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极化电子离子对撞机计划 被引量:8
1
作者 曹须 常雷 +84 位作者 畅宁波 陈旭荣 陈卓俊 崔著钫 戴凌云 邓维天 丁明慧 龚畅 桂龙成 郭奉坤 韩成栋 何军 黄虹霞 黄银 Kaptari L P 李德民 李衡讷 李民祥 李学潜 梁羽铁 梁作堂 刘国明 刘杰 刘柳明 刘翔 罗晓峰 吕准 马伯强 马伏 马建平 马余刚 冒立军 Mezrag C 平加伦 秦思学 任航 Roberts C D 申国栋 史潮 宋勤涛 孙昊 王恩科 王凡 王倩 王荣 王睿儒 王涛峰 王伟 王晓玉 王晓云 吴佳俊 吴兴刚 肖博文 肖国青 谢聚军 谢亚平 邢宏喜 徐瑚珊 许怒 徐书生 鄢文标 闫文成 闫新虎 杨建成 杨一玻 杨智 姚德良 尹佩林 詹文龙 张建辉 张金龙 张鹏鸣 张肇西 张振宇 赵红卫 赵光达 赵强 赵宇翔 赵政国 郑亮 周剑 周详 周小蓉 邹冰松 邹丽平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共59页
轻子散射实验是探索核子与原子核结构的理想工具。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lectron Ion Collider in China,EicC)建议书设想在已开建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 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的基础上,升级质子束流为2... 轻子散射实验是探索核子与原子核结构的理想工具。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lectron Ion Collider in China,EicC)建议书设想在已开建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 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的基础上,升级质子束流为20 GeV的极化束流,并建造2.8~5 GeV极化电子束流,从而实现质心系能量为15~20 GeV的双极化电子-离子对撞。EicC设计的亮度为(2~4)×10^33cm^-2·s^-1,质子束流极化率达到70%,电子束流极化率达到80%。该装置除了能提供极化轻离子束流(例如:氦-3)外,也可产生非极化重离子束流(碳-12~铀-238)。EicC将聚焦核子海夸克部分子结构、原子核物质结构与性质、奇特强子态三个方面的物理研究。高亮度、高精度的对撞机有助于精确地测量核子结构函数并对核子进行三维成像,揭示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规律;原子核部分子分布包括核子短程关联以及原子核介质效应同样是该提案的重要科学目标;EicC能区接近重味夸克产生阈值,在研究重味强子谱方面拥有低背景的独特优势,有助于发现研究新的奇特强子态。质子质量起源问题也可以通过重味矢量介子的产生来研究。为了完成上述物理目标,我们将利用最先进的探测器技术建造接近全立体角覆盖的EicC对撞机谱仪。在准备EicC白皮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世界各国专家的支持。EicC的物理与已有的实验和美国即将建设的EIC中的物理项目相互补充。EicC的建成及运行有望引领前沿的中高能核物理研究,使我国在加速器和探测器先进技术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核物理与强子物理以及相关科学领域提供大型综合实验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离子对撞机 核子结构 核子质量 奇特强子态 量子色动力学 螺旋度 横动量依赖部分子分布 广义部分子分布 深度虚康普顿散射 深度虚介子散射 能量回收型直线加速器 极化度 自旋旋转器 三维成像
原文传递
HBT Parameters and Space-Momentum Correlations in Relativistic Heavy-Ion Collisions
2
作者 ZHANG Jing-Bo HUO Lei +3 位作者 ZHANG Wei-Ning LI Xin-Hua XU Nu LIU Yi-Ming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1568-1570,共3页
Using the relativistic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approach, with a correlation after-burner, the physics of the transverse momentum dependence of the Hanbury-Brown and Twiss parameters is studied for Au t Au, Si + Si ... Using the relativistic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approach, with a correlation after-burner, the physics of the transverse momentum dependence of the Hanbury-Brown and Twiss parameters is studied for Au t Au, Si + Si and p + p collisions at the centre-of-mass energy v s=200 AGeV.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ce-momentum correlations would affect such dependence in both heavy-ion and elementary collisions. The size parameters as a function of the transverse mass mt are sensitive to the degree of space-momentum cor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MENTUM TRANSVERSE ELEMENTA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Orientations in Deformed U-U Collisions at 0.52 GeV/u
3
作者 吴科军 谢菲 +2 位作者 周铀 刘峰 许怒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9期3204-3207,共4页
The ART model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deformed UU collision at HIRFL-CSR energy area corresponding to the high baryon density region in the QCD phase diagram. The time evolution of central baryon (energy) densities ... The ART model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deformed UU collision at HIRFL-CSR energy area corresponding to the high baryon density region in the QCD phase diagram. The time evolution of central baryon (energy) densities in central collisions at Eb = 0.52 GeV/u shows that different orientation collisions will lead to different lifetimes of high density, especially tip-tip UU collisions which have an extend lifetime for the high density phase by almost a factor of 2 compared to the body-body orientation collisions. In order to pick out the interesting tip-tip like events from a mass of random orientation collisions, we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stopping power R and impact parameter b in different orientation collisions and find that it can enhance the purity of tip-tip like events when R increases. Therefore, the high density and long lifetime events can be effectively distinguished by R selection.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ICE实验内径迹系统探测器升级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彪 张李昂 +10 位作者 邓文静 刘军 张文靖 柳东海 谭亚蕾 王亚平 孙向明 殷中宝 周代翠 黄光明 许怒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4-741,共8页
大型重离子对撞实验(A Large heavy-Ion Collision Experiment,ALICE)按计划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第二次停机(2019—2021)期间进行探测器升级工作。为了对强相互作用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 大型重离子对撞实验(A Large heavy-Ion Collision Experiment,ALICE)按计划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的第二次停机(2019—2021)期间进行探测器升级工作。为了对强相互作用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QGP)的性质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作为升级计划中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把ALICE实验现有的内径迹系统探测器(Inner Tracking System,ITS)全面升级为基于单片有源像素传感器(Monolithic Active Pixel Sensor,MAPS)技术的硅像素探测器(习惯称之为ITS2),并在Run3和Run 4期间采集更多的铅核-铅核碰撞数据。新的ITS2共由7层(内3层,中间2层和外2层)探测桶面组成,共由24000余片尺寸为3cm×1.5cm的MAPS硅像素芯片(该芯片称之为ALPIDE)构成,有效探测面积达10m^(2),共约120亿像素。ALPIDE芯片厚度为50μm,单个像素的尺寸是27μm×29μm,该芯片具有低功耗、高空间分辨率和高速读出等特点。ITS2将使ALICE探测器在测量极低横动量粒子时具备优异的探测效率和碰撞参数分辨率,同时也使ALICE探测器适应于LHC高束流亮度环境。目前ITS2的探测器模块量产和测试已于2019年完成,并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洁净室完成了7层桶面的组装与安装,于2020年完成试运行测试。2021年1月启动ITS2在ALICE探测器中的安装与试运行工作,计划于2021年5月底完成ITS2的安装与测试。本工作将对ALICE/ITS2的探测器结构、ALPIDE芯片和升级进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HC ALICE 内径迹系统探测器 单片有源像素传感器 试运行
原文传递
惠州加速器集群装置及其未来发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红卫 徐瑚珊 +17 位作者 肖国青 夏佳文 杨建成 周小红 许怒 何源 马新文 杨磊 陈旭荣 唐晓东 赵永涛 孙志宇 王志光 胡正国 张军辉 马力祯 原有进 詹文龙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3-90,共18页
本文概述了基于粒子加速器的核物理研究主要的前沿方向和重要科学问题,分析了用于核物理研究的粒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 本文概述了基于粒子加速器的核物理研究主要的前沿方向和重要科学问题,分析了用于核物理研究的粒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和"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研究装置"(China Initiative Accelerator Driven System,CiADS)正在广东惠州建设.以HIAF和CiADS为基础,本文提出建设用于核物理及其交叉前沿研究的大型带电粒子加速器集群装置——高亮度电子-离子研究装置(Bright Electron and Ion Research Facility,BEIF).依托BEIF装置拟开展的核物理前沿研究方向包括原子核结构、核天体物理、核子结构、夸克物质相结构,以及基础物理若干重要前沿与核物理的交叉,如高离化态原子物理、重离子驱动的高能量密度物理等.BEIF是由多台超导直线加速器、同步加速器、储存环、反应堆和各类大型实验探测器及实验终端等组成的大科学装置集群.BEIF计划分三期进行建设,建成后的装置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核物理和核科学技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物理 带电粒子加速器 加速器集群 重离子束 束流强度 束流能量
原文传递
中国极化电子离子对撞机(EicC)物理及探测器设计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曹须 陈旭荣 +10 位作者 龚畅 梁羽铁 刘天博 王荣 肖博文 许怒 杨一玻 杨智 姚德良 赵宇翔 郑亮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4-72,共19页
核子(质子和中子的总称)大约占宇宙中可见物质总质量的99%.作为构成宇宙可见物质中的最主要成分,核子也是研究强相互作用,尤其是禁闭区非微扰QCD的重要实验室.电子离子对撞机(Electron Ion Collider, EIC),被称作当代卢瑟福散射实验,是... 核子(质子和中子的总称)大约占宇宙中可见物质总质量的99%.作为构成宇宙可见物质中的最主要成分,核子也是研究强相互作用,尤其是禁闭区非微扰QCD的重要实验室.电子离子对撞机(Electron Ion Collider, EIC),被称作当代卢瑟福散射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深层次结构,特别是核子与原子核结构的理想工具.中国极化电子离子对撞机项目设想在已开建的HIAF高能离子束的基础上升级建造中国电子-离子对撞机(EIC in China,EicC),为我国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以及相关科学领域提供大型综合实验平台.本文综述了EicC在核子内不同味道海夸克的一维自旋味道结构、横动量依赖部分子分布函数、广义部分子分布函数测量的理论和模拟研究,展示了EicC在以上测量中可达到的预期精度,以及与现有测量精度的对比.另外,本文也综述了EicC在质子质量起源、重味强子谱、核介质效应及π介子的内部结构等重要物理问题中的潜在贡献,以及EicC探测器概念设计.EicC装置将有力地促进人们对核子自旋和质量的起源、夸克胶子禁闭机制等基本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离子对撞机 量子色动力学 核子结构 核子自旋 质子质量 重味强子谱 核介质效应
原文传递
相对论氘-金对撞中的末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小平 陈金辉 +4 位作者 任中洲 许怒 许长补 郑强 朱相雷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75-982,共8页
本文利用多相输运模型(AMPT)研究了相对论氘-金对撞中强子形成机制及随后的末态相互作用对强子产额的影响.如果考虑强子由弦碎裂产生并且引入末态强子散射机制,那么模型计算的反质子和π-介子增强幅度的比值与RHIC上的实验数据符合.对π... 本文利用多相输运模型(AMPT)研究了相对论氘-金对撞中强子形成机制及随后的末态相互作用对强子产额的影响.如果考虑强子由弦碎裂产生并且引入末态强子散射机制,那么模型计算的反质子和π-介子增强幅度的比值与RHIC上的实验数据符合.对π-介子,K-介子,反质子,φ介子,Λ和Ξ重子对心碰撞相对于偏心碰撞的核修正因子(RCP)的系统研究表明,在中高横向动量区这些强子的RCP具有质量依赖性,这一质量依赖性起源于末态强子散射.如果强子由夸克重组产生,那么这种质量依赖性将会消失,强子的反奇异夸克组分对其增强幅度有较大影响.这一计算首次表明弦碎裂强子化和末态强子散射机制能够较好地描述RHIC能区氘-金对撞中Cronin效应的强子种类依赖性.模型预言的不同强子的相对增强幅度可供实验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nin效应 强子种类依赖性 末态强子散射 强子化机制
原文传递
SPS能区p-p和Pb-Pb碰撞中奇异φ介子增强
8
作者 王晓荣 蔡勖 +3 位作者 周代梅 萨本豪 台安 许怒 《中国科学(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0-565,共6页
CERN/SPS上的NA49实验组最近发表了158 A GeV p-p,Pb-PB碰撞奇异介子φ产生的产额、横质量分布和快度分布的实验数据.建立在强子和弦模型基础上的级联模型LUCIAE系统地研究了这些数据.通过调整弦碎裂中产生qq对的Gauss分布宽度使p-p碰... CERN/SPS上的NA49实验组最近发表了158 A GeV p-p,Pb-PB碰撞奇异介子φ产生的产额、横质量分布和快度分布的实验数据.建立在强子和弦模型基础上的级联模型LUCIAE系统地研究了这些数据.通过调整弦碎裂中产生qq对的Gauss分布宽度使p-p碰撞的φ介子横质量分布的LUCIAE结果与实验更好符合,得到的p-p碰撞φ介子快度分布,Pb-Pb碰撞中φ介子横质量分布与快度分布以及Pb-Pb相对于p-p的φ介子的增强因子的LUCIAE结果都与相应实验数据更好符合.这表明:158 A GeV的Pb-Pb碰撞中φ介子产额相对于同能量p-p碰撞的增强现象可以在LU-CIAE模型中,用弦发射胶子的集体效应和奇异夸克压低的约化机制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S能区 增强 p-p碰撞一Pb-Pb碰撞 Φ介子 横质量分布 LUCIAE模型 快度分布 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理论
原文传递
探秘看不见的核子世界
9
作者 肖志刚 许怒 肖国青 《科技纵览》 2018年第8期60-62,共3页
中子和质子(统称核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这一认识来之不易。100多年以前,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当时流行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随着质子和中子的相继发现、原子核裂变现象的... 中子和质子(统称核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这一认识来之不易。100多年以前,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当时流行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随着质子和中子的相继发现、原子核裂变现象的发现,科学家们付出巨大努力,让人们正确认识了原子核.并为人类利用核能的大门开启了一条小小的门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世界 核子 原子核裂变 核外电子 结构模型 原子模型 人类利用 卢瑟福
原文传递
基于HIAF集群的QCD相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马余刚 许怒 刘峰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0-128,共9页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又称高能核-核碰撞)为研究极端条件下核物质内禀性质、致密星体内部结构和大爆炸之后宇宙的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途径.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预言存在着解禁闭的新物质状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经过近30...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又称高能核-核碰撞)为研究极端条件下核物质内禀性质、致密星体内部结构和大爆炸之后宇宙的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途径.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预言存在着解禁闭的新物质状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经过近30年的努力,在极端相对论能区的核-核对撞实验中,包括RHIC和LHC的实验,科学家找到了QGP存在的证据.目前,高能核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高重子密度区的相结构,包括寻找相边界和可能存在的QCD临界点.量子热动力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找到相边界或临界点才能最终确定新的物质相QGP的存在.我们首先回顾了高能核物理实验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RHIC能量扫描实验中的强子集体运动、手征特性的研究和QCD临界点的寻找.然后对利用我国重离子加速器群,如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in Lanzhou (HIRFL)和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 (HIAF)以及CSR-External-target Experiment等开展高能核物理实验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色动力学 相结构 临界点 手征性 集体流 核核碰撞
原文传递
万亿摄氏度下烹煮夸克汤:核物质相结构和量子色动力学相变临界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晓峰 刘峰 许怒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8-107,共10页
高温高密核物质相结构是核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量子色动力学(QCD)相变临界点的实验确认将是探索核物质相结构的里程碑,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了在这一具有潜在重大发现的研究方向上占据领先地位、取得突破,各国纷纷建造大型加速... 高温高密核物质相结构是核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量子色动力学(QCD)相变临界点的实验确认将是探索核物质相结构的里程碑,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了在这一具有潜在重大发现的研究方向上占据领先地位、取得突破,各国纷纷建造大型加速器以及粒子探测器,开展重离子碰撞实验,其主要目标就是从实验上探索高温高密核物质相结构、寻找QCD相变临界点。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核物质相结构及QCD临界点的实验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探索高重子密度区核物质相结构、寻找QCD临界点的重要实验装置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QCD临界点 重离子碰撞实验 QCD相结构 涨落与关联
原文传递
低温高密核物质测量谱仪时间投影室的集团重建
12
作者 朱毅 Shyam Kumar +7 位作者 胡晨露 陈梓轩 张亚鹏 赵凤仪 魏向伦 段利敏 许怒 仇浩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6-422,共7页
低温高密核物质测量谱仪(CEE)是研究高重子数密度区核物质性质的重离子碰撞实验谱仪。使用了先进的SAMPA电子学读出芯片的时间投影室(TPC)是CEE最核心的探测器。在集团重建的过程中,同一排读出板的信号被首先重建成2维集团,然后根据2维... 低温高密核物质测量谱仪(CEE)是研究高重子数密度区核物质性质的重离子碰撞实验谱仪。使用了先进的SAMPA电子学读出芯片的时间投影室(TPC)是CEE最核心的探测器。在集团重建的过程中,同一排读出板的信号被首先重建成2维集团,然后根据2维集团的ADC加权平均位置重建击中点。当信号ADC随漂移时间变化呈峰-谷-峰结构时,一个集团可能被重建成两个或更多击中点,从而提高双径迹分辨能力。使用模拟信号的测试显示,该重建算法在方向可以达到0.100/0.043 cm的位置分辨能力和1.1/2.8 cm的双径迹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高密核物质测量谱仪 时间投影室 集团重建
原文传递
Enhancement of  Φ meson production in p-p and Pb-Pb collisions at SPS energy
13
作者 王晓荣 台安 +3 位作者 许怒 蔡勖 萨本豪 周代梅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2年第12期1582-1587,共6页
The φ meson yield, rapidity and transverse mass distributions in p-p and Pb-Pb collisions at 158 A GeV were studied by the hadron-string cascade model, LUCIAE. By adjusting the width parameter in q $\bar q$ Gaussian ... The φ meson yield, rapidity and transverse mass distributions in p-p and Pb-Pb collisions at 158 A GeV were studied by the hadron-string cascade model, LUCIAE. By adjusting the width parameter in q $\bar q$ Gaussian like transverse momentum distribution in string fragmentation to fit the NA49 data of φ meson transverse mass distribution in p-p collisions, the obtained φ meson rapidity distribution in p-p collisions, the rapidity and transverse mass distributions in Pb-Pb collisions, and the φ meson enhancement factor in Pb-Pb relative to p-p collisions were compatible with corresponding NA49 data, 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collective effect in gluon emission of string and the reduction of strange quark suppression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LUCIA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 and PB-PB collisions transverse-mass distribution φ MESON production LUCIAE model.
原文传递
Light nuclei production in Au+Au collisions at √^(s)NN=3 GeV from coalescence model
14
作者 许月 何熊宏 许怒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33-137,共5页
The nucleon coalescence model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heoretical models for light nuclei production in high-energy heavy-ion collisions.The production of light nuclei d,t,^(3)He,and^(4)He is studied using the tran... The nucleon coalescence model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heoretical models for light nuclei production in high-energy heavy-ion collisions.The production of light nuclei d,t,^(3)He,and^(4)He is studied using the transport model JAM with a simplified afterburner coalescence at√^(s)NN=3 GeV Au+Au collisions.We scan the cut-off of phenomenological coalescence parameters,i.e.,the relative spatial distance△R and momentum difference△P,for the formation of light nuclei by nucleon coalescence to reproduce the light nuclei pTspectra measured by the STAR experiment.The results indicate a pot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alescence parameters and the binding energy as well as the diameter of these light nucl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on coalescence light nuclei heavy-ion colli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