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SEP、MEP和DNEP在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中同时联合监测的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军林 黄紫房 +6 位作者 邓耀龙 李佛保 舒海华 陈裕光 魏明 刘卫锋 孙新锐 《脊柱外科杂志》 2011年第6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在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下传神经源性诱发电位(descending neurogenic evoked potential,DNEP)同时联合监测的安全性和... 目的探讨在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下传神经源性诱发电位(descending neurogenic evoked potential,DNEP)同时联合监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1年7月采用3种诱发电位同时联合监测的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并小剂量肌松剂泵注维持下行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术中均行SSEP、MEP和DNEP同时联合监测。结果 16例患者术中出现3种诱发电位皆阳性5例,唤醒试验也为阳性,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并发症。单纯MEP阳性,而SSEP、DNEP正常者4例,术中唤醒试验均为阴性,术后无异常神经体征。单纯SSEP阳性,而MEP、DNEP正常者1例,术中唤醒阴性,术后查体正常。另外6例术中SSEP、MEP和DNEP皆正常,但其中1例考虑因神经根牵拉出现术后一过性股四头肌肌力下降,余5例术后查体均正常。结论术中DNEP与SSEP、MEP同时联合监测可减少传统SSEP和MEP监测产生假阳性对手术的干扰,对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中脊髓损伤监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术中如有2种及以上诱发电位异常则出现脊髓损伤的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诱发电位 监测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发肌电图监测技术及其在脊柱矫形内固定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军林 邓耀龙 黄紫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2-755,共4页
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柱手术中,椎弓根置钉不良会导致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等,据报道,因椎弓根螺钉置入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11%。
关键词 矫形内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监测技术 应用 脊柱 肌电图 椎弓根螺钉置入 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中诱发电位消失2例报告
3
作者 崔尚斌 刘少喻 +1 位作者 邓耀龙 陈裕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55-960,共6页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引起的颈脊髓压迫症状。研究证实约有25%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伴有后纵韧带骨化。其症状是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痪,有较高的致残率。无论是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都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引起的颈脊髓压迫症状。研究证实约有25%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伴有后纵韧带骨化。其症状是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痪,有较高的致残率。无论是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都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诱发电位 脊髓压迫症状 并发症发生率 后路手术 颈椎病患者 异位骨化 四肢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唤醒试验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卫锋 窦云凌 +3 位作者 李梅娜 邓耀龙 杨军林 舒海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433-2435,共3页
目的:评价单次剂量右关托咪定对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唤醒试验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D组和C组,每组25例。2组均采用丙泊酚靶控和瑞芬太尼恒速输注的全凭静脉麻醉,D组诱导插管后给予右美托咪定... 目的:评价单次剂量右关托咪定对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唤醒试验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D组和C组,每组25例。2组均采用丙泊酚靶控和瑞芬太尼恒速输注的全凭静脉麻醉,D组诱导插管后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静脉输注,C组输注生理盐水。记录唤醒时间并评价唤醒质量;记录麻醉前(T0)、术中唤醒停药时(T1)、唤醒时(T2)、唤醒后10min(T3)和术毕拔管(T4)各时间点MAP和HR;记录手术开始至唤醒试验的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术中知晓情况。结果:2组患者唤醒时间和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唤醒质量优于C组(P〈0.01)。T2和T3时间点D组患者MAP和HR低于C组(P〈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单次剂量右美托咪定可提高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唤醒试验质量,血流动力学平稳,不受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脊柱侧凸 唤醒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lo重力牵引对伴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青少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隋文渊 刘瀚忠 +7 位作者 张伟 张鑫 邓耀龙 黄紫房 范恒伟 杨靖月 王其飞 杨军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期30-34,共5页
背景:Halo重力牵引在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时间及二期手术矫形时机仍未完全清楚。目的:回顾性分析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接受Halo重力牵引前后的肺功能情况,总结其变化规律,为Halo重力牵引... 背景:Halo重力牵引在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时间及二期手术矫形时机仍未完全清楚。目的:回顾性分析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接受Halo重力牵引前后的肺功能情况,总结其变化规律,为Halo重力牵引后手术矫形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伴肺功能障碍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7~16岁,平均(11.1±2.6)岁。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14.3°±9.2°,后凸Cobb角平均95.8°±18.9°。所有患者均行一期Halo重力牵引和二期手术矫正脊柱畸形。根据牵引前肺活量(VC)将所有患者分为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VC:40%~60%)和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VC<40%)。牵引前和牵引后3、6、12个月行肺功能检查,分析相关肺功能参数与牵引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牵引前、牵引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与牵引后恢复时间的关系,明确Halo重力牵引后手术矫形的适当时机。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牵引后3个月,患者的肺功能参数稍高于牵引前,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肺功能水平较牵引前略有改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6个月,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和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的肺功能参数FVC、FVC%、FEV1、FEV1%均显著高于牵引前(P<0.05);动脉血气分析均提示肺功能水平显著高于牵引前(P<0.05)。牵引后1年,所有患者的肺功能较牵引前、牵引后3个月显著改善(P<0.05),但与牵引后6个月水平相当(P>0.05);所有患者自觉症状均得到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基本恢复正常。牵引后各项肺功能参数变化率、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均与恢复时间成正相关。结论: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青少年患者行Halo重力牵引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肺功能显著高于牵引前和牵引后3个月,特别是牵引前表现为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牵引后6~12个月是二期矫形手术的适当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 呼吸功能障碍 Halo重力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的神经并发症分析
6
作者 隋文渊 邓耀龙 +5 位作者 杨靖凡 张伟 黄紫房 范恒伟 王其飞 杨军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379-384,共6页
背景:无前柱支撑后路全椎体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神经并发症发生原因尚未明确,对神经并发症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对该手术方式的深入理解。目的:分析无前柱支撑PVC... 背景:无前柱支撑后路全椎体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神经并发症发生原因尚未明确,对神经并发症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对该手术方式的深入理解。目的:分析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脊髓功能I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神经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的36例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术中电生理监测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12~51岁,平均(17.6±6.1)岁。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MRI均未显示脊髓发育异常。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下行神经源性诱发电位的联合监测模式。评估术中诱发电位变化数据资料,分析神经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所有3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无前柱支撑PVCR手术并获得满意的手术矫形效果,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32.5±8.2)个月。术中电生理监测无假阴性发生,共出现电生理阳性事件10例(27.8%,10/36):7例发生于截骨阶段,置钉、矫形、矫形后各出现1例。通过系统排查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后按照评价标准确定真阳性6例(60%,6/10)、假阳性4例(40%,4/10)。2例(5.6%,2/36)患者表现为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均发生于截骨阶段。1例在随访期间表现为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在术后9个月随访期间内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恢复(ASIA E级)。结论:无前柱支撑PVCR是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式。本组患者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5.6%。70%神经电生理阳性事件发生于截骨阶段,主要为截骨阶段的平均动脉压过低、血红蛋白过低及机械性刺激所致。多模式诱发电位监测在无前柱支撑PVCR矫形手术中可有效地发现并辅助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 术中电生理监测 神经并发症 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全椎体截骨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紫房 杨军林 +5 位作者 李佛保 杨靖凡 陈裕光 邓耀龙 谢超凡 王其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67-971,共5页
[目的]评估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其中侧凸1例,后凸7例,侧后凸28例,平均年龄20.9(10-66)岁,平... [目的]评估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其中侧凸1例,后凸7例,侧后凸28例,平均年龄20.9(10-66)岁,平均随访66.7(42-107)个月。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病历记录和术前术后随访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的临床参数包括:年龄、病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参数包括:术前术后侧凸和后凸Cobb角、侧凸和后凸矫正率、主弯柔韧度、C_7-CSVL、C_7-SSVL、双肩高度差、截骨节段数、置钉数及是否放支撑物。[结果]所有患者共截骨37例次,其中胸椎截骨30例次,腰椎截骨7例次,平均截骨1.3(1-3)个节段,置入钛网10枚,Cage 6枚,平均融合13.1(5-17)个节段,平均置钉16.6枚,主弯从术前平均Cobb角120.5°矫正至术后平均58.8°(52.2%),末次随访平均61.5°(48.1%),术前主弯柔韧度平均为15.4%,术前后凸平均112.6°,术后矫正至平均48.7°(57.1%),末次随访平均为51.2°(53%),冠状面、矢状面和双肩高度差都获得良好的平衡,术中平均出血量2 909(800-8 200)ml,平均手术时间534.4(364-885)min。36例患者出现16例次并发症,其中6例发生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16.7%。[结论]后路全椎体截骨矫正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术中多模式诱发电位监测可提高脊髓神经安全性,多科室合作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全椎体截骨 重度 脊柱畸形
原文传递
重度胸椎畸形全椎体截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黄紫房 郎传东 +5 位作者 邓耀龙 隋文渊 范恒伟 李学仕 王崇文 杨军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551-1559,共9页
目的评估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neurophysiologiealmonitoring,IONM)对重度胸椎畸形全椎体截骨术中脊髓功能监测的有效性,探讨影响术中监测数据变化的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接受后... 目的评估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neurophysiologiealmonitoring,IONM)对重度胸椎畸形全椎体截骨术中脊髓功能监测的有效性,探讨影响术中监测数据变化的危险因素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接受后路全椎体截骨(posteriorveaebralcolumnresection,PVCR)术治疗的82例重度胸椎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5例,女37例;年龄8-66岁,平均22.6±9.6岁。术后至少随访1年,平均40.7±18.2个月。病因分类:特发性36例、先天性20例、结核性4例、神经纤维瘤型9例、神经肌肉型13例。术中均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下传神经性源诱发电位(descendingneurogenicevokedpotentials,DNEP)多模式监测,采用触发肌电图(triggerEMG,tEMG)和自发肌电图(spontaneousEMG,sEMG)对椎弓根钉置入准确性及神经根安全性进行评估。根据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脊髓损伤危险因素及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处理对策。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进行SEP+MEP+DNEP+tEMG+sEMG联合监测。侧凸和后凸分别从术前平均122.3°±1527.6°和123.4°±27.8°矫正至术后平均55.1°±21.5°和53.8°±19.7°,矫正率分别为55.4%和56.2%,平均截骨(1.33±0.6)个椎体。27例(32.9%)术中发生39例次阳性监测事件,其原因为椎弓根螺钉置入异常6例次、术中低血压2例次、截骨操作碰触5例次、骨刀截骨震荡4例次、骨性压迫7例次、截骨端半脱位4例次、止血纱布压迫脊髓3例次、脊髓皱褶4例次、矫形4例次。经术中及时处理后,术后有1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不全瘫1例、一过性脊髓损伤8例和神经根损伤2例)。阳性监测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侧凸和后凸角度较大、术中截骨缩短距离较长、术前需行Halo重力牵引、术中置钉较多及截骨位置较高。结论多模式IONM可及时有效预警脊髓损伤,重度胸椎畸形PVCR术中的神经损伤风险主要在截骨和截骨区靠拢阶段,其中手术操作是导致IONM阳性监测事件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脊柱弯曲 截骨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肌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Lenke I型脊柱侧弯肩部平衡的2年随访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其飞 杨军林 +3 位作者 黄紫房 范恒伟 邓耀龙 李佛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575-1580,共6页
[目的]评估单胸弯(Lenke Ⅰ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患者术后及最少2年随访过程中肩部平衡的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脊柱侧弯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72例,男14例,女58例;平均年龄15.8... [目的]评估单胸弯(Lenke Ⅰ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患者术后及最少2年随访过程中肩部平衡的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8月在本院脊柱侧弯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72例,男14例,女58例;平均年龄15.8岁(9—21岁),平均随访29.7个月(24~62个月)。均为Lenke Ⅰ型。研究利用术前术后及随访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双肩高度差、锁骨角等指标,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对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手术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对患者肩部平衡的影响。[结果]72例患者皆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钉棒矫正,手术完成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主胸弯Cobb角从术前平均(53.7±11.1)。矫正至术后平均(11.1±7.4)°,平均主弯矫正率为77.7%;上胸弯Cobb角从术前平均(23.2±7.6)°矫正至术后平均(7.4±11.1)°,平均主弯矫正率为70.6%。术前双肩高度差(RSH)及锁骨角(CA)分别为平均(1.3±1.0)cm和(3.0±1.9)°,术后矫正至平均(1.7±1.1)cm和(3.9±1.8)°,半年随访平均(1.4±1.0)cm和(3.0±1.8)°,1年随访平均(1.2±1.2)cm和(2.8±1.8)°,2年后随访平均(1.1±1.0)cm和(2.7±1.6)°,双肩高度差在术后及末次随访差异皆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两年的随访中,RSH和CA指数分别得到了35%及31%的恢复,其术后1年内恢复所占比例分别为95%及97%。[结论]对于Lenke Ⅰ型患者来说,手术矫正可能会导致肩部不平衡情况加重,但术后所残留的肩部不等高在术后远期功能重建中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而术后1年的时间段是肩部平衡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肩部平衡 失衡 矫正
原文传递
下传神经源性诱发电位在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隋文渊 杨军林 +4 位作者 邓耀龙 黄紫房 杨靖凡 王其飞 范恒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560-1567,共8页
目的探讨下传神经源性诱发电位(descendingneurogenicevokedpotentials,DNEP)在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侧凸或后凸Cobb角≥90°... 目的探讨下传神经源性诱发电位(descendingneurogenicevokedpotentials,DNEP)在重度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侧凸或后凸Cobb角≥90°)术中电生理监护资料,男43例,女65例;年龄12-50岁,平均(17.5±5.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术前MR检查均显示脊髓发育无异常。脊髓矫形手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Doten.tial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及DNEP的联合监护模式。分别计算SEP+MEP和SEP+MEP+DNEP监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08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手术矫形效果,术后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38.6个月。术中电生理监护无假阴性发生,出现监测阳性事件15例(13.9%,15/108),真阳性9例(60%,9/15)、假阳性6例(40%,6/15)。2例在随访期间表现为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即术后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后即刻无改善;3例出现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即在术后6个月内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恢复。DNEP在5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中均出现阳性报警,包括2例术后表现为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双下肢运动、感觉完全丧失,感觉平面位于腹股沟区,在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较术后无改善),3例表现为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术后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合并股前区麻木,均在术后3月恢复正常;1例为术后股神经支配区麻木,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SEP+MEP和SEP+MEP+DNEP监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7.98%和100%和98.99%。结论多模式诱发电位监护在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术中可有效地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DNEP监护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无假阴性发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电生理监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截骨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