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之树 人性之树——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象征意义及其与原著之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边利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82-84,共3页
影片《山楂树之恋》中有个细节值得重视,结尾处,电影以一个较长的特写镜头突出了山楂树自然、纯白的花朵。这可以构成我们解读电影最为关键的一个突破口,这里的山楂树无疑被塑造成了一株象征人自然天性的树——小说中的英雄之树被还原... 影片《山楂树之恋》中有个细节值得重视,结尾处,电影以一个较长的特写镜头突出了山楂树自然、纯白的花朵。这可以构成我们解读电影最为关键的一个突破口,这里的山楂树无疑被塑造成了一株象征人自然天性的树——小说中的英雄之树被还原成了人性之树。这棵开白花的树是我们解读电影意义最为重要的参照物,也构成了影片与原著小说最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象征 自然 创造性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语言的诗性逻辑 被引量:2
2
作者 边利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由于文学语言的使用遵循不同于日常逻辑的诗性逻辑,从而才能产生出文学艺术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审美性特征。文学语言的这种诗性逻辑特征包括意象性、变焦性、语境性、断定压力的松缓性和悖论性。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诗性逻辑 意象 变焦 断定压力 语境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渊明对玄言诗风的审美超越 被引量:2
3
作者 边利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1-45,共5页
陶渊明显然受了玄言诗的影响,但其意义在于最终超越了玄言诗,具有了卓然独立的艺术品格。陶诗不仅富有哲思智慧,更具诗性内涵,是阐理、体物、抒情的完美统一。陶诗"质直"、"田家语"的语言运用方式实现了对玄言诗&qu... 陶渊明显然受了玄言诗的影响,但其意义在于最终超越了玄言诗,具有了卓然独立的艺术品格。陶诗不仅富有哲思智慧,更具诗性内涵,是阐理、体物、抒情的完美统一。陶诗"质直"、"田家语"的语言运用方式实现了对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歌 玄言诗 达理 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统——陶渊明经典的“第一读者” 被引量:1
4
作者 边利丰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5-18,共4页
萧统作为陶渊明的“第一读者”,以选文的方式确认了陶渊明作品“文”的属性,并通过选文的价值判断行为确立了陶渊明的文学经典地位;萧统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与《陶渊明传》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陶渊明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的阐释。
关键词 文学史 萧统 第一读者 陶渊明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古典诗歌造境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边利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5-79,共5页
本文论述了有关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情与景、意与境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造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陶渊明的咏史诗考察其所期待的自我形象 被引量:1
6
作者 边利丰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4-78,共5页
陶渊明咏史诗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怀古、崇古意识,而是意图使历史的光芒进入并照亮现实,将古人的事迹纳入现实性语境当中,以古现今。陶渊明怀古是以古人的境界来反衬自己的情怀,以古人的穷通得失之际遇抒发个人出处仕隐的志趣。这些作品... 陶渊明咏史诗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怀古、崇古意识,而是意图使历史的光芒进入并照亮现实,将古人的事迹纳入现实性语境当中,以古现今。陶渊明怀古是以古人的境界来反衬自己的情怀,以古人的穷通得失之际遇抒发个人出处仕隐的志趣。这些作品对历史人物活动的复现,是借历史以保存现实,隐喻地展现了自己的情操与思想。诗中之古以现实之今为背景,古人其实是现实人生的镜像,虽曰怀古、咏史,实质乃为咏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咏史诗 历史镜像 自我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酒(其五)》“望”“见”之辨
7
作者 边利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8-50,共3页
《饮酒(其五)》(以下简称《饮酒》)是陶渊明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最为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的经典诗歌。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称其为“杰作中的杰作”。从这首诗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是陶渊明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 《饮酒(其五)》(以下简称《饮酒》)是陶渊明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最为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的经典诗歌。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称其为“杰作中的杰作”。从这首诗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是陶渊明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杰作中的杰作”。陶渊明最终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也与此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见” “望” 经典诗歌 中国诗史 陶渊明 代表作品 中国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雌黄史迹”说献疑
8
作者 边利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后人对苏轼的史论文章一向颇具微词,如梁启超就直斥其"雌黄史迹"。苏轼史论确有重立意而轻史实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史论写作是不知历史本相的任意雌黄。苏轼的写作方式既非随意扭曲,更非无知所致,而是有意所为,其实质是... 后人对苏轼的史论文章一向颇具微词,如梁启超就直斥其"雌黄史迹"。苏轼史论确有重立意而轻史实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史论写作是不知历史本相的任意雌黄。苏轼的写作方式既非随意扭曲,更非无知所致,而是有意所为,其实质是一种虚构行为。这种虚构使其史论成为横跨历史与文学的文体形式,且其文学性更胜历史性,因此宜将苏轼此类作品归入文学范畴而非历史,这样有助于对其做出更为准确、合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史论 雌黄史迹 文学性 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童庆炳对文学审美特征问题的探索
9
作者 边利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94-99,共6页
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认为审美(情感的评价)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它质疑并纠正了以形象为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论偏颇。审美特征论目的在于寻找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根源,并从学理上解决文艺与政治的"不从属"关系问题,使文学... 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认为审美(情感的评价)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它质疑并纠正了以形象为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论偏颇。审美特征论目的在于寻找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根源,并从学理上解决文艺与政治的"不从属"关系问题,使文学回归审美的、情感的诗意的空间。文学审美特征论在学术上体现出对话与整合之路,它一方面吸收了前苏联审美学派和"美在关系说"的思想精髓,而且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重情的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庆炳 新时期 文学理论 审美特征 情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而不玄——论陶渊明诗歌的文体特征
10
作者 边利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26-130,共5页
鲍照的《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以"陶彭泽体"指称陶渊明的诗文创作这表明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陶彭泽体"的文体特征可以从其对六朝玄言诗的超越见出。"陶彭泽体"实现了体物、达理、抒情的完美... 鲍照的《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以"陶彭泽体"指称陶渊明的诗文创作这表明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陶彭泽体"的文体特征可以从其对六朝玄言诗的超越见出。"陶彭泽体"实现了体物、达理、抒情的完美统一,可用"玄而不玄"——玄妙而不玄虚加以简单概括,不仅富有理性精神,更具"诗性"内涵,是阐理、体物、抒情的完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彭泽体 玄而不玄 体物 达理 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苏轼《留侯论》的历史搬演
11
作者 边利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32,共4页
《留侯论》根据《史记·留侯世家》(卷五十五)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策略的重要性。一篇议论文的成功与否在于如何使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赞美此文立意之高的同时,人们还强调... 《留侯论》根据《史记·留侯世家》(卷五十五)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策略的重要性。一篇议论文的成功与否在于如何使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赞美此文立意之高的同时,人们还强调此文论据的确实、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苏轼 议论文 论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对陶诗“自然”美的阐释
12
作者 边利丰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1-43,共3页
在陶渊明经典化过程中,苏轼的“发明其妙”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轼之“发明”最为主要的内容在于对陶诗自然风貌的揭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诗人自然、率真人格境界的阐释,二是对其不刻意雕琢、“无意”为诗艺术风格的阐释。
关键词 苏轼 阐释 陶渊明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梁文化研究丛书”汇评
13
作者 葛剑雄 刘跃进 +5 位作者 姜建 边利丰 蒋碧薇 张楚楚 司马周 孙慧琦 《江苏地方志》 2022年第2期83-90,共8页
常州,是南朝齐梁萧氏的祖居地,是齐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常州的齐梁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开始,常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齐梁文化研究课题组,联络国内文化学者、出版部门和相关文化机构,对这一地方历史文化发掘整理,经... 常州,是南朝齐梁萧氏的祖居地,是齐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常州的齐梁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开始,常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齐梁文化研究课题组,联络国内文化学者、出版部门和相关文化机构,对这一地方历史文化发掘整理,经过10余年的合力耕耘,编纂出版了“齐梁文化研究丛书”,其中有齐梁历史、文化论述、家族文化、诗文选注、人物评传、名著译注、文化辞典、论文萃编等,共17部21册,810余万字,集中展示了齐梁历史和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本刊选摘一组对这套丛书的有关评述,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齐梁 文选注 出版部门 研究丛书 地方历史文化 祖居地 研究课题组 常州市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汉民族古代歌谣理论
14
作者 边利丰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1998年第Z1期55-58,共4页
汉民族在古代缺乏系统的歌谣学理论。但在不少的古代文献中却散见着古人关于歌谣的论述,有的见于诗人或诗论家的谈论诗歌的著作或文章,有的则见于其它一些历史著作文献。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对歌谣的有关性质进行了较为精辟的解释和研... 汉民族在古代缺乏系统的歌谣学理论。但在不少的古代文献中却散见着古人关于歌谣的论述,有的见于诗人或诗论家的谈论诗歌的著作或文章,有的则见于其它一些历史著作文献。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对歌谣的有关性质进行了较为精辟的解释和研究。本文试图对古代诗歌理论有关民间歌谣的论述作一粗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古代歌谣 《诗经》 汉民族 抒情功能 李梦阳 《汉书·艺文志》 《毛诗序》 职业大学学报 曲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中的“茅”文化探究
15
作者 余娟 边利丰 《三峡论坛》 2018年第3期86-89,共4页
在现代看来,"茅"只是一种路边极为普通的植物。但在"诗经"中,茅却是承载了先民重要思想和观念的"神草",被赋予了多种特殊的含义。通过研究《诗经》中的相关篇章来体会"茅"的文化意味,有助于还... 在现代看来,"茅"只是一种路边极为普通的植物。但在"诗经"中,茅却是承载了先民重要思想和观念的"神草",被赋予了多种特殊的含义。通过研究《诗经》中的相关篇章来体会"茅"的文化意味,有助于还原出"茅"本身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实用价值 沥酒祭祀 社交隐语 物以情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者之用心与读者之别有用心 被引量:5
16
作者 边利丰 庞海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9-103,共5页
当下文坛一个重要现象是作家纷纷揭秘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用心。作者意图是作品意义的重要来源,但并非唯一的来源。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作者理解对读者意见的压制,进而损害作品意蕴的持续生成和深化。对文学解读活动而言,作者出场解释自... 当下文坛一个重要现象是作家纷纷揭秘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用心。作者意图是作品意义的重要来源,但并非唯一的来源。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作者理解对读者意见的压制,进而损害作品意蕴的持续生成和深化。对文学解读活动而言,作者出场解释自己的作品就几乎消解了探寻原意解读方式的合法性。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文学解读完全可以在作者用心之外延展意义,甚至可以别有用心地挖掘、发明出原意之外的新内涵,进而提供"不同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图 解读 别有用心 发明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边利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84-186,共3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批评理论 贡献 反思 现状 新诗 散文 小说 学科开拓 研讨会
原文传递
长阳南曲词“雅化”特征刍议 被引量:1
18
作者 边利丰 李每佳 《三峡文化研究》 2009年第1期247-257,共11页
长阳南曲(以资丘最盛)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被称为"郁香的山花"。前人根据长阳南曲曲牌、曲体等方面的历代流传情况研究考证。
关键词 雅化 长阳南曲 曲词 曲体 曲唱 《南词叙录》 戏剧作品 郁香 崔莺莺 文人化
原文传递
苏轼自我作古与《饮酒》(其五)的经典化
19
作者 边利丰 《华中学术》 CSSCI 2014年第1期235-246,共12页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因其表现的'无我之境'成为中国文学的杰作,作品的'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为'见'字的使用,苏轼于此有'发明'之功。苏轼改造陶诗实质是一种自我作古,目的是树立新的诗学理想和诗学典...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因其表现的'无我之境'成为中国文学的杰作,作品的'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为'见'字的使用,苏轼于此有'发明'之功。苏轼改造陶诗实质是一种自我作古,目的是树立新的诗学理想和诗学典范。围绕此诗'望''见'之优劣,南山之所指的学术公案蕴含了若干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如诗史互证的有效性、伟大诗人的影响焦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自我作古 饮酒诗 经典化 影响的焦虑
原文传递
苏轼之“发明”与陶渊明的经典化
20
作者 边利丰 《中外文论》 2012年第1期216-224,共9页
文学经典是文学研究当中一个极富争议的核心问题:文学史本身就是各种文学经典的呈现史、排列史,文学理论的建构也总是围绕文学经典展开的。从现实层面来看,文学经典往往又表征着一个时期国家、民族的思想秩序和文化秩序,因而对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是文学研究当中一个极富争议的核心问题:文学史本身就是各种文学经典的呈现史、排列史,文学理论的建构也总是围绕文学经典展开的。从现实层面来看,文学经典往往又表征着一个时期国家、民族的思想秩序和文化秩序,因而对文学经典发言权、阐释权的争夺总会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内容。由于文学本身的个性化、历史性特征,文学经典、经典化问题的表现形态往往极其复杂,无论是本质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单纯从理论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问题 建构主义 经典 秩序 难接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