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及驱动因子
1
作者 赵文举 吴克倩 +2 位作者 俞海英 王之君 马宏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7,共9页
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 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180-200 kg/hm2,F2:180-135-150 kg/hm2)及基质中4个生物炭添加量(B0:0,B1:1%,B3:3%,B5:5%),共16组处理,研究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植株养分(全氮、全钾、有机碳)吸收量、化学计量特征(氮钾比、碳氮比)、产量及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硝酸盐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的影响,揭示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构建以番茄产量、品质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为目标的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炭基质对番茄LAI、SPAD值、养分吸收量、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炭基质增加了番茄整株钾吸收量、整株碳同化量、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番茄整株碳同化量是产量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增加有助于提高番茄产量,氮钾比是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其降低有助于改善番茄品质;采用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I_(1)F_(2)B_(3)处理是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研究可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及高品质果蔬的水肥炭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质 水肥耦合 番茄 结构方程模型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水肥耦合对基质栽培番茄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文举 曹伟 +2 位作者 吴克倩 李建承 马宏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9-626,共8页
为探究盐碱地水肥耦合对基质栽培番茄生长的影响,设置3组灌溉水平W1(268 mm),W2(201 mm),W3(161 mm)和3组施肥水平(N-P_(2)O_(2)-K_(2)O,kg/hm^(2))F1(260-200-220 kg/hm^(2)),F2(208-160-176 kg/hm^(2)),F3(156-120-132 kg/hm^(2)),共... 为探究盐碱地水肥耦合对基质栽培番茄生长的影响,设置3组灌溉水平W1(268 mm),W2(201 mm),W3(161 mm)和3组施肥水平(N-P_(2)O_(2)-K_(2)O,kg/hm^(2))F1(260-200-220 kg/hm^(2)),F2(208-160-176 kg/hm^(2)),F3(156-120-132 kg/hm^(2)),共9组耦合处理,以无基质水肥组合作为对照组CK,基于温室大棚试验研究水肥耦合对盐碱地土壤盐分、基质栽培番茄株高茎粗、根系特征、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构建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模型确定盐碱地基质栽培番茄的最优水肥调控策略.结果表明:与CK相比,基质处理株高、茎粗、根系特征、水肥利用效率、产量与品质具有显著优势;基质处理土壤表层盐分含量较低,土壤剖面0~30 cm表现为积盐过程,30~60 cm表现为脱盐过程;通过AHP-CRITIC主客观组合赋权的VIKOR法对番茄产量、风味品质进行评价,处理W3F1的利益比率最小,产量与品质最佳;基于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Pareto最优解,确定盐碱地基质栽培番茄的最佳水肥耦合策略为W3F2,研究可为盐碱地高品质果蔬的水肥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基质栽培 盐碱地 主客观组合赋权 多目标寻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对盐碱地基质栽培番茄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文举 杨喜爱 +2 位作者 俞海英 李建承 马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5-113,共9页
为提高盐碱地生产效能及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将腐殖酸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研究不同基质对盐碱地土壤盐分及“金棚8号B型”供试番茄生长特性的影响。选取轻度S1(Ec=1.15 mS/cm、pH值为8.63)、中度S2(Ec=3.67... 为提高盐碱地生产效能及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将腐殖酸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研究不同基质对盐碱地土壤盐分及“金棚8号B型”供试番茄生长特性的影响。选取轻度S1(Ec=1.15 mS/cm、pH值为8.63)、中度S2(Ec=3.67 mS/cm、pH值为9.13)、重度S3(Ec=6.39 mS/cm、pH值为9.69) 3种盐碱土,设置6组腐殖酸添加量T0(0)、T1(2‰)、T2(4‰)、T3(6‰)、T4(8‰)、T5(10‰),以基质中不添加腐殖酸的处理为对照组,构建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对番茄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根系特征、产量及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不同类型盐碱土最优基质配施模式。结果表明:从番茄苗期、花期、果实膨大期到成熟期,不同类型盐碱土土壤盐分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盐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一深度,随着基质中腐殖酸添加量的增加土壤盐分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基质中均添加10‰腐殖酸处理的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土各土层平均盐分分别降低60.57%、13.14%、8.31%,对轻度盐碱地改良效果更好;基质中添加腐殖酸处理对番茄株高、茎粗、SPAD值、根系发育、产量与品质具有显著优势(P<0.05);基于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在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土中分别添加4‰、6‰、8‰腐殖酸,番茄的综合指标贴近度最大,其综合评价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及盐碱地高品质果蔬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腐殖酸 基质栽培 番茄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光谱影像的苜蓿地不同生育期土壤含盐量反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文举 李钊钊 +2 位作者 马芳芳 段威成 马宏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8-429,共12页
为探究苜蓿地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的土壤含盐量快速反演模型,采集苜蓿地分枝期、现蕾期、初花期深度0~15 cm、15~30 cm、30~50 cm土壤含盐量,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采样点光谱反射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红边波段代替红波段与近红外... 为探究苜蓿地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的土壤含盐量快速反演模型,采集苜蓿地分枝期、现蕾期、初花期深度0~15 cm、15~30 cm、30~50 cm土壤含盐量,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采样点光谱反射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红边波段代替红波段与近红外波段计算光谱指数,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Pearson correlation corfficient,PCCs)、灰色关联度(Gray relational analysis,GRA)分析法进行指数筛选,构建54个基于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机器学习模型,确定苜蓿地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含盐量最佳反演模型。结果表明:XGBoost模型反演效果整体优于BPNN模型和RF模型,反演结果能真实反映不同生育期苜蓿地的土壤含盐量。从不同生育期反演来看,分枝期和初花期XGBoost模型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R^(2)_(p))分别为0.835、0.709,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42%、0.047%,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046%、0.037%;现蕾期RF模型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模型,R^(2)_(p)为0.717,RMSE为0.034%,MAE为0.042%。从不同深度反演来看,0~15 cm土层XGBoost模型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模型,R^(2)_(p)为0.835,RMSE为0.053%,MAE为0.043%;15~30 cm和30~50 cm土层XGBoost和RF模型均优于BPNN模型,R^(2)_(p)分别为0.717、0.739,RMSE分别为0.034%、0.038%,MAE分别为0.042%、0.031%。分枝期为最佳反演生育期,0~15 cm深度为最佳含盐量反演深度,且PCCs变量筛选方法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的耦合模型精度最佳,建模集和验证集的R^(2)分别为0.856、0.835,R^(2)_(p)/R^(2)_(c)为0.975,具有良好的鲁棒性。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含盐量的快速精确反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 苜蓿地 土壤含盐量 XGBoost 变量筛选 反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盐及燕麦生长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赵文举 张雪儿 +1 位作者 李建承 俞海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5,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盐变化规律及燕麦生长特征的影响,为提高盐碱地作物的生产效能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灌溉方式:常规灌溉、固定单侧灌溉(fixed unilateral root zone irrigatio...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盐变化规律及燕麦生长特征的影响,为提高盐碱地作物的生产效能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种灌溉方式:常规灌溉、固定单侧灌溉(fixed unilateral root zone irrigation,FURI)、交替灌溉(alternative partial root zone irrigation,APRI),3组灌水量:W_1(60%θ_f~70%θ_f,θ_f为田间持水率),W_2(70%θ_f~80%θ_f)和W_3(80%θ_f~90%θ_f),以常规灌溉作为对照,共9组交互处理。[结果](1)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各层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灌水量增加洗盐效果越显著,常规灌溉的深层含水率总体高于其他两种灌溉方式。(2)燕麦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relativ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leaves,SPAD)、品质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上升,与常规灌溉相比,W_2灌溉水平下,分根交替灌溉处理的粗脂肪,粗蛋白,β-葡聚糖含量分别增加7.02%,3.76%,6.06%,但降低了燕麦叶片的SPAD值,影响其光合能力。(3)随着燕麦生育期的推进,土壤盐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累积,分根交替灌溉的积盐率最低,同时对燕麦根系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较相同灌水量(W_2)的常规灌溉分别增加6.75%,6.92%,1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32%。[结论]采用分根交替灌溉方式下的中等灌水量(W_2)有利于提高燕麦的生产效能,对盐分累积的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交替灌溉 土壤水盐 燕麦 水分利用效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抑制炎症反应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应春苗 潘小龙 +4 位作者 王柏乔 何宇轩 赵文举 刘飞祥 张运克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5,共8页
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原因,占老年痴呆总数的20%~30%,主要由脑血管缺血、缺氧、低灌注或出血性脑损伤引起,临床以进行性认知能力下降、情绪障碍以及言语、日常生活困难为特征。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 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原因,占老年痴呆总数的20%~30%,主要由脑血管缺血、缺氧、低灌注或出血性脑损伤引起,临床以进行性认知能力下降、情绪障碍以及言语、日常生活困难为特征。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细胞自噬功能障碍、血管和神经元之间的解耦等多种细胞毒性机制,其中神经炎症在血管性痴呆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多途径靶向神经炎症,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干预血管性痴呆。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发现它们能通过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等多方面发挥抗炎作用,并可减轻皮层神经元损伤,达到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目的,同时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靶点,以期为相关治疗提供理论支撑,并为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血管性痴呆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区压砂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7
作者 赵文举 李晓萍 +2 位作者 范严伟 郁文 唐学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44-151,共8页
以西北旱区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压砂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平均相对偏差、统计回归等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的时空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变异性最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变异性减弱。0-10 cm土壤水分高低值区差异较明显,图形破碎化程... 以西北旱区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压砂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平均相对偏差、统计回归等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的时空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变异性最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变异性减弱。0-10 cm土壤水分高低值区差异较明显,图形破碎化程度较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水分等值线由密变疏,逐渐趋于平滑,图形的破碎化程度相对减弱,斑块的空间连续性增强。土壤水分在干旱条件下斑块的空间破碎化程度高于湿润条件下,时间稳定性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强,平均相对偏差及标准差变化范围较小,可以选择代表性测点代表0-10、〉10-20、〉20-30、〉30-50 cm土壤水分平均值的估计值。利用2013年数据建立的统计回归模型对2014年不同土层代表性测点土壤水分进行预测,预测精度较高(相对误差最大为15.42%),表明代表性测点可表征整个研究区土壤水分的均值。以期为该区域合理布设土壤水分监测点和墒情的准确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干旱 取样 压砂地 时空稳定性 相对偏差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模式下砂壤土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赵文举 马宏 +2 位作者 范严伟 豆品鑫 郁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1-336,共6页
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分的散失是造成盐分表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可改变地表结构,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过程。为了揭示不同覆盖模式的蓄水控盐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和水盐... 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分的散失是造成盐分表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可改变地表结构,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过程。为了揭示不同覆盖模式的蓄水控盐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和水盐迁移特征。试验设置无覆盖(CK)、覆砂(S)、覆砂+覆膜(SM)、覆秸秆+覆膜(JM)和覆秸秆+覆砂(JS)5种模式。结果表明:土壤表层进行的不同覆盖处理会降低土壤湿润锋推进速率和水分入渗速率,具有一定的阻渗作用;湿润锋推进距离与时间符合幂函数F=a·t^b,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符合Kostiakov入渗公式,湿润锋推进距离与累积入渗量符合线性关系I=K·Z_f+c。土壤表层进行的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土壤保水效果为SM>JS>S>JM>C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小的趋势逐渐减缓。土壤表层进行的不同覆盖处理也可减弱土壤盐分表聚,缩小盐分在土壤中迁移的范围;覆盖处理的土壤盐分主要在0—20cm范围内迁移,CK在0—35cm范围内。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抑制水分蒸发和减弱盐分表聚效果,认为砂石覆盖模式是较适合西北旱区的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湿润锋 累积入渗量 蒸发 水盐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灌溉渠系配水优化编组模型与算法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文举 马孝义 +1 位作者 刘哲 甘学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6,共6页
合理安排各级渠道的配水时间和流量,实现灌溉渠系大流量短历时输配水,减小整个渠系的渗水损失,是目前灌区管理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该文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的思想,以陕西省冯家山灌区为例,建立了一种解决多级渠系配水优化编组问题的... 合理安排各级渠道的配水时间和流量,实现灌溉渠系大流量短历时输配水,减小整个渠系的渗水损失,是目前灌区管理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该文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的思想,以陕西省冯家山灌区为例,建立了一种解决多级渠系配水优化编组问题的分解协调模型。针对模型中存在多约束条件和大搜索空间问题,设计了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模型求解方法,并比较分析了用该文方法与传统方法确定的配水编组方案性能,结果表明该文确定的算法能实现多约束条件下模型的稳定快速求解,确定的优化配水方案下级渠道配水过程搭配合理,上级渠道配水流量较为均匀且总输水损失小等优点,能解决多级渠系配水优化编组问题,可满足灌区管理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渠系 优化调度 分解协调思想 自适应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渠系优化配水模型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文举 马孝义 +1 位作者 刘哲 甘学涛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5137-5140,共4页
针对现有的建立在假定下级渠道配水流量相等基础上的渠道优化配水模型与绝大多数渠系实际配水要求不相符合等问题,研究了下级渠道流量不等时的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并通过实例对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和基本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方... 针对现有的建立在假定下级渠道配水流量相等基础上的渠道优化配水模型与绝大多数渠系实际配水要求不相符合等问题,研究了下级渠道流量不等时的渠系优化配水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并通过实例对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和基本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编制的配水方案相比,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确定的渠系优化配水方案斗渠配水时间搭配合理、支渠配水流量均匀,符合优化配水原则;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模型,能在进化过程中按个体优劣和群体分散程度自动调整遗传控制参数,可显著加快收敛速度和提高计算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水模型 遗传算法 自适应 灌溉渠系 优化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文举 马宏 +1 位作者 郁文 豆品鑫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9-544,共6页
为了揭示不同覆盖模式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通过模拟试验,对不同覆盖模式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设置无覆盖(CK)、覆砂(S)、覆砂+覆膜(SM)、覆秸秆+覆膜(JM)和覆秸秆+覆砂(JS)5种模式.结果表明:土壤表层不同覆盖处理... 为了揭示不同覆盖模式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通过模拟试验,对不同覆盖模式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设置无覆盖(CK)、覆砂(S)、覆砂+覆膜(SM)、覆秸秆+覆膜(JM)和覆秸秆+覆砂(JS)5种模式.结果表明:土壤表层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日蒸发量不同,在蒸发初期,土壤水分蒸发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K,JS,JM,S,SM,之后基本保持CK,JS,S,SM,JM的变化趋势.当有降雨发生时,土壤水分蒸发量从大到小由CK,JM,SM,JS,S变为CK,JS,S,SM,JM的趋势;土壤表层的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CK,JS,JM,S,SM处理的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分别为1823.6,712.2,473.3,450.6,375.1 g,与对照相比,CK,JS,JM,S,SM处理的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分别减少了60.9%,74.0%,75.3%,79.4%;在整个蒸发过程中,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与时间的关系符合W=atb,综合分析可知,覆砂(S)处理是最符合试验区域的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累积蒸发量 覆秸秆 覆砂 覆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压砂地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文举 马宏 +1 位作者 徐裕 郁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4,共6页
为揭示压砂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通过室内模拟降雨的方式,选取与野外大田相同配比的砂石覆盖和土壤,以裸地为对照(CK),研究了不均一介质覆盖条件下压砂地种植年限和降雨强度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砂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 为揭示压砂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通过室内模拟降雨的方式,选取与野外大田相同配比的砂石覆盖和土壤,以裸地为对照(CK),研究了不均一介质覆盖条件下压砂地种植年限和降雨强度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砂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与CK相似;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压砂地不同种植年限对累积入渗量有显著的影响,相同入渗时间内,压砂地累积入渗量均大于CK,而在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之间,累积入渗量为NGM最大,MGM次之,OGM最小;对同一压砂地,不同降雨强度对累积入渗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在相同入渗时间内,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累积入渗量逐渐增大,随着压砂地种植年限增加,降雨强度的大小对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的影响将逐渐减弱;在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压砂地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差异均不显著;Kostiakov入渗模型与Philip方程都可描述压砂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但Kostiakov入渗模型拟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砂地 土壤水分 降雨强度 入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压砂厚度和粒径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文举 徐裕 +1 位作者 郁文 马宏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69,共5页
为研究砂石厚度和粒径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用土柱模拟试验,裸土为参照组(CK),以砂石厚度(5、10、15cm)和粒径(粗砂、中砂、细砂)为影响因子,研究了不同压砂厚度和粒径对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压... 为研究砂石厚度和粒径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用土柱模拟试验,裸土为参照组(CK),以砂石厚度(5、10、15cm)和粒径(粗砂、中砂、细砂)为影响因子,研究了不同压砂厚度和粒径对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压砂可以抑制水分蒸发,抑制蒸发效果与压砂厚度和细砂的质量分数皆呈正相关关系.压砂可有效地抑制土壤盐分表聚,CK盐分上升发生在0~35cm土层,压砂土壤盐分上升主要发生在0~20cm土层,压砂可缩短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深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压砂对盐分的抑制作用减弱,抑制盐分表聚作用与压砂厚度和细砂的质量分数皆呈正相关关系,当压砂厚度超过10cm后,厚度的增加对抑制盐分表聚作用提高不明显.综合考虑压砂厚度和粒径对抑制水分蒸发和盐分表聚的作用及经济性,率定出10cm厚的细砂粒径级配对黄黏土保水抑盐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砂 粒径 厚度 水分 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无观测资料地区径流模拟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文举 孙伟 +2 位作者 李宗礼 王中根 桑燕芳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5,共6页
基于水文模型管理和调配石羊河流域无资料地区的水资源,首先要解决模型的参数问题.为了使模拟结果更贴近实际观测值,基于变异系数法量化流域水文相似度,选取参证流域,构建SWAT水文模型,移植其模型参数进行水文模拟.以西营河为参证流域,... 基于水文模型管理和调配石羊河流域无资料地区的水资源,首先要解决模型的参数问题.为了使模拟结果更贴近实际观测值,基于变异系数法量化流域水文相似度,选取参证流域,构建SWAT水文模型,移植其模型参数进行水文模拟.以西营河为参证流域,将金塔河作为验证流域,移植参数进行径流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相关系数及效率系数分别为9.3%、0.80、0.78,其拟合精度满足模拟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无观测资料东大河流域的SWAT模型,移植西营河流域的模型参数进行径流模拟.结果表明,东大河多年平均径流量模拟值为3.345×108 m3,与实际观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38%,可满足径流模拟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西北内陆河流域无观测资料地区水文模拟精度,较好地解决了径流模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模拟 参数移植 流域水文相似 SW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返盐及水盐运移规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文举 马宏 +1 位作者 豆品鑫 郁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0-214,共5页
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分的散失是造成盐分表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处理可改变地表结构,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过程,本研究旨在通过野外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返盐及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土壤... 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分的散失是造成盐分表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处理可改变地表结构,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过程,本研究旨在通过野外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返盐及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表层进行不同覆盖处理均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土壤保水效果为:覆砂+覆膜〉覆秸秆+覆砂〉覆砂〉覆秸秆+覆膜〉无覆盖(C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小的趋势逐渐减缓。不同覆盖处理也可有效抑制土壤盐分表聚,缩小盐分在土壤中迁移的范围;覆盖处理的土壤盐分向上迁移主要发生在0~20 cm范围内,无覆盖处理在0~35 cm范围内,覆盖后可较好地抑制土壤返盐。综合考虑认为砂石覆盖模式是较适合该试验区的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模式 土壤返盐 水盐运移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节水实现的经济学解析与激励机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赵文举 马孝义 +1 位作者 张建兴 康银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50,53,共4页
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是保障农业节水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产权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灌区和农户的经济动机激励失衡,故解决农业水资源短... 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是保障农业节水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产权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灌区和农户的经济动机激励失衡,故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思路就在于激励灌区和农户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模型分析了帕累托最优的激励方案,指出需明晰水权、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建立灌区和农户相应的激励机制,变外在约束为内在激励,激励双方进行效益节水和优化配置,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节水 水价 水权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容重对压砂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文举 郁文 +2 位作者 范严伟 唐学芬 马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1期169-173,200,共6页
[目的]研究土壤容重对压砂地点源入渗的影响规律,为西北旱区发展砂地滴灌技术提供实际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土槽试验,以裸地(无植被和压砂)为对照组(CK),研究了土壤容重(1.23,1.38,1.53g/cm3)对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新压砂地、... [目的]研究土壤容重对压砂地点源入渗的影响规律,为西北旱区发展砂地滴灌技术提供实际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土槽试验,以裸地(无植被和压砂)为对照组(CK),研究了土壤容重(1.23,1.38,1.53g/cm3)对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新压砂地、中压砂地、老压砂地)砂石层和土壤层两相介质点源入渗规律的影响。[结果]压砂土壤点源垂直累积入渗与其容重和种植年限皆呈负相关关系,压砂土壤在入渗初期,容重对其入渗深度无明显影响,当入渗到达土壤后,入渗深度明显受到容重的影响,容重越大,入渗深度越小;CK水平入渗距离随容重增加而增加,压砂土壤水平入渗随容重增加的变化无明显规律。用λ表征湿润体纵横比,CK和压砂土壤的λ总体随土壤容重增加而减小,压砂土壤容重相同时,λ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减小。CK入渗前期λ随入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后期趋于平缓;压砂土壤λ入渗初期随时间增加显著增大,当入渗到达土壤时λ减小,中后期随入渗时间增加λ缓慢增长直至变化不明显。[结论]压砂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有促进作用,压砂土壤点源垂直累积入渗与其容重和种植年限皆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源入渗 容重 种植年限 双重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土壤盐分反演模型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文举 马芳芳 +1 位作者 马宏 周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93-101,共9页
为探究不同作物覆盖下不同深度的土壤盐分快速反演模型,该研究采集苜蓿、玉米覆盖下0~15、>15~30、>30~50 cm层深度的土壤盐分含量,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各地块采样点的光谱反射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红边波段计算光谱指数... 为探究不同作物覆盖下不同深度的土壤盐分快速反演模型,该研究采集苜蓿、玉米覆盖下0~15、>15~30、>30~50 cm层深度的土壤盐分含量,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各地块采样点的光谱反射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红边波段计算光谱指数作为特征变量,采用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以筛选光谱指数及未经过筛选的全指数组作为模型输入组,共构建出36个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等机器学习模型,确定不同作物覆盖下的最佳土壤盐分反演模型。结果表明:SVM-RFE算法筛选光谱指数构建模型精度优于未进行筛选构建的模型。对于苜蓿和玉米覆盖土壤,整体上,RF反演效果优于ELM模型和BPNN模型,反演结果能体现真实土壤盐分含量,在0~15和>30~50 cm土层上,RF模型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模型,苜蓿样地验证集决定系数R_(p)^(2)分别为0.71、0.58,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026、0.033,玉米样地R_(p)^(2)分别为0.67、0.64,RMSEp分别为0.111、0.094,在>15~30 cm土层上ELM反演效果较好,苜蓿样地R_(p)^(2)为0.58,RMSEp为0.039,玉米样地R_(p)^(2)为0.68,RMSEp为0.059。0~15 cm是作物覆盖下的土壤含盐量最佳反演深度,验证集平均决定系数R^(2)为0.65,均方根误差RMSE为0.084。研究结果可为土壤盐分的快速反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土壤 盐分 多光谱 SVM-RFE 反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砂地土壤盐分演替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文举 唐学芬 +1 位作者 范严伟 郁文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31,共7页
针对西北旱区特有的压砂地,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土壤盐分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裸地及新、中、老压砂地土壤盐分平均相对偏差介于-15.43%~28.14%之间,标准差介于4.44%~31.02%之间,变化范围较小,Spearman秩相关系数较大且显著相关,通... 针对西北旱区特有的压砂地,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土壤盐分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裸地及新、中、老压砂地土壤盐分平均相对偏差介于-15.43%~28.14%之间,标准差介于4.44%~31.02%之间,变化范围较小,Spearman秩相关系数较大且显著相关,通过时间稳定性可初步确定研究区土壤盐分均值的代表性测点。盐分均值与代表测点值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762~0.952,标准误差及平均偏差均较小,代表测点的土壤盐分与区域平均值相关性较高,差异性较小。对新砂地表层土壤盐分进行时空模拟,各时段土壤盐分累计分布曲线变化规律相似,模拟值与实测值略有差异,其空间分布基本趋势与实测数据相符。各时段土壤盐分均属于中等弱变异性,盐渍化程度表现为裸地>老砂地>新砂地>中砂地,压砂地土壤盐分时刻都在发生着演替,中砂地土壤盐渍化程度最小,但伴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覆盖砂石土砂比的增加,老砂地土壤盐渍化呈加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砂地 土壤盐分 时间稳定性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文举 肖秋生 +3 位作者 叶中慧 迟洋 韩秀丽 姚玲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3-124,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二0八医院5年来218例妇科(含5例外科情况)腹腔镜检查和手术病例,其中手术病例包括输卵管切除、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卵巢囊肿剥除术、附件切除术、卵巢破裂...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二0八医院5年来218例妇科(含5例外科情况)腹腔镜检查和手术病例,其中手术病例包括输卵管切除、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卵巢囊肿剥除术、附件切除术、卵巢破裂修补术、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子宫次全切除术、盆腔粘连松解加输卵管通液术、绝育术和腹水原因的检查病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镜下手术成功218例。其中包括中转开腹1例(0.45%);每例术中出血20—300ml,平均30ml;术后平均住院3天;并发症3例(1.37%),包括穿刺孔出血1例,穿刺孔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结论:腹腔镜技术具备检查直观兼具治疗的作用,其手术出血少、创伤小、切口小及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用于多种妇科疾病的诊治及不同科室疾病的联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妇科疾病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