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小麦轮作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1
作者 王明 逄蕾 +9 位作者 马明生 郑浩飞 杨楠 苟磊刚 胡南南 肖歆玥 王小燕 邵泽和 杨岩斌 杨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 【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轮作。设无覆盖对照(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覆盖还田(SR)、秸秆带状覆盖还田(SM)4个处理,采集两年成熟期马铃薯和小麦的植株和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与CK相比,PM、SR和SM 3种覆盖措施提高了马铃薯和小麦植株氮、磷、钾积累量,以PM处理效果最佳,马铃薯植株中氮、磷、钾积累量增幅分别为41.44%、71.99%、49.78%,小麦植株中增幅分别为38.37%、59.70%、64.59%。SR和S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SR处理的提升效果大于SM处理,该处理下马铃薯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31%、14.99%、25.92%,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97%和15.72%。在小麦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1.36%和21.16%,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2.03%和14.29%,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46%和30.67%。CK处理两年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为氮、磷大量盈余,钾素亏缺。与CK相比,PM处理N、P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7.38%和27.30%,钾亏缺量增加了60.73%,氮、磷、钾实际平衡率分别为48.0%、106.3%、-94.1%;SR处理氮、磷盈余量分别增加了89.97%和43.75%,钾亏缺量减少了88.18%,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59.5%、241.3%、-7.2%;SM处理氮、磷、钾盈余量分别增长了99.19%、46.27%、120.12%,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80.6%、255.7%、16.0%。【结论】陇中旱地农田现有施肥量和管理措施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表现为氮磷盈余、钾亏缺。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作物养分积累量和粗蛋白产量,降低氮磷盈余量,但加剧钾素亏缺。秸秆碎秆覆盖还田和秸秆带状覆盖还田增加作物养分吸收量和粗蛋白产量的效果虽低于地膜覆盖,并加剧了土壤氮磷盈余量,但缓解了钾素的亏缺量。因此,陇中旱地农田长期采用秸秆覆盖措施时应考虑降低氮、磷肥的施用量,采用地膜覆盖措施时应注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小麦轮作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还田 作物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养分实际平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对春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2
作者 胡南南 王小燕 +5 位作者 杨锦 肖歆玥 王凤仁 郑浩飞 路建龙 逄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目的】以提高土壤氮素含量,促进作物对氮素有效吸收为依托,探究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甘肃农业大学旱作试验基地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_(SM))处理... 【目的】以提高土壤氮素含量,促进作物对氮素有效吸收为依托,探究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甘肃农业大学旱作试验基地布设秸秆带状覆盖试验,设玉米整秆带状覆盖(T_(SM))处理,以地膜覆盖(T_(PM))和露地平作(TCK)为对照,通过始于2016年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2019年收获期、2020年开花期和收获期春小麦农田0~20、20~40、40~60、60~90和90~120 cm土层土壤全氮(STN)、无机氮(SA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微生物量氮(MBN)时空分布。【结果】处理T_(SM)较TCK提高了0~20 cm土层STN含量(34.19%)和2020年收获期碳氮比(7.67%)、0~40 cm土层NH_(4)^(+)-N含量(26.62%)和MBN含量(38.72%)以及0~60 cm土层中SAN含量(21.67%)和NO_(3)^(-)-N含量(13.02%);T_(SM)较T_(PM)同样提高了0~20 cm土层STN含量(17.05%)、0~40 cm土层MBN含量(47.40%)、2019年收获期0~40 cm土层NH_(4)^(+)-N含量(49.53%)和0~60 cm土层SAN含量(11.56%),但降低了0~20 cm土层NO_(3)^(-)-N含量(9.81%)、2020年0~20 cm土层SAN含量(6.59%)以及2020年0~40 cm土层NH_(4)^(+)-N含量(3.48%)。【结论】秸秆带状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全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碳氮比。说明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的优势,可为旱地雨养农业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全氮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豌豆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方式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
3
作者 郑浩飞 逄蕾 +3 位作者 孙建好 赵建华 于瑞鹏 李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9-1649,共11页
为研究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本文基于2012年布设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进行了采样与分析。试验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1)覆膜方式,条膜覆盖和全膜覆盖;2)施肥量,常规施肥[450 kg(N)·... 为研究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本文基于2012年布设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进行了采样与分析。试验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1)覆膜方式,条膜覆盖和全膜覆盖;2)施肥量,常规施肥[450 kg(N)·hm^(-2), 78.6 kg(P)·hm^(-2)]和减量施肥[300 kg(N)·hm^(-2), 52.4 kg(P)·hm^(-2)];3)种植模式,玉米单作、豌豆单作和玉米||豌豆间作。于2021年和2022年豌豆和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籽粒粗蛋白产量(基于籽粒氮浓度计算)和吸磷量。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产量最高,间作体系混合产量较单作加权产量两年平均提高31.9%,增产主要由正的互补效应驱动;同时,各处理下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即间作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相比于单作,间作显著增加籽粒粗蛋白产量和磷吸收量,两年平均分别提高30.0%和24.0%。与条膜覆盖相比,全膜覆盖显著提高生产力和粗蛋白产量。其中,在条膜覆盖下,间作较单作增产38.4%;全膜覆盖下,间作较单作增产26.3%;单作和间作条件下,全膜较条膜分别增产15.9%和5.8%;与单作覆条膜相比,间作覆全膜的产量显著提高47.0%,粗蛋白产量显著提高57.5%。两个施肥水平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施肥的单作相比,减量施肥下的间作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均提高102.0%,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在减量施氮肥和磷肥条件下,间作相比于单作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和氮磷收获指数,且玉米品质不降低。因此,与农户模式(条膜覆盖下常规施肥的玉米单作)相比,全膜覆盖下减量施肥的间作是一种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豌豆间作 覆膜 减施化肥 养分吸收 粗蛋白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不同覆盖方式对春小麦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的影响
4
作者 杨锦 胡南南 +6 位作者 肖歆玥 王小燕 王凤仁 郑浩飞 路建龙 逄蕾 谭雪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4,64,共10页
【目的】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盖方式对春小麦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设玉米秸秆整秆带状覆盖(T_(SM))、地膜覆盖(T_(PM))与露地平作(CK)3个处理。测定分析了2019年收获期和2020年春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秸秆... 【目的】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盖方式对春小麦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设玉米秸秆整秆带状覆盖(T_(SM))、地膜覆盖(T_(PM))与露地平作(CK)3个处理。测定分析了2019年收获期和2020年春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秸秆带状覆盖(T_(SM))、秸秆种植带(T_(SM-d))、秸秆覆盖带(T_(SM-u))、地膜下(T_(PM))和露地(CK) 0~120 cm土层的酸解全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和酸解未知氮含量的变化。【结果】土壤中酸解全氮、酸解氨态氮和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2019年成熟期、2020年开花期和2020年成熟期0~20 cm土层,T_(SM)处理酸解全氮含量较CK显著提高19.40%、7.26%和14.77%(P<0.05);3个时期0~20 cm土层T_(SM)处理较CK酸解氨态氮和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提高了17.95%和18.07%;与T_(PM)相比,T_(SM)处理降低了0~20 cm土壤酸解氨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占酸解全氮的比例。土壤中各酸解有机氮占酸解全氮的比例大小顺序为: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知氮>酸解氨基糖态氮。【结论】地膜覆盖降低了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而秸秆带状覆盖能够有效提高0~20 cm土壤酸解有机氮含量,秸秆带状覆盖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改善土壤供氮能力也是更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酸解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砂田交界层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逄蕾 肖洪浪 +1 位作者 路建龙 周茂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为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砂田土壤微生物特征,对不同砂龄砂田交界层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交界层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砂田交界层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砂田砂龄有关,砂龄为13 a的... 为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砂田土壤微生物特征,对不同砂龄砂田交界层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交界层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砂田交界层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砂田砂龄有关,砂龄为13 a的土壤细菌数量达最高,砂龄为26 a砂田,土壤真菌数量达最高,放线菌的数量和比例都达到最大;随着砂田的老化程度加深,细菌数量减少,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可以作为监测砂田老化程度的指标之一。碳源是限制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较小的pH值变动范围内,pH值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无显著影响,土壤呼吸强度与细菌数量有关;土壤水分是限制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交界层 微生物区系 环境因子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逄蕾 黄高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0-113,共4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的存在形式、转化过程以及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物秸秆的保留与否主要影响土壤全碳(TOC)的变化。免耕秸秆覆盖(NTS)极显著提高...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的存在形式、转化过程以及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物秸秆的保留与否主要影响土壤全碳(TOC)的变化。免耕秸秆覆盖(NTS)极显著提高了表层TOC含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17个月就可使表层土壤TOC含量增加20.77%。传统耕作不覆盖(T)和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等耕作措施会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不同处理间的土壤焦磷酸钠提取态碳(SPPC)含量差异不显著,SPPC的含量占TOC的比例随耕作措施和土壤性质的不同变幅很大,从23.70%到50.60%不等。NTS处理的SPPC含量最高,NT处理的SPPC含量最低,说明免耕秸秆覆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而单纯免耕、不归还秸秆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HWCC)的积累量是NTS>NT>TS>T,说明免耕秸秆覆盖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质的产生和积累,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能够给土壤微生物提供大量能源物质,有利于土壤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措施 土壤全碳 焦磷酸钠提取态碳 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措施对旱区春小麦产量及碳效率的影响
7
作者 王小燕 逄蕾 +5 位作者 路建龙 胡南南 杨锦 肖歆玥 张正伟 任磊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15-521,共7页
为实现旱区春小麦种植生产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依托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措施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秸秆碎秆覆盖和对照露地平作对旱区春小麦产量及碳效率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相比,地膜覆盖显... 为实现旱区春小麦种植生产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依托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措施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秸秆碎秆覆盖和对照露地平作对旱区春小麦产量及碳效率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相比,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生育期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增幅为37.58%;秸秆带状覆盖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幅分别为32.65%和9.83%。秸秆碎秆覆盖、地膜覆盖千粒重较露地平作分别提高了15.55%、21.91%。地膜覆盖碳投入总量增幅最大,较露地平作增加1223.07 kg C/hm^(2)。秸秆碎秆覆盖较露地平作籽粒碳和植株碳产出量分别提高了38.41%和23.34%。秸秆带状覆盖提高了碳生产效率、碳经济效率、碳生态效率,增幅分别为0.58%、0.45%、0.24%。秸秆碎秆覆盖经济效益为3882.69元,较露地平作增加22.7%。综合表明,各覆盖措施均能提高春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秸秆带状覆盖显著提高了碳生产效率、碳经济效率和碳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秸秆碎秆覆盖 产量 碳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豌豆早播增产机理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逄蕾 黄高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6-200,共5页
通过定位试验,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不同播种期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供试材料为绿豌豆(高产品种)和燕农2号(低产品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高产豌豆品种出苗情况的影响大于对低产品种的影响。豌豆提前播种,可以增加低产品种的单位面积干... 通过定位试验,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不同播种期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供试材料为绿豌豆(高产品种)和燕农2号(低产品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高产豌豆品种出苗情况的影响大于对低产品种的影响。豌豆提前播种,可以增加低产品种的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但对高产品种的影响不显著。豌豆提前播种,可以提前达到盛花期,高产品种的盛花期早于低产品种的盛花期,在盛花期有较长时间避开六月份的高温天气,有利于高产。豌豆提前播种,可以增加高产品种的产量,显著增加低产品种的产量。有利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提高籽粒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不同播种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营养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被引量:5
9
作者 逄蕾 路建龙 +2 位作者 吴行芬 杨轲 唐桤蔓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第18期160-163,共4页
国家提出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挖掘思想政治元素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重点工作。“植物营养学”是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和“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思... 国家提出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挖掘思想政治元素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重点工作。“植物营养学”是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和“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通过基于“植物营养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分析和建课调查,开展“植物营养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合适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农业大学 课程思政 建课 课程教学 课程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磷酰胺介导小鼠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逄蕾 魏敏杰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15-115,共1页
目的建立环磷酰胺(CTX)介导的小鼠骨髓抑制动物模型。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n=8)和CTX组(n=8)。CTX组腹腔注射CTX(120mg·kg-1),一天一次,连续三天,取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分别计数,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细胞的... 目的建立环磷酰胺(CTX)介导的小鼠骨髓抑制动物模型。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n=8)和CTX组(n=8)。CTX组腹腔注射CTX(120mg·kg-1),一天一次,连续三天,取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分别计数,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他处理同CTX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TX组WBC和骨髓细胞数分别降至(1.81±0.58)×109.mL-1和2×105.mL-1(P<0.01)。CTX组小鼠骨髓细胞G0/G1期的的比例为(88.57±2.79)%,S期的比例为(7.52±1.59)%,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6.61±3.78)%和(18.55±2.99)%,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另外,CTX组的骨髓细胞增殖指数(PI)为12.3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3.34%)(P<0.01)。结论小鼠骨髓抑制动物模型成功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骨髓抑制 环磷酰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旱地春小麦不同播量对群体建成及产量的研究
11
作者 逄蕾 黄高宝 +1 位作者 郭清毅 王兴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14-417,共4页
为探讨陇中旱地春小麦不同播量对群体建成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春小麦生育期、基本苗、分蘖数、叶面积、产量及农艺性状指标的关系,预测了欲获得最高产量的播种量。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春小麦各生育时期出现的日期无影响,... 为探讨陇中旱地春小麦不同播量对群体建成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春小麦生育期、基本苗、分蘖数、叶面积、产量及农艺性状指标的关系,预测了欲获得最高产量的播种量。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春小麦各生育时期出现的日期无影响, 分蘖数与基本苗、播种量呈显著负相关,春小麦精量稀播比常规播量增产,获得最高产量的播种量为148.35 kg/hm2, 在该播种量水平下可达到的产量为1 146.37 kg/hm2, 比当前播种量的实收产量1 015.12 kg/hm2高131.25 kg/hm2,播种量降低31.65 kg/hm2,产生经济效益约为162.90 元/hm2,并建立了陇中地区春小麦适宜播种量和产量的数学模型:y=-0.051 197 x2+15.190 509 x+19.588 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播种量 产量 数学模型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龄对砂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逄蕾 路建龙 +3 位作者 周茅先 肖洪浪 樊志龙 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5-192,共8页
以不同砂龄(砂田覆盖年限分别为1、6、12、19 a和25 a)的砂田为研究对象,对砂田土壤混合层、根系密集层、淋溶层和钙积层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砂田土壤微生物组成中,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 以不同砂龄(砂田覆盖年限分别为1、6、12、19 a和25 a)的砂田为研究对象,对砂田土壤混合层、根系密集层、淋溶层和钙积层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砂田土壤微生物组成中,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迅速减少,这主要是由于细菌数量迅速减少所致;受根系分布的影响,根系密集层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只有少量根系分布的混合层。(2)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在作物生长期高于作物非生长期,而真菌的数量则相反。(3)细菌和真菌在砂龄约为6~12 a的砂田中最多,随砂田覆盖时间的增加,砂田逐渐老化,数量逐渐减少;而放线菌的数量反之,在砂龄约为6~12 a的砂田中最少,随砂田覆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砂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水分含量、pH值和覆盖时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养分中的全C含量是限制砂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砂田 不同覆盖年限 土壤微生物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100
13
作者 黄高宝 郭清毅 +4 位作者 张仁陟 逄蕾 GuangdiLI KwongYinCHAN 于爱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76-1185,共10页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改善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含水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多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增强。在降水较少年份免耕秸秆覆盖的这种作用表现突出,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免耕地膜覆盖则更具优势。耕层土壤水分因受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剧烈,耕层以下土壤水分变幅相对较小。播种期、五叶期及收获期土壤具有较高含水量,而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则较低。在两种轮作体系中,播种期春小麦和豌豆免耕秸秆覆盖处理0~50cm土层含水量分别较常规耕作增加28%、26%和11%、23%,降水生产效率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7.79%~26.81%。在春小麦豌豆轮作体系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作物产量(春小麦+豌豆)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420kghm2和8.11kg(hm2·mm),较常规耕作分别提高26.81%和25.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双序列轮作 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W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种稳定性不同分析模型在西北小麦区域试验中应用探讨 被引量:21
14
作者 常磊 岳云 +4 位作者 柴守玺 包正育 黄彩霞 逄蕾 杨长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8,共6页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本研究利用GGE模型、AMMI模型、Shukla模型和Ebehart-Russell模型对2009年国家旱地春小麦区试西北9个试点、8个参试品种(系)小麦品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结果发现,Shukla简便,而GGE模型、AMMI...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本研究利用GGE模型、AMMI模型、Shukla模型和Ebehart-Russell模型对2009年国家旱地春小麦区试西北9个试点、8个参试品种(系)小麦品种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结果发现,Shukla简便,而GGE模型、AMMI模型分析结果更为全面、直观,两种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比较,GGE模型能更有效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评价基因型稳定性以及环境的代表性和区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模型 区域试验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筋含量与面筋指数在拉面小麦品种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5
作者 路建龙 尚勋武 +1 位作者 张莹花 逄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对22个小麦品种(系)的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与面粉及面团的品质特性及手工拉面的评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干湿面筋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充气指数(G)和延伸度(L)呈显著正相关,与P/L呈显著负相关,与手工拉面评分相关不... 对22个小麦品种(系)的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与面粉及面团的品质特性及手工拉面的评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干湿面筋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充气指数(G)和延伸度(L)呈显著正相关,与P/L呈显著负相关,与手工拉面评分相关不显著。面筋指数分别与变形功(W)、弹性指数(Ie)、最大阻力 (PRMAX)、1 700 mb处吸水率(W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大压力(P)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面筋指数与手工拉面的各评分项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与面粉品质的11项测定指标中的8项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而且面筋指数与干湿面筋含量之比和手工拉面的评分密切相关,因此,面筋含量和指数可用来预测面粉流变学特性和手工拉面品质,是小麦品质育种早代选择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筋指数 面团流变学 拉面品质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施氮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清毅 黄高宝 +1 位作者 逄蕾 李玲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29-633,共5页
于2003年在甘肃定西对旱地春小麦施氮效应与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降水变率的干旱年份,春小麦产量水平较低,施氮肥能增加产量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而且水分效率明显提高,各肥料处理之间产量和水分效率的变异系数达到10.1... 于2003年在甘肃定西对旱地春小麦施氮效应与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降水变率的干旱年份,春小麦产量水平较低,施氮肥能增加产量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而且水分效率明显提高,各肥料处理之间产量和水分效率的变异系数达到10.1%和9.8%。其中以N105处理的产量及水分效率最高,分别为1.41t/hm2和5.17kg/mm。从经济施肥角度考虑,定西地区获得最佳经济产量氮的施用量为52.5kg/hm2。由于生育关键期的水分亏缺,各肥料处理之间的干物质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干旱 氮肥 产量 水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W-GS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及不同亚基评分比较 被引量:8
17
作者 路建龙 逄蕾 柴守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7,共8页
为了明确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MW-GS)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亚基评分方法的准确性,对22份春小麦的亚基组成和数目与小麦品质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不同亚基的评分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lu-A1位点Null的小麦品质明显低于2*亚基和... 为了明确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MW-GS)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亚基评分方法的准确性,对22份春小麦的亚基组成和数目与小麦品质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不同亚基的评分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lu-A1位点Null的小麦品质明显低于2*亚基和1亚基。Glu-B1位点17+18和7+8及7+9亚基的差异对小麦品质影响不大,仅在面筋指数上17+18亚基优于7+8亚基,在延伸度(L)上17+18亚基显著优于7+9亚基。Glu-D1位点等位基因的变异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较大,5+10亚基明显优于2+12亚基,在面筋指数、颗粒度、灰分、P、W、IE、PRMAX、WA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综合评价,Glu-1位点对小麦品质的贡献大小顺序依次为Glu-D1>Glu-A1>Glu-B1。在4种亚基评分方法中Payne评分方法与春小麦的品质相关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春小麦品质的育种早代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 亚基评分 春小麦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2009年中国旱地小麦品种蛋白质品质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凡香 常磊 +6 位作者 柴守玺 杨长刚 杨德龙 程宏波 马军民 逄蕾 黄彩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7-723,共7页
本试验研究近3年来中国不同区域旱地小麦蛋白质品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小麦品种改良和食品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2003年-2009年我国4个国家区域试验冬、春小麦旱地组的217个区试品种(系)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 本试验研究近3年来中国不同区域旱地小麦蛋白质品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小麦品种改良和食品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2003年-2009年我国4个国家区域试验冬、春小麦旱地组的217个区试品种(系)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地春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平均高于旱地冬小麦,3项指标以东北春麦旱地组最高;按照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分类,强筋和中筋品种比例分别为12.4%和30.9%,弱筋小麦品种只占0.5%。比较9个品质指标品种间的变异,以面团稳定时间最大、容重最小。稳定时间的变异约为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10倍以上,而后两者变异程度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小麦 品质性状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ω-3鱼油脂肪乳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明立 逄蕾 +5 位作者 鞠学鹏 孙海刚 余涧坤 赵海山 姚维范 魏敏杰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研究ω-3鱼油脂肪乳对电离辐射引起小鼠骨髓损伤的影响,旨在阐明ω-3鱼油脂肪乳对辐射性造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一次性6.0 Gy全身照射ICR小鼠,建立辐射损伤小鼠模型。取各组小鼠外周血用于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 目的研究ω-3鱼油脂肪乳对电离辐射引起小鼠骨髓损伤的影响,旨在阐明ω-3鱼油脂肪乳对辐射性造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直线加速器一次性6.0 Gy全身照射ICR小鼠,建立辐射损伤小鼠模型。取各组小鼠外周血用于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计数,取骨髓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骨髓象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凋亡百分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骨髓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CL-XL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BC组)相比,生理盐水组(NS组)小鼠外周血WBC和PLT计数均明显减少(P<0.05),骨髓增生降低,早期及晚期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凋亡抑制因子BCL-XL表达降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ω-3鱼油脂肪乳(ω-3组)可显著提高小鼠外周血WBC和PLT计数(P<0.05),促进骨髓增生,抑制骨髓细胞凋亡率(P<0.05),增加凋亡抑制因子BCL-XL的表达。结论ω-3鱼油脂肪乳可以促进骨髓造血系统恢复,对辐射导致的造血系统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造血系统 细胞凋亡 Ω-3鱼油脂肪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调查及对策浅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路建龙 逄蕾 +1 位作者 吴行芬 王银 《价值工程》 2015年第7期237-238,共2页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研究了当前高校大学生作弊问题,并分析了作弊原因,进而提出了合理化解决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试作弊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