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mRNA在胃溃疡发生与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20
1
作者 谭永港 舒晴 +1 位作者 邱猛进 张永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768-1770,共3页
目的:探讨人胃溃疡愈合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 方法:采用放免及免疫组化方法,对正常胃黏膜(10例)、胃溃疡活动期(GA组,20例)、愈合期(GH组,20例)、瘢痕期(GS组,20例)胃液EGF含量及胃... 目的:探讨人胃溃疡愈合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 方法:采用放免及免疫组化方法,对正常胃黏膜(10例)、胃溃疡活动期(GA组,20例)、愈合期(GH组,20例)、瘢痕期(GS组,20例)胃液EGF含量及胃黏膜组织EGFR的表达进行测定及定位观察和图像分析. 结果:正常胃黏膜和GA组的胃液EGF的含量分别为502.6±51.3、156.2±46.7 ng/L,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H和GS组胃液的EGF含量分别为386.1±76.8、466.3±95.4 ng/C,与G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GA组胃黏膜EGFR的表达均较正常时增加,GH及GS组更加明显;GA组EGFRmRNA表达阳性密度(18.27±3.95)较正常组(8.52±1.18)增高(P<0.01),而GH组(24.61±4.98)和GS组(27.92±5.44)又较GA组明显增高(P<0.05). 结论:人胃溃疡愈合过程中,胃液EGF与溃疡的发生和愈合有关,胃黏膜EGFR的表达由弱到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MRNA 胃溃疡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分期、分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谭永港 刘俊 +1 位作者 王建平 吕静 《现代医院》 2005年第5期17-18,共2页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内镜分期、分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结肠镜和病理、临床表现进行排除性诊断而确诊的UC 1 78例,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炎症分期、炎症累及范围及性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UC男性多见。...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内镜分期、分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结肠镜和病理、临床表现进行排除性诊断而确诊的UC 1 78例,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炎症分期、炎症累及范围及性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UC男性多见。发病年龄30~5 9岁占2 /3以上,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和便血常见。病变累及左侧结肠以下(72 . 6 %) ,累及次全和全结肠者(1 9 . 1 %) ;A1 、A3 期以便血为主,A2 期以腹痛为主,缓解期以腹泻、腹痛为表现。发热常出现在A期和CA期;性别的差异与炎症程度无关,而Ⅲ和Ⅴ型同一累及范围男性较女性明显增加(P <0 . 0 1 )。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发热,但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各异,与内镜下炎症分期、累及范围及性别之间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表现 内镜分期 分型 排除性诊断 相互关系 发病年龄 炎症程度 主要表现 内镜下 腹痛 结肠镜 性别 便血 腹泻 全结肠 缓解期 同类型 UC 男性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胃汤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谭永港 张永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8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健胃汤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治疗作用及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SD雌雄大鼠,幽门结扎法手术造成胃溃疡模型,并随机分成给药组、对照组,观察其溃疡指数及胃分泌变化。结果:健胃汤组溃疡发生率,溃疡指数明显... 目的:探讨健胃汤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治疗作用及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SD雌雄大鼠,幽门结扎法手术造成胃溃疡模型,并随机分成给药组、对照组,观察其溃疡指数及胃分泌变化。结果:健胃汤组溃疡发生率,溃疡指数明显下降,胃液分泌量、胃总酸排出量和胃蛋白酶排出量均明显减少,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健胃汤对幽门结扎法胃溃疡模型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胃液分泌,减少胃总酸量及胃蛋白酶排出量,从而达到保护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胃汤 胃溃疡 动物模型 中医药疗法 药理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后胃粘膜病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谭永港 陈艳玲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29-230,共2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下胃粘膜病变特点及根除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有消化道症状 ,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患者 2 5 2例 ,按类型分为 4组 ,在根除治疗前后分别于胃底、胃体、胃窦多部位活检 ,行病理学及HP检查 ,...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下胃粘膜病变特点及根除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有消化道症状 ,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患者 2 5 2例 ,按类型分为 4组 ,在根除治疗前后分别于胃底、胃体、胃窦多部位活检 ,行病理学及HP检查 ,确诊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 ,采用丽珠胃三联片治疗 1周。结果 :慢性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最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HP检出率均高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 ,但 4组HP检出率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粘膜活动性炎症 ,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P <0 .0 1)。丽珠胃三联根除治疗后HP( -)组中活动性胃炎检出率明显下降 (P >0 .0 5 ) ,但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 ,它可导致胃粘膜炎症加重 ,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根除治疗后可使胃粘膜炎症活动减轻 ,但对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短期内无逆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病理分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0、IL-18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永港 刘俊 +1 位作者 丁世华 刘新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794-179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法分A、B、C级三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18水平,对照组(NC)为20名健康献血员. 结果:血清IL-18含量由高到低依次...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法分A、B、C级三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18水平,对照组(NC)为20名健康献血员. 结果:血清IL-18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hild-C级、B级、A级、NC组,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含量child—A级组略高于N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均低于NC 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级与C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18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有腹水组、无腹水组、NC组,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 各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10有腹水组低于无腹水组、NC组,无腹水组略高于NC组,有腹水组与NC组、无腹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腹水组与N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与总胆红素呈负相关(r=-0.339,P<0.01),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正相关(r=0.506,P<0.01),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66,P<0.01);血清IL-18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r=0.667,P<0.01),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r= -0.463,P<0.01),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315, P<0.01).血清IL-10与IL-18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1). 结论: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IL-10 IL-18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9例脂肪肝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谭永港 干兆芬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5年第6期394-394,共1页
关键词 脂肪肝 临床分析 病因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
7
作者 谭永港 詹建生 +1 位作者 赵素芳 刘新民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第6期386-389,共4页
运用蛋白质分离技术、鉴定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对蛋白质组进行研究,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将其应用于胃癌研究,为... 运用蛋白质分离技术、鉴定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对蛋白质组进行研究,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将其应用于胃癌研究,为从分子整体水平揭示胃癌的病理及发病机制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有助于该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研究技术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化瘀清热药对大鼠胃溃疡愈合质量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永锋 吴正治 +2 位作者 贾秀琴 谭永港 赵燕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清热代表药(黄芪、丹参、黄连)对胃溃疡愈合质量(QOUH)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乙酸胃溃疡模型,观察黄芪、丹参、黄连对该模型QOUH的影响;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mRNA的表达。结果黄芪、丹...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清热代表药(黄芪、丹参、黄连)对胃溃疡愈合质量(QOUH)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乙酸胃溃疡模型,观察黄芪、丹参、黄连对该模型QOUH的影响;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mRNA的表达。结果黄芪、丹参、黄连均能改善胃黏膜组织的损伤,黄芪、丹参能增强溃疡周围组织EGFR mRNA的表达。结论健脾化瘀清热药提高QOUH、增强溃疡瘢痕处EGFR mRNA的表达可能是健脾化瘀药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健脾化瘀清热药 表皮生长因子 溃疡愈合质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胃炎不同证型患者唾液EGF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相关性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永锋 谭永港 +2 位作者 张子理 杨敏 陈嫚茵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7期1669-1670,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病证结合患者唾液EGF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慢性胃炎患者按辨证分为脾气虚组、胃阴虚组、脾胃湿热组、胃络瘀阻组;体检胃黏膜正常者为对照组,放免检测各组唾液EGF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黏膜细胞EGFR,c-Jun...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病证结合患者唾液EGF与胃黏膜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慢性胃炎患者按辨证分为脾气虚组、胃阴虚组、脾胃湿热组、胃络瘀阻组;体检胃黏膜正常者为对照组,放免检测各组唾液EGF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黏膜细胞EGFR,c-Jun、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脾胃湿热证及胃络瘀阻证组患者唾液EGF含量高于正常对照患者,EGFR,c-Jun、PCNA表达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唾液EGF含量水平与胃黏膜细胞增殖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细胞增殖中医实证较虚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中医证型 唾液 胃黏膜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J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秀鹏 赵素芳 +2 位作者 胡晶晶 谭永港 刘俊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目的观察FOXJ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8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OXJ1在胃癌组织和癌旁... 目的观察FOXJ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8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OXJ1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分析FOXJ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J1表达阳性率(48.84%)低于癌旁组织(94.19%),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Ⅲ+Ⅳ)期、浸润深度(T3+T4)、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的患者FOXJ1表达阳性率降低(P<0.05);FOXJ1表达阴性患者3年后病死率明显高于阳性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FOXJ1表达水平降低,TNM分期越高、浸润深度越深、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的患者FOXJ1表达水平更低,FOXJ1表达阴阳性患者3年病死率高于阳性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J1 胃癌 病理学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11
作者 谭永港 《中国社区医师》 2003年第16期8-8,共1页
关键词 脂肪肝 临床表现 非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浓缩回输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自然杀伤T细胞及RAAS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詹建生 陈淑娜 +1 位作者 谭永港 熊鹰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年第3期133-137,共5页
目的观察超滤浓缩回输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自然杀伤T细胞(NKT)及RAAS系统的影响。方法将9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及对照组(n=30),分别给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及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及腹水内NKT细胞及其胞内细胞因... 目的观察超滤浓缩回输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自然杀伤T细胞(NKT)及RAAS系统的影响。方法将9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及对照组(n=30),分别给予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及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及腹水内NKT细胞及其胞内细胞因子IL-4及IFN-γ含量变化,比较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及腹水NKT、IL-4及IFN-γ均不存在组间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6项指标均较治疗前上升,且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及腹水的NKT及IFN-γ百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IL-4无组间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均不存在组间差异。治疗后以上三项指标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且观察组这三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但对照组仅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肾素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1、0.023及0.035)。相关性分析显示NKT及IFN-γ两者,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三者当中的任意一者均呈负相关性,(r均>0.6,P<0.05)。但IL-4与RAAS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腹水超滤浓缩回输可增强NKT细胞及IFN-γ的活性,抑制RAAS激素活性,提示该方法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是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一个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水 超滤浓缩 自然杀伤T细胞 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转阴汤1、2号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志承 谭永港 +1 位作者 陶金成 伦待民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1年第8期506-507,共2页
目的 :观察院内自制制剂乙肝转阴汤1、2号抗乙肝病毒、改善肝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用乙肝转阴汤1、2号 (150ml ,bid ,po) ,对照组口服保护肝功能药物 ,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 :治疗组谷丙... 目的 :观察院内自制制剂乙肝转阴汤1、2号抗乙肝病毒、改善肝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用乙肝转阴汤1、2号 (150ml ,bid ,po) ,对照组口服保护肝功能药物 ,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 :治疗组谷丙转氨酶明显下降 ,HBeAg、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4 7 %、42 1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乙肝转阴汤1、2号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转阴汤1号 乙肝转阴汤2号 制备 乙型肝炎 抗病毒 中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肠息肉8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秀鹏 吴东海 +4 位作者 丁世华 谭永港 郭海建 刘俊 熊鹰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11期2124-2125,共2页
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巨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中80例巨大肠息肉患者中有68例(85.00%)通过手术完整切除;有12例(15.00%)通过手术分切除。全部患者... 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巨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中80例巨大肠息肉患者中有68例(85.00%)通过手术完整切除;有12例(15.00%)通过手术分切除。全部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7d,且在完成手术出院后都接受了3~16个月的复查随访。内镜应用在巨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着安全有效及简便可行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临床疗效,是临床中较为可靠的诊疗方法,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肠息肉 临床病理特征 内镜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磁共振胰胆管造影、CT对胆道下段<4 mm的微小结石的诊断价值对比 被引量:8
15
作者 韦虹 孙大勇 +3 位作者 陈美玲 谭永港 程斌 谢华平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2期321-324,共4页
目的对比超声内镜(EUS)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CT诊断胆系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5例可疑性胆系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7例,女88例,年龄54~71岁(47.54±5.23岁),病程1~8年(4.24±0.5... 目的对比超声内镜(EUS)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CT诊断胆系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5例可疑性胆系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7例,女88例,年龄54~71岁(47.54±5.23岁),病程1~8年(4.24±0.58年)。分别采用EUS、MRCP、CT 3种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3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不同直径结石的检出率。结果在诊断胆系结石方面,EUS与MRCP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跟CT检查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S在胆系结石诊断方面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MRCP(P<0.05);在<4 mm结石中,EUS检出率高于MRCP和CT,而MRCP检出率高于CT(P<0.05)。结论在胆系结石的诊断中,EUS、MRCP较CT效果更好,EUS较MRCP更具优势,尤其是对胆道下段<4mm的微小结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系结石 超声内镜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康泰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配体在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修复中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赵洁 张永峰 +1 位作者 刘映芳 谭永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853-854,共2页
目的观察结肠康泰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配体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修复中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及结肠康泰组,以5%... 目的观察结肠康泰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配体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修复中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及结肠康泰组,以5%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形成结肠炎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EGFR、EGF、TGF-α的表达。结果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细胞EGFR表达代偿性增多,经灌服结肠康泰后,EGFR、EGF、TGF-α表达显著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上调EGFR及其配体EGF、TGF-α的表达是结肠康泰修复结肠黏膜损伤的愈合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转化生长因子-Α 结肠康泰 结肠炎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引流在不同年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ERCP后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理 吴东海 +3 位作者 郭海建 熊鹰 刘俊 谭永港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6期1107-1110,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引流方式在不同年龄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患者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进行 ERCP 治疗的94例 ASC 患者资料,按照 ERCP 后引流方式分为鼻胆管外引... 【目的】比较两种引流方式在不同年龄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患者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进行 ERCP 治疗的94例 ASC 患者资料,按照 ERCP 后引流方式分为鼻胆管外引流(ENBD)组与胆道塑料支架内引流(ERBD)组,其中 ENBD组60例,包括青年(<45岁)18例,中年(45-60岁)19例,老年(≥60岁)23例;ERBD 组34例,包括青年9例,中年14例,老年11例。对两种引流方式分别在不同年龄患者 ERCP 后的主要并发症及血液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ENBD 组及 ERBD 组中,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患者,术后3 d 测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三项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P =0.000);青年、中年及老年患者在 ENBD 组或ERBD 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P >0.05);在 ERBD 组青年患者中,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44.4%(4/9),较同组老年患者0%(0/11)明显升高( P =0.026)。【结论】不同年龄 ASC 患者使用 ENBD 或ERBD 对解除胆道梗阻、引流胆汁、纠正肝功能等方面均安全有效,但对于应用 ERBD 的青年 ASC 患者,应警惕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流术/方法 胆管 胆道 支架 胆管炎/治疗 急性病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与PCNA在大肠锯齿状腺瘤和普通腺瘤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詹建生 舒晴 谭永港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8-769,共2页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Bcl-2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大肠锯齿状腺瘤和普通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与PCNA在20例大肠锯齿状腺瘤、普通大肠腺瘤和正常大肠黏膜的表达...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Bcl-2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大肠锯齿状腺瘤和普通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与PCNA在20例大肠锯齿状腺瘤、普通大肠腺瘤和正常大肠黏膜的表达。结果Bcl-2在大肠锯齿状腺瘤和普通腺瘤的表达积分分别为2.58±0.55和3.13±0.64,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中(0.79±0.21)的表达积分(P<0.01)。PCNA在大肠锯齿状腺瘤和普通腺瘤中的标记指数分别为(78.33±13.37)%和(55.15±11.64)%,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中的指数(30.24±5.12)%(P<0.05)。结论大肠锯齿状腺瘤比普通腺瘤存在更活跃的细胞增殖,且同时有细胞凋亡的改变,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失常共同导致肿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状腺瘤 大肠腺瘤 BCL-2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舒晴 谭永港 +1 位作者 邱猛进 张永锋 《医学新知》 CAS 2008年第6期327-328,331,共3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人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实验分4组,正常胃黏膜组,胃溃疡活动期组,胃溃疡愈合期组和胃溃疡瘢痕期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_1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GF-β_1 mRNA的表达。结...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人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实验分4组,正常胃黏膜组,胃溃疡活动期组,胃溃疡愈合期组和胃溃疡瘢痕期组,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_1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GF-β_1 mRNA的表达。结果TGF-β_1蛋白和TGF-β1 mRNA表达趋势一致,在正常胃黏膜组、胃溃疡活动期组、愈合期组和瘢痕期组中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结论在人胃溃疡愈合过程中,存在着内源性TGF-β_1表达由弱到强的演变过程,TGF-β_1可能参与了胃溃疡的愈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胃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对外源性BMSCs在结肠炎大鼠结肠定植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永锋 杨晋 +2 位作者 谭永港 陈嫚茵 杨敏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3年第4期343-344,328,共2页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结肠炎大鼠肠道定植分化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以5%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形成结肠炎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MSCs移植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桃红四物汤组,第二天将...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结肠炎大鼠肠道定植分化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以5%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形成结肠炎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MSCs移植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桃红四物汤组,第二天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雄性SD大鼠BMSCs经尾静脉注射到各组雌性大鼠体内。疗程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以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段sry作为标志,以确定供体BMSCs的植入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Musashi-1、PCNA的表达。结果:经PCR扩增后,凝胶电泳可以检测结肠组织雄性性别特异性基因区段sry,BMSCs移植组和SASP组阳性率均为20%,桃红四物汤组阳性率为3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及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Mu-sashi-1、PCNA均有阳性表达;桃红四物汤组与BMSCs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桃红四物汤能够较明显促进外源性BMSCs在结肠炎大鼠结肠的定植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中医药疗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桃红四物汤 治疗应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