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弹力图评估艾美赛珠单抗治疗后重型血友病A患儿凝血功能的单中心研究
1
作者 彭冬 王缨 +5 位作者 周桂池 李倩 罗美珠 罗丽萍 邝雅贤 付笑迎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299,共7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在评估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患儿接受艾美赛珠单抗(emicizumab,EMI)治疗后凝血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7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接受EMI治疗的17例重型HA患...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在评估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患儿接受艾美赛珠单抗(emicizumab,EMI)治疗后凝血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7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接受EMI治疗的17例重型HA患儿在用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TEG的检测结果,并对凝血因子Ⅷ(factorⅧ,FⅧ)等效活性与TEG检测中的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型HA患儿接受EMI治疗后平均年出血率为1.6次,15例(88%)患儿为零自发性出血、零关节出血。EMI治疗后患儿APTT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APTT与FⅧ等效活性无相关性(P>0.05)。EMI治疗后,TEG检测中的R、动力学时间、α角、最大振幅、血块强度和凝血指数等参数均由治疗前的低凝状态转为趋于正常(P<0.05),且R值与FⅧ等效活性具有强负相关性(r=-0.758,P<0.05)。结论重型HA患儿接受EMI治疗后的出血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常规APTT检测不能反映真实的凝血功能,TEG检测在EMI治疗重型HA患儿的凝血功能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艾美赛珠单抗 血栓弹力图 实验室检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TT纠正试验方法改良初步探索
2
作者 彭冬 姚鑫炎 +3 位作者 邝雅贤 罗丽萍 罗美珠 付笑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7期888-892,共5页
目的 探究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纠正试验的温育时间,并验证其在临床上鉴别导致APTT单独延长原因的能力。方法 收集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或住院患儿APTT单独延长,且确诊为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或狼疮抗凝物阳性的... 目的 探究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纠正试验的温育时间,并验证其在临床上鉴别导致APTT单独延长原因的能力。方法 收集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或住院患儿APTT单独延长,且确诊为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或狼疮抗凝物阳性的外周血血浆标本92例,将其分为单纯因子缺乏组、因子Ⅷ抑制物组和狼疮抗凝物组,对这些标本进行改良的APTT纠正试验(缩短温育时间为1 h或0.5 h),根据APTT纠正试验即刻和温育试验的Rosner指数,验证改良的APTT纠正试验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对45例标本进行改良的APTT纠正试验(温育1 h),19例凝血因子缺乏的标本中,全部被正确判为凝血因子缺乏,检出率为100.0%;12例狼疮抗凝物标本中,11例被正确判为狼疮抗凝物阳性,1例被判为凝血因子缺乏,检出率为91.7%;14例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标本中,12例被正确判为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1例被判为凝血因子缺乏,1例被判为狼疮抗凝物阳性,检出率为85.7%;总体检出率为93.3%。对47例标本进行改良的APTT纠正试验(温育0.5 h),19例凝血因子缺乏的标本中,18例被正确判为凝血因子缺乏,1例被判为狼疮抗凝物阳性,检出率为94.7%;20例狼疮抗凝物标本中,17例被正确判为狼疮抗凝物阳性,3例被判为凝血因子缺乏,检出率为85.0%;8例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标本中,6例被判为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检出率为75.0%;总体检出率为87.2%。分别验证1 h和0.5 h温育试验得到的Rosner指数与2 h温育试验得到的Rosner指数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均高度相关且一致(r=0.971、0.962,P均<0.000 1)。结论 1 h温育时间和0.5 h温育时间的改良APTT纠正试验对于凝血因子缺乏、狼疮抗凝物均有较好的检出率,而对凝血因子Ⅷ抑制物阳性检出率稍低,需加大标本量进一步验证。总体而言,改良的APTT纠正试验大大缩短了APTT纠正试验整体花费的时间,是一项较好的可供临床使用的APTT单独延长原因筛查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纠正试验 凝血因子缺乏 凝血因子Ⅷ抑制物 狼疮抗凝物 时间温度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3与IL-12诱导NK细胞功能的异同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付笑迎 陈诗杨 +3 位作者 彭冬 邝雅贤 陈运生 吴长有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5-191,共7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3与IL-12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或磁珠纯化NK细胞,不刺激或用IL-23或IL-12刺激,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NK细胞产生IFN-γ的情况;以K562或Jurkat细...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3与IL-12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或磁珠纯化NK细胞,不刺激或用IL-23或IL-12刺激,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NK细胞产生IFN-γ的情况;以K562或Jurkat细胞作为靶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的杀伤功能并分析NK细胞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杀伤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及pSTAT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未刺激组相比,IL-23和IL-12均可以诱导NK细胞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产生IFN-γ;但IL-12而非IL-23可以增强NK细胞对靶细胞K562或Jurkat细胞的杀伤功能。进一步研究表明,IL-12而非IL-23可以诱导杀伤相关分子TRAIL及CD107a/b的表达。此外,IL-12诱导NK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pSTAT4,而IL-23诱导NK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pSTAT3。结论与IL-12相比,IL-23亦可以诱导NK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但不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功能,IL-23不能诱导杀伤相关分子TRAIL及CD107a/b的表达,IL-23可以诱导低水平的pSTAT4但高水平的pSTAT3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3 IL-12 NK细胞 IFN-Γ 杀伤相关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6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百分比和绝对计数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付笑迎 张小玲 +6 位作者 刘梦桐 余阅 陈诗杨 彭冬 邝雅贤 刘四喜 陈运生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8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应用E6流式细胞仪建立检测CD34^+细胞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的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因重型β-地中海贫血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89例,以移植患儿供的骨髓或外周血为研究对象,... 目的应用E6流式细胞仪建立检测CD34^+细胞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的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因重型β-地中海贫血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89例,以移植患儿供的骨髓或外周血为研究对象,应用E6流式细胞仪建立ISHAGE法检测CD34^+细胞百分比,应用"流式直接体积法"计算CD34^+细胞的绝对计数,并结合白细胞手工计数对CD34^+细胞绝对计数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结合白细胞手工计数对CD34^+细胞的绝对计数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供者外周血干细胞或骨髓干细胞CD34^+细胞绝对计数流式结果与CD34^+细胞绝对计数计算结果高度相关(r=0.93,R2=0.87,P<0.0001);两次供者外周血干细胞或骨髓干细胞白细胞计数和单个核百分比结果高度一致;同样,两次供者外周血干细胞或骨髓干细胞CD34^+细胞流式计数百分比和绝对计数结果亦高度一致。结论应用E6流式细胞仪的"流式直接体积法"计算CD34^+细胞绝对计数结果准确,可以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计算供者外周血干细胞或骨髓干细胞CD34^+细胞数目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CD34^+细胞 流式细胞术 绝对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诗杨 罗小娟 +4 位作者 付笑迎 易梦 彭冬 邝雅贤 陈运生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529-531,共3页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ITP患儿98例和健康儿童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和...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ITP患儿98例和健康儿童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同时比对24例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ROC曲线分析其与血小板数量的相关性和对ITP的诊断效能。结果ITP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阳性百分率均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患儿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相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亚群中CD16^(+)CD56^(+)NK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B细胞、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CD3^(+)CD16^(+)CD56^(+)NKT细胞比例与健康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gG、PAIgM、PAIgA与血小板的数值呈现负相关,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变化与血小板的降低无相关性。PAIgM对ITP的诊断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0,cut-off值为21.5%,敏感性85%,特异性90%;血小板相关抗体联合CD16^(+)CD56^(+)NK细胞亚群并不能提高其诊断效能。结论ITP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紊乱,相对于淋巴细胞亚群而言,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其诊断及预后评估更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亚群 血小板相关抗体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