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康复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其发展情况。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及Scopus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从建库至2021年10月CFS康复相关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国家、关键词、参考文献进行...目的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康复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其发展情况。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及Scopus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从建库至2021年10月CFS康复相关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国家、关键词、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74篇文献;作者之间形成了4个合作团体;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英国;关键词中介中心性≥0.1的有12个,共形成11种聚类。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Comparison of adaptive pacing therapy,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graded exercise therapy,and specialist medical care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PACE):a randomised trial》。结论临床中对CFS康复相关研究日益增加,今后研究者应增强对本病的重视度,加强中枢性机制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本病寻找一种有效的康复疗法。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康复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其发展情况。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及Scopus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从建库至2021年10月CFS康复相关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国家、关键词、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74篇文献;作者之间形成了4个合作团体;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英国;关键词中介中心性≥0.1的有12个,共形成11种聚类。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Comparison of adaptive pacing therapy,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graded exercise therapy,and specialist medical care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PACE):a randomised trial》。结论临床中对CFS康复相关研究日益增加,今后研究者应增强对本病的重视度,加强中枢性机制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本病寻找一种有效的康复疗法。
文摘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