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无支配的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 被引量:1
1
作者 贾沛韬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8-135,共8页
晚近共和主义学者所着力阐发的"第三种自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这种消极自由概念的恰切含义被阐释为"无支配"或"依赖之缺位",从而在某些重要方面根本地不同于自由主义式的以退... 晚近共和主义学者所着力阐发的"第三种自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这种消极自由概念的恰切含义被阐释为"无支配"或"依赖之缺位",从而在某些重要方面根本地不同于自由主义式的以退守至私人领域为特征的那种被阐释为"无干涉"的消极自由观。它最初源于罗马式传统在自权人与从权人之间所做的根本性区分,从而体现为一种基于主体而得以界定的自由理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受启发于运动者不受外在障碍地持续其运动状态的那种基于行动自身而界定的自由理论之间不可公度。尽管共和主义式消极自由概念的独特性常常遭受来自各种学术取向的质疑否定或不以为意,尽管政治哲学界对于共和主义自由观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那种以集体自治为特征的积极政治自由,但前者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至少在与后者同样的程度上不可替代。同时,由于诞生自同样的古代城邦政治实践,两种共和主义式自由又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正确回应相关学术质疑,尤其是来自自由主义的相关质疑,以及正确处理第二种消极自由与共和主义式积极自由之间的关系,对于恰当地理解几种自由概念而言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极自由 共和主义 无支配 依赖之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如何彼此同情?--以休谟与卢梭的同情观为焦点
2
作者 贾沛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47,170,共11页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休谟 卢梭 道德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同情到行动——休谟同情观的动机困境与内外出路
3
作者 贾沛韬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5期18-32,共15页
休谟《人性论》强调“广泛的同情”并承认“有限的慷慨”,且在论及欲求与倾向这类内在动机力量时总是锚定对象事态而非主体行动,这导致仁爱等情感在形成动机并真正激励行动时的无效或无力。为了解决这一动机困境,值得同时关注可行的内... 休谟《人性论》强调“广泛的同情”并承认“有限的慷慨”,且在论及欲求与倾向这类内在动机力量时总是锚定对象事态而非主体行动,这导致仁爱等情感在形成动机并真正激励行动时的无效或无力。为了解决这一动机困境,值得同时关注可行的内外出路。内部出路可在休谟的情感论和道德学中识别出基于人性内在倾向和表现为自我认可的历时性同情的道德动机机制。外部方案的两种可取思路分别着眼于行动主体和行动结果:对行动主体的关注可在儒家扩充恻隐之心以成仁爱之人的路径中找到动机的稳定人性基础,从而确保对他人处境自然而然的休谟式共鸣同情,能够同时导向付诸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对行动结果的关注则可在当代有效利他主义增进世间福祉的承诺与实践中发现直接对应于广泛同情的广泛善行,从而克服休谟式美德只因“行动和性格的倾向”即不计实效地受到嘉勉的旁观者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动机 仁爱 恻隐 有效利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农村扫盲运动考察(1949—1966) 被引量:1
4
作者 孟强伟 贾沛韬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在1949年至1966年的农村扫盲运动中,福建通过举办冬学和推广“速成识字法”塑造农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凸显严肃的社会主义议题,并结构性地发明出农民的识字需求;通过“大跃进”及其后的扫盲工作促使农民在革命口号... 在1949年至1966年的农村扫盲运动中,福建通过举办冬学和推广“速成识字法”塑造农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凸显严肃的社会主义议题,并结构性地发明出农民的识字需求;通过“大跃进”及其后的扫盲工作促使农民在革命口号中奔向共产主义。在此过程中,若干具体措施的实行使得社会主义进入农民日常生活。这一系列革命性实践诠释出社会主义的诸多意涵,促使农民对其形成政治认同,展现了一幅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的丰富历史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盲运动 福建省 社会主义新农民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
5
作者 石伟平 郭静 +2 位作者 邢晖 贾沛韬 韩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人才是职业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力量。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重要着力点;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路径。本刊聚焦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教育强国人才竞争力,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阐述见解和建议,以期为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 人才竞争力 立德树人 全国教育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的政治? 何种美德?——如何基于合宜社会语境构设一种美德政治学
6
作者 贾沛韬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在合宜社会语境下,对政治美德和美德政治的探讨需要重新敏锐于一些根本追问,从而不容回避地回答四类问题:谁是政治主体,向谁要求美德;在实现政治美德的现实条件中,哪些前提不容让步;如何确保政治共同体及其制度不致成为阻碍个体成员美... 在合宜社会语境下,对政治美德和美德政治的探讨需要重新敏锐于一些根本追问,从而不容回避地回答四类问题:谁是政治主体,向谁要求美德;在实现政治美德的现实条件中,哪些前提不容让步;如何确保政治共同体及其制度不致成为阻碍个体成员美德实现与政治参与的额外"构成性运气";以及,既然存在着能力、胜任资格、美德三者之间的循序渐进,它们之间的恰当关联方式是什么,处在不同的能力-美德水平和自我实现阶段的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恰当义务关系又是什么。为了回应这些根本关注,本文强调一种"承担责任的权利",据此提出一个强判断和一个弱判断,并且围绕这两个判断进一步阐明共同体的政治绩效责任和贤能精英的额外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美德 能力 承担责任的权利 贤能资格制
原文传递
挑战“先到先得”原则——稀缺公共资源的分配公正论争
7
作者 贾沛韬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84-200,共17页
一些力图改善稀缺资源分配方案的努力往往引发普遍的不安与反对,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挑战了公众道德直觉中对“先到先得”原则的偏重。然而,从信息壁垒、救助效用、代际正义等多个角度看,先到先得的简单形式平等尽管维系了资源的公平... 一些力图改善稀缺资源分配方案的努力往往引发普遍的不安与反对,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挑战了公众道德直觉中对“先到先得”原则的偏重。然而,从信息壁垒、救助效用、代际正义等多个角度看,先到先得的简单形式平等尽管维系了资源的公平可及性表象,却无法保障实质的人生公平机会。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倾向于将决策者和职业救助者为所有人带来生命机会的施救职责视为不可违背的消极义务,加之诺布效应这类道德评价心理机制的实际存在,先到先得原则的任何替代方案和相应道德理由都难免遭受苛刻审视,因为它们意味着对一部分消极义务的预先放弃。在如是进退失据的困境中,应用伦理学可重新借助一些经典思想实验廓清决策者与公众的不同道德直觉背后真正作为理据生效的道德原则,并在分配方案的订立与辩护中关注多元道德主体参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公正 先到先得 效用 稀缺公共资源 道德主体性
原文传递
现代人如何彼此同情
8
作者 贾沛韬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0期152-152,共1页
休谟与卢梭将同情机制确立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有效基础。这源自对现代人平等的(而非等级化的)个体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现代社会入世的(而非遁世的)凡俗生活的拥抱。同情的尽头是正义:在有限的仁爱与慷慨无法保障人间之善的地方,广泛的同情... 休谟与卢梭将同情机制确立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有效基础。这源自对现代人平等的(而非等级化的)个体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现代社会入世的(而非遁世的)凡俗生活的拥抱。同情的尽头是正义:在有限的仁爱与慷慨无法保障人间之善的地方,广泛的同情是无力的,社会的利益和效用要靠正义加以增进。卢梭的同情具有维护正义的力量,休谟的同情则划定了令正义变得必要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价值 现代伦理 等级化 维护正义 同情 卢梭 现代人 休谟
原文传递
论贤者宜负重责——缓解美德政治对政治美德的压制
9
作者 贾沛韬 《伦理学术》 2019年第2期162-176,共15页
"美德政治"理想要求政治主体涵养并践行必要的政治美德,但特定类型的美德政治实践却因助长特权而压制了原本值得落实在共同体每位成员身上的政治美德机会,导致了美德—政治之关系承诺的自我挫败。进一步说,特权的实质在于颠... "美德政治"理想要求政治主体涵养并践行必要的政治美德,但特定类型的美德政治实践却因助长特权而压制了原本值得落实在共同体每位成员身上的政治美德机会,导致了美德—政治之关系承诺的自我挫败。进一步说,特权的实质在于颠倒了政治美德与政治参与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从而局限了政治主体的范围,甚至形成了共同体中政治主体对非政治主体的支配。这种颠倒的晚近典型即是贤能资格制在政治哲学中的新生:为了回避(而非回应)上述挑战,晚近贤能政治理论将自我辩护的重心强调为"贤者宜负重责",以淡化对"贤者宜居高位"的承认。接续这一辩护思路,本文相继反驳两种对贤者负重责的谬植,一是将"重责"附丽于"高位",二是将领导力视作独立的美德德目,或将流动性混同于平等。并相应简要提出两种适用于贤能精英的更为可欲的责任承担模式:在确保总体效率的前提下令贤能精英优先承担位卑任重的工作,以保障优势地位的正当分配;令政治美德方面的先觉者破除以流动性看待平等的政治心理误区,承担起平等能力教育的任务,以确保实质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美德 责任 贤能资格制 支配 平等
原文传递
贤能政治:当代政治哲学的新焦点
10
作者 武云 贾沛韬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贤能政治”并非政治思想史上的新观念,近年来却引起了中西政治哲学界的广泛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或扩展了“贤能政治”在中西语境中的原初含义。贤能政治概念虽有“新瓶装旧酒”的嫌疑,从而很难被视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新的理论范... “贤能政治”并非政治思想史上的新观念,近年来却引起了中西政治哲学界的广泛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或扩展了“贤能政治”在中西语境中的原初含义。贤能政治概念虽有“新瓶装旧酒”的嫌疑,从而很难被视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新的理论范式,但无论如何,该主题的复苏是中西政治哲学思想相互影响的一个典范。为了清晰地叙述该焦点中的新旧问题以及相关的理论和论争,一方面需要恰当还原中西政治哲学语境和学术脉络中各自侧重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准确界定贤能政治理论所能解释和解决的现实疑难,从而最终公允呈现当下争论各方的实质冲突。本文即围绕上述论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瓶装旧酒 政治思想史 哲学语境 中西语境 新焦点 政治哲学思想 当代政治哲学 学术脉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