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11
1
作者 贾长青 付勤 +3 位作者 韩长旭 刘振宁 王俊丰 梁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49-1150,共2页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4月-2006年3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13例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4月-2006年3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13例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21~58岁。病程1~7个月,平均4个月。颈椎结核10例,颈胸段结核3例。术前X线片、CT、MRI检查示病变部位为:C3、41例,C52例,C5、63例,C6、74例,C7、T12例,C7~T21例。后凸Cobb角为20~50°,平均35.7°。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术前血沉34~78mm/h,平均42mm/h。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4个月,平均14个月。均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平均1.5个月血沉降至20mm/h以下。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17~39°,平均29.3°;随访14个月时为9~21°,平均14.5°。神经功能除1例B级恢复至D级外,余均达E级。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及颈胸段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结核 前路病灶清除术 植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H-1,2,4-三唑-5-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杀虫、抑菌活性 被引量:9
2
作者 贾长青 杨冬燕 +4 位作者 车传亮 马永强 芮昌辉 闫晓静 覃兆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2-901,共10页
通过活性基团拼接的方法,将氨基甲酸酯结构和1H-1,2,4-三唑-5-胺有机结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多取代1H-1,2,4-三唑-5-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5和6),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高分辨质谱(HRMS)及元素分析等方... 通过活性基团拼接的方法,将氨基甲酸酯结构和1H-1,2,4-三唑-5-胺有机结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多取代1H-1,2,4-三唑-5-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5和6),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高分辨质谱(HRMS)及元素分析等方法确证.初步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致死率大于90%.精密毒力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5b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9.49μg/m L,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抑菌活性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一般,在50μg/m L浓度下少数化合物也表现出一定的离体抑菌活性.对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1 2 4-三唑-5-胺 氨基甲酸酯 杀虫活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白细胞介素1在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含量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贾长青 王臣 +3 位作者 陈勇 梁峰 朱小兵 柏树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80-1182,共3页
目的检测正常和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m atrix m eta lloprote inase 3,MM P-3)、白细胞介素1(in terleuk in 1,IL-1)含量,探讨MM P-3及IL-1间的关系,以及在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方法检测标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为2... 目的检测正常和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m atrix m eta lloprote inase 3,MM P-3)、白细胞介素1(in terleuk in 1,IL-1)含量,探讨MM P-3及IL-1间的关系,以及在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方法检测标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为2003年6月~2004年12月突出的腰椎间盘标本,实验组30例为膨隆型11例,突出型9例,脱垂游离型1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3~64岁。对照组9例,为非突出的腰椎间盘标本。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1~58岁。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两组椎间盘标本中MM P-3、IL-1的含量。结果实验组MM P-3膨隆型、突出型和脱垂游离型分别为14.25±1.32、19.89±2.97和20.69±2.18 ng/m l,IL-1膨隆型、突出型和脱垂游离型分别为8.52±0.22、11.88±0.52和11.90±0.73 pg/m 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突出型和脱垂游离型MM P-3、IL-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膨隆型(P<0.01);对照组和各型突出的腰椎间盘标本中MM P-3、IL-1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行性变的腰椎间盘能产生MM P-3及IL-1,且二者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3 白细胞介素1 腰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脊柱内固定后相应区域椎间盘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贾长青 柏树令 朱小兵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 观察脊柱内固定后相应区域椎间盘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2 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骨膜下游离T1 0 ~L3棘突和关节突,克氏针制成“L”形,将钢丝横行穿过T1 1、1 2 ,L1、2 的关节突关节,并与置... 目的 观察脊柱内固定后相应区域椎间盘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2 4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骨膜下游离T1 0 ~L3棘突和关节突,克氏针制成“L”形,将钢丝横行穿过T1 1、1 2 ,L1、2 的关节突关节,并与置于T1 1 ~L3棘突两旁的克氏针系紧,对相应区域的脊柱行内固定术。对照组未行手术,仅喂养至实验完成。术后6个月,对两组动物摄X线片观察1次,随后处死动物。取两组动物的L1 椎间盘组织(髓核、纤维环内侧及纤维环外侧)行透射电镜观察,对两组T1 2 、L2 椎间盘组织分别行水平面和矢状面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X线片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椎体及椎间隙差别不明显;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内层细胞的结构改变较纤维环外层早;对照组的髓核、纤维环内层细胞的结构改变与纤维环外层差别不明显。在退变的椎间盘基质中,蛋白多糖颗粒和特殊结构明显减少。髓核与纤维环基质内有蛋白多糖颗粒和一种特殊结构,而特殊结构在髓核与纤维环内层的形态不一致。 结论 脊柱内固定术后6个月,实验组在异常应力环境下发生椎间盘退变。髓核、纤维环内层基质内的特殊结构分布有特殊规律,与蛋白多糖颗粒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固定 超微结构观 实验性 扫描电镜观察 椎间盘组织 椎间盘退变 特殊结构 超微结构变化 日本大耳白兔 透射电镜观察 蛋白多糖 异常应力环境 纤维环 结构改变 实验组 关节突关节 椎间盘基质 内固定术后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贾长青 柏树令 朱小兵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6-238,共3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 影像学 腰腿痛 神经根 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腰椎间盘内细胞凋亡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贾长青 柏树令 朱小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从基因水平探讨椎间盘退变病因病理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60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6个月后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与分析。结果:椎间盘内有细胞凋亡的发生,椎间盘细胞凋亡发生率:实验组为(3... 目的:从基因水平探讨椎间盘退变病因病理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60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模型,6个月后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与分析。结果:椎间盘内有细胞凋亡的发生,椎间盘细胞凋亡发生率:实验组为(34.0±2.9)%,对照组为(28.0±2.8)%。退变椎间盘内细胞凋亡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退变椎间盘内细胞有较高的凋亡率,且有明显的部位差异,椎间盘退变与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模型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策略及潜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贾长青 姚强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判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ACDR组17例,ACDF组24例。ACDR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平活动度(6.93±1.04)°。17例患者中2例置换间隙发生Ⅱ度异位骨化,1例因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ACDF组融合率100%。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引起神经症状而行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躯体及精神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肯定,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但有赖于手术适应证的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把控,另外,目前的人工间盘假体尚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内固定后椎间盘营养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贾长青 柏树令 朱小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9-361,共3页
目的 :为了研究脊柱内固定后椎间盘的营养途径。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兔 ,行墨汁灌注后 ,观察同一动物非固定区中椎间盘与固定区域椎间盘的墨汁分布情况 ,观察相同位置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墨汁分布情况。结果 :软骨终板有血管从中经过 ,... 目的 :为了研究脊柱内固定后椎间盘的营养途径。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兔 ,行墨汁灌注后 ,观察同一动物非固定区中椎间盘与固定区域椎间盘的墨汁分布情况 ,观察相同位置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墨汁分布情况。结果 :软骨终板有血管从中经过 ,椎间盘营养来源分主要和次要途径 ,内固定后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产生分离 ,椎间盘会新生较多小血管 ,且血管缓慢而淤积。结论 :内固定节段椎间盘处于低应力状态下 ,一定时间后 ,营养代谢的改变会导致椎间盘退行样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内固定 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贾长青 张男 +2 位作者 冯友成 梁峰 付勤 《临床医学进展》 2019年第3期235-243,共9页
目的:用Meta分析法系统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 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 目的:用Meta分析法系统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 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建库到2016年,收集有关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试验。将各项研究中的术后疗效(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篇临床对照研究,共计136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被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PTED组与FD组相比,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时间上PTED组长于FD组[MD = 16.16, 95% CI (5.23~27.08), (P = 0.004)],切口长度PTED组较FD组短[MD = ?3.46, 95% CI (?3.74~?3.19), (P <0.00001)],术中出血量PTED组较FD组少[MD = ?61.92, 95% CI (?71.03~?52.81), (P <0.00001)],术后卧床时间PTED组较FD组短[MD = ?63.39, 95% CI (?81.25~?45.53), (P <0.00001)],术后疗效(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94%, 95% CI (0.52~1.69), (P = 0.83)]。结论:PTED与FD在术后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可以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TED手术时间较FD手术时间长,但PTED相对于FD比较,PTED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卧床时间短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椎板开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修复重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长青 付勤 +4 位作者 刘振宁 韩长旭 王俊丰 梁峰 许晓军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8期597-599,共3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19例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方式以及疗效分析进行研究。方法:外伤患者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21~56岁;包括寰椎骨折3例,齿突骨折10例,枢椎椎弓根骨折3例,寰枢椎半脱位3例,其中6例(单纯齿突骨折1例,寰椎... 目的:总结和分析19例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方式以及疗效分析进行研究。方法:外伤患者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21~56岁;包括寰椎骨折3例,齿突骨折10例,枢椎椎弓根骨折3例,寰枢椎半脱位3例,其中6例(单纯齿突骨折1例,寰椎骨折合并齿突骨折1例,枢椎椎弓根骨折1例,寰枢椎半脱位3例)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余1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19例经随访6个月~6年,平均随访1.8年,根据JOA评分标准,非手术和手术患者术后改善率分别为42.5%和87.0%。结论:创伤性上颈椎不稳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选择术式时应保证上颈椎充分固定的同时尽量保留颈椎的功能,而且上颈椎的确切融合对远期疗效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关节不稳定性 非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Fas在人颈椎间盘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长青 刘洪亮 王俊丰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检测正常和突出的人颈椎间盘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中Bcl2、Fas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各组中不同表达的意义。方法先将各正常及突出颈椎间盘在解剖显微镜下分出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行形态学观察,再用免... 目的检测正常和突出的人颈椎间盘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中Bcl2、Fas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各组中不同表达的意义。方法先将各正常及突出颈椎间盘在解剖显微镜下分出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行形态学观察,再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Fas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计算机显像系统图像分析。结果Bcl2的表达在正常颈椎间盘的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中均高于突出颈椎间盘的各相应组;Fas的表达在正常颈椎间盘的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中均低于突出颈椎间盘的各相应组;在异常颈椎间盘的软骨终板中Bcl2的表达低于其在纤维环和髓核中的表达(P<0.01);Fas的表达高于其在纤维环和髓核中的表达(P<0.01);Bcl2及Fas的表达在纤维环和髓核中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细胞凋亡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且凋亡可能始于软骨终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FAS 细胞凋亡 椎间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尾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外科治疗体会 被引量:4
12
作者 贾长青 梁峰 +3 位作者 刘振宁 韩长旭 牛庆飞 付勤 《临床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140-141,共2页
关键词 骶尾部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不同月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长青 王臣 +2 位作者 陈勇 梁峰 王青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55-360,共6页
目的检测不同月龄大鼠的椎间盘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MMP3和VEGF与椎间盘自发退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化方法及显微图像分析技术... 目的检测不同月龄大鼠的椎间盘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MMP3和VEGF与椎间盘自发退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免疫组化方法及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测定50只Wistar大鼠(1、3、6、12、18月龄各10只)椎间盘组织中MMP3和VEGF的表达情况并观察椎间盘组织学变化。结果随着大鼠月龄的增长,其椎间盘中MMP3和VEGF的表达亦发生变化,由低月龄组(1-3月龄)至成龄组(12月龄)MMP3表达逐渐增多,而VEGF表达逐渐下降,且这种变化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盘的组织结构也发生变化,随月龄增加,椎间盘中软骨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粗大、走行紊乱。结论大鼠椎间盘结构随月龄增长发生性改变,椎间盘中MMP3和VEGF表达发生变化,这可能引起椎间盘的自发退变,而且这种改变与人的椎间盘的自然退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椎间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膝部损伤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贾长青 吴振东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19-120,共2页
重度膝部损伤临床常见,其处理较为困难,治疗不当易致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和残疾[1~3],必须引起骨科医生注意。我院自1983~1998年共收治膝部损伤1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5~52岁,平均30.5岁。致... 重度膝部损伤临床常见,其处理较为困难,治疗不当易致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和残疾[1~3],必须引起骨科医生注意。我院自1983~1998年共收治膝部损伤16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5~52岁,平均30.5岁。致伤因素:交通肇事伤8例,高处坠落伤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部操作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在人工颈间盘置换中的作用
15
作者 贾长青 姚强 +1 位作者 柳达 付勤 《解剖学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443-446,456,共5页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 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术后1年级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结果病例随访1.5~3.4年,平...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 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术后1年级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结果病例随访1.5~3.4年,平均2.2年。Odom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年优13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优14例,良2例,可1例。患者的颈肩痛及上肢疼痛明显缓解,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除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外,未发现相邻节段退变加速。1例患者因适应症掌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结论保留颈椎生理特点的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单阶段退变性颈椎病的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 颈椎病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和博落回对三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联合毒力
16
作者 杜晓静 梁浩 +2 位作者 钱玺丞 贾长青 郁建生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63-67,共5页
为了明确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3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 为了明确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3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茶皂素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3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半数有效浓度(EC_(50))、毒性比率以及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博落回生物碱对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EC_(50)分别为60.626、24.933、83.152μg/mL;茶皂素对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EC_(50)分别为194.978、565.427、440.656μg/mL。最佳配比的联合毒力筛选表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质量比为1∶3.2的混剂对小麦赤霉病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2.517;质量比为1∶9.7和1∶15.1的混剂对稻瘟病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2.650和1.656;质量比为1∶3.5和1∶5.3的混剂对玉米大斑病病菌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2.522和2.440。表明博落回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生物碱 茶皂素 粮食作物 病原菌 联合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礼庆 付勤 +2 位作者 原泉 许晓军 贾长青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83-585,共3页
目的:报告后路小切口微创与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比较结果.方法:自2003年10月~2004年11月,15例患者行单侧后路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24例患者接受常规切口手术,进行术中和术后指标比较.结果:小切口微创手术平均切口长8.3... 目的:报告后路小切口微创与常规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比较结果.方法:自2003年10月~2004年11月,15例患者行单侧后路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24例患者接受常规切口手术,进行术中和术后指标比较.结果:小切口微创手术平均切口长8.3cm,术中出血量373ml,手术时间79min,术后12h引流量219ml.输血6例,平均输血量0.60U.2例发生切口皮肤擦伤.与常规切口手术比较,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路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手术切实可行,但要有严格的手术指征、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专用的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微创手术 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18
作者 巴根 贾长青 +1 位作者 梁峰 付勤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除外合并椎弓峡部裂的...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选择、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除外合并椎弓峡部裂的真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个体化方案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男性40例,女性52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0.3岁。根据入院完善检查后患者的身体状态及耐受手术的能力,骨质条件,脊柱退变程度,狭窄部位、原因及类型,为患者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开放手术,包括单侧椎板开窗减压(包括必要时的潜行中央区及对侧减压)26例,扩大中央开窗及神经根管扩大减压43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23例。其中单节段椎管狭窄53例,双节段狭窄24,三节段及以上15例。根据术前、术后腰椎改良JOA评分系统(29分)进行手术效果的评价。结果:92例患者获得4~41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无死亡病例,无瘫痪病例,短期症状加重但均在2~6周不等时间内明显恢复3例,术后发生脑血管并发症1例,感染2例,脑脊液漏4例。按上述手术方式顺序,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8.4%、81.3%、80.6%,手术效果优24例,良59例,可9例,优良率90.2%。结论:老年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患者由于病情复杂,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确定责任节段及致病因素,有针对性地个体化选择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是否进行间盘切除及是否辅以内固定或行融合手术,须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手术 减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9
作者 韩长旭 贾长青 +2 位作者 刘振宁 王俊丰 梁峰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2期142-143,共2页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不常见,1945年Wahren首次对其描述以来,在关于青少年患者一系列手术治疗的报道中,大多数的结果不尽相同,而且长期随访的结果也是各异的。出现上述情况,是手术治疗的方法没有被标准化引起的。本文回顾性研...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不常见,1945年Wahren首次对其描述以来,在关于青少年患者一系列手术治疗的报道中,大多数的结果不尽相同,而且长期随访的结果也是各异的。出现上述情况,是手术治疗的方法没有被标准化引起的。本文回顾性研究1990年至2004年24例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此评价青少年患者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的中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远期临床观察 家族遗传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外伤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防治策略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瑞端 贾长青 +2 位作者 付勤 梁峰 杨杰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11期860-863,共4页
目的:探讨和总结下颈椎外伤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防治策略。方法: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对67例下颈椎外伤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7例,女20例;年龄18~69岁,平均40.5岁。入院后采取甲基强的松龙(MP)和神经节苷酯(GM-1... 目的:探讨和总结下颈椎外伤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防治策略。方法: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对67例下颈椎外伤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7例,女20例;年龄18~69岁,平均40.5岁。入院后采取甲基强的松龙(MP)和神经节苷酯(GM-1)等药物应用、早期手术减压、术后高压氧的治疗等措施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神经功能依据Frankel分级,疗效评定采用总恢复率和有用恢复率。总恢复率为Frankel分级升高1级及1级以上者,有用恢复率为患者恢复到可以行走或可以扶拐行走,但残留某种神经功能障碍者,指Frankel分级D和E级。结果:63例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年。患者总恢复率为53.7%(36/67),有用恢复率为35.8%(24/67);死亡7例,加重1例。结论:及时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神经节苷酯(GM-1)等药物,早期手术减压,术后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治颈椎外伤后脊髓的继发性损伤;术前减少不必要搬动,术中谨慎操作也可减少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损伤 外科手术 药物疗法 高压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