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磷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4
1
作者 赵庆雷 王凯荣 谢小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5-362,共8页
【目的】为揭示土壤磷素肥力的变化机制,对16年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后红壤稻田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将4种施肥处理土样置于恒温摇床中连续振荡培养,定期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磷的各种吸附参数... 【目的】为揭示土壤磷素肥力的变化机制,对16年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后红壤稻田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将4种施肥处理土样置于恒温摇床中连续振荡培养,定期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磷的各种吸附参数、累积解吸量和解吸率。【结果】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其中对0~20cm土壤的影响尤为突出。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显著降低了0~20cm土壤磷吸附亲和力常数(k)、最大吸附量(Q)和吸附缓冲容量(MBC),同时也明显提高了该层土壤磷的累积解吸量和累积解吸率;与不施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相比,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在降低0~20cm土层土壤磷吸附参数和提高该层土壤磷累积解吸量与累积解吸率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长期NPK化肥配施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不大。【结论】化肥与有机肥长期配施能显著降低红壤稻田耕层土壤对磷的吸附性,促进土壤磷的解吸,有效提高土壤磷素肥力水平。有机物循环利用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并不会增加磷素对水环境的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有机物循环 红壤性水稻土 磷吸附和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土壤磷素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赵庆雷 王凯荣 +4 位作者 马加清 杨连群 谢小立 张士永 袁守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39-1545,共7页
基于1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了无肥对照(CK)、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C)、NPK化肥配施(NPK)、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NPK+C)、减量施肥(F+1/2C) 5个处理,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P素肥力指标和水稻植株P含量,研... 基于1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了无肥对照(CK)、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C)、NPK化肥配施(NPK)、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NPK+C)、减量施肥(F+1/2C) 5个处理,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P素肥力指标和水稻植株P含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P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对土壤P素的吸收利用,对20~40 cm土壤P素肥力影响不大。NPK化肥配施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108.8%和31.9%,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显著。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NPK化肥配施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84.3%和19.4%,土壤P素活化系数达到2.96,差异显著,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稻谷除外)差异显著。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P素肥力指标、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均不显著。减量施肥处理与NPK化肥配施相比,土壤肥力性状无明显差异,植株中P含量略有下降,稻谷中P含量差异不显著。施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明显改善了土壤P素肥力性状,提高了土壤P素活化度,促进了水稻对P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磷 水稻 磷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铁高效除砷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庆雷 薛生晖 +2 位作者 余侃萍 曾娟 曾浩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115,共4页
遴选多种生物质作为原材料,经过水洗、干燥、热解得到相应载铁生物质炭材料,并使用其吸附环境中砷污染物。吸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茶叶渣载铁生物质炭的As吸附效果有明显优势。分别考察了氯化铁用量、质量浓度、老化温度、老化时间和热... 遴选多种生物质作为原材料,经过水洗、干燥、热解得到相应载铁生物质炭材料,并使用其吸附环境中砷污染物。吸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茶叶渣载铁生物质炭的As吸附效果有明显优势。分别考察了氯化铁用量、质量浓度、老化温度、老化时间和热解温度等对茶叶渣载铁生物质炭A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铁生物质炭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氯化铁用量5.33 g/g茶叶渣、质量浓度50%,老化温度70℃、老化时间5 h,热解温度600℃,此条件下制得的茶叶渣载铁生物质炭对砷最优吸附量可达10.70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以表面化学反应控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吸附 茶叶渣 载铁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褐铁矿磁化焙烧-磁选工艺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庆雷 胡慧英 +1 位作者 张志雄 张胜广 《湖南有色金属》 CAS 2013年第1期23-26,共4页
通过对某复杂褐铁矿进行磁化焙烧-磁选工艺条件的研究,在最佳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50 min,还原剂用量7%的磁化焙烧条件下,采用探索实验流程获得了铁精矿品位56.59%,铁回收率为74.60%的良好指标,对开发同类型矿石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褐铁矿 磁化焙烧 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夏海勇 王凯荣 +1 位作者 赵庆雷 张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6-393,共8页
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为调节土壤碳循环、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年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0-400g-kg-1秸秆时,两种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率、腐殖化系数、C/N及土壤活性有机碳... 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为调节土壤碳循环、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年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0-400g-kg-1秸秆时,两种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率、腐殖化系数、C/N及土壤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和碳库活度(活性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的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秸秆用量的增加,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率增加,腐殖化系数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库活度均增加,与秸秆添加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问具有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性关系,腐殖化系数同土壤碳库活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砂姜黑土相比,秸秆在黄潮土中更易分解,但黏粒含量较高的砂姜黑土更有利于土壤碳的储存。试验1年后.黄潮土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和碳库活度分别比砂姜黑土平均高7.6个百分点和12.3个百分点,砂姜黑土的腐殖化系数和C/N分别比黄潮土平均高3.2个百分点和2.3。综上,秸秆添加越多,碳库活度便越高,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降低腐殖化系数;黏粒含量越高,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腐殖化系数便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秸秆 土壤有机质 秸秆分解速率 腐殖化系数 土壤有机碳库 碳库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山东省水稻生产变化分析
6
作者 信彩云 马惠 +2 位作者 董红云 刘奇华 赵庆雷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2期49-56,共8页
根据2000—2021年的山东省水稻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山东省滨湖稻区、库灌稻区、沿黄稻区3大稻区近年来水稻生产的变化特征。数据表明,山东省水稻种植面积、稻谷总产量与全国相比,比重较小。山东水稻具有... 根据2000—2021年的山东省水稻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山东省滨湖稻区、库灌稻区、沿黄稻区3大稻区近年来水稻生产的变化特征。数据表明,山东省水稻种植面积、稻谷总产量与全国相比,比重较小。山东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优势,近20多年一直高于全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平均水平,最高时是全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1.38倍。对3大稻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山东水稻生产在保持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稻米品质提升方面潜力巨大。可通过科学种植、改善水利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增强稻谷加工能力,延长稻米产业链,以推动山东水稻生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山东省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锰结核采矿输送过程对海水水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曾娟 赵庆雷 +3 位作者 余侃萍 肖国光 陈川 付向辉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80,84,共4页
模拟深海采矿输送环境,研究了深海锰结核在采矿输送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情况,考察其对海水水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锰结核矿浆体积浓度15%(液固质量比1.65∶1)、溶出时间30 min、溶出温度25℃、搅拌速度200 r/min、溶出压力10 MPa最... 模拟深海采矿输送环境,研究了深海锰结核在采矿输送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情况,考察其对海水水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锰结核矿浆体积浓度15%(液固质量比1.65∶1)、溶出时间30 min、溶出温度25℃、搅拌速度200 r/min、溶出压力10 MPa最优溶出条件下,海水中重金属Pb、Zn、Ni和Mn的浓度最高,但均未超过《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Ⅳ类水水质标准,因此,此类以氧化矿为主的锰结核采矿输送过程不会造成海水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深海采矿 海洋环境 锰结核 重金属 溶出 海水水质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钼矿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慧英 赵庆雷 +1 位作者 张志华 张志雄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CAS 2013年第3期42-46,51,共6页
随着高品位镍、钼资源的开发日益匮乏,高效低成本开发利用镍钼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镍钼矿的资源状况及特点,介绍了不同的处理工艺,归纳起来大致有选矿工艺、火法冶金工艺和湿法冶金工艺等,对当前的各种工艺进行综述及展望,认为全湿... 随着高品位镍、钼资源的开发日益匮乏,高效低成本开发利用镍钼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镍钼矿的资源状况及特点,介绍了不同的处理工艺,归纳起来大致有选矿工艺、火法冶金工艺和湿法冶金工艺等,对当前的各种工艺进行综述及展望,认为全湿法流程较有优势,以及提出现有镍钼矿处理工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镍钼矿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钼矿 选矿工艺 火法冶金 湿法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赵庆雷 吴修 +7 位作者 袁守江 王凯荣 高洁 陈峰 张士永 孙公臣 谢小立 马加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为了探讨土壤对磷素的固定与释放过程,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稻田0~20 cm和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动态.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趋于稳定,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呈培养前期快速增... 为了探讨土壤对磷素的固定与释放过程,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稻田0~20 cm和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动态.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趋于稳定,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呈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缓慢增大的态势.长期有机物循环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壤磷吸附量,与单施化肥相比,其对土壤磷的吸附量降低幅度达20.1%;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效果次之,单施化肥无明显效果.各施肥模式对20~40 cm土壤磷的吸附特性影响较小.土壤对磷的解吸量主要集中在前几次浸提,且随浸提次数的增多而减小.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促进了0~20 cm土壤磷素的解吸,有机物循环利用配施化肥效果更佳,其对土壤磷的累积解吸率较单施化肥提高幅度达72.2%;单施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对磷的解吸.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20~40 cm土壤磷的解吸特性影响不大.0~20 cm土壤对磷的解吸量和累积解吸率均低于20~40 cm土壤.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促进了土壤中磷素的活化,改善了磷素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红壤性水稻土 磷吸附和解吸 动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肥减量施用对直播稻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奇华 马惠 +3 位作者 赵庆雷 隗茂增 谢先芝 周学标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2-108,共7页
本试验以常规粳稻圣稻19为材料,设置对照F0(N 350 kg/hm^(2),P_(2)O_(5)135 kg/hm^(2))、氮磷肥减施20%处理F1(N 280 kg/hm^(2),P_(2)O_(5)108 kg/hm^(2))、氮磷肥减施40%处理F2(N 210 kg/hm^(2),P_(2)O_(5)81 kg/hm^(2))、氮磷肥减施60... 本试验以常规粳稻圣稻19为材料,设置对照F0(N 350 kg/hm^(2),P_(2)O_(5)135 kg/hm^(2))、氮磷肥减施20%处理F1(N 280 kg/hm^(2),P_(2)O_(5)108 kg/hm^(2))、氮磷肥减施40%处理F2(N 210 kg/hm^(2),P_(2)O_(5)81 kg/hm^(2))、氮磷肥减施60%处理F3(N 140 kg/hm^(2),P_(2)O_(5)54 kg/hm^(2)),研究氮磷肥减量施用对直播稻强势粒与弱势粒灌浆特点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Richards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各处理直播稻强势、弱势粒的灌浆过程。各施肥处理直播稻强势粒与弱势粒的灌浆为异步灌浆。与常规施肥(F0)相比,减施氮磷肥提高籽粒终极生长量及籽粒灌浆过程的平均粒重;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施20%氮磷肥增加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及达最大灌浆速率的粒重,分别比对照提高1.88%、1.17%、4.66%,活跃灌浆期也比对照有所延长。减施20%氮磷肥处理的弱势粒达最大灌浆速率的粒重比对照提高19.05%,且弱势粒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及活跃灌浆期均比对照明显延长。减施氮磷肥20%、40%、60%均显著降低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减施20%氮磷肥对直播稻产量无显著影响,减施40%与60%氮磷肥显著降低直播稻产量。综之,各施肥处理对弱势粒籽粒灌浆的影响大于强势粒。与常规施肥(F0)相比,减施20%氮磷肥显著提高直播稻千粒重,虽然穗实粒数有所降低,但产量无显著变化,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肥 减量施用 直播稻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肥料减施对小麦秸秆腐解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信彩云 王瑜 +1 位作者 赵庆雷 马惠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3期8-13,共6页
以稻田肥料等量减施为背景,研究小麦秸秆在腐解过程中秸秆残余率、氮、磷、钾以及纤维素类碳水化合物的累积释放率和平均释放速率。全氮采用H2SO4-H2O2消煮-蒸馏法,全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全钾采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纤维素、半纤维素、... 以稻田肥料等量减施为背景,研究小麦秸秆在腐解过程中秸秆残余率、氮、磷、钾以及纤维素类碳水化合物的累积释放率和平均释放速率。全氮采用H2SO4-H2O2消煮-蒸馏法,全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全钾采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采用分光度计比色法进行测定。计算秸秆的残余率、物质累积释放率、物质平均释放率,并采用修正后的Olson指数衰减模型对秸秆的腐解动态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施肥会促进小麦秸秆在稻田中的腐解、秸秆残余率的降低,采用修正后的Olson指数衰减模型对秸秆腐解进程的模拟显示,CK和F_(50)处理下秸秆腐解50%的理论预测时间比CK_(0)处理分别缩短22天和12天,CK和F_(50)处理下秸秆腐解95%的理论预测时间比CK_(0)处理分别缩短95天和59天,施用肥料可促进秸秆中氮、磷、钾及纤维素类碳水化合物的累积释放率和平均释放速率,其中,肥料减施对钾素累积释放率影响最小,秸秆中氮磷钾养分前期的平均释放速率相对较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秸秆释放周期较长。稻麦轮作系统中,施用肥料可促进小麦秸秆的氮、磷、钾及纤维素类碳水化合物的累积释放率和平均释放速率。研究结果可为小麦秸秆肥料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解规律 秸秆 肥料 稻田 释放速率 残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调控措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及稻谷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庆雷 马惠 +2 位作者 刘奇华 信彩云 孙召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5-182,共8页
为了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肥调控措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稻谷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后氮肥运筹和不同水层管理措施下水稻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及稻谷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相同的水层管理条件下... 为了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肥调控措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稻谷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后氮肥运筹和不同水层管理措施下水稻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及稻谷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相同的水层管理条件下水稻吸氮量随基施氮肥量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以基施氮肥量为40%时水稻吸氮量最高;氮肥施用比例对水稻磷、钾吸收无显著影响。相同的氮肥施用比例下,插秧后适时晾田显著提高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以泡田后15 d晾田的效果最好。相同的水层管理措施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随基施氮肥量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基施氮肥量为40%时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相同的氮肥施用比例下,泡田后15 d晾田显著提高了水稻干物质的积累量。相同的水层管理措施下,水稻有效穗数随基施氮肥量的提高而增大,穗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稻谷产量随基施氮肥量的增大而提高,至基施氮肥量为40%时最高,随后减小;相同的氮肥施用比例下,泡田后15 d晾田使稻谷产量各构成指标更加协调合理: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稻谷产量,同时降低了水稻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因此,黄淮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后最佳的氮肥施用方法为氮肥分基肥、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4次施用,施肥量为施N 276 kg·hm^(-2),施用比例为4.0∶1.8∶2.1∶2.1;最佳的水层管理措施为泡田后15 d晾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晾田 干物质积累 稻谷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水稻穴盘育秧苗素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辛淑荣 于秀英 +6 位作者 赵自超 边文范 单洪涛 杨正涛 周广财 郭希娟 赵庆雷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40-42,共3页
本试验基于穴盘育秧技术,开展了播期和穴播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和穴播量对穴盘育秧水稻秧苗素质具有较明显的影响。秧苗地上部百株鲜重、干重、株高、叶龄、茎基宽等均随穴播量的增加而减小,部分指标在穴播5粒和... 本试验基于穴盘育秧技术,开展了播期和穴播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和穴播量对穴盘育秧水稻秧苗素质具有较明显的影响。秧苗地上部百株鲜重、干重、株高、叶龄、茎基宽等均随穴播量的增加而减小,部分指标在穴播5粒和6粒条件下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百株秧苗根重及根条数随穴播量的增加而减小,穴播5粒和6粒处理的秧苗根重及根条数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综合考量水稻生长期和播种密度,穴盘旱育秧条件下,适宜播期为5月20日,适宜播量为5粒/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播期 播量 穴盘育秧 秧苗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穴盘旱育秧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辛淑荣 边文范 +7 位作者 赵庆雷 姚利 郭兵 吴希波 单洪涛 朱宝岗 孙云建 杨正涛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41-43,共3页
基于穴盘旱育秧技术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穴播量对穴盘旱育秧水稻分蘖动态、生育进程、每公顷穗数、穗实粒数及稻谷产量都有较明显的影响,以播期5月20日播量5粒/穴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285.5kg/hm^2。
关键词 水稻 穴盘旱育秧 播期 播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对黄河三角洲新垦土壤肥力及稻谷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庆雷 刘奇华 +6 位作者 信彩云 边文范 李景岭 王瑜 陈峰 马加清 郑东峰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110-114,共5页
黄河三角洲荒地资源丰富,对这些荒地的开垦、改良和培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贯彻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必然要求。为了探明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在黄河三角洲新开垦荒地地力培育和稻谷增产中的作用,于2017... 黄河三角洲荒地资源丰富,对这些荒地的开垦、改良和培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贯彻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必然要求。为了探明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在黄河三角洲新开垦荒地地力培育和稻谷增产中的作用,于2017年在该区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稻谷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 CK:不施肥;CG:常规施肥;CGY1:常规施肥+有机肥2 250 kg/hm^2;CGY2:常规施肥+有机肥4 500 kg/hm^2;CGS1:常规施肥+生物肥2 250 kg/hm^2;CGS2:常规施肥+生物肥4 500 kg/hm^2。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后土壤碱解氮含量较试验前显著提高,除CGS处理外较其它处理常规施肥显著降低,且处理CGY2降幅达34.06%。处理CGS2土壤Olsen-P含量较试验前显著提升,其余处理均有所下降;与CG相比,处理CGY2和CGS2土壤Olsen-P含量分别显著提升4.52%和25.38%。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试验前均显著减少,与CG处理相比,处理CGY2和CGS2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降低了土壤全盐含量,土壤速效钾显著降低。与CG相比,处理CGY1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处理CGY2、CGS1和CGS2通过提高二次枝梗数和有效穗数,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提高幅度最高达40.27%。施肥特别是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使稻谷籽粒长、宽及周长变短,投影面积变小,千粒重降低。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显著提升了稻谷产量,但对新开垦荒地肥力提升效果有限,必须与秸秆还田等其他培肥途径相结合才有望达到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生物肥 黄河三角洲 土壤肥力 稻谷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稻机械旱栽秧技术的适宜秧龄及秧苗形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辛淑荣 于秀英 +7 位作者 边文范 赵理 杨正涛 陈峰 赵自超 郑东峰 赵庆雷 黎仲冰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36-39,共4页
本试验基于水稻机械旱栽秧技术这种新的节水轻简栽培方法,开展了移栽过程中秧龄、秧苗形态对秧苗萎蔫及覆水后返青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去土秧苗相比,带土团秧苗移栽后0.5 h墩萎蔫率仅为60%,墩萎蔫度为0.6,秧苗耐萎蔫效果明显;... 本试验基于水稻机械旱栽秧技术这种新的节水轻简栽培方法,开展了移栽过程中秧龄、秧苗形态对秧苗萎蔫及覆水后返青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去土秧苗相比,带土团秧苗移栽后0.5 h墩萎蔫率仅为60%,墩萎蔫度为0.6,秧苗耐萎蔫效果明显;带土团秧苗覆水后24 h墩返青率即达到57.1%,且墩新根数达到1.5条,秧苗返青及新根快发优势明显;秧龄为20 d的秧苗移栽后2 h墩萎蔫率仅为55.6%,覆水后14 h的墩返青率已达83.3%,相比其它秧龄秧苗具有较强的耐萎蔫性和快速返青性能。因此,带土团秧苗为水稻机械旱移栽过程中较理想的秧苗形态,20 d秧龄为水稻机械旱栽秧的最佳秧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械旱移栽 秧龄 秧苗形态 萎蔫 返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麦茬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瑜 赵庆雷 +3 位作者 信彩云 陈博聪 刘奇华 陈靖雨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期6-8,共3页
为研究氮肥减施对麦茬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设置N0(不施氮)、N1(180kg·hm^(-2))、N2(210kg·hm^(-2))和N3(300kkg·hm^(-2))4个氮肥处理用量。结果表明,在施氮处理(N1~N3)中麦茬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贡献率、氮偏... 为研究氮肥减施对麦茬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设置N0(不施氮)、N1(180kg·hm^(-2))、N2(210kg·hm^(-2))和N3(300kkg·hm^(-2))4个氮肥处理用量。结果表明,在施氮处理(N1~N3)中麦茬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贡献率、氮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氮肥用量达300kg·hm^(-2)(N3)时,氮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施氮处理,产量比N2(210kg·hm^(-2))降低,说明过量施用氮肥不仅无益于产量的提高,而且会使氮肥利用下降、生态污染风险增加。平衡麦茬机插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施氮量为210kg·hm^(-2)在稳产增产基础上可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环境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麦茬机插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花期高温条件下施肥量对水稻高位分蘖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庆雷 吴修 +4 位作者 王瑜 李曰鹏 陈博聪 王佳 马加清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61-66,共6页
近年来,高温热害已成为影响黄淮区水稻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扬花期高温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和种植位置对水稻高位分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设常规施肥(N1)、常规施肥减量15%(N2)、常规施肥减量30%(N3)、... 近年来,高温热害已成为影响黄淮区水稻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扬花期高温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和种植位置对水稻高位分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设常规施肥(N1)、常规施肥减量15%(N2)、常规施肥减量30%(N3)、常规施肥减量50%(N4)、不施肥(N0)5个处理;种植位置包括小区内部与小区外部两部分,小区内部是指从外部数第四行、第五株以内的稻株,小区外部是指不受其它稻株遮挡的暴露在外的边行稻株。结果表明,扬花期高温和施肥量对水稻高位分蘖影响显著,同一施肥处理,小区外部水稻高位分蘖数量和高位分蘖率均显著高于小区内部,处理N3小区外部水稻高位分蘖数量较小区内部增大了21.2倍,高位分蘖率前者较后者增大了7.0倍;不同施肥处理小区内部和外部水稻高位分蘖数量和高位分蘖率均随施肥量的减少而增大:无肥处理N0小区内部与外部高位分蘖率分别为26.10%和40.74%,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扬花期高温主要影响了水稻产量性状中的穗秕粒数和结实率,同一施肥处理,小区外部水稻穗秕粒数明显高于小区内部,处理N2提高幅度达2.44倍,结实率明显低于小区内部,处理N0降低幅度达53.0%;在扬花期高温的影响下,水稻结实率随施肥量的减少而降低,无肥处理N0小区内部与外部水稻结实率分别较处理N1降低了17.6%和43.3%。扬花期高温促进了水稻高位分蘖的形成,降低了水稻结实率,且施肥量越小,高位分蘖率越高,结实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花期高温 施肥 水稻 高位分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水田栽培史及旱田钵苗机械化移栽新发展研究概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边文范 田慎重 +6 位作者 郑东峰 张昌爱 赵庆雷 张玉凤 荐世春 郭慧东 辛淑荣 《南方农业》 2018年第26期11-12,14,共3页
概述了水稻人工插秧、人工抛秧、机械抛秧、机械毯状苗插秧和机械钵体苗插秧等水田栽培发展史,提出了水稻旱田钵苗机械化移栽新的栽培方式,论证了水稻旱田钵苗机械化移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公布了水稻旱田钵苗机械化移栽初步研究结果,为... 概述了水稻人工插秧、人工抛秧、机械抛秧、机械毯状苗插秧和机械钵体苗插秧等水田栽培发展史,提出了水稻旱田钵苗机械化移栽新的栽培方式,论证了水稻旱田钵苗机械化移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公布了水稻旱田钵苗机械化移栽初步研究结果,为水稻产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新的栽培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 水田 旱田 机械化移栽 钵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水稻机械化旱田栽秧的钵盘育苗技术研究
20
作者 边文范 田慎重 +7 位作者 郑东峰 张昌爱 张玉凤 赵庆雷 荐世春 郭惠东 董亮 辛淑荣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146-149,共4页
为了水稻机械化旱田栽秧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以津稻179为试材,研究水稻硬质和软质不同钵盘育秧对秧苗生长动态、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及起秧时钵体块含水量和硬度对机械化旱田栽秧成败的影响。结果表明:448穴的硬质钵盘育成的秧苗素质... 为了水稻机械化旱田栽秧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以津稻179为试材,研究水稻硬质和软质不同钵盘育秧对秧苗生长动态、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及起秧时钵体块含水量和硬度对机械化旱田栽秧成败的影响。结果表明:448穴的硬质钵盘育成的秧苗素质较好;起秧时钵体块含水量5%~10%、硬度2000~2500g内适合水稻机械化旱田栽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钵盘育秧 旱栽 钵体块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