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南部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被引量:16
1
作者 辛天贵 赵少卿 +3 位作者 杨文龙 魏赛拉加 王旭春 郑宗学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5-153,共9页
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北西段、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与甘孜-理塘缝合带的结合部位。矿床地质特征表明其为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成矿经历了火山沉积、动力变形和热液叠加3个阶段,与典型的VMS型矿床有很... 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北西段、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与甘孜-理塘缝合带的结合部位。矿床地质特征表明其为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成矿经历了火山沉积、动力变形和热液叠加3个阶段,与典型的VMS型矿床有很大的区别。精细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结果显示在尕龙格玛东矿区存在3条异常峰值带,矿化富集规律表明矿区内具多个成矿元素富集中心,略显等距性分布特点。综合多元找矿信息,推断东矿区具多层矿体或矿带的展布规律,并预测东矿区内从南至北依次存在Ⅰ、Ⅱ、Ⅲ三条矿带,为下一步探矿工程的布置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测量 矿化富集中心 矿带展布规律 尕龙格玛 青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赛什塘夕卡岩型铜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辛天贵 程细音 +3 位作者 祝新友 丁天柱 王艳丽 何鹏 《矿产勘查》 2013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在对赛什塘的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归纳了与成矿有关的矿床地质特征。同时结合室内相关岩矿鉴定及部分矿床地球化学分析,重点针对前人提出的喷流沉积型成因的相关论据进行逐一分析讨论,对喷流沉积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然后进一步... 在对赛什塘的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归纳了与成矿有关的矿床地质特征。同时结合室内相关岩矿鉴定及部分矿床地球化学分析,重点针对前人提出的喷流沉积型成因的相关论据进行逐一分析讨论,对喷流沉积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然后进一步讨论了大地构造背景、矿体地质特征及其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成矿作用过程,最后得出赛什塘铜矿的形成与石英闪长岩密切相关,整体上是夕卡岩化的结果。赛什塘铜矿的形成并未显示明确的喷流沉积过程,其成因类型应为夕卡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赛什塘铜矿 夕卡岩型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带精细结构对比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薛志强 陈懋弘 +6 位作者 毛景文 党院 李义邦 辛天贵 王康 高扬 吴学龙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9-616,共18页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VMS矿床之一,具有容矿火山岩系+硫化物矿体+喷气岩的"三位一体"特征,以及下部筒状或漏斗状网脉状矿(西矿带)和上部层状块状矿(东矿带)的"双层结构"样式。其南部有热矿区...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VMS矿床之一,具有容矿火山岩系+硫化物矿体+喷气岩的"三位一体"特征,以及下部筒状或漏斗状网脉状矿(西矿带)和上部层状块状矿(东矿带)的"双层结构"样式。其南部有热矿区找矿虽有进展,但突破不大。为确定有热矿区的找矿方向,本文对呷村矿床和有热矿区含矿带进行了精细结构对比,认为有热北部19~31线由块状硅化流纹质火山岩+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千枚状绢云母凝灰岩组成火山喷发单元,以强烈的硅化为特征,发育大量的脉状-网脉状构造,与呷村西矿带完全可以对比;而有热南部39~55线则由块状"黄矿"矿石与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喷气-火山单元,但缺乏重晶石、硅质岩等喷气沉积岩;以"黄矿"为主,仅形成铅锌贫矿体,与呷村矿床东矿带富含重晶石、以"黑矿"为主,形成银铜铅锌富矿体的特征有较大区别。同时,有热块状矿体上部还存在厚达70~130 m的流纹质火山岩和脉状-网脉状矿体,据此认为有热矿带总体上可与呷村西矿带对比,代表热液喷流成矿系统的热水补给通道相,其中的块状(黄矿)矿体具微"双层"结构特征,有可能为早期热流成矿系统的另一个独立的"微"VMS矿床。由此判断有热矿区东部流纹质火山岩与碳质板岩的转换界面处深部存在类似呷村东矿带的以"黑矿"块状矿体+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矿体,从而共同组成一个"下黄上黑"共两层块状矿体的"堆垛式"结构型式。寻找以"黑矿"-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银铜铅锌块状矿体是有热矿区今后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带 精细结构对比 VMS型矿床 找矿方向 呷村-有热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有热矿区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被引量:6
4
作者 党院 陈懋弘 +5 位作者 毛景文 薛志强 李义邦 辛天贵 马存虎 李倩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1-236,共16页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VMS型矿床之一,该矿床由西矿带热液流体补给通道相的脉状-网脉状矿化系统和东矿带的海底盆(洼)地卤水池喷气-化学沉积系统组成。有热矿床紧邻呷村矿床的南部,实质上是呷村矿带(体)的自然南延部...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VMS型矿床之一,该矿床由西矿带热液流体补给通道相的脉状-网脉状矿化系统和东矿带的海底盆(洼)地卤水池喷气-化学沉积系统组成。有热矿床紧邻呷村矿床的南部,实质上是呷村矿带(体)的自然南延部分,具有相同的地质背景和成矿环境。本文分别对呷村西矿带、东矿带以及有热矿床进行了主成矿期石英的流体包裹体测试和氢、氧同位素分析以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分析。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呷村矿床从西矿带到东矿带,即由深部向浅部表现为成矿温度下降(258.0~209.8℃),流体的盐度略变小(4.42%~4.18%NaCleqv),而流体的密度增大(0.816~0.894g/cm3),并且有热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平均成矿温度为244.3℃;平均盐度为4.71%NaCleqv;平均密度为0.841g/cm3)与呷村西矿带流体特征更类似。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气相成分为H2O、CO2、N2以及CH4。氢、氧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流体为海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呷村西矿带(δ34S平均值为-3.65‰)与呷村东矿带的硫(δ34S平均值为-0.68‰)和有热矿床(δ34S平均值为-3.74‰)的硫都由深部岩浆提供,并且有热矿床与呷村西矿带的硫同位素特征更类似。成矿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有热矿床目前已知矿体可与呷村西矿带对比,暗示可能存在尚未发现的类似呷村东矿带的富矿体。呷村-有热矿区的成矿机制为:在海水对流的成矿模式下,由岩浆水和海水混合而成的成矿流体,携带来自岩浆来源的成矿物质,自下而上向上运移和循环,在热液补给通道和海底发生淀积作用,形成脉状-网脉状矿体和块状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VMS型矿床 呷村-有热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造解析重建的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党院 陈懋弘 +6 位作者 毛景文 薛志强 李义邦 辛天贵 王康 高扬 吴学龙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7-1092,共16页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著名的VHMS矿床之一,前人曾进行过详细的矿床模型研究。对于矿床下部脉状矿体大致呈层状平行于上部块状矿体的地质现象,前人曾提出"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等模式。文章通过对呷村矿床...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著名的VHMS矿床之一,前人曾进行过详细的矿床模型研究。对于矿床下部脉状矿体大致呈层状平行于上部块状矿体的地质现象,前人曾提出"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等模式。文章通过对呷村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后认为,呷村矿床在印支期形成之后,遭受到燕山期弧-陆碰撞造山的强烈改造,导致矿区地层直立并倒转,并在能干性弱的流纹质火山岩中普遍发生层内韧性剪切变形,使原先近于垂直层状矿体和喷气沉积岩的下-中部脉状-网脉状矿体被构造置换为紧闭褶皱状、无根褶皱状、透镜体状,并近于平行于上部层状矿体。构造恢复表明,下-中部脉状-网脉状矿体原始三维形态为不整合的筒状或漏斗状,与上部层状矿体组成典型的"下筒上层"的"双层结构"。根据脉状-网脉状矿体和层状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在构造恢复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呷村VHMS矿床的双通道夹卤水池的矿床模型。该模型对矿区外围找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韧性剪切变形 构造置换 VHMS 矿床模型 呷村银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断层沟矿段成矿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辛天贵 祝新友 《矿产勘查》 2013年第4期373-381,共9页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喷流沉积(SEDEX)成矿系统,断层沟位于该系统东南端。在锡铁山矿区赋矿的滩间山群a-b岩组向东南方向一直连续延伸至断层沟地区,岩性和含矿特点基本稳定。断层沟一带也含有大量的喷流沉积岩,包括大理岩和...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喷流沉积(SEDEX)成矿系统,断层沟位于该系统东南端。在锡铁山矿区赋矿的滩间山群a-b岩组向东南方向一直连续延伸至断层沟地区,岩性和含矿特点基本稳定。断层沟一带也含有大量的喷流沉积岩,包括大理岩和顺层分布的石英钠长石岩层。其中,大理岩与锡铁山矿区大理岩成因一致,皆属喷流卤水与海水相互作用的产物,更多地表现为喷流沉积系统远端特征。层状石英钠长岩也代表喷流沉积系统相对远端的喷流沉积活动,是很多SEDEX矿床的外围常见的喷流沉积岩。含矿地层受倾向北东的F_1区域断裂的影响,在断层沟一带表现为强烈片理化,大部分原始层理消失,原始地层倾向可能为南西,与锡铁山区相同。主要矿化为脉状铅锌矿,赋矿层位与锡铁山矿区相同,受片理及北西向断裂控制,是原始喷流沉积形成的矿体或初始富集层受F_1断裂作用改造形成的热液型矿体。成矿系统与矿床成因的研究表明,中间沟一断层沟一带,仍属喷流沉积成矿系统的中远端,具备形成大规模条纹条带状铅锌矿体的条件,但F_1断裂改造、成矿后的喷口活动均会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喷流沉积型 地层地球化学 成矿预测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兴海赛什塘铜矿区条带状构造成因研究
7
作者 张忠义 辛天贵 +1 位作者 何鹏 祝新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3-1000,共8页
在新的宏微观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依内部组构与发育特征的不同,将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床的条带状构造分为两类。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同构造的区域变质变形与接触(交代)变质间的复合叠加作用,属先成或同生面状构造影响控制下的等化... 在新的宏微观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依内部组构与发育特征的不同,将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床的条带状构造分为两类。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同构造的区域变质变形与接触(交代)变质间的复合叠加作用,属先成或同生面状构造影响控制下的等化学变质与选择性(交代)蚀变生成的一种变余或新生优选定向组构(//S1或S0)。从构造早期的脆韧性变形到晚期脆性变形过程中,成生发育两个世代的同构造新生矿物组合,分别组成反映其形成阶段和发育特点的两类条带状构造。这为矿床的成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构造 赛什塘铜矿 同构造变质变形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青海兴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