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教育实践的循证改进 被引量:1
1
作者 裴新宁 《中国科技教育》 2024年第1期6-7,共2页
植根中国境脉,探索科学教育规律,转变教学方式正如基础科学研究对于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样,科学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也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基于本土的循证研究。相比国际经验,我国科学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循证研究成果还有不小的... 植根中国境脉,探索科学教育规律,转变教学方式正如基础科学研究对于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样,科学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也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基于本土的循证研究。相比国际经验,我国科学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循证研究成果还有不小的缺口。实践亦表明,忽视文化历史境脉,一概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科学研究 科学教育改革 转变教学方式 循证研究 境脉 有效推进 理论创新成果 科学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场馆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何——分析框架构建与实证调查
2
作者 裴新宁 看召草 胡若楠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2,72,共11页
高质量的科学教育离不开非正式科学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而场馆科学教师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其教学传播能力直接影响场馆科学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当前,他们被赋予了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更加凸显了提升其专业... 高质量的科学教育离不开非正式科学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而场馆科学教师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其教学传播能力直接影响场馆科学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当前,他们被赋予了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更加凸显了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必要性。为探究场馆科学教师是否能够胜任这一专业角色,本研究以学科教学知识框架为基础,结合情境学习理论,提出了场馆科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分析框架,并设计调查问卷,对我国487名场馆科学教师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场馆科学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专业背景多元,但接受过科学教育或科学传播专业训练的人员比例较低;在科学本质的理解、教学互动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薄弱环节;在职业发展方面,培训方向和路径亟待明确。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加快推进场馆科学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馆科学教师 非正式科学教育 专业实践能力 场馆中特定科学教学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时代的科学素养观与科学教育改革——兼论科学教育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裴新宁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5,共13页
加强科学教育是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关切和支撑路径。进入智能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应重视以提升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对科学的整体理解,发展科学思维,呵护和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科学素养的... 加强科学教育是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关切和支撑路径。进入智能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应重视以提升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对科学的整体理解,发展科学思维,呵护和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科学素养的内涵也由关注学生应该“有什么”,转向学生能够“做什么”,强调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并在运用与迁移中发展科学素养。为加快实现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在6个方面做出探索和突破:一是以“学生如何学习”为底层逻辑设计科学教育实施体系,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建好“社会大课堂”,三是以数智技术驱动真实科学学习,四是保障学生充分参与科学实践,五是提供深度连贯的课程,六是探索科学学习评价创新。为此,需要开启新的研究议程和务实行动,着重在科学学习机制和基本理论、科学教育多主体协同机制、科学学习支持体系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不断提升科学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及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 科学思维 科学实践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跨学科概念促进科学学习——基于美国与德国科学课程相关文本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武倩 裴新宁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71,共10页
跨学科概念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具有跨领域共通性、可迁移性和进阶性,概念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等特点。美国和德国作为全球最早将跨学科概念纳入科学课程标准,并付诸实践的国家,其对... 跨学科概念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具有跨领域共通性、可迁移性和进阶性,概念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等特点。美国和德国作为全球最早将跨学科概念纳入科学课程标准,并付诸实践的国家,其对跨学科概念教与学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且积极的影响。通过对两国科学课程标准等文件中跨学科概念相关内容的系统分析发现,两国利用跨学科概念加强科学学习的方式同中存异,美国更倾向于将跨学科概念与学科核心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等科学学习的多个维度相结合,促进形成可用的知识;德国则更强调利用跨学科概念在各个科学领域和学科之间建立关联,促进形成整合的知识。两国都强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明确且连贯的教学支持,使跨学科概念真正成为科学课堂中具体且有意义的教学要素,促进学生在多年的科学学习中逐渐理解和有效运用跨学科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跨学科概念 知识整合 知识运用 教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专业力量构建高品质科学教育实践体系的芬兰经验
5
作者 胡若楠 裴新宁 +1 位作者 Maija Aksela Johannes Pernaa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3,共13页
科学实践活动是撬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杠杆。如何优化全域性、公平参与的科学教育网络布局,维系优质科学实践活动的持续供给,是全球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对此,芬兰LUMA科学教育网络聚合高校科研力量,通过设计研究和共同设计方法,构... 科学实践活动是撬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杠杆。如何优化全域性、公平参与的科学教育网络布局,维系优质科学实践活动的持续供给,是全球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对此,芬兰LUMA科学教育网络聚合高校科研力量,通过设计研究和共同设计方法,构建了覆盖正式、非正式、非正规学习等多种情境,包括“深度”“广度”和终身学习的科学教育实践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于多学段和多群体的真实性科学实践活动。芬兰的经验对构建高品质科学教育实践体系带来启示:发挥高校的龙头作用,调动多主体协同建造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科学实践资源供给保障机制,以支撑“从爱科学到从事科学研究”的连贯科学学习;以研究驱动和优化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与教师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高校 科学实践 LUMA芬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被引量:36
6
作者 裴新宁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5年第2期65-70,共6页
该文从内容、方法、目的和系统活动水平四个维度分析教学设计,呈现了教学设计不同层面的含 义与功能。为学校教育发展而设计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设计的重要分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关于 人类学习的知识不断丰富,现代教学设计... 该文从内容、方法、目的和系统活动水平四个维度分析教学设计,呈现了教学设计不同层面的含 义与功能。为学校教育发展而设计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设计的重要分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关于 人类学习的知识不断丰富,现代教学设计更加凸显了六个特征:学习者中心、目标导引、关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 可信且有效的评价手段、基于经验和团队协作的活动。对"学习者"、学习与设计的"境脉"及"学习环境"等概念 的理解是研究现代教学设计的关键,而学习、设计与技术的彼此分离是导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和开发与发达国 家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教学设计 概念 学校教育发展 研究和开发 维度分析 设计教学 信息技术 评价手段 团队协作 学习环境 发达国家 学习者 活动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中的CSCL研究与发展的十个主题——访CSCL研究国际著名专家皮埃尔·狄隆伯格教授 被引量:14
7
作者 裴新宁 路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7年第6期4-11,共8页
国际学习科学协会(ISLS)前主席,皮埃尔.狄隆伯格(Pierre Dillenbourg)教授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培训及其技术研究与支持中心(CRAFT)的主任,也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丛书》(CSCL Book Series)的主编。本次访谈为中国读者提供... 国际学习科学协会(ISLS)前主席,皮埃尔.狄隆伯格(Pierre Dillenbourg)教授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培训及其技术研究与支持中心(CRAFT)的主任,也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丛书》(CSCL Book Series)的主编。本次访谈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研究与发展概要。狄隆伯格教授认为,CSCL的贡献不仅在于为专业培训领域提供了增进知识生产的学习技术,更在于其所包含的一系列的概念、思想和取向等对整个教育系统的渗透。协作学习,无论有没有计算机,都不是一个可以自动导致预期学习结果的处方。CSCL研究者已经研究了导致小组(或团队)生产积极学习结果的必要互动类型,并将技术运用于设计、研究和增进必要的互动。应当从一个"整合的学习"的视角认识CSCL,可以借助对情节的设计和不同工具的支持,将CSCL活动嵌入到正式或非正式学习场景更为综合的活动系列中。与此相应,CSCL研究者提出了十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即社会互动与个人化、媒体有效性、共享知识的建构、模仿倾向、中介作用、脚本、互动分析、表征、计算装置和虚拟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学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科学与科学教育的共同演进——与国际学习科学学会前主席马西娅·林教授对话 被引量:21
8
作者 裴新宁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2,共9页
马西娅·林(Marcia C.Linn)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教育分会主席、国际学习科学学会主席。她提出了知识整合理论并领导开发了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平台——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 马西娅·林(Marcia C.Linn)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教育分会主席、国际学习科学学会主席。她提出了知识整合理论并领导开发了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平台——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WISE)。2010-2017年间,她多次到访华东师范大学,就如何将学习科学理论与科学教育实践相结合及利用技术促进儿童的科学理解,与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期间,笔者与马西娅·林就学习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与科学教育及其变革的关系等进行了交流。我们交流的共识让笔者深信,技术时代的科学教育需以学习科学为基础。学习科学因教育实践而生、为教育实践而荣,并扎根实践,服务于教育变革。毫无疑问,学校的成功变革需要基于学习的本质。伦敦举办的2018国际学习科学会议(ICLS2018)将主题定为"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学习——赋予学习科学重要使命"(Rethinking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making the Learning Sciences count),重申了学习科学的不可替代性。会议强调,面对工作场所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学生究竟需要学什么、教师究竟该如何教。会议号召,科学家、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要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联合探索真实世界中的学习问题,理解究竟怎样可以促进学习。会议明确,重视学习科学是为了给教育技术商业化以切实引导,确保其在教育中的良好发展。本文整理出部分对话与读者分享,期望对我国教育变革研究与实践有所启发。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学习科学与科学教育是共同演进的。学习科学的诞生和研究推进很大程度缘起于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美国科学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显示了学习研究的范式转型;利用系统化的技术设计增强科学学习,是促进深度学习和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面对教育创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重视学习科学,特别是要促进教育技术的良好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科学教育 教育技术 教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教学设计观 被引量:16
9
作者 裴新宁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8-20,共3页
自教学设计诞生之日起,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就是设计者与教师的共同追求.但是,种种原因使专业教学设计者与学校教师所走的道路发生了分离.面对教学设计领域繁荣的理论与模型,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却无法选择.笔者认为,教学设计者的设计... 自教学设计诞生之日起,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就是设计者与教师的共同追求.但是,种种原因使专业教学设计者与学校教师所走的道路发生了分离.面对教学设计领域繁荣的理论与模型,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却无法选择.笔者认为,教学设计者的设计观及其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假定决定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建构以及实践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中小学 学习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构性教学活动的理科学习评定 被引量:14
10
作者 裴新宁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2-55,共4页
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是任课教师最关注的评价 ,用以判断学生及其学习的进展。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评定应基于动态的、持续的。
关键词 教育评价 学习评定 评定准则 建构性教学 情境创设 理科学习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理念碰撞:建构对教育的理解——首届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6
11
作者 裴新宁 《开放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12-14,共3页
建构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她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于人类学习机制及教育活动的理解,其所提出的教育主张,已成为各国进行课程、教学及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主导理念.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教育创新 教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下李吉林情境课程优势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裴新宁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21,49,共5页
国际上,"情境"构成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和课程发展新话语范式的基本要素。国内,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情境"已发展成为一个多维整合的、系统性的教育概念。情境课程体系得以完善,... 国际上,"情境"构成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和课程发展新话语范式的基本要素。国内,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情境"已发展成为一个多维整合的、系统性的教育概念。情境课程体系得以完善,构建了认知性、价值性与主体意愿性相整合的指向深度学习的操作性课程框架;其理论和实践解释了情境性是知识与学习的核心属性,情境化与跨情境化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对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课程 情境教育 核心素养 课程变革
原文传递
学习科学:架构课程发展的新参照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裴新宁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0年第5期84-91,共8页
20世纪80-90年代,北美及欧洲的认知科学及教育研究领域的有识之士,几乎同时启动了时学习机理的新探索,奠基了今日的学习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催化并支撑了学习科学向教学及课程领域的渗透,新的课程发展参照系正在建立。来自... 20世纪80-90年代,北美及欧洲的认知科学及教育研究领域的有识之士,几乎同时启动了时学习机理的新探索,奠基了今日的学习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催化并支撑了学习科学向教学及课程领域的渗透,新的课程发展参照系正在建立。来自发达国家及地区的课程改革成功经验,为理解学习科学与课程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借鉴。例子表明了学习科学视域中课程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学习者中心、追求理解、促进卓越、个体道德——社会——智力的全面发展,以及技术的不可或缺。论证也表明,学校教育功能难以满足新文化背景下个体发展的需要,难以履行教育的全部使命;非正式学习必将成为教育创新的一个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科学 课程发展 国际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技术:探索领域、价值追求和从业者的责任——与迈克尔·莫伦达博士对话AECT教育技术2005定义中的几个“风向” 被引量:3
14
作者 裴新宁 段敏静 李馨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2005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颁布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这个关于教育技术的一句话陈述,引起了包括美国、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技术学者的迅速反应,并引发了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大讨论。赞同、批评、疑惑甚至迷... 2005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颁布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这个关于教育技术的一句话陈述,引起了包括美国、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技术学者的迅速反应,并引发了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大讨论。赞同、批评、疑惑甚至迷惘,等等声音持续不断。三年后,该定义的主要订定者出版了《教育技术:注释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下文中简称《注释》)一书,对新定义中每一个元素的内涵逐一进行了诠释。一幅基础广阔、领域开放、独具使命、充满朝阳的专业图景展现于世人。声音的背后是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反思,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认为,这部《注释》可以看作是对三年中各种声音的必要回应,也是由"一句话"所引起的对教育技术发展历程反思的结果。今天,将曾经响亮的一些声音汇集起来,对这场历史性讨论做一个远观,无疑有助于我们理清教育技术学科在深刻变革着的教育文化中的使命。出于这一目的,我们策划并进行了本次对话。我们邀请到了"新定义"及《注释》的主要制定者及作者———迈克尔·莫伦达(Michael Molenda)博士,他在教育技术发展史方面以术语研究享有盛誉,曾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33年,担任过该系的系主任,目前已退休并成为名誉教授。在展现我们与莫伦达博士的对话之前,我们想先声明一下,出于表述的方便且因为教育技术新定义的官方颁布最早时间是2005年,所以下文对话中用了AECT2005定义作为教育技术新定义的代号,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一句话"就是教育技术新定义的全部。莫伦达博士认为,真正的新定义还必须加上对这句话中的每个元素所做的相应注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AECT2005定义 注释 风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若干问题的探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裴新宁 《化学教育》 CAS 2001年第3期19-21,共3页
本文探讨了中学化学学科能力的结构及培养目标 ,对培养能力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 培养能力 学科能力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 探析 若干问题 看法 关键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学习评定及其策略——建构主义评价观给化学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4
16
作者 裴新宁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3-15,共3页
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及几种基于建构性学习活动的化学学习评定策略 ,它们是 :表现评定、项目评定。
关键词 研究型学习 学习评价 化学教学 教学策略 评定准则 基础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学习成功——变构模型及其教学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裴新宁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63-270,共8页
隐喻在复杂理论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从蛋白质的"变构效应"来理解学习,那么学习归根结底是学习者发生于其概念体系的"活性(概念)基"上的变化;教师及媒介者不可能直接作用到学习者的"活性基",... 隐喻在复杂理论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从蛋白质的"变构效应"来理解学习,那么学习归根结底是学习者发生于其概念体系的"活性(概念)基"上的变化;教师及媒介者不可能直接作用到学习者的"活性基",但可以通过操纵环境(不仅仅是创设环境)作用于概念体系的"变构部位",引发概念体系结构的"松动"和"变形"(即"解构"),从而导致其"活性基"上的关键变化(新结构和新意义生成)。这样的"解构-建构"并进的根本性学习绝非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焦尔当运用变构模型将学习的复杂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特别地,将学习过程与主体认识论及学习动机"契合"在了一起,对于日常学习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 变构模型 科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思考科学教育 被引量:8
18
作者 裴新宁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1年第4期272-277,共6页
科学教育的广泛目的是培养儿童及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解力,育成科学精神品质;要让他们成为主动学习者,学会将知识作为认知世界的方式,应对世界的变化与挑战。我国须加强科学教育的学术建设,重视对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的广泛目的是培养儿童及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解力,育成科学精神品质;要让他们成为主动学习者,学会将知识作为认知世界的方式,应对世界的变化与挑战。我国须加强科学教育的学术建设,重视对科学教育实践的正确指引,强化科学教育跨学科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扎实推进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素质 探究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21世纪重建教育二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 被引量:1
19
作者 裴新宁 刘新阳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14年第4期7-9,共3页
一、欧盟核心素养的产生 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战略是进入21世纪后欧盟各项教育计划与政策的两个基点。
关键词 21世纪 教育计划 素养 欧盟 学习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时代科学教育的内涵理解 被引量:1
20
作者 裴新宁 《中国科技教育》 2023年第12期6-7,共2页
在科教兴国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探索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生动有趣且行之有效的科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进而实现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 在科教兴国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探索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生动有趣且行之有效的科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进而实现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每所中小学急需思考、实践并落实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实际情况 内涵理解 青少年科技教育 科技实践活动 科教兴国 政策背景 科学素质 生动有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