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在非小细胞肺癌合并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
作者 覃海敏 韦毅 +4 位作者 朱新喜 唐国妹 屈晓杰 周媛 梁慧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7期156-158,共3页
目的:研究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在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合并COPD的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 目的:研究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在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合并COPD的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呼吸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常规呼吸功能锻炼的基础上采用德国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肌耐力训练,比较两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及BODE指数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CAT评分、BODE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在非小细胞肺癌合并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增强患者的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提高通气能力,缓解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 呼吸功能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对白兔耳缘静脉中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覃海敏 覃燕 +4 位作者 高文 邓婷 李丽婵 廖海涛 韦义萍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5期1863-1867,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对白兔耳缘静脉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n=10)和置管组(n=60),再将置管组分为生理盐...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对白兔耳缘静脉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n=10)和置管组(n=60),再将置管组分为生理盐水组、甘露醇组各30只。于置管组白兔耳缘静脉留置静脉留置针后滴注相应药物,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置管后1 d、3 d、5 d取各组白兔耳缘静脉标本,镜下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VEGF、vWF、t-PA表达情况。结果(1)置管后1 d,在生理盐水组、甘露醇组白兔血管标本中均可观察到血栓形成。(2)各时间点,3组VEFG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置管后1、3 d,各组vWF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5 d,生理盐水组、甘露醇组vWF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及同组置管后1 d的水平(P<0.05)。(4)置管后1、5 d,各组t-P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管后3 d,生理盐水组t-PA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留置静脉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后,白兔耳缘静脉中vWF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变化,但VEGF、t-PA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静脉血栓 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新西兰大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次办学护理院校护理临床见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覃海敏 王刚 +1 位作者 田孟贤 杨立会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第8期94-96,共3页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重要转折点,护理临床见习是护生巩固自身理论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护理临床见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对多层次办学护理院校护理临床见习模式进行总结,...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重要转折点,护理临床见习是护生巩固自身理论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护理临床见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对多层次办学护理院校护理临床见习模式进行总结,以期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次办学 护理院校 临床见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覃燕 高文 +4 位作者 韦义萍 李洁霞 伍小燕 覃海敏 廖海涛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3期1410-1412,142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05例置CVC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V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以112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血液透析患者为对照组,分析CVC相关性深静...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05例置CVC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V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以112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血液透析患者为对照组,分析CV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05例使用CVC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14例(3.46%)发生深静脉血栓。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活自理能力障碍、合并糖尿病和置管前D-二聚体值升高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生活自理能力障碍、合并糖尿病和置管前D-二聚体值升高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深静脉血栓 中心静脉导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5
作者 唐文帅 廖海涛 +2 位作者 覃海敏 覃燕 韦义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建立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动物模型。方法选用46只家兔,预实验6只随机均分为2组(留置6h、12h组);正式实验40只随机均分为5组(留置12h、1d、2d、3d、4d组)。采用留置针置管于兔耳缘静脉,记录每次滴注造模药物所需时间,留取不... 目的建立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动物模型。方法选用46只家兔,预实验6只随机均分为2组(留置6h、12h组);正式实验40只随机均分为5组(留置12h、1d、2d、3d、4d组)。采用留置针置管于兔耳缘静脉,记录每次滴注造模药物所需时间,留取不同时相的纤维蛋白鞘标本,行HE、Masson染色以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预实验:留置6h时,并无纤维蛋白鞘形成,而留置12h时,开始形成纤维蛋白鞘;正式实验:不同组组间第一、二、三、四次滴注造模药物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组组内第一、二、三、四次滴注造模药物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纤维蛋白鞘面积占静脉管腔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析HE、Masson染色结果,确定纤维蛋白鞘包含有血栓、红细胞、纤维素、胶原纤维和某些细胞成分。结论此方法建立的模型可靠稳定、成功率较高,符合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留置导管 纤维蛋白鞘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对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的作用
6
作者 唐文帅 喻爱芳 +3 位作者 廖维甲 覃海敏 刘春英 韦义萍 《华夏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54-59,共6页
目的:探讨丹参对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的作用。方法:选用120只兔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组、低分子肝素钙组。模型组、丹参组、低分子肝素钙组分别随机均分5个留置时相亚组。模型组静脉滴注甘露醇;丹参组静脉滴注甘露醇,加肌内注射... 目的:探讨丹参对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的作用。方法:选用120只兔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组、低分子肝素钙组。模型组、丹参组、低分子肝素钙组分别随机均分5个留置时相亚组。模型组静脉滴注甘露醇;丹参组静脉滴注甘露醇,加肌内注射丹参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组静脉滴注甘露醇,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各组均记录滴注单位甘露醇所需时间、导管发生纤维蛋白鞘机械活瓣次数、D⁃二聚体(D⁃D)浓度。结果:丹参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滴注单位甘露醇所需时间、发生纤维蛋白鞘机械活瓣次数、D⁃D浓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丹参组与低分子肝素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对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具有一定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静脉留置导管 纤维蛋白鞘 干预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对甘露醇致静脉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覃海敏 吕丽娜 +4 位作者 覃燕 廖海涛 方建冰 高文 韦义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分析科室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对甘露醇致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在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前后(2011年及2017年)观察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使用甘露醇患者的静脉炎发生及分级情况,2011年观察结果作为建立质量监控小组前基线数据... 目的分析科室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对甘露醇致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在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前后(2011年及2017年)观察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使用甘露醇患者的静脉炎发生及分级情况,2011年观察结果作为建立质量监控小组前基线数据,将基线数据与建立质量监控小组后的2017年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前(对照组)观察58例,建立后(观察组)59例。对照组有49例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发生率为84.0%,其中Ⅰ级13例,Ⅱ级25例,Ⅲ级7例,Ⅳ级4例;观察组有3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发生率为50.8%,其中Ⅰ级12例,Ⅱ级13例,Ⅲ级5例;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级别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留置相同时间和使用相同量甘露醇静脉炎发生率及分级隋况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科室建立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小组后,改善了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了输液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降低了甘露醇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质量监控小组 静脉炎 甘露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