特征 META分析 心境障碍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牙焦虑畏惧调查表的编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邢葆平 徐方忠 郑谧 《浙江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571-572,584,共3页
目的编制出适合于我国牙科临床的补牙焦虑畏惧调查表,为改善补牙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方法以Cynthia.等的研究为基础,参照华盛顿大学牙科焦虑畏惧模型,按照心理量表编制的要求编制出补牙焦虑畏惧调查表。结果量表包含一般性焦虑、特定性... 目的编制出适合于我国牙科临床的补牙焦虑畏惧调查表,为改善补牙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方法以Cynthia.等的研究为基础,参照华盛顿大学牙科焦虑畏惧模型,按照心理量表编制的要求编制出补牙焦虑畏惧调查表。结果量表包含一般性焦虑、特定性畏惧、不信任等3个亚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同质性信度也较理想。结论补牙焦虑畏惧调查表可以较好地反映补牙患者的焦虑畏惧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牙焦虑 补牙畏惧 调查表 牙科焦虑畏惧模型 牙科焦虑 量表编制 畏惧 补牙 心理健康服务 临床实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心境障碍药物转相与自然转相的比较
4
作者 邢葆平 金卫东 +2 位作者 童振华 徐乐平 李宁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10期732-733,共2页
目的 :比较双相心境障碍患者药物转相与自然转相的区别。方法 :对 98例双相心境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 ,比较相关的一般因素与临床特征。结果 :药物转相患者的年龄大于自然转相者 ,但是药物转相者的转相时间短、外向个性者多。药物转... 目的 :比较双相心境障碍患者药物转相与自然转相的区别。方法 :对 98例双相心境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 ,比较相关的一般因素与临床特征。结果 :药物转相患者的年龄大于自然转相者 ,但是药物转相者的转相时间短、外向个性者多。药物转相者每次发作病程方面以及联合心境稳定药方面与自然转相者有差异。结论 :药物转相与自然转相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与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心境障碍 药物转相 自然转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金卫东 邢葆平 +3 位作者 王鹤秋 陈炯 童振华 王乃信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7期1397-1399,共3页
目的:评价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7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柴胡疏肝散联合抗抑郁药物或单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痊愈率以及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1)与空白对照相比,柴胡疏肝散有较好的有效率和... 目的:评价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7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柴胡疏肝散联合抗抑郁药物或单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痊愈率以及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1)与空白对照相比,柴胡疏肝散有较好的有效率和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痊愈率:23.4%vs11.2%,Z=2.41,P<0.05,OR=2.61,OR95%CI=1.19~5.69;有效率:81.3%vs43.9%,Z=5.45,P<0.001,OR=6.34,OR95%CI=3.27~12.32),而且症状学评分也显著降低(WMD=-2.87,OR95%CI=-3.23~-2.51,Z=15.56,P<0.001)。(2)柴胡疏肝散与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痊愈率和有效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痊愈率:41.6%vs38.4%,Z=0.58,P>0.05,OR=1.15,OR95%CI=0.69~1.92;有效率:65.1%vs58.2%,Z=1.20,P>0.05,OR=1.35,OR95%CI=0.83~2.22),但是柴胡疏肝散比抗抑郁药物治疗后HAMD评分低(WMD=-1.96,OR95%CI=-2.80~-1.11,Z=4.52,P<0.001)。(3)柴胡疏肝散联合抗抑郁药物的中西药联合组与单一使用抗抑郁药物相比,痊愈率和有效率均非常显著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痊愈率:30%vs25.6%,Z=4.56,P<0.001,OR=2.08,OR95%CI=1.52~2.85;有效率:68.6%vs50.5%,Z=5.03,P<0.001,OR=2.30,OR95%CI=1.66~3.19),同时第4周末的HMAD非常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04,OR95%CI=-3.67~-2.40,Z=9.40,P<0.001)。结论:柴胡疏肝散对抑郁症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 抗抑郁药物 抑郁症 有效率 痊愈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拉西酮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 被引量:13
6
作者 任志斌 陈正昕 +4 位作者 金卫东 马永春 陈炯 邢葆平 王鹤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诊断标准的6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应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对照组单一使用碳酸锂或丙戊酸钠,...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诊断标准的6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应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对照组单一使用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观察6周。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有关辅助检查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显著降低(F=9.05,P<0.01;F=6.10,P<0.01)。试验组在治疗第1周末的减分率比对照组显著,这种差异在1~6周持续存在,而且第6周结束后的临床痊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1周末、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YMRS分别是21.4±8.4、14.6±5.5、8.9±3.3、6.5±3.4,对照组分别是23.9±7.2、20.9±8.1、17.8±7.8、12.8±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症状减分变化分别是6.1±3.5、12.9±4.8、20.1±5.3、21.4±5.5,对照组分别是2.1±3.0,6.8±4.5、11.5±5.6、14.4±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5%vs 48.5%,χ2=4.47,P<0.05)。两组间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3%vs 18.2%,χ2=9.52,P<0.01)。但是两组间均没有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因无疗效和副作用导致的脱落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双相障碍的疗效比较理想,比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拉西酮 心境稳定剂 躁狂发作 混合发作 双相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抑郁药物引发转相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1):转相率及其在不同类型抑郁症中的差异 被引量:24
7
作者 金卫东 陈炯 +4 位作者 邢葆平 王鹤秋 唐贤祥 徐乐平 李宁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调查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转相的几率。方法:按照抗抑郁药物引起躁狂、轻躁狂、快速循环的定义,对321例接受抗抑郁治疗的病人出现躁狂、轻躁狂、快速循环进行调查、分析、比较。结果:321例中, 共有51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转相,... 目的:调查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转相的几率。方法:按照抗抑郁药物引起躁狂、轻躁狂、快速循环的定义,对321例接受抗抑郁治疗的病人出现躁狂、轻躁狂、快速循环进行调查、分析、比较。结果:321例中, 共有51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转相,总发生率或转躁率为15.9%;171例单次发作抑郁和反复发作抑郁的转躁率 5.8%;150例双相障碍中,由抗抑郁药物引发的转躁例数41例,转躁率34%,比单相病人的转躁率,差异具有显著性(x2=27.60,P<0.001);98例以抑郁首发的双相障碍病人中,有37例病人出现转相,转躁率37.7%,52例以躁狂首发的双相障碍,在随后出现抑郁而进行抗抑郁治疗过程中,有4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躁狂或轻躁狂,转躁率为 7.7%,这种以不同症状首发的双相障碍出现的转躁率差异显著(x2=15.548,P<0.01)。结论: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一部分病人会出现转躁,尤以双相障碍病人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抑郁药物 抑郁症 转相 临床流行病学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金卫东 陈炯 +1 位作者 唐贤祥 邢葆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299-1303,共5页
目的:评价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0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效应大小、痊愈率以及副作用的... 目的:评价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0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效应大小、痊愈率以及副作用的差异。结果:同质性检验:(1)有效性:χ2=7.26,df=9(P>0.05);(2)安全性:χ2=3.41,df=2(P>0.05)。综合检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第1、2、4、6、8周末的综合检验分别为Z1=14.19(P<0.01)、Z2=14.00(P<0.01)、Z4=17.40(P<0.01)、Z6=12.10(P<0.01)、Z8=5.94(P<0.01)。效应大小:无论是研究组还是对照组,在第1、2、4、6、8周末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的治疗效应大多数达到0.5以上;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处理效应的差异效应在不同时段的差异效应都大于0.8。有效性比较: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显示研究组所有时段痊愈率、显效率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低于对照组(8周末除外)。副作用:两组之间的副作用差异没有显著性(Z=0.20~1.15,P>0.05)。结论:小剂量利培酮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是一种良好的方法,可能特别适宜于难治性抑郁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抗抑郁药物 抑郁症 有效性 安全性 META分析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骨密度变化的病例对照研究(英文)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晓一 陈虹 +2 位作者 陈杏丽 徐方忠 邢葆平 《上海精神医学》 2011年第5期278-283,共6页
背景长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治疗对骨密度的影响尚不清楚。假设长期利培酮治疗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骨密度有不利影响。方法 2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1年的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第3... 背景长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治疗对骨密度的影响尚不清楚。假设长期利培酮治疗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骨密度有不利影响。方法 2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1年的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第3、6、12月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以T值来表示。设立32例年龄、性别和种族匹配的健康对照,于入组时和1年后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基线时,首发精神分裂症组的年龄、性别以及骨密度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利培酮治疗12个月的精神分裂症组的骨密度降低(F=15.21,P<0.001)。精神分裂症组利培酮治疗的前6个月内骨密度下降无统计学差异,在利培酮治疗的后6个月内骨密度显著下降。在20例完成12个月利培酮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1例(5%)和8例(40%)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标准。结论长期的利培酮治疗可能会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骨密度,这种骨密度变化在治疗6个月后最明显。因此,少于1年的随访往往无法发现这种与抗精神病药治疗相关的骨密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抗抑郁药所致性功能障碍的开放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顾成宇 陈松 +2 位作者 任志斌 王鹤秋 邢葆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6期900-901,共2页
新型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的使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主要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但是新型抗抑郁药所致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甚至有人估计,服用SSRIS者... 新型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的使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主要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但是新型抗抑郁药所致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甚至有人估计,服用SSRIS者出现性功能障碍的比例高达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功能障碍 枸橼酸坦度螺酮 抗抑郁药 再摄取抑制剂 色胺 丁螺环酮 精神药理学 西酞普兰 抗焦虑 抗抑郁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拉西酮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家威 陈正昕 +1 位作者 金卫东 邢葆平 《循证医学》 CSCD 2014年第3期177-181,共5页
目的评价齐拉西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差异。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齐拉西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症状学变化、有效率、痊愈率的差异。... 目的评价齐拉西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差异。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齐拉西酮联合抗抑郁药物与抗抑郁药物单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症状学变化、有效率、痊愈率的差异。结果齐拉西酮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Z=15.84,P<0.01,加权均数差=-3.83,95%可信区间-4.30^-3.36)。有效率和痊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3.3%vs.45.7%,Z=4.31,P<0.000 1,比值比2.25,95%可信区间1.56~3.26;35.6%vs.19.1%,Z=4.44,P<0.000 01,比值比2.58,95%可信区间1.70~3.91)。结论齐拉西酮联合抗抑郁药物可以提高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抑郁症 齐拉西酮 抗抑郁药物 有效率 痊愈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氮平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沈莹 王鹤秋 +1 位作者 金卫东 邢葆平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0期1280-1282,共3页
目的评价奥氮平联合抗抑郁药与抗抑郁药单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9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奥氮平联合抗抑郁药与抗抑郁药单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痊愈率的差异。结果奥氮平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之间差异... 目的评价奥氮平联合抗抑郁药与抗抑郁药单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9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奥氮平联合抗抑郁药与抗抑郁药单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痊愈率的差异。结果奥氮平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78.7%,64.8%,OR=2.18,95%C I=1.47~3.26,Z=3.84,P<0.01),同时痊愈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性(50.4%,32.7%,OR=2.20,95%C I=1.51~3.19,Z=4.14,P<0.01)。结论中、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抗抑郁药可以提高治疗抑郁症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抗抑郁药 抑郁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血糖及泌乳素影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盘圣明 孙裕勇 +2 位作者 马婉 邢葆平 李晓一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810-812,共3页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血糖及泌乳素的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CCMD-3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4例,其中阿立哌唑组19例(男6例,女13例),奥氮平组35例(男11例,女24例),以阿立哌唑15~30 mg/d,奥氮平10~20mg/d剂...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与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血糖及泌乳素的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CCMD-3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4例,其中阿立哌唑组19例(男6例,女13例),奥氮平组35例(男11例,女24例),以阿立哌唑15~30 mg/d,奥氮平10~20mg/d剂量治疗6个月.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5、30、90、180天进行血脂、血糖及泌乳素的检测并比较.结果 治疗前后各时点甘油三脂和高密度脂蛋白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胆固醇的组间差异在治疗第15、90、180天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的组间差异在治疗第180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乳素的组间差异在治疗第30、90、180天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阿立哌唑相比奥氮平对胆固醇的影响较小,长期治疗过程中,对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及泌乳素的影响也较小,而两者对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影响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阿立哌唑 奥氮平 血脂 血糖 泌乳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双心境稳定剂治疗躁狂发作的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永春 任志斌 +4 位作者 金卫东 王鹤秋 邢葆平 陈炯 王乃信 《上海精神医学》 2010年第3期165-167,174,共4页
目的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双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缓释剂和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9例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5)。研究组应用碳酸锂、丙戊酸钠缓释剂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6周,对... 目的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双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缓释剂和碳酸锂)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9例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5)。研究组应用碳酸锂、丙戊酸钠缓释剂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6周,对照组应用丙戊酸钠缓释剂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用Beck-Rafaelsen躁狂评定量表(BRM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RMS分值明显下降(基线为27.7±7.8,第6周6.0±3.4),对照组BRMS分值也下降(分别为28.5±5.5,7.8±2.1),但是研究组从第2周末起BRMS分值改善比对照组明显。研究组第6周末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4%、28.5%,χ2=5.0,P=0.03)。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双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缓释剂联合碳酸锂)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一种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缓释剂)控制躁狂发作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锂 丙戊酸钠 躁狂发作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副作用Meta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永春 王佩蓉 +4 位作者 金卫东 陈炯 王鹤秋 邢葆平 童振华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00-202,共3页
目的:分析国内文献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引发失眠、焦虑、激越与躁狂的差异。方法:用关键词从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光盘检索,采用Peto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FEM)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 目的:分析国内文献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引发失眠、焦虑、激越与躁狂的差异。方法:用关键词从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光盘检索,采用Peto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FEM)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中药物引发失眠、焦虑(激越)与躁狂的差异进行Meta分析。结果:15项共1205例纳入研究,其中14项报告了失眠发生率,2项研究报告焦虑(激越)发生率,5项研究报告了躁狂的发生率;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可出现失眠分别是21.71%和1.80%,OR_(合并)9.39(95%CI 5.37~16.44),P<0.01;引发焦虑发生率分别是6.90%和1.85%,OR_(合并)8.58(95%CI 4.90~13.60),P<0.01;引发躁狂发生率分别是2.60%和4.19%,OR_(合并)0.82(95%CI 0.51~1.30),P>0.05。结论:在治疗抑郁症中,氟西汀比阿米替林更可引发失眠、焦虑(激越),应特别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氟西汀 阿米替林 失眠 焦虑 躁狂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老年躁狂症的治疗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杏丽 邢葆平 +1 位作者 张滢 金卫东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6期672-673,共2页
目的比较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氯氮平治疗老年躁狂发作的疗效、耐受性与安全性。方法老年躁狂患者89例,分为利培酮组(12例),奥氮平组(22例)、奎硫平组(25例)、氯氮平组(30例),治疗6周,比较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变化和不良反... 目的比较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氯氮平治疗老年躁狂发作的疗效、耐受性与安全性。方法老年躁狂患者89例,分为利培酮组(12例),奥氮平组(22例)、奎硫平组(25例)、氯氮平组(30例),治疗6周,比较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4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均有显著性减少,但4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氯氮平组改善症状最为显著,但是不良反应也最为明显。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躁狂发作的效果比较理想,且不良反应少。但是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奥氮平 奎硫平 氯氮平 躁狂症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对大鼠碳酸锂血清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金卫东 王鹤秋 +5 位作者 张江涛 马永春 卢伟明 陈炯 童振华 邢葆平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碳酸锂血清水平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各半,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0只。研究组灌喂碳酸锂15 mg.d-15 d后,于d 6开始灌喂丙戊酸钠10 mg.d-1,2种药物共同灌喂3 wk;对照组仅喂碳酸锂15 mg.d-1。分别于d 5、12、19、26...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碳酸锂血清水平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各半,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0只。研究组灌喂碳酸锂15 mg.d-15 d后,于d 6开始灌喂丙戊酸钠10 mg.d-1,2种药物共同灌喂3 wk;对照组仅喂碳酸锂15 mg.d-1。分别于d 5、12、19、26抽取尾血2 mL,用于测定碳酸锂血清水平。结果2组4次的碳酸锂血清水平分别是:研究组,(0.198±0.051)(、0.215±0.062)(、0.137±0.042)(、0.177±0.122)mmol.L-1,F=1.949,P=0.139;组内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0.172±0.057)(、0.185±0.054)(、0.186±0.059)(、0.180±0.029)mmol.L-1,F=0.166,P=0.919;组内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锂水平比较,仅第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丙戊酸钠对碳酸锂的血清水平几乎没有影响,不会引起碳酸锂水平的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锂 丙戊酸钠 血清锂水平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抑郁药物引起双相抑郁患者转相的单因素研究及回归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金卫东 陈炯 +4 位作者 王鹤秋 马永春 陈正昕 张江涛 邢葆平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7年第5期416-417,共2页
目的 了解双相抑郁治疗过程出现转相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50例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病人进行相关因素调查,比较转躁与未转躁患者的有关因素,并回归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结果 在150例双相障碍中,由抗抑郁药物引发的转躁例数41例,转躁率34%... 目的 了解双相抑郁治疗过程出现转相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50例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病人进行相关因素调查,比较转躁与未转躁患者的有关因素,并回归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结果 在150例双相障碍中,由抗抑郁药物引发的转躁例数41例,转躁率34%。单因素分析发现,小于等于25岁发病(P〈0.01)、总病程长[(3.83±3.88)年,(7.00±7.56)年,P〈0.01]、个性外向(P〈0.01)、有双相障碍家族史(P〈0.01)、病情比较严重(40/1,80/29,X^2=9.41,P〈0.01)、以及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33/8,54/55,X^2=11.71,P〈0.01)、两种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19/22,30/89,X^2=12.13,P〈0.01)不联合碳酸锂(4/37,38/71,X^2=9.31,P〈0.01)、过去有过类似病史(19/22,9/100,X^2=28.46,P〈0.01)、过去自然转躁次数多、第一次以抑郁发作等因素与抗抑郁治疗导致转相有关。回归分析提示双相障碍家族史、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抑郁为首发症状、外向个性特征、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起重要作用。结论 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抑郁的转相有危险因素相伴,注意识别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抑郁 抗抑郁药物 转相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分裂质个体阴性症状、抑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沈芳 邵华芹 +1 位作者 汤路瀚 邢葆平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20期1666-1670,共5页
目的通过对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分裂质个体进行筛查和干预,了解该人群个体的阴性症状、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干预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筛查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一级亲属分裂质个体1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9例和对照组77例... 目的通过对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分裂质个体进行筛查和干预,了解该人群个体的阴性症状、情感和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干预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筛查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一级亲属分裂质个体1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9例和对照组77例,研究组实施为期12周的认知行为干预(CBT),对照组仅做长期随访,并在CBT前、CBT后4、8、12周、6个月及1年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两组CBT前SANS、SDS评分及WCST各因子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组SANS评分随随访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CBT后8、12周、6个月及1年时与CBT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8周起各时点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组SDS评分CBT后8、12周、6个月及1年时较CBT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4周起各时点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组WCST持续和非持续错误CBT后12周、6个月及1年与CBT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反应数及错误反应数CBT后8、12周、6个月及1年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因子分12周或6个月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BT能快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分裂质个体的精神病性思维,减少其阴性症状,并可持续改善患者认知神经心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干预 分裂质 阴性症状 抑郁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受体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杏丽 邢葆平 +1 位作者 金卫东 郭忠伟 《上海精神医学》 2008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比较抗抑郁药物联合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耐受性与安全性。方法64例抑郁症患者在应用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分别联合奥氮平(n=21)、喹硫平(n=23)、氯氮平(n=20),治疗6周,比较HAMD、HAMA、BPRS的变化和不良反应... 目的比较抗抑郁药物联合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耐受性与安全性。方法64例抑郁症患者在应用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分别联合奥氮平(n=21)、喹硫平(n=23)、氯氮平(n=20),治疗6周,比较HAMD、HAMA、BPRS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HAMD、HA-MA、BPRS均有显著性减少,但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氯氮平组不良反应较明显。结论抗抑郁药物联合多受体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较理想,且不良反应少。但是不同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喹硫平 氯氮平 抗抑郁药物 老年患者 抑郁症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