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怡 王志慧 +2 位作者 卢小平 肖培青 赵广举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6-274,284,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现有长时间序列遥感产品、地形和土壤属性等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计算了...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以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现有长时间序列遥感产品、地形和土壤属性等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计算了2000-2022年黄土高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分析了NEP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黄土高原2000-2022年NEP平均值为33.44 gC/m^(2),2022年黄土高原NEP现状水平为39.9 gC/m^(2),年碳汇总量达到25.40 Tg C。NEP年际变化特征表现为显著上升且逐渐趋于稳定,总体增长速率为0.70 gC/(m^(2)·a),每年增加0.45 Tg C,其中山西省和陕西省贡献最大。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碳汇能力(NEP)和增汇能力(NEP趋势)虽最高,但由于草地面积较大,因此草地碳汇总量和增汇贡献均高于森林。与草地、农田和裸地相比,草地-森灌、农田-林草,裸地-林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能提升原地表覆盖碳汇能力的83.2%,14.0%和81.1%,且提升增汇能力5.6%,15.8%,127.7%。单一影响因子中,NDVI作为植被生物量指标,是驱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NEP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然而NDVI与降雨、NDVI与土壤容重的交互作用对NEP空间分异以及NEP趋势变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结论]结合气候特性和土壤条件的全面考量,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增加植物覆盖度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可有效提升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下黄土高塬沟壑区的产流机制与模式
2
作者 穆兴民 马雪燕 +3 位作者 王双银 高鹏 孙文义 赵广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49,66,共9页
明确流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是构建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对流域综合治理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揭示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的影响,把黄土高塬沟壑区以草地自然恢复为主的董庄沟小流域和... 明确流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是构建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对流域综合治理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揭示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产流机制及产流模式的影响,把黄土高塬沟壑区以草地自然恢复为主的董庄沟小流域和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杨家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分析了两条对比小流域在不同降雨类型下的场次洪水过程线及其退水曲线,研究了植被恢复下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流模式变化。结果表明:1)随植被覆盖度及其生态水文功能的提升,小流域的产流能力显著减弱,洪水历时延长,地表径流量占比减小,洪峰趋于坦化,尤其以人工造林恢复为主的小流域产流过程变化更为显著;2)随着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的恢复,洪水径流组分不再是单一的地表超渗径流,而是逐渐转向由超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构成,甚至由地表饱和径流和壤中流构成,即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产流模式有从传统的典型超渗产流逐渐向“浅层蓄满”产流转变;3)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流模式的转变,能将广义的降水资源转化为土壤水和壤中流,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有助于增加植被生态用水,促进半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产流机制 水土保持 生态水文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棕壤典型草地不同根系结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特征
3
作者 杨程高歌 雷少华 +5 位作者 耿韧 周岩 金秋 赵广举 卢慧中 孙国昌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探究黄棕壤草地不同根系结构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借助配对T检验分析须根系(狗尾草)、直根系(青蒿)和裸地对照3类样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差异,... [目的]探究黄棕壤草地不同根系结构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借助配对T检验分析须根系(狗尾草)、直根系(青蒿)和裸地对照3类样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差异,借助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的因素,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拟合方程。[结果]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均与裸地样地差异性显著(p<0.05),但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根系密度影响显著(p<0.05),此外,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紧实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可以用根系密度和土壤紧实度很好地拟合(R^(2)=0.730,NSE=0.730)。[结论]两种草地的根系结构均可以提升黄棕壤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不同根系结构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季节变化 植物根系 根系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兰泽凡 耿韧 +3 位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田小靖 张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4,共10页
[目的]探究窟野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量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以期为窟野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窟野河流域新庙、王道恒塔、神木和温家川水文站1960—2020年... [目的]探究窟野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量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以期为窟野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窟野河流域新庙、王道恒塔、神木和温家川水文站1960—2020年径流、输沙及降雨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法分析了流域径流输沙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变化的贡献。[结果]窟野河流域1960—2020年径流输沙均呈现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新庙、王道恒塔、神木和温家川4站径流量减少速率分别为0.024亿m^(3)/a,0.034亿m^(3)/a,0.081亿m^(3)/a,0.106亿m^(3)/a,输沙量减少速率分别为43.8万t/a,69.3万t/a,160.3万t/a,272.1万t/a,且各水文站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在1979年、1996年发生突变,由此可将径流输沙序列划分为基准期(1960—1979年,P 1期)和变化期(1980—1996年,P 2期;1997—2020年,P 3期)。研究时段内不同子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均呈减小趋势,但在空间上存在差异。[结论]流域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水利水保措施与煤矿开采等)是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的主导因素,相较基准期,各水文站径流输沙量在P 2期、P 3期均减少,且P 3期减少幅度更剧烈,不同水文站在P 2和P 3期内,人类活动对径流输沙减少的贡献高于降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窟野河流域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侵蚀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兰泽凡 田小靖 +4 位作者 牛祎凡 赵广举 普琼 拉巴仓决 左巴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9,共10页
[目的]研究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气候和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期为高寒区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系统保护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了1980—2... [目的]研究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气候和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期为高寒区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系统保护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了1980—2017年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80—2017年,雅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整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波动下降,2000—2017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则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流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变化较为显著,下游地区侵蚀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与降雨侵蚀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而与NDVI关系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侵蚀最强烈的是未利用地,其次是稀疏草地,由于其面积占比最高,对流域总侵蚀量的贡献比超过54%。[结论]降雨是影响雅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未来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域应为流域东部下游降雨量较大的地区,重点防范极端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雅鲁藏布江流域 RUSLE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Raster的流域非点源氮磷负荷估算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广举 田鹏 +3 位作者 穆兴民 高俊峰 李恒鹏 张增信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6,共7页
以太湖流域上游的西笤溪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动态环境模拟语言PCRaster构建月水文和氮磷营养物质输出模型,分析流域内氮磷输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输出系数法为基础,将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非点源负荷模型相结合,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基于栅格... 以太湖流域上游的西笤溪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动态环境模拟语言PCRaster构建月水文和氮磷营养物质输出模型,分析流域内氮磷输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输出系数法为基础,将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非点源负荷模型相结合,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基于栅格的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根据1988~2007年的水文、水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定量分析西笤溪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量与氮磷输出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单元网格的月水文模型在该流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率定和验证期的Nash系数和线性相关系数R2均超过了0.80。应用模型估算西笤溪流域非点源污染2002~2005年总氮年输出量为1670~2035t/a,2002~2007年总磷输出量为102~164t/a。氮磷负荷的空间分布表明以稻麦或水稻/油菜轮作的农田是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aster 月水文模型 输出系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2 位作者 温仲明 王飞 高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4期1-8,共8页
采用线性趋势法、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及径流历时曲线法分析皇甫川流域1955—2010年水沙变化特征,通过水文分析法定量评价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急剧减少趋势... 采用线性趋势法、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及径流历时曲线法分析皇甫川流域1955—2010年水沙变化特征,通过水文分析法定量评价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急剧减少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减少更加显著,近10年(2000—2010)的平均径流量与输沙量相当于1950—1959年的约20%;皇甫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在1979年发生突变;在变化期1980—2010年,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占主导因素,约为70%,而降水所占比例为30%左右;自20世纪80年代始,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如退耕还林(草)、梯田建设、水库淤地坝等工程)等人类活动是流域水沙锐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降水 人类活动 水土保持措施 皇甫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典型水域湿地近百年变化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广举 张鹏 +1 位作者 高俊峰 赵其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0-563,共4页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系统交互接壤地带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以湖泊和河流湿地为主的大面积湿地,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区,水域湿地在近百年发生了巨大变化。选择长江下游太湖平原上...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系统交互接壤地带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以湖泊和河流湿地为主的大面积湿地,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区,水域湿地在近百年发生了巨大变化。选择长江下游太湖平原上的典型湿地为例,根据历史史料记载和近代精确的地形图、遥感资料,首次得出了研究区近百年水域湿地的精确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揭示长江下游湿地环境的变化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湿地 长江下游 变化 人类活动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恢复潜力预测 被引量:33
9
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3 位作者 田鹏 高鹏 孙文义 许文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5-212,共8页
采用GIS技术与地统计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00—2018年的MODIS遥感影像,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探讨研究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黄土高原2000—2018年低植被盖度区域面积减少,高植被覆盖度面... 采用GIS技术与地统计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00—2018年的MODIS遥感影像,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探讨研究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黄土高原2000—2018年低植被盖度区域面积减少,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不断增加。黄河中游头道拐至龙门区间植被变化最为显著,平均增长速率为0.015~0.050/a,其中,延河上游、清涧河及秃尾河流域的植被盖度增长速率最高,均超过了0.015/a。受城市化影响,汾渭平原的下游干流区植被盖度显著降低。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潜力的空间差异性显著,东南部地区植被盖度接近或达到最大恢复潜力,无恢复空间;在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的交错地带部分地区植被盖度较现状仍有25%~50%的提升潜力。由于黄土高原植被受退耕还林草工程影响,人工植被干扰强烈,受到该区降雨与水分承载力限制,未来植被恢复需调整植被类型、优化植被结构与格局,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规划与布局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指标指数 时空变化 植被恢复潜力 相似生境法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9—2010年黄河上中游区径流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107
10
作者 李二辉 穆兴民 赵广举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63,共9页
应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流量历时曲线法、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对黄河干流陕县站和河口镇站1919—2010年径流量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面平均降水量趋势性变化不显著,而上游(河口镇站以上)及中游(河口镇—陕县)年径流... 应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流量历时曲线法、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对黄河干流陕县站和河口镇站1919—2010年径流量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面平均降水量趋势性变化不显著,而上游(河口镇站以上)及中游(河口镇—陕县)年径流量自1985年以来呈显著减少趋势,中游径流量的降幅高于上游。黄河径流量变化具有明显阶段性,上游和中游径流量变化都经历了枯水期—丰水期—枯水期3个时期,现在黄河正处于枯水期。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上游和中游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减少的影响程度分别占88.1%和84.9%,水利水保工程、生产生活用水等人类活动是引起黄河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中游 降水 径流 趋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31
11
作者 邓景成 高鹏 +4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孙文义 田鹏 宋小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68,共6页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破坏,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对植被恢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气候改善都起到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水资源需求增加,承载力不足、耕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粮食产量下降、政策可持续性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利用节水措施以缓解水资源问题,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最大化进一步优化土地配置,从工程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入手,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巩固已有的成果等建议,为以后更好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水资源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近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1
12
作者 靳晓莉 高俊峰 赵广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8-302,共5页
太湖流域历来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一。分析了流域近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变化,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社会经济预测基础上对水环境未来演变做了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太湖流域GDP年均增长率为11.6%,城市化率提... 太湖流域历来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一。分析了流域近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变化,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社会经济预测基础上对水环境未来演变做了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太湖流域GDP年均增长率为11.6%,城市化率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与此同时,超标河长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了23个百分点,太湖水质20年来下降了两个级别;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流域用水总量逐年上升,特别是生活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工业产值增加有下降趋势,而生活污水排放量却大幅上升,农业化肥使用、畜禽和水产养殖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未来太湖流域的经济还将保持10%左右的发展速度,用水量将持续上升,水环境污染在短期内还有加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水环境 影响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变化研究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70
13
作者 穆兴民 王万忠 +1 位作者 高鹏 赵广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共7页
泥沙问题在黄河研究及其各类规划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基于水文站资料,对黄河及其支流泥沙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已有较清晰的结论,明确了其泥沙变化是气候(降雨)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 泥沙问题在黄河研究及其各类规划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基于水文站资料,对黄河及其支流泥沙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已有较清晰的结论,明确了其泥沙变化是气候(降雨)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黄河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黄河泥沙减少主要是由于水利水保工程的拦蓄作用,21世纪以来的减少主要为规模化恢复植被的坡面阻控作用。由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其耦合对泥沙的作用机理和过程研究不够深入,因此目前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研究方法缺乏理论支撑,基础资料质量不高,以及气候和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等,导致水保法等对各项措施减沙现状分析及未来预测结果难以令人信服,直接影响黄河治理决策。建议集中科研力量,对典型流域开展"解剖麻雀"的方式,系统研究,构建科学方法,深刻认识气候及水土保持措施、开发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 驱动因素 水土保持 气候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输沙量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25
14
作者 穆兴民 胡春宏 +2 位作者 高鹏 王飞 赵广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48,共5页
近十几年黄河输沙量的突兀性减少是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未曾预料到的。黄河输沙量减少原因和未来趋势亟待研究,也需结合现状进一步提出新的适应策略。基于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黄河水沙变化等的长期研究,提出黄河输沙量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 近十几年黄河输沙量的突兀性减少是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未曾预料到的。黄河输沙量减少原因和未来趋势亟待研究,也需结合现状进一步提出新的适应策略。基于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黄河水沙变化等的长期研究,提出黄河输沙量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和认识:考虑到学科特点及发展水平,黄河输沙量以及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影响的研究"宜粗不宜细";黄河输沙量变化研究可以年代为时段开展对比分析,1979年之前可作为基准期;在流域及区域侵蚀产沙性降雨的相关研究中,宜把12 mm日降雨量作为临界侵蚀降雨量指标;加强淤地坝淤积记录反演研究,揭示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以解析坡面土壤侵蚀减少与沟道坝库工程拦蓄对黄河输沙量减少的贡献,明确当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强化黄河未来输沙量变化趋势及治理对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降雨 人类活动 黄土高原 土壤侵蚀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1
15
作者 穆兴民 李朋飞 +3 位作者 刘斌涛 赵广举 高鹏 孙文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45,共10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保持作为新兴学科,历史观测数据不足制约了对历史时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认识的深化。为解决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历史数据缺乏问题,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保持作为新兴学科,历史观测数据不足制约了对历史时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认识的深化。为解决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历史数据缺乏问题,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研究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实施等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撑,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首次建立了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逐年序列1 km分辨率栅格数据集,采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时期的22个黄河支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验证了RUSLE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模拟计算的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基于该数据集评估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在1924年左右和1981年左右发生了2次突变,20世纪30—70年代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模数持续上升,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土壤侵蚀模数持续降低,至21世纪初降为百余年来的最低值,2010—2016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受极端降雨影响出现小幅反弹;人类活动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退耕还林(草)等正确的水土保持政策是控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根本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导致森林过度砍伐、耕地扩张及过度放牧是20世纪30—70年代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土保持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及农村能源结构变化是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的重要原因;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依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和治理的重点区域;鉴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极端暴雨事件或将更加频繁,亟须创新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策略,重视沟谷坡侵蚀治理,强监管、重维护、提标准,提高防御极端暴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RUSLE 百年尺度 黄土高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河流域植被恢复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赵跃中 穆兴民 +1 位作者 严宝文 赵广举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73,共7页
以1960-2010年延河主要水文站实测水沙数据为基础,结合主要气象站的实测年降雨量,采用累积距平法识别出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突变年份,并利用双累积曲线确定参照期水文要素的线性回归关系,定量评估了延河流域不同阶段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 以1960-2010年延河主要水文站实测水沙数据为基础,结合主要气象站的实测年降雨量,采用累积距平法识别出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突变年份,并利用双累积曲线确定参照期水文要素的线性回归关系,定量评估了延河流域不同阶段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71年和1996年为延河径流深、输沙模数发生突变的年份;1960-1971年为参照期,降雨量与径流量或输沙量的双累积曲线具有较高拟合度(R2>0.9);与1960-1971年相比,水沙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植被恢复为主导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7.5%和5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径流深 输沙模数 贡献率 延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东部地区土壤侵蚀野外调查报告 被引量:12
17
作者 马波 张加琼 +11 位作者 税军锋 赵春敬 杨力华 王颢霖 陈同德 刘欣 曹晓萍 赵广举 易云飞 安韶山 郭明航 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共8页
[目的]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属高寒环境,土壤侵蚀复杂多样。通过实地调查,旨在系统了解西藏中东部人口稠密区土壤侵蚀特征,为该区今后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方法]调查组于2018年8月12—28日赴西藏自治区,沿林芝、工布江达、拉... [目的]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属高寒环境,土壤侵蚀复杂多样。通过实地调查,旨在系统了解西藏中东部人口稠密区土壤侵蚀特征,为该区今后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方法]调查组于2018年8月12—28日赴西藏自治区,沿林芝、工布江达、拉萨、曲水、日喀则一带选取11个典型集水区,对集水区内林地、草地、耕地、梯田等土壤侵蚀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西藏东南部林地内有小切沟出现;耕地田埂及田面部分塌陷损毁严重,并出现溯源侵蚀的特征。道路边坡侵蚀严重,并有跌坎、土体塌落、溯源等现象发生。西藏中部河谷地带洪积扇(台)、阶地等沟蚀剧烈,沟道切割纵深,严重影响当地农牧业生产。宽谷地带呈现风水复合及交错的侵蚀特征,覆沙坡面的片状侵蚀发育明显。[结论]西藏自治区土壤侵蚀过程复杂多样,而伴随该区气候环境暖湿化的发展,水土流失有进一步加剧的危险,需要在该区加强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的研究,同时也迫切需要加强该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藏地区,更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和绿色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沟蚀 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毕彩霞 穆兴民 +1 位作者 赵广举 白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2期33-38,共6页
以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为研究对象,根据渭河流域华县水文站1958—2011年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非参数统计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同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 以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为研究对象,根据渭河流域华县水文站1958—2011年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非参数统计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同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县水文站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标准正态统计变量<-2.23),年均递减系数为0.86 mm/a;2)径流量自1994年呈显著性减少趋势,据此将径流序列划分为2个阶段,即基准期1958—1994年和变化期1995—2011年;3)变化期较基准期在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径流量分别下降64.6%、41.3%和45.5%,枯水年流量下降趋势最为明显;4)华县站以上控制区内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9.0%和51.0%,气候变化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减少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潜在蒸散发 径流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极端降雨条件的水沙过程变化 被引量:13
19
作者 翟婷婷 赵广举 +1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3,41,共8页
研究流域极端降雨条件下的水沙动态变化过程是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涝灾害风险的基础。针对皇甫川、佳芦河和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极端暴雨洪水,对比分析了各流域极端降雨事件中径流泥沙过程的特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 研究流域极端降雨条件下的水沙动态变化过程是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涝灾害风险的基础。针对皇甫川、佳芦河和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极端暴雨洪水,对比分析了各流域极端降雨事件中径流泥沙过程的特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能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可将延河流域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事件降低为风险更小的50年一遇洪水。由于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调蓄洪峰、降低含沙量,延河流域洪峰流量和最大含沙量较治理前降低了89.77%和49.25%;同时显著减缓洪水消退过程,各流域洪水过程由陡落均转变为缓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应对黄土高原地区局地暴雨灾害,仍需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监管,开展工程措施的除险加固,提高水土保持措施抵御极端暴雨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重现期 水沙过程 洪水过程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河河潼区间输沙量过程的特征性降雨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何毅 穆兴民 +1 位作者 赵广举 高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59,共7页
黄河输沙量显著减小,特别是近10年尤为显著。以黄河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简称河潼区间)沙量变化特征为基础,利用该区间26个国家基本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侵蚀性降雨的雨量与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河潼区间... 黄河输沙量显著减小,特别是近10年尤为显著。以黄河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简称河潼区间)沙量变化特征为基础,利用该区间26个国家基本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侵蚀性降雨的雨量与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河潼区间输沙量和径流量呈极显著减小,但河潼区间不同等级降雨量及其日数面平均值未呈现显著减小或增加;河潼区间26个站各级降雨量及其日数,除山西省隰县站的大于50mm降雨日数外,其余各站的各等级降雨量及其日数均未表现出减少或增加趋势;1980年以来的特征降雨量及其日数的微弱(非显著性)减小不足以引起黄河河潼区间输沙量的急剧减少,降雨变化不是引起黄河中游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降雨 大雨 暴雨 输沙量 径流量 黄土高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