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例非妊娠相关性子宫脓性肌瘤的诊断和治疗
1
作者 许阡 张颖 +2 位作者 张佟 安圆圆 钟萍萍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5,共3页
1病例报告病。例1,35岁,因发现子宫肌瘤1年,阴道大量流血6 h,于2022年2月10日入本院治疗。1年前体检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瘤,直径3 cm,未行处理。6 h前无诱因出现阴道大量流血及血块,为平素月经量5倍,伴头晕、乏力、下腹痛,遂于本院急诊... 1病例报告病。例1,35岁,因发现子宫肌瘤1年,阴道大量流血6 h,于2022年2月10日入本院治疗。1年前体检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肌瘤,直径3 cm,未行处理。6 h前无诱因出现阴道大量流血及血块,为平素月经量5倍,伴头晕、乏力、下腹痛,遂于本院急诊就诊。妇科查体:子宫颈口可见肌瘤阻塞,子宫球形增大如孕24周,质硬,轻压痛。超声检查示:子宫前壁实性低回声肌瘤结节,大小12.4 cm×11.3 cm×7.4 cm,部分突向宫腔,周边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口 子宫前壁 血流信号 超声检查 月经量 肌瘤结节 病例报告 子宫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保守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2
作者 刘麒薇 许阡 +1 位作者 孙馥箐 叶红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患者不同保守治疗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最佳保守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筛选关于APA保守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保守治疗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筛选出19篇研究,共...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患者不同保守治疗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最佳保守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筛选关于APA保守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保守治疗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筛选出19篇研究,共计768例APA患者。APA患者患病平均年龄(41.6±11.8)岁,主要集中于育龄期女性,占81%。APA患者的最常见临床表现是异常阴道出血、不孕。APA病灶大小0.2~10.0cm,主要分布在子宫基底部。54例APA患者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癌,占12.28%;123例同时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高达19.35%。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具有高完全缓解率(82.8%),低癌变率(13.8%)和复发率(12.3%)。APA患者妊娠率49.75%,分娩率为52.15%。结论: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是目前APA保守治疗的推荐保守治疗方案。APA具有恶变潜能,需长期随访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 保守治疗 宫腔镜手术 高效孕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及子宫外多发性脂肪平滑肌瘤一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许阡 袁静 安圆圆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98-301,共4页
脂肪平滑肌瘤较为罕见,同时存在多处子宫及子宫外脂肪平滑肌瘤更是极为罕见。报告1例患者因超声检查考虑右侧卵巢畸胎瘤可能入院行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子宫右后壁肌壁间外突结节、阑尾末端实性肿物及膀胱后壁脏层腹膜实性肿物,术后组织... 脂肪平滑肌瘤较为罕见,同时存在多处子宫及子宫外脂肪平滑肌瘤更是极为罕见。报告1例患者因超声检查考虑右侧卵巢畸胎瘤可能入院行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子宫右后壁肌壁间外突结节、阑尾末端实性肿物及膀胱后壁脏层腹膜实性肿物,术后组织学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均提示符合脂肪平滑肌瘤。脂肪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子宫,子宫外脂肪平滑肌瘤的发生可能归因于妇科手术后的种植。子宫及子宫外的脂肪平滑肌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因其影像学显示有类似脂肪组织特征,尤其是肿物邻近附件区时,更易误诊为卵巢畸胎瘤,需引起重视,必要时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提高检出率。子宫及子宫外脂肪平滑肌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但有恶性转化或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共存的风险,术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 脂肪瘤 子宫 阑尾 腹膜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脂肪平滑肌瘤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提高对宫颈脂肪平滑肌瘤(cervical lipoleiomyoma)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我院)收治的1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宫颈脂肪平滑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临... 目的:提高对宫颈脂肪平滑肌瘤(cervical lipoleiomyoma)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我院)收治的1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宫颈脂肪平滑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我院1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6±9.6)岁。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痛或腰痛、月经量增多或无明显临床症状。全部患者行超声检查,均未提示宫颈脂肪平滑肌瘤,5例(29.4%)患者提示肌瘤变性。6例患者行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2例患者检出脂肪成分。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宫颈肌瘤结节,直径2.0~15.0 cm不等,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脂肪平滑肌瘤。随访3~141个月,仅1例患者术后9个月再次发现宫颈肿物,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平滑肌瘤。结论:宫颈脂肪平滑肌瘤的发生较为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并需要术后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宫颈肿瘤 平滑肌瘤 脂肪瘤 诊断 治疗 宫颈脂肪平滑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84例临床病例分析
5
作者 许阡 段华 +1 位作者 汪沙 安圆圆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02-305,311,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术中所见、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术中所见、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①84例患者中,临床无相关症状患者73例(86.9%),有痛经、接触性出血和间断高热患者各1例(1.2%),不规则子宫出血患者8例(9.5%),其中6例患者为阴道间断或持续少量出血,1例患者为绝经后少量阴道出血,1例患者为阴道大量出血;②术前盆腔超声检查提示宫颈异常回声19例(22.6%),11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中仅3例提示宫颈出血性囊性占位;③术中肉眼可见14例宫颈局部紫蓝色病灶和12例宫颈囊肿,58例肉眼未见明显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患者术后病理均提示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病灶,17例患者合并妇科恶性肿瘤,17例患者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84例患者随访时间36~180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隐匿,多数无临床症状,可出现感染、大量阴道出血等症状,因其可恶变或与妇科恶性疾病共存,需引起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学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平滑肌瘤8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安圆圆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67-470,484,共5页
目的:提高对外阴平滑肌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外阴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 目的:提高对外阴平滑肌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外阴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7.8(27~46)岁。6例患者为自觉外阴肿物增大或外阴肿物持续存在就诊,其中1例患者外阴肿物伴隐痛,1例患者为外阴平滑肌瘤术后复发;另2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4例患者行会阴影像学检查,均未提示外阴平滑肌瘤。8例患者术前均未考虑外阴平滑肌瘤,术中行外阴肿物切除术或外阴局部扩大切除术,2例患者经石蜡病理诊断为外阴平滑肌瘤,另6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最终确诊为外阴平滑肌瘤。术后随访6~158个月,未发现复发。结论:外阴平滑肌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伴有较长时间的无痛性外阴肿胀或外阴肿物病史,影像学检查亦无特异性,术前多误诊为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需完整切除平滑肌瘤及包膜,根据情况可酌情切除肿物边缘外部分正常组织以减少复发,术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 平滑肌瘤 前庭大腺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平滑肌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7
作者 许阡 金佟 +2 位作者 刘芸 臧春逸 段华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176-1178,共3页
卵巢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好发于绝经前女性,发病率占卵巢良性肿瘤的0.5%~1%,多为单侧发生,通常小于3cm,很少引起自觉症状。因该病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困难,易被误诊。现总结我院收治并随访的2例卵巢平滑肌瘤... 卵巢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好发于绝经前女性,发病率占卵巢良性肿瘤的0.5%~1%,多为单侧发生,通常小于3cm,很少引起自觉症状。因该病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困难,易被误诊。现总结我院收治并随访的2例卵巢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平滑肌瘤 文献复习 卵巢良性肿瘤 绝经前女性 特异性表现 自觉症状 临床资料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伴活动性阴道出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8
作者 许阡 段华 +1 位作者 金佟 臧春逸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549-551,I0001,共4页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伴活动性阴道出血症状,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本文介绍了1例急诊就诊患者,月经干净后第2日出现活动性阴道出血。患者孕3产0,阴道出血量为月经量4~5倍,超声提示宫颈处膨大,给予催产素治疗...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伴活动性阴道出血症状,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本文介绍了1例急诊就诊患者,月经干净后第2日出现活动性阴道出血。患者孕3产0,阴道出血量为月经量4~5倍,超声提示宫颈处膨大,给予催产素治疗后血止。住院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行宫腔镜检查提示宫颈管8点处憩室样囊腔,内含大量陈旧血迹,遂行宫腔镜切除、电凝囊腔,术后病理提示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年后复查宫腔镜,提示原宫颈病灶囊腔处可见缺损,囊壁可见瘢痕修复,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文献复习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最后总结该病例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出血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5个月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一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许阡 王祎祎 +3 位作者 张佟 汪沙 段华 王金娟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700-704,共5页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是发生在盆腹腔的一种罕见的良性增殖性疾病,多表现为平滑肌瘤结节弥散分布于盆腹腔腹膜、网膜、肠管、肠系膜、直肠子宫陷凹等位置。患者大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是发生在盆腹腔的一种罕见的良性增殖性疾病,多表现为平滑肌瘤结节弥散分布于盆腹腔腹膜、网膜、肠管、肠系膜、直肠子宫陷凹等位置。患者大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术后短时间内发生LPD的病例在国内外鲜有报道。该文报道1例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剔除术后5个月发生LPD的病例,该患者短时间内LPD的结节生长至9 cm,生长迅速,极其罕见。该文通过文献复习LP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探讨其与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的关系,总结该病例的诊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 富于细胞型子宫平滑肌瘤 子宫肌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粘连临床病因学及诊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0
作者 许阡 王祎祎 臧春逸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24-229,240,共7页
宫腔粘连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育功能。妊娠期宫腔操作是导致宫腔粘连的主要病因,宫腔感染、子宫内膜血流低灌注等也可能与该病发生密切相关。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宫腔... 宫腔粘连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育功能。妊娠期宫腔操作是导致宫腔粘连的主要病因,宫腔感染、子宫内膜血流低灌注等也可能与该病发生密切相关。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术后多需联用辅助治疗措施预防再粘连发生,但目前尚未对该病的最佳诊疗方案达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就宫腔粘连形成的临床病因及诊疗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预防宫腔粘连,为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依据,避免对子宫内膜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为宫腔粘连的治疗开辟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组织黏连 诊断 治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Trocar口部位腹壁平滑肌瘤一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阡 李娜 +1 位作者 柳鑫 王金娟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549-551,共3页
腹腔镜Trocar口部位腹壁平滑肌瘤十分罕见,国内外报道仅为个案,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盆腔手术医源性种植有关。报道1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我院)妇科微创中心收治的腹壁平滑肌瘤患者,该患者2010年因子宫肌瘤于我院行腹腔镜子宫肌... 腹腔镜Trocar口部位腹壁平滑肌瘤十分罕见,国内外报道仅为个案,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盆腔手术医源性种植有关。报道1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我院)妇科微创中心收治的腹壁平滑肌瘤患者,该患者2010年因子宫肌瘤于我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2015年自觉左下腹原手术瘢痕处肿块,2018年自觉肿块进行性增大。2021年入院行开腹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原左侧腹腔镜Trocar口腹壁脂肪层内4.0 cm×4.0 cm肌瘤结节,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腹壁平滑肌瘤,考虑是由既往腹腔镜肌瘤剔除术引起的医源性寄生。医源性寄生平滑肌瘤的预防十分关键,但目前无法完全避免医源性寄生平滑肌瘤的发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平滑肌瘤 腹壁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3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许阡 金佟 +1 位作者 张佟 臧春逸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5期549-554,共6页
目的 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3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平均年... 目的 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3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平均年龄48岁,主诉为经量增多15例(44.1%)、尿频5例(14.7%)、经期延长5例(14.7%)、下腹坠痛4例(11.8%),不规则子宫出血4例(11.8%),无明显症状10例(29.4%)。术前盆腔超声检查均未提示该病。12例行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5例提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诊断率为41.7%。3例患者行肌瘤剔除术,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8例行子宫全切术或全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切除术,11例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1例子宫全切术后予盆腔肿物及双侧附件切除。6例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4例提示该病,诊断率为66.7%,其中3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扩大了手术范围。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9.9±32.3)个月,2例复发。结论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误诊率较高。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术中应严密探查,必要时行冰冻病理检查。因该病易复发,故术后应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7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许阡 柳鑫 王金娟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228-232,共5页
目的:提高对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e,LPD)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LPD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 目的:提高对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e,LPD)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LPD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术后病理诊断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7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1.6岁(33~48岁),均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史,本次LPD发病距既往最近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时间为6~132个月,平均(60.1±44.6)个月。4例(57.1%)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以体检发现盆腹腔包块为主诉就诊。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盆腹腔多发实性肿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CT的诊断率分别为28.6%和25.0%。7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术中结节广泛分布在肠系膜(4例)、腹膜(3例)、大网膜(2例)和子宫直肠陷凹(2例)等处,结节大小0.4~10 cm。1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LPD结节切除术,余6例均行腹腔镜或开腹LPD结节切除术,术后均经石蜡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为LPD,其中1例为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结论:LPD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手术探查、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术后需严密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平滑肌瘤病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阡 王欣(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16-620,共5页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可沿血管生长,延伸到下腔静脉,甚至心脏。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有争议,多数学者考虑其起源于子宫肌瘤直接侵入子宫肌层静脉并沿血管腔扩散所致。子宫IVL好发于40~5...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可沿血管生长,延伸到下腔静脉,甚至心脏。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有争议,多数学者考虑其起源于子宫肌瘤直接侵入子宫肌层静脉并沿血管腔扩散所致。子宫IVL好发于40~50岁有生育史的女性,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如累及下腔静脉或右心时,可出现腹水、肝脾肿大、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严重者甚至猝死。手术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具体的手术方案尚无统一共识。该病复发率高,术后需长期严密随访。综述子宫IVL的发病机制及高危因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随访,以期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平滑肌瘤病 子宫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子宫脂肪平滑肌瘤伴脂肪瘤家族史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阡 王欣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91-295,共5页
报告1例有脂肪瘤家族史的53岁巨大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病例。该患者子宫肌瘤进行性增大7年,行盆腔磁共振成像考虑巨大子宫脂肪平滑肌瘤可能,拟手术治疗入院。追溯患者家族史,其祖母及父亲均患有多发脂肪瘤。本次入院后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报告1例有脂肪瘤家族史的53岁巨大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病例。该患者子宫肌瘤进行性增大7年,行盆腔磁共振成像考虑巨大子宫脂肪平滑肌瘤可能,拟手术治疗入院。追溯患者家族史,其祖母及父亲均患有多发脂肪瘤。本次入院后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术中探查见子宫前壁下段至宫颈实性肿物大小18 cm×12 cm×12 cm,剖检可见子宫下段肿物剖面呈淡黄色,脂肪样改变,质中有弹性,伴油腻感,其内见白色隔膜将肿物分为两部分,术后病理提示子宫脂肪平滑肌瘤。子宫脂肪平滑肌瘤发病率较低,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临床易误诊。雌激素缺乏和代谢紊乱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合并代谢紊乱的绝经后女性,需尤其引起重视,警惕该病的发生。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目前尚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无症状患者可保守治疗,有症状患者多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案需根据患者的情况综合考虑。其虽为良性肿瘤,但有恶变风险及合并妇科恶性肿瘤的可能,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 平滑肌瘤 脂肪瘤 病例报告 家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阡 袁静(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61-365,共5页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e,LPD)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平滑肌瘤病,表现为腹膜、盆腹腔脏器表面多发的平滑肌瘤结节。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腹膜下间充质干细胞化生学说、医源性学说、... 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e,LPD)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平滑肌瘤病,表现为腹膜、盆腹腔脏器表面多发的平滑肌瘤结节。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腹膜下间充质干细胞化生学说、医源性学说、性激素学说和遗传学说。LPD好发于绝经前女性,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探查偶然发现。其明确诊断需依靠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结果,根据病史、术中平滑肌瘤播散的范围、病理等与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病、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及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等鉴别。手术切除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症状等因素,内分泌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该病虽为良性疾病,但有复发和恶变的可能,需长期严密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病 腹膜肿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性平滑肌瘤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阡 王欣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提高对寄生性平滑肌瘤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2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寄生性平滑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结果:22例患者平... 目的:提高对寄生性平滑肌瘤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2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寄生性平滑肌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结果:2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2.9±6.9)岁(31~54岁),其中17例(77.3%)考虑为医源性寄生性平滑肌瘤,5例(22.7%)为无手术史的自发性寄生性平滑肌瘤。18例(81.8%)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尿频3例(13.6%),左下腹腹腔镜Trocar瘢痕处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1例(4.5%)。2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寄生肿物,术中见寄生性平滑肌瘤结节大小0.5~10.0 cm不等,种植于肠系膜、肠表面、盆腹腔腹膜、输卵管系膜、大网膜、直肠子宫陷凹、卵巢及腹腔镜Trocar口,术后均经石蜡切片病理或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平滑肌瘤。术后随访2~132个月,均无寄生性平滑肌瘤复发。结论:寄生性平滑肌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多数患者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医源性寄生性平滑肌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手术探查、术后病理,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临床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该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医原性疾病 手术后期间 综合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妇科肿瘤的58例临床病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误诊为妇科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妇科医生对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的认知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58例误诊为妇科肿瘤收治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经术中探查及病理学... 目的:探讨误诊为妇科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妇科医生对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的认知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58例误诊为妇科肿瘤收治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经术中探查及病理学诊断证实腹膜后肿瘤24例,阑尾肿瘤15例,肠或肠系膜肿瘤19例,分别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24例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前误诊为附件肿物18例(75.0%),误诊为子宫肌瘤或阔韧带肌瘤5例(20.8%),误诊为盆腔炎性包块1例(4.2%)。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坠胀6例(25.0%),尿频2例(8.3%),大便不畅伴骶尾部不适1例(4.2%),无明显症状15例(62.5%)。超声或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均未提示腹膜后肿物可能,仅1例患者盆腹腔增强CT提示不除外腹膜后肿物可能。15例阑尾肿瘤患者术前均误诊为附件肿物;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坠胀6例(40.0%),无明显症状9例(60.0%);超声均未提示阑尾肿物来源可能,3例盆腹腔CT或盆腔增强MRI提示不除外阑尾来源肿瘤可能。19例肠或肠系膜肿瘤患者术前误诊为附件肿物18例(94.7%),1例(5.3%)误诊为浆膜下肌瘤;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坠胀8例(42.1%),无明显症状11例(57.9%);超声提示不除外肠系膜囊肿1例,CT及MRI均未提示肠或肠系膜肿物可能。结论:腹膜后肿瘤、阑尾肿瘤、肠或肠系膜肿瘤的术前影像学多提示为盆腔肿物,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难以与妇科肿瘤鉴别,且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鉴别依据,术前常误诊为妇科肿瘤,妇科医生应对上述肿瘤引起重视,对提示附件肿物的患者仔细辨别,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诊 盆腔肿瘤 腹膜后肿瘤 阑尾肿瘤 肠肿瘤 肠系膜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积脓35例临床病例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阡 张佟 臧春逸 《中国医刊》 CAS 2021年第5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宫腔积脓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收治的35例宫腔积脓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35例患者平均年龄(63.9±13.0)岁,34例为绝经后女性,1例为10... 目的探讨宫腔积脓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收治的35例宫腔积脓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35例患者平均年龄(63.9±13.0)岁,34例为绝经后女性,1例为10岁女性。无临床症状17例(48.6%),阴道流脓10例(28.6%),绝经后阴道出血4例(11.4%),发热伴腹痛2例(5.7%),下腹胀2例(5.7%)。超声多提示为宫腔积液,诊断率为74.3%。35例患者均行手术联合广谱抗感染治疗,其中31例患者行宫腔镜手术,3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1例患者因子宫内膜癌行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分期术,均已治愈出院。结论宫腔积脓多发生在绝经后女性,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宫腔镜手术联合广谱抗感染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术后应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积脓 病因 临床特点 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例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83-587,共5页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diffuse uterine leiomyomatosis,DUL)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33例确诊DUL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术后妊娠...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diffuse uterine leiomyomatosis,DUL)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33例确诊DUL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33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8.4±6.9)岁(24~52岁)。19例(57.6%)表现为月经量增多,7例(21.2%)表现为尿频或下腹胀痛,余7例(21.2%)无明显临床症状,仅为查体发现子宫肌瘤逐渐增大就诊。33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15例(45.5%)患者提示子宫肌层布满或弥漫性分布的低回声结节。7例患者行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3例提示子宫肌层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结节或团块。3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9例行开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另14例有生育要求患者,其中11例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3例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均提示平滑肌瘤。14例有生育要求患者(2例失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7.8±36.3)个月,3例患者自然妊娠,2例顺利分娩(其中1例分娩2次),另1例为宫角妊娠行清宫术。结论:DU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平滑肌肿瘤,好发于育龄女性。临床最主要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增多和不孕,若超声提示子宫肌壁间布满肌瘤且患者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增多或除外其他原因的不孕时,需加查MRI,有助于早期识别该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推荐行全子宫切除术,保留生育能力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平滑肌瘤病 诊断 治疗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