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入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2
1
作者 覃俊君 尹东 +5 位作者 裴国献 江汕 陈思圆 王簕 穆天旺 李明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61-1166,共6页
背景:神经肽作为存在于神经组织的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作用于全身多个系统,调节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目的:观察分别植入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共54... 背景:神经肽作为存在于神经组织的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作用于全身多个系统,调节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目的:观察分别植入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共54只制备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只,分别给予单纯感觉神经束植入、单纯血管束植入及无血管神经束组织工程骨(对照组)修复治疗,分别于造模后4,8,12周对修复骨段行大体、Masson染色观察,比较修复骨段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造模后4,8,12周,感觉神经束植入、血管束植入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织工程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随时间增加先增高后下降,其中第8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第4,12周(P<0.05);且第4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3)组织工程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主要表达于新生骨骨质边缘、骨膜及血管外周;神经肽Y主要表达于髓腔及血管外周;(4)结果说明,骨缺损中血管束或感觉神经束植入均可显著上调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合成水平,加快骨质修复进程;但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可能引起支配区感觉功能丧失,故血管束植入更符合正常人体生理功能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神经肽Y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神经束 血管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drant微创系统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赵勇 丘德赞 +4 位作者 李荣祝 尹东 梁斌 黄孝英 覃俊君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Quadrant微创系统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运用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分... 目的探讨Quadrant微创系统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运用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疼痛评估伤口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评价疗效,并观察术后各项指标。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按时门诊复查,平均随访26个月。随访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曲位X线片、腰椎CT及腰椎MRI检查示内固定器稳定,未出现腰椎失稳,20例病例植骨完全融合。临床疗效为优16例,良3例,可1例,无效0例。末次随访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腰痛、腿痛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uadrant系统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维持术后的脊柱稳定性,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满意且操作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MAST QUADRANT系统 微创手术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椎间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drant微创通道下与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7
3
作者 康飞科 丘德赞 +4 位作者 李荣祝 黄孝英 覃俊君 赵勇 潘崧木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比较Quadrant微创通道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57例,其中微创组27例,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开放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患... 目的比较Quadrant微创通道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57例,其中微创组27例,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开放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VSA评分及Cobb角变化。结果与开放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短(P均<0.05),术后VSA评分低于开放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Quadrant脊柱微创系统下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具有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微创手术 QUADRANT系统 椎弓根 钉棒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勇 丘德赞 +3 位作者 黄孝英 覃俊君 潘崧木 康飞科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年第7期583-587,共5页
目的:对比小切口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00例,其中小切口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技术组50例,传统开放组50例。分别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 目的:对比小切口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技术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00例,其中小切口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技术组50例,传统开放组50例。分别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疼痛视觉VS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根据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对各影像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随访VAS疼痛等评分指标均比传统开放手术组具有明显优势(P<0.01)。小切口组ODI由术前的(84.4±5.3)%减小到术后末次随访的(7.7±1.3)%;传统开放组ODI由术前的(85.9±3.9)%减小到术后末次随访的(19.2±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小切口椎弓根钉棒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减少了椎旁组织的广泛剥离,具有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腰痛少等优点,疗效确切,操作简单,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小切口 脊柱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受体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6
5
作者 覃俊君 王簕 +6 位作者 陈思圆 穆天旺 李明东 金丹 江汕 赵培冉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8期742-746,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受体(CGRPR-1)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18):感觉神经束植入组(A组)、血管束植入组(B组)、单纯组... 目的探讨单纯血管束、感觉神经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受体(CGRPR-1)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18):感觉神经束植入组(A组)、血管束植入组(B组)、单纯组织工程骨对照组(C组),于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18只动物,对修复骨段行Masson染色观察骨形成与改建过程,同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修复骨段内CGRP及CGRPR-1的表达,并提取总RNA行Real—timePCR检测CGRP及CGRPR-1的表达情况。结果各时间点A组和B组CGRP、CGRPR-1mRNA的表达均高于C组,且A组表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组织工程骨内CGRP及CGRPR-1mRNA呈先增高后逐渐降低趋势,8周时mRNA高于4周和12周,4周时mRNA在3个检测时间点中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工程骨内新生骨质边缘、骨膜、血管周围均有CGRP阳性表达,分布均匀;CGRPR-1于成骨细胞周围表达较多。结论植入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均能促进神经肽分泌,植入血管束分泌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受体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原文传递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4
6
作者 李明东 黎早敏 +5 位作者 陈剑飞 裴国献 马业涛 陈世强 覃俊君 刘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2-536,共5页
目的比较髌骨环、克氏针张力带、髌骨环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285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55例,女130例,平均年龄为45.5岁(18~70岁)。髌骨骨折分型:横形骨折17... 目的比较髌骨环、克氏针张力带、髌骨环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285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55例,女130例,平均年龄为45.5岁(18~70岁)。髌骨骨折分型:横形骨折176例,纵形劈裂骨折28例,粉碎性骨折81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3组:髌骨环组98例,采用髌骨环内固定;克氏针张力带组92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髌骨环克氏针组95例,采用髌骨环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患膝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膝功能应用Bostman评分标准评定。结果髌骨环组患者手术时间[(58.9±6.4)min]显著短于克氏针张力带组[(71.8±7.8)min]和髌骨环克氏针组[(74.4±8.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克氏针张力带组患者患膝功能优良率为100.0%(92/92),显著高于髌骨环组(90.8%,89/98)和髌骨环克氏针组(91.6%,8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髌骨环组、克氏针张力带组、髌骨环克氏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2/98)、1.1%(1/92)、2.1%(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能更好地恢复患者患膝功能且价格低廉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及其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江汕 刘勇 +6 位作者 王秋实 赵培冉 穆天旺 王簕 覃俊君 陈思圆 裴国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9-605,共7页
目的构建功能化组织工程骨是目前骨组织工程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的重要方向。通过组织工程骨的神经化构建,在体内外实验的基础上探讨神经因素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方法5~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4只,雌雄不限,体重2~3kg,从骨髓中分离... 目的构建功能化组织工程骨是目前骨组织工程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的重要方向。通过组织工程骨的神经化构建,在体内外实验的基础上探讨神经因素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方法5~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4只,雌雄不限,体重2~3kg,从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制备兔外周感觉神经匀浆和运动神经匀浆,按1∶10(V/V)加入LG-DMEM培养基,培养第2代BMSCs。对照组以LG-DMEM培养基培养。通过MTT实验、ALP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观察感觉、运动神经匀浆在体外对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将体外经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制备组织工程骨,植入兔体内修复15mm股骨与骨膜缺损。将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在β-TCP生物支架材料的侧槽中植入感觉神经束,B组植入运动神经束,C组为单纯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X线片、骨密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化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应。结果MTT法检测示,各组吸光度(A)值随培养时间延长均逐渐增加,从6d开始,感觉神经组和运动神经组的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8d和10d时,感觉神经组A值低于运动神经组(P<0.05)。培养7d后,感觉神经组和运动神经组ALP染色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培养14d后,感觉神经组和运动神经组的细胞未见Ⅰ型胶原阳性表达,对照组的细胞Ⅰ型胶原表达呈阳性。兔大段骨缺损修复区的术后X线片及Yang评分提示,随着时间延长,各组Yang评分逐步升高,8周后A组评分高于B、C组(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骨密度检测显示A组骨缺损修复良好,骨密度值高于B、C组(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组织工程骨成骨局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100在A组表达量较高,B组表达量较少,C组偶见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A组表达量高,B、C组表达量较少。结论感觉、运动神经匀浆抑制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神经化组织工程骨的成骨和塑形与感觉神经作用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 神经植入 BMSCS
原文传递
牵引床仰卧位与非牵引床侧卧位PFNA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32
8
作者 李明东 陈剑飞 +2 位作者 马业涛 黎早敏 覃俊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比较牵引床仰卧位与非牵引床侧卧位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0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手... 目的比较牵引床仰卧位与非牵引床侧卧位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0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50例,牵引床仰卧位行PFNA内固定治疗)和B组(52例,非牵引床侧卧位行PFNA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侧别、致伤原因、骨折AO分型、合并症、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A、B组间除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6,P=0.268)外,A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均显著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3个月。A、B组分别有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A组有2例出现髋关节疼痛症状、1例出现伤口局限性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B组有2例出现髋关节疼痛症状、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质量均良好,无主钉松动、断裂,螺旋刀片切割、退出及断钉等现象,无骨不连及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示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5,P=0.133)。术后1年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8,P=0.438)。结论与牵引床仰卧位比较,非牵引床侧卧位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术前准备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X线透视次数少、术后恢复效果满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体位
原文传递
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40
9
作者 李明东 王丹 +2 位作者 高星 覃俊君 刘键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探讨骨折手术方式和手术持续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276例患者资料,男140例,女136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3岁。按... 目的探讨骨折手术方式和手术持续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276例患者资料,男140例,女136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3岁。按照手术方式及手术持续时间不同分组,其中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骨折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00例,B组(骨折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骨折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98例,C组(人工髋关节置换-非骨水泥型)78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3组:X组(手术时间<60 min)140例,Y组(手术时间60~120 min)90例,Z组(手术时间>120 min)46例。分别比较手术方式(A、B、C)3组及手术持续时间(X、Y、Z)3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在不同手术方式上,A组10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B组98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2.04%;C组78例中9例发生DVT,发生率11.54%;C组DVT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12)。在手术持续时间上,X组140例中2例发生DVT,发生率1.4%;Y组90例3例发生DVT,发生率3.3%;Z组46例中8例发生DVT,发生率17.4%;Z组DVT的发生率高于X组和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较大创伤手术方式比较小创伤手术方式增加术后DVT的发生率,手术持续时间超过120 min明显增加了术后DVT的发生率,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0 mg,每天1次不能完全避免DVT的形成,应重视术后DVT的综合预防及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静脉血栓形成 外科手术 手术时间
原文传递
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簕 覃俊君 +5 位作者 陈思园 穆天旺 江汕 赵培冉 金丹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540-545,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后与β-磷酸三钙材料复合,植入制备的兔股骨缺损处,其中实验组在材料侧槽中植入股骨的动静脉血管束,对照... 目的探讨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诱导后与β-磷酸三钙材料复合,植入制备的兔股骨缺损处,其中实验组在材料侧槽中植入股骨的动静脉血管束,对照组则单纯植入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通过形态学检测新生骨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新生骨中VEGF的表达量。结果随着时间进展,各组成骨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从第4周开始实验组成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中VE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周时达到最大值。结论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可明显增加新生骨中VEGF的表达并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血管化 骨缺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植入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神经激肽1受体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思圆 覃俊君 +4 位作者 穆天旺 王簕 江汕 赵培冉 裴国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5-791,共7页
目的研究植入了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1receptor,NK1R)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ype1receptor,VIPR1)表达的影响。方法 5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4只,抽取... 目的研究植入了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缺损对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1receptor,NK1R)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ype1receptor,VIPR1)表达的影响。方法 5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4只,抽取髂骨红骨髓,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BMSCs成骨诱导培养7d后,与β磷酸三钙支架复合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将54只兔制备单侧股骨1.5cm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n=18),分别在修复缺损的组织工程骨侧槽中植入感觉神经束(A组)、股血管束(B组),以及空白对照(C组)。术后4、8、12周各组分别处死6只兔,对修复骨段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成骨情况,提取总RNA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K1R mRNA和VIPR1mRNA的表达情况,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K1R和VIPR1的表达情况。结果大体观察和X线片检查均显示A、B组成骨情况优于C组。各组X线片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术后4周B组X线片评分高于A、C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A、B组X线片评分高于C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各组NK1R mRNA和VIPR1mRNA的表达量均于术后8周达峰值,各时间点间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A、B组NK1R mRNA和VIPR1mRNA表达均高于C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组NK1R和VIPR1的阳性表达均在术后8周最强,且A、B组的表达强于C组。结论血管束植入法可以替代感觉神经束植入法构建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骨,并能促进神经肽受体的表达,避免因感觉神经束植入导致支配区的感觉缺失,是一种较理想的复合组织工程骨构建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感觉神经 血管化 神经激肽1受体 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
原文传递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干骨缺损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簕 裴国献 +7 位作者 高梁斌 江汕 穆天旺 陈思园 覃俊君 金丹 娄爱菊 赵培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637-1641,共5页
目的 观察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干骨缺损的成骨特点,初步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机制.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mm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 目的 观察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干骨缺损的成骨特点,初步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机制.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mm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兔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组织工程骨同时联合血管柬植入骨缺损;对照组:单纯植入组织工程骨.于术后2、4、8、12周行组织学观察骨形成与改建情况,同时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检测修复骨段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随着时间发展,两组成骨量均逐渐增加,从4周起实验组骨修复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组织工程骨中VEGF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延长,VEGF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4周时表达量最大.结论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可有效促进兔股骨缺损的修复,植入血管束能促进VEGF的表达,VEGF是促进骨再生和血管再生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内皮 血管 骨缺损
原文传递
三联药物注射辅助治疗Ⅱ~Ⅲ级老年KOA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戴涟生 叶俊星 +3 位作者 杨晓斐 杨悦 刘华宇 覃俊君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5-297,261,共4页
目的:探讨三联药物注射辅助关节镜清理治疗Ⅱ~Ⅲ级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某院收治的Ⅱ~Ⅲ级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在关... 目的:探讨三联药物注射辅助关节镜清理治疗Ⅱ~Ⅲ级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某院收治的Ⅱ~Ⅲ级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在关节镜清理基础上给予采用罗哌卡因+透明质酸钠注射和罗哌卡因+透明质酸钠+激素注射方案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学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吕斯霍尔姆膝关节评分(lysholm)、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GQOLI-74),关节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和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关节液MMP1和MMP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结论:三联药物注射辅助关节镜清理治疗Ⅱ~Ⅲ级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减轻相关症状体征,缓解关节疼痛,提高肢体活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且有助于下调MMPs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注射 关节镜清理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疗效
原文传递
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研究
14
作者 穆天旺 江汕 +5 位作者 王簕 覃俊君 赵培冉 金丹 魏宽海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60-463,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 目的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人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组织工程 血管束 感觉神经束
原文传递
降低地震灾害后即刻死亡率的灾害应对医疗方案
15
作者 Carl H. Schultz Kristi L. Koenig +1 位作者 Eric K. Noji 覃俊君(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66-569,共4页
在过去的20年里,自然灾害涉及到全球300多万生命,影响到至少8亿人,并导致财产损失超过500亿美元。最近发生在日本神户的7.2级地震导致超过5000人死亡。据说在美国,沿密西西比峡谷的新马德里断层大地震在1812年震响了波士顿教堂的... 在过去的20年里,自然灾害涉及到全球300多万生命,影响到至少8亿人,并导致财产损失超过500亿美元。最近发生在日本神户的7.2级地震导致超过5000人死亡。据说在美国,沿密西西比峡谷的新马德里断层大地震在1812年震响了波士顿教堂的钟声,还让密西西比河倒流3d。如果这个8.3级地震是沿着圣安德里亚斯断层的,那么据估计死亡人数将超过2.5万人,并有多达10万人受重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死亡率 医疗方案 即刻 自然灾害 死亡人数 波士顿 大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