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性NO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贾长库 陈玉强 +2 位作者 郑常杰 张晓波 王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31-33,36,共4页
目的 :了解外源性L Arg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6只 ,肠系膜上动脉分离结束前 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C组 ) ;缺血前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IR组 ) ;缺血前 10... 目的 :了解外源性L Arg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6只 ,肠系膜上动脉分离结束前 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C组 ) ;缺血前1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 0ml(IR组 ) ;缺血前 10min静脉注射L Arg 2 0 0mg/kg(AIR组 ) ;再灌注前10min静脉注射L Arg 2 0 0mg/kg(IAR组 ) ;再灌注前 10min同时静脉注射L Arg 2 0 0mg/kg和N 硝基 L 精氨酸 40mg/kg(INAR组 )。 12 0min实验结束后 ,所有动物取距回盲瓣 5 0cm以上回肠肠断 15cm ,均分为 3段 ,分别测定各组肠粘膜PMN浸润数量、MDA含量和粘膜组织学Chiu分级 ;另取 36只大鼠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L Arg实验组 (再灌注前 10min静脉注射L Arg 2 0 0mg/kg) ,每组再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6只。两组分别与缺血前、缺血 6 0min和再灌注 6 0min取小肠中段肠管 2 0cm ,测定小肠组织线粒体内Ca2 + 含量。结果 :再灌注前给予适量的外源性L Arg后 ,与C组相比 ,各组的肠粘膜PMN浸润数量、MDA含量、线粒体内Ca2 + 含量和粘膜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缺血前给予L Arg后 ,与IR组相比 ,上述各项指标除Ca2 + 含量外均明显减少 (P <0 0 5 ) ,但仍高于C组 (P <0 0 5 )。结论 :再灌注前给予外源性L Arg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一氧化氮 创伤 损伤 大鼠 近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肝动脉和门静脉阻断、二步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贾长库 葛珂 +3 位作者 刘凌 朱含章 徐孙兵 沈伟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二步肝切除(先选择性肝动脉和门静脉阻断,再行肝癌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并原发性肝癌患者7例,平均年龄44.1岁,术前甲胎蛋白(AFP)都... 目的探讨二步肝切除(先选择性肝动脉和门静脉阻断,再行肝癌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并原发性肝癌患者7例,平均年龄44.1岁,术前甲胎蛋白(AFP)都高于正常值,平均肿瘤直径13.0 cm。第1步通过手术或介入的方法行选择性肝动脉和门静脉阻断,不进行肝脏实质的离断。术后1~2周内评估预留肝脏体积(FLR)的增生情况,如FLR的增生达到要求则行肝切除手术。2期分别进行右半肝切除、扩大右半肝切除及扩大左半肝切除。结果第1步手术或栓塞后无肝衰竭及死亡的发生。所有患者的FLR在第1步后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术前患者平均FLR占标准肝体积的百分比是32.1%,第1步后8~15 d增加到40.5%,满足第2步肝切除的需要。7例患者分别在第一步完成后8~18 d行第2步肝切除,第2步肝切除后无死亡发生。7例患者中有6例甲胎蛋白术后2个月降到正常范围。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11月20日,有4例患者仍然存活,并且其中3例是无瘤生存,最长的1例无瘤生存已达35.9个月。结论选择性肝动脉和门静脉阻断、不离断肝脏实质能够促进剩余肝脏体积的增生,在此基础上行巨大肝癌切除术疗效好,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二步肝切除 肝动脉 门静脉 剩余肝脏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肝切除治疗存在门静脉变异的肝癌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贾长库 翁杰 +3 位作者 韩霖 符誉 黄小龙 陈有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245-3245,共1页
患者女,42岁,上腹部隐痛4个月。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乙肝小三阳”,口服中药后腹痛减轻,当地医院复查B超示右肝实性低回声结节,转我科进一步治疗。
关键词 静脉变异 治疗 肝切除 肝癌 医院诊断 上腹部隐痛 乙肝小三阳 低回声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上下腔静脉控制性失血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
4
作者 贾长库 王文擘 +1 位作者 朱有法 郑树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目的:确定肝脏缺血再灌注(HIR)时肝上下腔静脉(SH-VC)血中氧自由基(ROS)产生的时相及峰值,探讨SH-VC控制性失血处理对HIR损伤的影响。方法:用大鼠HIR损伤模型,分别测定再灌注后0min、5min、10min、30min、1h、2h、6h模型组与假手术组SH... 目的:确定肝脏缺血再灌注(HIR)时肝上下腔静脉(SH-VC)血中氧自由基(ROS)产生的时相及峰值,探讨SH-VC控制性失血处理对HIR损伤的影响。方法:用大鼠HIR损伤模型,分别测定再灌注后0min、5min、10min、30min、1h、2h、6h模型组与假手术组SH-VC及肝下下腔静脉(IH-VC)血中MDA的含量;在再灌注后的10min分别在SH-VC及IH-VC进行放血处理,观察其对HIR损伤的影响。结果:HIR时SH-VC血中MDA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并在再灌注后10min达到高峰,并且再灌注后0、5和10min3个时段,SH-VC内MDA的含量明显高于IH-VC内的含量;2%SH-VC放血输血处理组血清MDA的含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组,处理后6h血清ALT和AST的含量都显著低于未处理组,并且生存率明显提高达7d左右。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HIR时SH-VC血中的ROS含量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并在10min时达高峰。在10min高峰期进行20%SH-VC放血输血处理,明显减轻H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活性氧 腔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 被引量:7
5
作者 贾长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49-1451,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1月我中心的9例患者资料。结果:PHNET的临床表现是多样和非特异性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及右上腹疼痛,放射...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1月我中心的9例患者资料。结果:PHNET的临床表现是多样和非特异性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及右上腹疼痛,放射影像学没有特异性,很难和肝细胞肝癌相鉴别。诊断PHNET依靠于免疫组化方法以及排除肝外瘤灶。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A(CgA)以及CD56是PHNET的免疫组化标志,它们的阳性表达在诊断PHNET上表现出非常重要的地位。完整的肿块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结论:化疗、经动脉化疗栓塞以及射频消融治疗,都可在术前和术后应用以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神经内分泌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后控制性失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肺损伤 被引量:1
6
作者 贾长库 郑树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95-1398,共4页
目的:探讨肝后控制性失血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HIR)所致肺损伤的影响。方法:用大鼠HIR损伤模型,在再灌注后的10min分别在肝上下腔静脉(SH-VC)及肝下下腔静脉(IH-VC)进行控制性失血处理,观察其对HIR所致肺损伤的影响。SD大鼠随机分为5组... 目的:探讨肝后控制性失血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HIR)所致肺损伤的影响。方法:用大鼠HIR损伤模型,在再灌注后的10min分别在肝上下腔静脉(SH-VC)及肝下下腔静脉(IH-VC)进行控制性失血处理,观察其对HIR所致肺损伤的影响。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IR);(2)体重2%肝后失血输血处理组(HB2);(3)体重1%肝后失血输血处理组(HB1);(4)体重2%肝下下腔静脉失血输血处理组(IB);(5)体重2%肝后失血输林格液处理组(HR);随机取上述各组大鼠16只,用以7d生存率的观测。结果:体重2%SH-VC(肝后)控制性失血输血处理组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组,处理后6h肺含水量、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都显著低于未处理组,并且生存率明显提高达7d左右,肺组织病理损害轻于对照组。结论:在肝后氧自由基(ROS)高峰期进行2%肝后控制性失血输血处理可明显减轻HIR所致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接种肝特异性抗原减轻移植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7
作者 贾长库 俞军 +1 位作者 施邵华 郑树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28-1531,共4页
目的:研究肝特异性抗原(LSA)胸腺接种对移植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为同种肝移植:Ⅰ组为Wistar→Wistar同基因对照组;Ⅱ组为SD→Wistar急性排斥组;Ⅲ组为SD→Wistar术前1周供体肝特异性蛋白受体胸腺内注射处理组。观察手术后一般... 目的:研究肝特异性抗原(LSA)胸腺接种对移植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为同种肝移植:Ⅰ组为Wistar→Wistar同基因对照组;Ⅱ组为SD→Wistar急性排斥组;Ⅲ组为SD→Wistar术前1周供体肝特异性蛋白受体胸腺内注射处理组。观察手术后一般状态、生存时间、肝细胞凋亡及肝组织T细胞活化连接蛋白(LAT)的表达情况,确定移植后的受体的生存情况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结果:Ⅰ组大鼠术后一般状态好,均长期存活;Ⅱ组大鼠体重进行性减轻,术后9-13d内全部死亡;Ⅲ组大鼠术后一般状态同Ⅰ组,明显好于Ⅱ组,存活率明显高于Ⅱ组;实验组各时段凋亡肝细胞数均与同时段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明显低于SD-Wistar急性排斥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肝中均未见LAT的表达。结论:移植前胸腺接种供体LSA对移植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特异性抗原 肝移植 免疫耐受 肝细胞凋亡 胸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肝移植后的复发及防治 被引量:1
8
作者 贾长库 万云乐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1年第5期197-201,共5页
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肝病已成为肝移植最主要的适应证之一,然而,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影响肝炎复发和移植肝恶化的因素十分复杂,血清HCVRNA是临床确诊的主要指标,治疗多以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应用,以提高细胞免疫... 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肝病已成为肝移植最主要的适应证之一,然而,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影响肝炎复发和移植肝恶化的因素十分复杂,血清HCVRNA是临床确诊的主要指标,治疗多以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应用,以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病毒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丙型肝炎 复发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切除对门脉高压症大鼠CD4、CD8和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文擘 郑树森 +1 位作者 贾长库 丁光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60-2363,共4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大鼠脾次全切除术后CD4、CD8与脾功能的变化。方法:皮下注射60%四氯化碳复制大鼠肝硬化模型。共分5组:正常大鼠组、肝硬化(PHT)组、正常大鼠脾切除组、PHT全脾切除组、PHT脾次全切除组,每组10只。手术后...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大鼠脾次全切除术后CD4、CD8与脾功能的变化。方法:皮下注射60%四氯化碳复制大鼠肝硬化模型。共分5组:正常大鼠组、肝硬化(PHT)组、正常大鼠脾切除组、PHT全脾切除组、PHT脾次全切除组,每组10只。手术后第4周检测各组血常规、肝功能、tuftsin、CD4、CD8等指标。结果:PHT高压症大鼠脾切除术后tuftsin水平[(171±21)ng/Lvs(433±44)ng/L,P<0.01]、CD4/CD8(2.01±0.22vs1.12±0.12,P<0.01)均显著低于PHT组;PHT大鼠脾次全切除组tuftsin[(434±42)ng/Lvs(171±21)ng/L,P<0.01]、CD4/CD8(1.97±0.18vs1.12±0.12,P<0.01)显著高于PHT大鼠脾切除组。肝功能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HT脾次全切组大鼠术后免疫和脾功能比PHT脾全切组大鼠明显改善,肝功能两者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压症 门静脉 脾切除术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CG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及HIF-1α/VEGF的表达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志成 庄莉 +1 位作者 贾长库 郑树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3-720,共8页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抑制肝癌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方法观察EGCG对HepG2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利用体外厌氧培养技术,通过不同剂量的EGCG进行干预,检测肝癌细胞HIF-1α/VEGF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将肝癌细胞种...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抑制肝癌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方法观察EGCG对HepG2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利用体外厌氧培养技术,通过不同剂量的EGCG进行干预,检测肝癌细胞HIF-1α/VEGF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将肝癌细胞种植于裸鼠体内,观察EGCG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且测定HIF-1α/VEGF的表达。结果:体外试验显示EGCG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下调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而对HIF-1α基因转录影响不大;裸鼠体内试验中观察到EGCG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达39.8%±5.1%。结论:EGCG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干预HIF-1α/VEGF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其抑制肿瘤生长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肝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内毒素对大鼠肝肺综合征肺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文擘 贾长库 +5 位作者 梁靓 朱有法 周元 俞加法 郑权 郑树森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讨氧氟沙星降低内毒素对大鼠肝肺综合征的肺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结扎SD大鼠胆总管,建立肝肺综合征(HPS)动物模型。将大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分离大鼠胆总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HPS模型组:结扎大鼠胆总管,腹腔注射生... 目的:探讨氧氟沙星降低内毒素对大鼠肝肺综合征的肺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结扎SD大鼠胆总管,建立肝肺综合征(HPS)动物模型。将大鼠分成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分离大鼠胆总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HPS模型组:结扎大鼠胆总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氧氟沙星组:结扎大鼠胆总管后腹腔注射左旋氧氟沙星(20mg/kg体重)。6周后检测血清内毒素,血、腹水、胆汁培养需氧或厌氧菌,血气分析,测定门静脉压力,肺干重/湿重比,肺灌洗液和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物酶含量及丙二醛浓度,并评价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HPS模型组比,氧氟沙星组血浆内毒素浓度显著下降[(59±6.2vs268±35.6)ng/L,P<0.01],门静脉压力[(19.28±2.3vs17.80±2.18)cmH2O,P<0.01]、肺组织肺干重/湿重比(5.1±0.7vs4.9±0.7,P<0.01)、肺髓过氧物酶[(0.40±0.10vs0.24±0.03)U,P<0.01]和丙二醛[(0.32±0.05vs0.22±0.03)μmol/L,P<0.01]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肺组织炎症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降低内毒素可以减轻肝肺综合征的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类/药理学 氧氟沙星/治疗应用 肝肺综合征/病理学 肝肺综合征/药物疗法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支架治疗重症胆管炎的机制及抗菌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呼增吉 贾长库 +2 位作者 韩霖 符誉 黄小龙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23期3433-3436,共4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纳米银支架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机制及纳米银支架的抗菌性。方法将20头猪随机分为纳米银支架组(n=8)、普通支架组(n=8)和对照组(n=4)。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胆总管内注入大肠杆菌,乳头口用钛夹夹闭... 目的研究内镜下纳米银支架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机制及纳米银支架的抗菌性。方法将20头猪随机分为纳米银支架组(n=8)、普通支架组(n=8)和对照组(n=4)。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胆总管内注入大肠杆菌,乳头口用钛夹夹闭,封闭乳头。支架组在造模成功后行ERC+支架置入,支架末端在乳头口处以钛夹固定。观察术后猪的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 d、3 d、5 d采集猪血检测其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胆红素(TB)、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观察猪死亡后的胆管病理改变。结果三组猪术前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的白细胞及分类、ALT、ALP、TB、TNF-α和IL-1水平均逐步上升,且在各时点均明显高于两支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银支架组和普通支架组在术后第五天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清TNF-α和IL-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和胆道梗阻是ACST的主要病因,内镜下置入支架治疗ACST,微创有效,纳米银支架有抗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胆管炎 内镜 纳米银 支架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T细胞核因子在环孢素A抑制原位肝移植后干扰素-γ基因转录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章爱斌 郑树森 +1 位作者 贾长库 王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86-1091,共6页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后环孢素A(CsA)应用前后 ,活化T细胞核因子 (NFAT)的DNA结合活性与干扰素γ基因转录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用凝胶电泳迁移试验 (EM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 ,分别测...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后环孢素A(CsA)应用前后 ,活化T细胞核因子 (NFAT)的DNA结合活性与干扰素γ基因转录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用凝胶电泳迁移试验 (EM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 ,分别测定移植后CsA治疗组和非治疗组脾细胞NFAT的DNA结合活性及移植肝组织中IFN -γmRNA的表达水平 ,并以病理形态学变化作参照。结果 :大鼠原位肝移植后 ,在Wistar-Wistar同基因移植组中 ,各时点均无明显的排斥反应表现 ,相应地肝组织内仅有微弱的IFN -γmRNA表达 ,脾细胞没有明显的NFAT -DNA结合活性 ;SD -Wistar急性排斥组中 ,移植后 3天即表现明显的排斥反应 ,肝组织内可以检测到明显IFN -γmR NA表达 ,NFAT -DNA结合活性明显增强。与急性排斥组比较 ,SD -Wistar移植加用CsA治疗后 ,排斥反应明显受抑制 ,肝组织IFN -γmRNA的表达明显减低 (P <0 0 5 ) ,没有明显的NFAT -DNA结合活性。NFAT活性和IFN -γ基因转录水平两者呈显著的相关性 (r=0 781,P <0 0 1)。结论 :原位肝移植后IFN -γ基因转录的变化 ,至少部分是由于NFAT -DNA结合活性改变所致。CsA可以抑制NFAT活化 ,进而抑制IFN -γ基因转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NF—κB 干扰素Ⅱ型 环孢菌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肝胆管癌NCCN指南关于胆囊癌的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小龙 贾长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33-1935,共3页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的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道肿瘤中居第五位,好发于老年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切除是胆囊癌的唯一有效的治疗,但胆囊癌治疗效果多不佳,只有少数患者手术后能存活至5年以上。而且,由于胆囊癌发病...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的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道肿瘤中居第五位,好发于老年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切除是胆囊癌的唯一有效的治疗,但胆囊癌治疗效果多不佳,只有少数患者手术后能存活至5年以上。而且,由于胆囊癌发病相对少见,发现时情况复杂、多样,在,临床实践中,许多临床医生对于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认识,仍相当混乱。故而,实现胆囊癌诊治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做到诊疗有章可循是临床上应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NCCN 肝胆管癌 消化道肿瘤 解读 指南 治疗效果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头和钩突切除术中胆管并发症的处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长库 姚承杰 +2 位作者 刘凌 徐孙兵 张登勇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目的总结胰头和钩突切除术(PHUR)中胆管并发症的种类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2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胰腺良性疾病行PHUR手术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出现胆管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方... 目的总结胰头和钩突切除术(PHUR)中胆管并发症的种类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2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胰腺良性疾病行PHUR手术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出现胆管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完成PHUR手术,无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无死亡病例。本组18例患者共7例出现术中胆管并发症,总的胆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8.9%(7/18)。其中3例因疾病本身因素不能保留胆总管下段而行胆肠吻合;2例胆总管小穿孔,1例给予单纯缝合修补,1例给予缝合修补加胆总管置管引流;1例胆总管横断约4/5周,1例胆总管横断约1/2周,均给予胆总管置管引流和端端吻合。术后胆漏发生率为11.1%(2/18),均为术中出现胆总管损伤的病例。所有病例出院前肝功能恢复正常,无胆管狭窄及胆管炎表现,均痊愈。结论PHUR术中出现胆管并发症并不意味手术的失败,恰当的术中处理能保障手术的完成而不需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良性疾病 胰头和钩突切除术 胆管并发症 胰漏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素A对大鼠肝移植后iNOS及INF-γ基因转录
16
作者 褚美芬 贾长库 +1 位作者 孙爱华 黄卫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78-1079,共2页
目的了解肝移植后干扰素-γ(IFN-γ)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变化,以及环孢素A(CsA)对IFN-γ和iNOS基因转录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测定移植后1,3,5,7和12d时Wistar→Wistar肝移植... 目的了解肝移植后干扰素-γ(IFN-γ)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变化,以及环孢素A(CsA)对IFN-γ和iNOS基因转录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测定移植后1,3,5,7和12d时Wistar→Wistar肝移植对照组、SD-Wistar肝移植组、SD-Wistar肝移植+CsA治疗组〔3.0mg/(kg·d)肌注〕肝组织中IFN-γmRNA和iNOSmRNA。结果大鼠原位肝移植后不同时间内,Wistar→Wis tar肝移植组肝组织中IFN-γmRNA和iNOSmRNA水平均较低;SD→Wistar肝移植组肝组织中,IFN-γmRNA和iNOS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SD→Wistar肝移植组比较,SD→Wistar肝移植+CsA治疗组大鼠肝组织中IFN-γ和iNOS基因转录受到明显抑制(P<0.05)。上述IFN-γmRNA和iNOSmRNA水平变化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65,P<0.05)。结论IFN-γmRNA和iNOSmRNA水平与原位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程度密切相关,CsA抗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机制与其下调IFN-γ和iNOS基因转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一氧化氮合酶 干扰素-Γ 环孢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体骨髓输注减轻同种肝移植排斥反应
17
作者 谢海洋 贾长库 郑树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73-2176,共4页
目的:研究非清髓性骨髓移植在同种肝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动物实验为同种大鼠肝移植:Ⅰ组为W istar→W istar同基因对照组;Ⅱ组为SD→W istar急性排斥组;Ⅲ组为SD→W istar环孢素A(cy-c losporine A,CsA)肌肉注射处理组... 目的:研究非清髓性骨髓移植在同种肝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动物实验为同种大鼠肝移植:Ⅰ组为W istar→W istar同基因对照组;Ⅱ组为SD→W istar急性排斥组;Ⅲ组为SD→W istar环孢素A(cy-c losporine A,CsA)肌肉注射处理组;Ⅳ组为SD→W istar术前1周大剂量供体骨髓细胞输注处理组。用术后一般状态、生存时间、病理学排斥分级、肝标本中IL-2、IFN-γ的表达以及胸腺内嵌合体的检测等手段,确定不同处理组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情况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结果:Ⅰ组大鼠术后无排斥反应发生;Ⅱ组大鼠术后9-13 d内全部死亡,中位存活时间(10.7±0.5)d,排斥反应明显;Ⅲ组大鼠仅见轻度排斥;Ⅳ组自然存活亚组6只大鼠4只长期存活(>100 d),排斥分级明显低于Ⅱ组(P<0.05),与Ⅱ组相比,Ⅳ组IL-2、IFN-γ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在骨髓输注15 d后,用PCR法在雌性W istar大鼠受体胸腺内可检测到雄性SD大鼠供体特异性的Y染色体(Y-chromosom e-spec ific sequence,Sry)基因片段。结论:供体骨髓输注可形成供受体细胞的嵌合状态,可降低同种异体肝移植的排斥反应,延长受体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移植物排斥 骨髓细胞 移植嵌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嵌合体:移植免疫耐受的原因还是结果
18
作者 万云乐 赵志成 +2 位作者 郑树森 贾长库 施卫星 《医学与社会》 2002年第5期27-29,共3页
文章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微嵌合成现象与移植免疫耐受或移植物长期存活、宿主抗移植物(HVG)和 /或移植物抗宿主 (GVH)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互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认为移植后微嵌合体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 ,其作用不尽相同。同... 文章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微嵌合成现象与移植免疫耐受或移植物长期存活、宿主抗移植物(HVG)和 /或移植物抗宿主 (GVH)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互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认为移植后微嵌合体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 ,其作用不尽相同。同时认为 ,只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状态加以科学考察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嵌合体 移植 哲学思想 免疫系统 移植物抗宿主 宿主抗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FOLFIRINOX方案转化治疗后胰腺癌进展患者的手术治疗与疗效评估
19
作者 王也 章佳晨 +2 位作者 刘凌 徐孙兵 贾长库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297-301,共5页
胰腺癌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在临床上对于交界可切除及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在体能状态良好时,多采用FOLFIRINOX化疗方案进行转化治疗,再择期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预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一... 胰腺癌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在临床上对于交界可切除及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在体能状态良好时,多采用FOLFIRINOX化疗方案进行转化治疗,再择期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预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例交界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在术前实施为期3个月的FOLFIRINOX治疗,因化疗效果不佳,患者疾病进展,肿瘤侵犯周围血管,经多学科讨论后,研究团队对患者进行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术后患者癌胚抗原(CEA)与糖类抗原(CA)199水平持续下降,取得较为良好的生物学效果。术后患者因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无法纠正死亡。研究团队总结认为,FOLFIRINOX化疗方案存在个体差异,其是否能有效进行转化取决于胰腺肿瘤细胞CES2的表达。在临床上常规选择的化疗方案无法取得收益时,可通过PTC药敏实验检测来指导后续的治疗决策,制定患者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切除胰腺癌 新辅助治疗 转化治疗 FOLFIRINOX 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健忠 贾长库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439-443,共5页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佳。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外科技术和精准理念的发展促进了肝癌的外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机器人辅助腹...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佳。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外科技术和精准理念的发展促进了肝癌的外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和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等。解剖性肝切除术解剖清楚、术中出血少,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手术难度低、手术时间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肝功能。腹腔镜肝切除术相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微创、出血少等优势,但学习曲线长。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相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住院时间更短,中转开放手术概率更低,但因为机器人手术费用昂贵,目前尚未大规模推广。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可使肝脏在短时期内迅速增生,扩大了肝癌手术的范围,为中晚期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手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