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谭继和:中唐第一才女薛涛
1
作者 《巴蜀史志》编辑部 谭继和 《巴蜀史志》 2020年第5期146-153,共8页
五代十国后蜀学者何光远曾在《鉴戒录》中写“蜀出才妇”,明末小说家凌濛初也曾评价:“蜀女多才,自古为然。”“蜀中女子从来号称多才。”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以汉代卓文君和王昭君、唐代薛涛、前蜀黄崇嘏、明代黄娥为代表的... 五代十国后蜀学者何光远曾在《鉴戒录》中写“蜀出才妇”,明末小说家凌濛初也曾评价:“蜀女多才,自古为然。”“蜀中女子从来号称多才。”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以汉代卓文君和王昭君、唐代薛涛、前蜀黄崇嘏、明代黄娥为代表的蜀中四大才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涛 蜀中 凌濛初 黄崇嘏 五代十国 何光远 黄娥 卓文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望江楼落成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谭继和庆典颂文
2
作者 谭继和 《四川党的建设》 2019年第8期81-81,共1页
天府文化,优越秀冠,文宗胜出,才女多冠。俊乂文运,如不废江河行地。名人星空,似永光星辰经天。中有唐女诗人薛涛,诗才素称奇瑰,辞客欲停笔,公卿愧梦刀,旷代风流一丽人。风神本自磊落,翫竹恋乡愁,虚心宁自持,林下风致一杰英。灵巧技慧,... 天府文化,优越秀冠,文宗胜出,才女多冠。俊乂文运,如不废江河行地。名人星空,似永光星辰经天。中有唐女诗人薛涛,诗才素称奇瑰,辞客欲停笔,公卿愧梦刀,旷代风流一丽人。风神本自磊落,翫竹恋乡愁,虚心宁自持,林下风致一杰英。灵巧技慧,创制小红笺,书法五云,留绩薛涛井。吟诗优雅,创筑吟诗楼,著《锦江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江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征程骏马识途 文宗领航慧照巴蜀
3
作者 谭继和 祁和晖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2期1-3,共3页
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创会会长、老革命老领导、巴蜀学林领袖马识途老人以110岁高龄,在清醒安祥、思索骊鲡不绝的状态中溘然仙逝。我们为失去谆谆教诲我辈的师长、巴蜀文坛现代宗匠而深深震惊和悲痛。虽然我们知晓人生百年,马老会有一天... 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创会会长、老革命老领导、巴蜀学林领袖马识途老人以110岁高龄,在清醒安祥、思索骊鲡不绝的状态中溘然仙逝。我们为失去谆谆教诲我辈的师长、巴蜀文坛现代宗匠而深深震惊和悲痛。虽然我们知晓人生百年,马老会有一天将离我们而去,但总是希望这天越迟到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研究 巴蜀 革命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文化西兴东渐简论 被引量:15
4
作者 谭继和 《四川文物》 1998年第6期8-13,共6页
关键词 夏部族 先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 成都平原 白石崇拜 闻一多 高阳氏 高辛氏 农村公社 夏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道孔子”扬雄的大一统观与儒风在巴蜀的流布 被引量:8
5
作者 谭继和 《中华文化论坛》 2001年第1期28-33,共6页
民族的文化认同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本文通过对扬雄的大一统观及其哲学基础以及儒风在巴蜀的流布的研究,阐述巴蜀文化在秦汉时期融入中华大一统文化的同一性进程和差异性进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以“和而不同... 民族的文化认同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本文通过对扬雄的大一统观及其哲学基础以及儒风在巴蜀的流布的研究,阐述巴蜀文化在秦汉时期融入中华大一统文化的同一性进程和差异性进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在统一体中的交流融汇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的主要特征。作者认为扬雄是孔子思想在汉代传承的集大成者。扬雄以中和精神为内核的关于“三”的创见,是大一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汉文化统一进程在思维方式变革上的集中反映。它对巴蜀儒风的流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巴蜀成为“其学比于齐鲁”的一个全国性文化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认同 扬雄 大一统观 “三”的模式 巴蜀文化 儒风流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星堆神禖文化探秘 被引量:10
6
作者 谭继和 《四川文物》 1998年第3期3-11,共9页
关键词 三星堆文化 神禖文化 西王母 闻一多 都广之野 郭沫若 成都平原 广汉三星堆 《蜀王本纪》 跪坐人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5
7
作者 谭继和 《四川文物》 2002年第2期15-21,共7页
本文从新的角度,对巴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了 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认为巴蜀文化研究目前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但以经验层面的具体 性成果居多,而以理性层面的灼识还不多见。未来的巴蜀文明史的研究,将逐渐转型以考古 ... 本文从新的角度,对巴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了 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认为巴蜀文化研究目前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但以经验层面的具体 性成果居多,而以理性层面的灼识还不多见。未来的巴蜀文明史的研究,将逐渐转型以考古 发现为主,以文献为辅。不仅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领域,而且需要传统思维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研究 文明史 考古发现 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文化论 被引量:5
8
作者 谭继和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19,共16页
巴文化与蜀文化是巴蜀地域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两大主干部分。本文专题论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巴文化的发生,巴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论述巴文化的基本轨迹、发展规律及其主要特征;阐述巴物质文化景观遗... 巴文化与蜀文化是巴蜀地域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两大主干部分。本文专题论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巴文化的发生,巴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论述巴文化的基本轨迹、发展规律及其主要特征;阐述巴物质文化景观遗产与口述史精神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巴文化在陇蜀广域龙头文化中的历史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文化 巴蜀文化 陇蜀
原文传递
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集团 被引量:5
9
作者 谭继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11,17,共4页
当前,四川正面临成渝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殊机遇。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四川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四川应以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作为文化资源整合的"金钱",以创意产业为龙头,以"三大领域"... 当前,四川正面临成渝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殊机遇。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四川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四川应以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作为文化资源整合的"金钱",以创意产业为龙头,以"三大领域"为重点,以"四大模式"为途径,加快四川文化资源整合,做强做大四川文化产业。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发展四川创意产业,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集团的十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文化资源 整合 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与川菜 被引量:11
10
作者 谭继和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不同的饮食之味形成不同的民性 ,川菜“好辛香”、“尚滋味”的特点和容纳百味的渊源影响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和兼容性 ;川菜的发展与巴蜀文化的发展互有影响 ,再创川菜和四川名小吃辉煌 。
关键词 发展 川菜 四川 影响 巴蜀文化 独特性 滋味 再创 渊源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保护概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谭继和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共2页
四川绚丽多姿、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人生命记忆的根,是巴蜀文化之根,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它更具有活态流变、口传心授的特色。它体现了巴蜀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活动,集... 四川绚丽多姿、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人生命记忆的根,是巴蜀文化之根,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它更具有活态流变、口传心授的特色。它体现了巴蜀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活动,集中表现为巴蜀人浪漫奇特、梦幻迷离、不循故辙的思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非遗 六大类型 保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蜀人文化想象力的“创新” 被引量:4
12
作者 谭继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4,共4页
本文认为对古蜀文明的解读,至今还为西方史学的阐释体系和话语权所束缚,本土文化立场缺失,本土文化失语,缺乏本土文化自身的学科术语。本文认为以古蜀仙道为核心的仙源文化是蜀人文化想象力的核心,它的神髓在道藏里,它的最高结晶是仙学... 本文认为对古蜀文明的解读,至今还为西方史学的阐释体系和话语权所束缚,本土文化立场缺失,本土文化失语,缺乏本土文化自身的学科术语。本文认为以古蜀仙道为核心的仙源文化是蜀人文化想象力的核心,它的神髓在道藏里,它的最高结晶是仙学,故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循着仙化思维,不难找到古蜀文明的本土解读,找到古蜀人精神家园解读的钥匙,不难建立本土特色文化体系,摆脱"文化西来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文化话语权 本土学科术语 古蜀仙道 文化想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文化的性质及其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谭继和 《中华文化论坛》 2002年第4期19-22,共4页
“金沙江文化”概念的提出 ,是值得探索的新课题。本文对金沙江文化的分布范围、历史定位和基本特征 ,以及对金沙江文化的利用与开发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金沙江文化 历史定位 基本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汶川灾后重建旅游定位的新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继和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2-45,共4页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应对震前汶川"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旅游定位做新的思考,体现汶川新的特色和个性,建设汶川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态:一、汶川新型城乡统筹发展形态的特色是建设"中国山水画城乡",其宣... 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应对震前汶川"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旅游定位做新的思考,体现汶川新的特色和个性,建设汶川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态:一、汶川新型城乡统筹发展形态的特色是建设"中国山水画城乡",其宣传定位是"震源中心无忧城"。二、凭借汶川"江源农业起源地"的历史优势,建设以甜樱桃为特色的江渎传统、现代特色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田园城市和农业示范区。三、禹文化、羌文化和蜀文化"三位一体"打造禹羌文化圈,提升"羌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内涵。四、把旅游作为汶川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物我两忘"的新的旅游体验区、力争成为新的亚太旅游目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乡形态 无忧城 禹羌文化圈 物我两忘体验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蜀文明与天府丝绸的起源 被引量:7
15
作者 谭继和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2,共7页
丝绸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中华衣食住行文化,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步进步到文明形成时期的产物。中国是丝绸文明的始源国。它的产生是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同步的,也是多源的。如同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形成... 丝绸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中华衣食住行文化,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步进步到文明形成时期的产物。中国是丝绸文明的始源国。它的产生是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同步的,也是多源的。如同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形成模式一样,丝绸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多个地域不同的起源。"天府之国"的四川,也是中华多源而又多元的丝绸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汉唐以来,天府四川更因蜀锦、蜀绣、蜀布、漆器及其它特色商品贸易而成为诸丝绸之路上独放异彩的光亮地带。历史经验证明,天府四川离不开诸丝绸之路,诸丝绸之路也离不开天府四川。今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体系中,天府四川同样会有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 天府 丝绸
原文传递
大醇小疵郭沫若——解读郭沫若的人生选择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继和 祁和晖 《郭沫若学刊》 2005年第4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郭沫若 人生选择 解读 文化巨人 近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文化中国”的解读——近十年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谭继和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12年第4期10-22,共13页
近十年来,以"郭沫若与文化中国"为题,郭沫若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精度都有了新的开拓,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成为郭研的新视野,也成为近十年郭研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新趋势下出现了大量新的成果。本文对近十年郭沫若研究基... 近十年来,以"郭沫若与文化中国"为题,郭沫若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精度都有了新的开拓,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成为郭研的新视野,也成为近十年郭研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新趋势下出现了大量新的成果。本文对近十年郭沫若研究基本状况进行回顾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中国 郭沫若研究 回顾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中舒先生的“两论”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蜀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 被引量:2
18
作者 谭继和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4-132,159,160,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舒先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古代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基于1949年以后巴蜀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徐先生运用新的史学观,于1959年和1960年发表了《巴蜀文化初论》和《巴蜀文化续论》。在"两论...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舒先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古代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基于1949年以后巴蜀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徐先生运用新的史学观,于1959年和1960年发表了《巴蜀文化初论》和《巴蜀文化续论》。在"两论"中,徐先生论述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关系,梳理了巴蜀民族、部族之间杂居迁徙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进而得出中华各族"原来就是一家","中国"是因文化而立国的结论。徐中舒先生的"两论"与同期蒙文通、缪钺、冯汉骥、任乃强、邓少琴等先生关于巴蜀文化的研究争鸣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巴蜀文化研究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舒 巴蜀文化 古史研究
原文传递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谭继和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2-6,共5页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接触、交流与融会的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接触、交流与融会的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文化认同 互补结构 特色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沫若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资本 被引量:3
20
作者 谭继和 《郭沫若学刊》 2003年第4期9-15,共7页
本文论述“沫若文化”定名的依据以及其性质和内涵。作者认为公众对名人“最深刻的文化认同”是“名人文化”定名的依据,“沫若文化”有三大特征:一、郭沫若是历代蜀人“文章冠天下”传统在现代的杰出代表;二、沫若是20世纪中国先进文... 本文论述“沫若文化”定名的依据以及其性质和内涵。作者认为公众对名人“最深刻的文化认同”是“名人文化”定名的依据,“沫若文化”有三大特征:一、郭沫若是历代蜀人“文章冠天下”传统在现代的杰出代表;二、沫若是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三、沫若是东西方文化会通,以浪漫主义为特征的球型思维百科文化巨人的代表。作者同时还论述了沫若文化与乐山城市文化资源整合的关系,对乐山“四名”资源如何整合变为资本、整合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条件以及整合的载体化等问题,提出了创新的见解。同时,对乐山沫若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针对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沫若文化 “四名”文化资源整合 城市文化资源经营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