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水材料长壁工作面充填开采顶板控制技术 被引量:17
1
作者 许猛堂 张东升 +2 位作者 马立强 王旭锋 张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0-416,共7页
为研究充填工作面长度对岩层控制效果的影响,指导长壁工作面充填开采实践和为围岩变形控制提供依据,基于超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试验,利用差分法薄板理论建立了超高水材料长壁工作面充填开采顶板活动力学模型,得到关键层的预计变形量... 为研究充填工作面长度对岩层控制效果的影响,指导长壁工作面充填开采实践和为围岩变形控制提供依据,基于超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试验,利用差分法薄板理论建立了超高水材料长壁工作面充填开采顶板活动力学模型,得到关键层的预计变形量,分析充填工作面长度对关键层变形及破坏的影响,提出了长壁工作面充填开采顸板控制理念。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顶板下沉最大挠度值随着工作面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要维持关键层不发生断裂,必须保证工作面长度和控顶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对比冀中能源陶一煤矿充1~5工作面(工作面长度50~60m)和充6工作面(工作面长度120m)充填开采实际情况,提出并应用地面充填系统构建、充填液面提高、隔离带设置、工作面锚网索支护4种长壁工作面顶板控制技术,有效地抑制了顶板变形,同时保证了良好的充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水材料 长壁工作面 顶板控制 地面充填系统 薄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直立巨厚煤层覆岩活动规律及支架工作阻力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许猛堂 张炜 +3 位作者 王旭锋 刘洪林 管伟明 周睿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80,共5页
为研究近直立巨厚煤层开采覆岩活动规律,指导近直立巨厚煤层开采实践及支架选型,基于相似材料物理模拟试验,建立了覆岩呈散体结构的"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得到支架工作阻力的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尺寸开采空间和... 为研究近直立巨厚煤层开采覆岩活动规律,指导近直立巨厚煤层开采实践及支架选型,基于相似材料物理模拟试验,建立了覆岩呈散体结构的"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得到支架工作阻力的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尺寸开采空间和多次分层重复扰动影响下,覆岩块体将呈现"散体"结构状;工作面支架所承受的载荷为上覆岩层自然平衡拱内松散岩体自重,支架的支护阻力不仅与支架宽度、控顶距及松散岩体抗压强度有关,还与工作面长度相关,且随着煤层工作面长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理论推导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对于分析近直立巨厚煤层的支架工作阻力,合理选择支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直立巨厚煤层 散体结构 顶板控制 工作面长度 支架工作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带开采合理采留比研究
3
作者 许猛堂 张东升 +1 位作者 王旭锋 刘士春 《煤炭科技》 2011年第1期25-27,共3页
基于曹村煤矿赤峪新区实际地质条件,应用概率积分法和FLAC数值模拟方法对相同采深、相同采出率与不同采出率两种情况下的不同采宽与地表沉陷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移动变形值随采宽的增加而增大,采宽小于60m时的地表下沉曲... 基于曹村煤矿赤峪新区实际地质条件,应用概率积分法和FLAC数值模拟方法对相同采深、相同采出率与不同采出率两种情况下的不同采宽与地表沉陷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移动变形值随采宽的增加而增大,采宽小于60m时的地表下沉曲线较为平缓,采宽150m的地表出现明显的波浪形下沉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开采 概率积分法 数值模拟 地表沉陷 采留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煤层沙土质冲沟坡体下开采矿压显现特征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旭锋 张东升 +2 位作者 卢鑫 许猛堂 仇小祥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22,共5页
为了分析在冲沟坡体下浅埋煤层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基于冲沟发育的矿区浅埋煤层地质条件,以工作面背沟开采为主要方式,采用物理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浅埋煤层冲沟采动坡体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冲沟坡体下开采时,基本顶初次... 为了分析在冲沟坡体下浅埋煤层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基于冲沟发育的矿区浅埋煤层地质条件,以工作面背沟开采为主要方式,采用物理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浅埋煤层冲沟采动坡体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冲沟坡体下开采时,基本顶初次破断具有不对称性;冲沟采动坡体被地表超前裂隙切割成多边块状,并在两侧坡体的夹挤摩擦作用下缓慢回转下沉;相同地质条件下,坡角越大,采动坡体对工作面矿压显现影响越大。同时,建立了在冲沟坡体下采场基本顶初次破断的力学模型,分析认为在冲沟发育浅埋煤层条件下,基本顶初次破断时开切眼侧与推进侧岩块长度比值为1~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沙土质冲沟 采动坡体 矿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氡气地表探测覆岩采动裂隙综合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炜 张东升 +3 位作者 马立强 王旭锋 范钢伟 许猛堂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531-2539,共9页
在概述现有关于覆岩采动裂隙发育特征方面研究现状和总结氡气现有工程应用领域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将氡气的地球物理化学特性应用于采矿工程领域,将放射性测量方法引入到地下煤炭开采覆岩采动裂隙发育过程及其含水性方面的探测,并独立自... 在概述现有关于覆岩采动裂隙发育特征方面研究现状和总结氡气现有工程应用领域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将氡气的地球物理化学特性应用于采矿工程领域,将放射性测量方法引入到地下煤炭开采覆岩采动裂隙发育过程及其含水性方面的探测,并独立自行研制氡气地表探测覆岩采动裂隙综合试验系统。该综合试验系统具有拆装简便,物理模拟模型铺设方便,在同一物理模拟试验台架上可快速实现二维或三维物理模拟试验等优点。将该综合试验系统应用于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11203工作面开采二维相似物理模拟试验中,模拟得出覆岩采动裂隙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氡气浓度变化二者之间的对应规律。同时,该试验也进一步地验证采用氡气地表探测覆岩采动裂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放射性 采动裂隙 氡气探测 综合试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土质型冲沟发育区浅埋煤层长壁开采支护阻力的确定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旭锋 张东升 +1 位作者 张炜 许猛堂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4-198,共5页
基于沙土质型冲沟坡体下浅埋煤层长壁开采顶板结构承受非均匀载荷的基本特征,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的方法,以工作面背沟推进为主要方式,将冲沟坡体及其形态纳入顶板结构控制当中,结合冲沟坡体下开采基本顶初次破断与周期破断时的顶板... 基于沙土质型冲沟坡体下浅埋煤层长壁开采顶板结构承受非均匀载荷的基本特征,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的方法,以工作面背沟推进为主要方式,将冲沟坡体及其形态纳入顶板结构控制当中,结合冲沟坡体下开采基本顶初次破断与周期破断时的顶板结构力学模型,按给定失稳载荷状态,分析了工作面来压期间的"支架-围岩"作用关系模型,得到了控制顶板结构滑落失稳的支护阻力。结合具体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了支架工作阻力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特征,给出了支架支护阻力算例,针对该工作面支架支护阻力进行的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冲沟坡体 长壁开采 支护阻力 顶板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留煤柱下伏近距煤层扰动应力场及强度系数分布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维生 梁维 +3 位作者 倪杰 金志远 许猛堂 邹川林 《煤炭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3-25,共3页
针对近距离煤层遗留煤柱下伏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大、不易控制等难题,以某矿地层条件为研究背景,建立力学模型,研究了上覆煤层开采后遗留煤柱下伏煤岩层中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应力集中系数,研究了煤岩体受遗留煤柱影响后的围岩强度系数分布规... 针对近距离煤层遗留煤柱下伏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大、不易控制等难题,以某矿地层条件为研究背景,建立力学模型,研究了上覆煤层开采后遗留煤柱下伏煤岩层中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应力集中系数,研究了煤岩体受遗留煤柱影响后的围岩强度系数分布规律,揭示了遗留煤柱对下伏近距煤层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煤层 遗留煤柱 应力影响 强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自燃急倾斜突出煤层采掘接替优化研究
8
作者 李可 刘勇 +3 位作者 江成玉 张开智 许猛堂 张进红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35,共4页
针对贵州省某矿二采区煤层容易自燃、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急倾斜、走向长度大、巷道围岩条件差的特点,分析了采掘接替系统需要改造的原因与优化设计思路。将一个区段划分为长度200 m的若干块段,解决了煤炭暴露时间长、采煤工作面运... 针对贵州省某矿二采区煤层容易自燃、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急倾斜、走向长度大、巷道围岩条件差的特点,分析了采掘接替系统需要改造的原因与优化设计思路。将一个区段划分为长度200 m的若干块段,解决了煤炭暴露时间长、采煤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服务时间过长的问题。在长兴灰岩中布置3条岩石平巷,实现了2个采煤工作面、2个煤巷掘进面的独立回风,实现了2个错茬采煤工作面连续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 煤与瓦斯突出 采掘接替 巷道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军 杨盛浩 +2 位作者 周裕如 赵晔 许猛堂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6期177-179,共3页
指出了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导水为安全高效开采煤矿资源,采用经验公式预计、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单采10#煤层后和开采10#、11#煤层两层近距离煤层后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出的两值分别为44.46m和... 指出了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导水为安全高效开采煤矿资源,采用经验公式预计、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单采10#煤层后和开采10#、11#煤层两层近距离煤层后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出的两值分别为44.46m和52.43m;采用数值模拟得出的两值分别为42.28m和51.57m,理论计算和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出的两值基本一致,并在实测中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导水裂隙带高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突显模拟矿井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0
作者 杜胜江 徐佑林 +4 位作者 许猛堂 李海军 王致嫣 廖名扬 张辉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1期116-120,共5页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强实践”人才需求,传统实验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要求,该文提出突显模拟矿井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望成为解决实验实践瓶颈的有效手段。通过基于模拟矿井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强实践”人才需求,传统实验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要求,该文提出突显模拟矿井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望成为解决实验实践瓶颈的有效手段。通过基于模拟矿井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能保障学生实验实践安全,使用模拟矿井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虚拟事故矿井发生地,解决实习环境危险和学生难以深入现场的问题;第二,能高效助力实验实践效果,模拟矿井主要服务于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等专业,培养学生现场生产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三,由于模拟矿井具有多模块化的特性,能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实现实践工程的直观呈现性;第四,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模拟矿井实验实践教学系统,可将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融合。最终,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矿井 实验实践 教学体系 新工科 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式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支架工作阻力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许猛堂 徐佑林 金志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69,共7页
为研究房式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支架合理支护阻力,基于石圪台煤矿实际地质条件,构建了房式采空区下关键层初次破断与周期性破断力学模型,得到了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表达式,并构建了对应的"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为研究房式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支架合理支护阻力,基于石圪台煤矿实际地质条件,构建了房式采空区下关键层初次破断与周期性破断力学模型,得到了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表达式,并构建了对应的"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力学模型,获得了支架工作阻力的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房式采空区下煤层开采关键层破断步距主要特点有2个:①关键层初次破断及周期性破断步距与上覆留设煤柱应力集中程度密切相关;②破断步距大小受关键层前次破断位置影响较大。理论计算31201综采工作面关键层初次来压步距为40.1 m,前3次周期来压步距分别为20.4、18.9、20.8 m。与均布载荷条件下相比,房式采空区下支架支护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2个,即关键层受上覆岩层集中力的位置和关键层初次破断结构形态。理论计算获得该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前3次周期来压合理工作阻力分别为17 372、11 722、15 252、15 206 kN。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理论推导的合理性,研究成果为房式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液压支架选型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式采空区 近距离煤层 破断步距 应力集中 支架工作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矿工程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猛堂 李海军 +1 位作者 金志远 赵维生 《高教学刊》 2019年第4期37-39,共3页
基于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基础力学课程和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的现状,结合多年来采矿力学课程的授课经验,提出采矿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措施,通过基础力学课程采矿特色案例库的构建,将采矿问题案例融入力学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解... 基于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基础力学课程和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的现状,结合多年来采矿力学课程的授课经验,提出采矿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措施,通过基础力学课程采矿特色案例库的构建,将采矿问题案例融入力学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科研导师制"等科研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申请和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双创"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力学课程 采矿特色案例库 科研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动压“三软”煤层巷道“卸-转-固”围岩控制技术 被引量:18
13
作者 徐佑林 刘德成 +7 位作者 吴旭坤 曹佐勇 高永雄 张仁松 周泽 周波 许猛堂 张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37,共8页
针对强动压影响下“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控制难的问题,以仲恒煤矿“三软”煤层115-101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查、围岩松动和地应力测试,采用UDEC数值软件根据实际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巷道变形破坏原因,并基于应力控制原理,提出受... 针对强动压影响下“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控制难的问题,以仲恒煤矿“三软”煤层115-101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查、围岩松动和地应力测试,采用UDEC数值软件根据实际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巷道变形破坏原因,并基于应力控制原理,提出受强动压影响的“三软”煤层巷道“卸-转-固”围岩综合控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115-101回风巷围岩松动圈范围0~5 m,应力峰值在深入围岩5~6 m处,采用“卸-转-固”围岩控制技术,在原有的29U型钢支护条件下,降低支护排距,根据煤层倾角及厚度设计并施工爆破卸压孔,在孔底连线安装炸药,利用自制的封孔设备将加固材料通过高压风压入钻孔进行封孔,实施爆破。爆破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重新形成破碎区、塑性区和弹性区,并使应力集中的弹性区转移到围岩更深处,降低巷帮及底板浅部围岩应力集中,在巷道周围表层一定范围内形成低应力卸压圈,而在围岩深部形成了应力集中的自承载圈,集中应力主要由该自承载圈的岩体承担。该自承载圈的岩体处于围岩深部,基本处于三向应力状态,降低集中应力对巷道的破坏作用,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巷道围岩顶底板移近速率降低了79.43%,两帮移近速率下降了54.17%,巷道围岩变形量明显减少,有效控制了强动压影响下“三软”煤层巷道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动压 “三软”煤层 “卸-转-固” 围岩应力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道过采空区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波 许猛堂 +2 位作者 尹磊 李鑫 张旺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6-121,共6页
针对采空区破碎围岩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问题,提出了"U型棚+注浆"的半圆拱体支护技术,并基于拱体的基本力学性能,构建了半圆拱巷道承载能力力学模型,分析了半圆拱体强度对巷道围岩破坏的影响规律,理论推导了拱体破坏的极限厚... 针对采空区破碎围岩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问题,提出了"U型棚+注浆"的半圆拱体支护技术,并基于拱体的基本力学性能,构建了半圆拱巷道承载能力力学模型,分析了半圆拱体强度对巷道围岩破坏的影响规律,理论推导了拱体破坏的极限厚度。研究结果表明:半圆拱体的破坏位置发生于拱体顶部,以拉破坏为主;拱体的承载性能与上覆岩层载荷、拱体的厚度以及注浆拱体的抗拉强度密切相关,与上覆岩层载荷、拱体抗拉强度呈线性关系,与拱体的厚度呈非线性关系。研究成果应用于贵州湾田煤业湘桥煤矿11702工作面过采空区巷道,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围岩 过采空区巷道 承载能力 极限厚度 半圆拱体 围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煤矿内因火灾危险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芦庆和 许猛堂 +2 位作者 刘萍 穆静强 刘义宗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8-201,共4页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和试验材料的欠缺,煤矿内因火灾危险性评价中影响因子存在随机性、模糊性、灰性、未知性等不确定性,无法确定合理权重,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针对此问题,将DS理论引入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利用D-S理论的冲突证据合成...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和试验材料的欠缺,煤矿内因火灾危险性评价中影响因子存在随机性、模糊性、灰性、未知性等不确定性,无法确定合理权重,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针对此问题,将DS理论引入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利用D-S理论的冲突证据合成方法,消除融合数据之间的冲突性来确定指标权重,解决了传统权重分配过程中过于绝对化的问题,从而为准确评价煤矿内因火灾危险等级提供合理依据。运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兴安煤矿火灾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为"较安全",符合工程实际。实例分析表明:D-S理论在内因火灾危险性评价中能更好地考虑指标的不确定性,基于D-S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精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内因火灾 D-S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过断层预掘巷道间岩柱尺寸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金志远 崔波 许猛堂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204,共3页
为确定合理的预掘巷道间岩柱尺寸,以某矿通过13.5 m大落差断层为工程背景,采用UDEC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预掘巷道间岩柱尺寸的岩柱内垂直应力、塑性区分布及预掘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变化规律,得出合理的预掘巷道间岩柱尺寸为3 m,且其合... 为确定合理的预掘巷道间岩柱尺寸,以某矿通过13.5 m大落差断层为工程背景,采用UDEC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预掘巷道间岩柱尺寸的岩柱内垂直应力、塑性区分布及预掘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变化规律,得出合理的预掘巷道间岩柱尺寸为3 m,且其合理性在现场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过断层 预掘巷道 岩柱尺寸 围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土含量的弱胶结地层巷道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维生 梁维 +1 位作者 许猛堂 刘彬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7-282,共6页
以内蒙古五间房西一矿为工程背景,对3组取自该矿不同黏土矿物含量的弱胶结软岩分别开展XRD矿物衍射分析、液塑限联合测定和室内力学试验,根据物理与力学试验结果,建立3种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岩体的巷道数值分析模型,研究岩石黏土矿物含量... 以内蒙古五间房西一矿为工程背景,对3组取自该矿不同黏土矿物含量的弱胶结软岩分别开展XRD矿物衍射分析、液塑限联合测定和室内力学试验,根据物理与力学试验结果,建立3种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岩体的巷道数值分析模型,研究岩石黏土矿物含量对巷道围岩变形和塑性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弱胶结岩石的颜色逐渐加深,液限和塑限逐渐变大,力学强度先增后降,细观"鳞片状"结构越发育;弱胶结地层巷道的塑性区范围和变形量不仅随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幅随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当黏土矿物含量超过33%后的围岩稳定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含量 弱胶结地层 围岩稳定性 物理与力学性质 室内试验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谷地形下煤炭资源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昌贵 徐耀 +2 位作者 唐永劲 覃瑶 许猛堂 《能源与环保》 2020年第8期183-186,共4页
为探索沟谷地形下煤炭资源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利用FLAC软件建立了沟谷地下煤层开采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煤层至沟谷之间不同垂直距离的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层至沟谷垂直距离的增加,沟谷底塑性区高度变化不... 为探索沟谷地形下煤炭资源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利用FLAC软件建立了沟谷地下煤层开采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煤层至沟谷之间不同垂直距离的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层至沟谷垂直距离的增加,沟谷底塑性区高度变化不大,约8 m,而煤层上覆塑性区高度随之增加,当煤层至沟谷垂直距离为25、35、45、55、65 m时,其煤层上覆塑性区高度分别为14.5、14.9、15.6、16.1、16.5 m;覆岩有效隔水厚度随着煤层至沟谷垂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煤层至沟谷垂直距离愈大,则覆岩与沟谷地段越不容易形成贯通导水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地形 导水裂隙 数值模拟 隔水厚度 垂直距离 塑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气联合开发甜层评价方法研究
19
作者 杨宗楠 孙长彦 +3 位作者 范毅刚 许猛堂 孙俊义 余莉珠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69,共8页
选取影响煤系气开发的主要地质因素,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法构建了煤系气开发甜层评价体系,其中各类储层的可改造性权重最高,资源丰度其次,可采性所占权重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对河南平顶山矿区HN-02井主采煤层所在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地... 选取影响煤系气开发的主要地质因素,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法构建了煤系气开发甜层评价体系,其中各类储层的可改造性权重最高,资源丰度其次,可采性所占权重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对河南平顶山矿区HN-02井主采煤层所在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地层进行甜层评价,优选出15个甜层,包含煤层7层、泥页岩甜层7层、致密岩甜层1层;各甜层中,二_(1)煤、四_(2)煤及其底板炭质泥岩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四_(3)煤顶板细砂岩与泥岩、四_(2)煤底板薄煤层与炭质泥岩、下石盒子组底部泥岩具有较高的可改造性。煤系气开发阶段,优先对甜层进行射孔、压裂,有利于在有限的施工规模下提升井控范围内可采资源量、储层改造效果,进而促进煤系气高效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开发 多层次模糊数学法 资源条件 可改造性 甜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显煤矿特色的井巷工程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志远 徐佑林 +1 位作者 许猛堂 赵小英 《高教学刊》 2022年第11期149-152,156,共5页
结合贵州理工学院“立足贵州、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贵州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学情和本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井巷工程课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大... 结合贵州理工学院“立足贵州、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贵州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学情和本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井巷工程课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结合贵州煤矿特点,在井巷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综合采用项目驱动+综合创新性项目设计+实践作品制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井巷工程设计和井巷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根据实际工程条件,运用井巷工程科学原理、技术方法,开展科学分析,解决涉及井巷工程的实际工程问题,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解决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井巷工程 项目驱动 综合创新性项目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