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预后分析
1
作者 麦洁赫 蔡少青 +3 位作者 杨婷 赵湛元 叶红雨 梁宏开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7期64-67,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预后,以探讨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2023年10... 目的分析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预后,以探讨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2023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6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住院病死率、术后并发症、手术体循环及阻断时间等。根据术前是否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将患者分为双抗组30例和非抗组239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术后并发症、体循环时间,并对住院死亡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抗组住院病死率高于非抗组(P<0.05)。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延长的体循时间以及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与术前未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术前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预后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治疗 住院病死率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与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相关性
2
作者 阮宗发 龙其麟 +2 位作者 梁宏开 麦洁赫 赵湛元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612-1616,共5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与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模型,探讨术中输注红细...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与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模型,探讨术中输注红细胞与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在纳入分析的25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162例(64.8%)患者接受了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88例(35.2%)患者术中未输注异体红细胞。术中接受1~3单位、≥4单位异体红细胞的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调整几率比为2.38(95%CI:1.19~4.75)和2.64(95%CI:1.43~4.87)。限制性三次样条模型显示术中红细胞输注与术后感染发生率之间存在倒“L”型曲线关系,拐点位于6.25单位,当术中输注红细胞<6.25单位时,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调整几率比为1.197(95%CI:1.039~1.38),当输血量≥6.25单位时,与术后医院感染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中,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与术后感染发生率升高相关。术中输血量与术后感染发生率之间存在倒“L”型曲线关系,当红细胞输注量<6.25单位时,输血量越多术后感染风险越高,当输血量≥6.25单位时,输血量与术后感染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外科手术治疗 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 医院获得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室血源性危重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赵湛元 侯六生 +1 位作者 杨婷 徐雪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474-2476,共3页
目的:探讨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提高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救治水平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提高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的救治水平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如病例基本资料、生化指标及病原菌分布等,按出院时的结局将其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康复出院组,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 638例,血源性危重脓毒症870例,年龄(48±12)岁,男560例,康复出院558例,Logistic回归方程提示APACHEⅡ评分、年龄、降钙素原、血乳酸及血清白蛋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血源性危重脓毒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年龄、降钙素原、血乳酸及血清白蛋白是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乳酸与APACHEⅢ评分预测危重病人预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湛元 肖倩霞 张志刚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血乳酸预测危重病预后的准确性和灵敏性。方法:通过对253例危重病人血乳酸水平的动态监测,计算APACHEⅢ评分和血乳酸水平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外科ICU危重病人的死亡危险性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死亡组患者APACHEⅢ评分... 目的:探讨血乳酸预测危重病预后的准确性和灵敏性。方法:通过对253例危重病人血乳酸水平的动态监测,计算APACHEⅢ评分和血乳酸水平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外科ICU危重病人的死亡危险性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死亡组患者APACHEⅢ评分分值、血乳酸浓度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Ⅲ评分与血乳酸浓度显著正相关(r=0.658,P<0.01)。结论: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判断危重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与APACHEⅢ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乳酸 APACHEⅢ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大面积肺血栓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湛元 李建伟 +6 位作者 李斌飞 叶红雨 吴桂深 梁宏开 李云 徐雪影 侯六生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0,233,共3页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大面积肺血栓栓塞(massive PTE)中的救治经验,探讨ECMO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传统治疗无效而行ECMO救治的massive PTE患者。ECMO病例均使用美国Medtionic公司Cameda肝素涂抹套装管路,选...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大面积肺血栓栓塞(massive PTE)中的救治经验,探讨ECMO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传统治疗无效而行ECMO救治的massive PTE患者。ECMO病例均使用美国Medtionic公司Cameda肝素涂抹套装管路,选择经皮切开股动静脉插管置管,采用(V-A)ECMO模式进行辅助转流。通过比较辅助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指标来评估ECMO的辅助疗效。结果共3例成人massive PTE患者行ECMO辅助,建立ECMO时间15~25 min,辅助时间(61.4±12.2)h,成功脱机2例,康复出院2例(66.7%)。辅助前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后发现: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血气分析指标(p H、Pa O2、Pa CO2、Sa O2)及血乳酸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O能迅速稳定massive PTE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可为massive PTE原发病的诊治赢得时机,是目前抢救massive PTE较为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 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乳酸动态监测对脓毒血症预后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湛元 肖倩霞 张志刚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7X期894-895,共2页
目的:观察血乳酸浓度的动态变化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4例脓毒血症病人8、16、24、48h血乳酸的变化,探讨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住院30d内,存活36例,死亡18例,死亡率为33.33%。存活组病人的血乳酸在48h内达... 目的:观察血乳酸浓度的动态变化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4例脓毒血症病人8、16、24、48h血乳酸的变化,探讨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住院30d内,存活36例,死亡18例,死亡率为33.33%。存活组病人的血乳酸在48h内达到正常,而死亡组病人的血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且持续时间长,在长时间内不能恢复正常;随着血乳酸浓度的下降脓毒血症患者的严重程度降低,生存率显著提高。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是判断脓毒血症病人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的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乳酸 动态变化 脓毒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胸腔积液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湛元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胸腔积液的原因及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回顾45例行原位肝移植的病例的资料,分析其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术后32例次(32/45,71.1%)发生胸腔积液。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肺功能...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胸腔积液的原因及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回顾45例行原位肝移植的病例的资料,分析其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术后32例次(32/45,71.1%)发生胸腔积液。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肺功能异常、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总量>l000 ml、机械通气时间>12 h、手术时间、术后再次手术、术后合并肺感染、术后合并腹水是术后发生胸腔积液的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肺功能异常、术中输血总量>l000 ml、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 h、术后再次手术、术后合并肺感染、术后合并腹水与胸腔积液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胸腔积液的原因是多样的。术前改善肺功能、术中尽量减少出血,控制输血量,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可有效地控制胸腔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胸腔积液 病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赵湛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3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为诊断该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6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型3组,分别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为诊断该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6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型3组,分别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并与5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1)急性颅脑损伤后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PT、APTT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且不同损伤程度组指标间也有差异( P<0.05);(2)与 GOS1~3分组比较,GOS4~5分组 PT 和APTT水平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脑损伤患者PT、APTT 与其预后情况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西孟旦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组织氧耗及灌注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湛元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31期323-324,共2页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针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组织氧耗及灌注的影响。方法病例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间我院外科ICU的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重症脓毒症患者,早期目标复苏后血乳酸(Lac)〉4mmol/L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的...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针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组织氧耗及灌注的影响。方法病例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间我院外科ICU的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重症脓毒症患者,早期目标复苏后血乳酸(Lac)〉4mmol/L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的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多巴酚丁胺针、左西孟旦针。所有患者均行持续有创动脉及中心静脉监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入组第6、12、24、48、72h行中心静脉血气分析。记录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记录恶性心律失常、严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多个时间点CVP及MBP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Lac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患者SCVO2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ICu住院天数和ICU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中有6例出现明显心律失常,试验组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左西孟旦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组织氧耗及灌注情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脓毒症 左西孟旦 乳酸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疗法对脑外伤患者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湛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对脑外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分析其对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疗法。比较2组治疗...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对脑外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分析其对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疗法。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亚低温组血清IL-6、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07%vs 76.79%),治疗后24、48、72h颅内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神经功能预后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vs 5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可显著降低脑外伤患者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亚低温疗法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保护策略对脑死亡供体肺的效果
11
作者 赵湛元 梁宏开 侯六生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S01期246-248,共3页
目的分析脑死亡供体肺集束化保护策略对供肺维护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收集重症监护室病房内自发性脑出血、特重型颅脑外伤、溺水或外伤所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引起的脑死亡患者98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分组。采用肺集束化保护策略的患... 目的分析脑死亡供体肺集束化保护策略对供肺维护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收集重症监护室病房内自发性脑出血、特重型颅脑外伤、溺水或外伤所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引起的脑死亡患者98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分组。采用肺集束化保护策略的患者为观察组;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传统呼吸支持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分析比较组间肺功能相关指标等来综合评估肺集束化保护策略的疗效。结果肺集束化保护观察组治疗后第6天的HR、Murray评分和12、24、48 h的PaO2/FiO2较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符合肺供体标准人数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5例供体肺在我院开展移植,接受肺移植者术后存活情况良好。结论脑死亡供体肺集束化保护策略能够有效保护供体肺器官并提高供体肺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供体肺 保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李建伟 梁宏开 +6 位作者 吴桂深 李斌飞 赵湛元 李云 徐雪影 李丽嫦 侯六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因肺部感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救治经验,探讨ECMO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机械通气效果欠佳的重症ARDS患者。使用ECMO救治的ARD...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因肺部感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救治经验,探讨ECMO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机械通气效果欠佳的重症ARDS患者。使用ECMO救治的ARDS患者为研究组(7例),使用传统方法救治的为对照组(7例)。选择经皮切开颈内静脉-股静脉(V—V)进行ECMO插管置管,采用V—V ECMO模式进行辅助转流。通过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及氧代谢指标综合评估ECMO的辅助疗效。结果本研究共有7例因肺部感染引起ARDS的患者行ECMO支持,其中细菌性肺炎4例,H7N9感染2例,H1N1感染1例。ECMO辅助时间(21.00±10.06)d,成功脱机2例,康复出院1例。对照组为7例重症细菌性肺炎引起的ARDS患者,所有患者均未康复出院。研究组治疗后心率(HR)、肺动脉楔压(PCWP)、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O2)、动脉血乳酸(Lac)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R(次/min)为100±12比120±19,PCWP(mmHg,1mmHg=0.133kPa):8.8±2.6比11.6±3.8,PvCO2(mmHg):40.8±13.1比48.9±16.2,Lac(mmol/L):2.1±0.8比5.2±0.6,均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动静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输送(DO2)、氧耗指量(VO2)及氧摄取率(ERO2)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AP(mmHg)为83.6±8.2比72.2±94,CI(mL·s^-1·m^-2):93.35±3.33比81.68±8.33,动脉血pH值:7.4±0.1比7.1±0.3,PaO2(mmHg):98.5±20.4比49.3±12.6,PaCO2(mmHg):38.9±16.2比26.1±17.4,SaO2:0.95±0.02比0.58±0.04,静脉血pH值:7.1±0.2比6.4±0.3,PvO2(mmHg):88.9±9.6比33.4±8.9,SvO2:0.75±0.07比0.49±0.08,DO2(mL·min^-1·m^-2):651±36比400±81,VO2(mL·min^-1·m^-2):245.0±11.2比103.0±14.8,ERO2:(35.6±3.9)%比(21.3±5.2)%,均P〈0.05]。结论ECMO能够纠正低氧血症,从而改善氧代谢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为肺部原发病的诊治赢得时间,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加强并发症的防治是ECMO救治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对成人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兵 赵湛元 +1 位作者 毛凯红 熊世红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9期1306-1309,共4页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对成人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117例为观察组,其中术后感染患者39例为A组,术后未感染患者78例为B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17... 目的探讨血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对成人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117例为观察组,其中术后感染患者39例为A组,术后未感染患者78例为B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17例为对照组,均行血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以及白细胞计数,比较各组人员不同时间点检测指标的改变情况,分析观察组手术相关指征。结果观察组术后3 d血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B组术毕时血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均显著升高,术后1 d升至最高点,术后2 d显著下降。A组术毕时血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均显著升高,术后3 d升至最高点,在术毕、术后1 d、2 d、3 d时高于B组。中度感染患者血降钙素原高于轻度感染患者。重度感染患者血降钙素原高于轻度感染患者和中度感染患者。A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长于B组(P<0.05)。术后感染与血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血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可作为成人心脏术后早期感染的有效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降钙素原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成人 心脏手术 早期感染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痛镇静在胸腹部手术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肖倩霞 张志刚 +4 位作者 安杰 毛凯红 赵湛元 徐雪影 张银英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8期34-35,42,共3页
目的分析芬太尼合并咪达唑仑在胸腹部手术后呼衰患者机械通气的镇痛镇静效果和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胸腹部手术后因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联合应用芬太尼和... 目的分析芬太尼合并咪达唑仑在胸腹部手术后呼衰患者机械通气的镇痛镇静效果和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胸腹部手术后因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联合应用芬太尼和咪达唑仑,B组20例,单独应用咪达唑仑。根据镇痛镇静效果调整剂量,使FPS<4分,Ramsay评分2—3分,观察镇痛镇静效果和呼吸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42例患者在负荷剂量下,均很快达到镇痛镇静要求,有效率达100%,维持量也能保持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有效率100%;Ramsay评分在负荷量用药10min即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呼吸频率下降,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在达到镇静后有所下降,在药物维持阶段趋于平稳。患者均保留了自主呼吸和咳嗽排痰功能,与呼吸机同步性增加,用药1h后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芬太尼合并咪达唑仑对胸腹部手术后呼衰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作用,起效快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咪达唑仑 机械通气 镇痛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限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肖倩霞 张志刚 +3 位作者 安杰 毛凯红 赵湛元 周兵 《现代医院》 2010年第7期27-29,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限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危重症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的调控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对APACHEII评分〉15分、既往无糖尿病病史、需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3天组、5天组、7天组、对照组,分别给予3天、5天、7天的强化胰岛素治... 目的研究不同时限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危重症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的调控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对APACHEII评分〉15分、既往无糖尿病病史、需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3天组、5天组、7天组、对照组,分别给予3天、5天、7天的强化胰岛素治疗,随后给予常规的血糖控制,对照纽则一直给予常规的血糖控制。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在4.4—6.1mmol/L,常规血糖控制在4.4~11.1mmol/L。结果216例病人入选,在纳入研究第8一14天,3天组、5天组、7天组的平均血糖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同期每天胰岛素用量也明显比对照组低(p〈0.01)。3天组、5天组、7天组的机械通气时间、MODS发生率、住ICU时间、死亡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但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随着强化胰岛素治疗时间的增长而增多。3天组、5天组与7天组比较.3天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问均较7天组高(P〈0.01),5天组则与7天组比较,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危重症病人中,采用5~7天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既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又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胰岛素治疗 应激性高血糖 危重症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CRP/PAB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效果 被引量:13
16
作者 周兵 赵湛元 《河北医学》 CAS 2015年第9期1429-1433,共5页
目的:探索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 hs-CRP/P AB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住院并确诊的心肌梗死者200例,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标分为心衰组( 122例);非心衰组( 78... 目的:探索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 hs-CRP/P AB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住院并确诊的心肌梗死者200例,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标分为心衰组( 122例);非心衰组( 78例).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个生化指标(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NT-pro-BNP、hs-CRP、PAB)的差别. 采用Spearman相关、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非心衰组相比,心衰组hs-CRP 水平升高,而PAB水平下降,ln(hs-CRP/PAB)值升高,(P〈0.05). Spearnnan相关分析提示心力衰竭患者hs-CRP/PAB与Killip 分级正相关(rhs-CRP/PAB=-0.392,P=0.003). ROC 曲线分析提示,ln(hs-CRP/PAB)预测AHF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95%CI(0.675~0.831). 结论:血清hs-CRP/P AB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水平越高发生心衰的风险越大、症状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衰 超敏C反应蛋白 前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肖倩霞 张志刚 +3 位作者 李斌飞 赵湛元 毛凯红 程周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年第5期23-25,共3页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结果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后,患者氧代谢...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结果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后,患者氧代谢情况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16例患者治愈,6例死亡。结论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ARDS患者应尽早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体外膜肺氧合为治疗重症ARDS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斌飞 廖小卒 +2 位作者 程周 叶红雨 赵湛元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5年第3期171-172,192,共3页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严重的肺动脉栓塞造成急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继而肺缺血,缺氧和左心输出量下降,循环衰竭。体外膜肺氧合(extra...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严重的肺动脉栓塞造成急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继而肺缺血,缺氧和左心输出量下降,循环衰竭。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危重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肺动脉栓塞 心脏骤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泵对肝移植术后糖代谢异常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倩霞 陈少颖 +5 位作者 余元龙 张志刚 毛凯红 赵湛元 胡泽民 陈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46-47,共2页
肝移植手术患者21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组(CSII组)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DI组),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时间、院内感染率、伤口愈合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糖均可... 肝移植手术患者21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组(CSII组)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DI组),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时间、院内感染率、伤口愈合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糖均可以达到目标值,CSII组较MDI组每天胰岛素用量少,血糖达标时间短,切口愈合时间短,院内感染率低。胰岛素泵较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胰岛素输注系统 注射 皮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兵 安杰 +1 位作者 赵湛元 肖倩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0期640-641,共2页
目的总结26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经验,探讨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成功率的措施。方法为26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替换术,术后采用ICU监护病房常规有创、无创监测,人工机械通气及各种药物治疗。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发... 目的总结26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术后监护与治疗经验,探讨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成功率的措施。方法为26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替换术,术后采用ICU监护病房常规有创、无创监测,人工机械通气及各种药物治疗。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并发症83例(31%),死亡6例(2.61%),其中低心排血综合征8例(死亡3例),左心室破裂1例(死亡),严重心律失常40例(死亡1例),肾功能衰竭5例(死亡1例),肝功能衰竭1例(死亡),呼吸功能衰竭8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16例,心包积液5例。结论加强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后的监护与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心脏瓣膜病 瓣膜替换术 ICU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