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1
作者 裴厦 于倩茹 +1 位作者 刘春兰 郑方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4,共14页
北京市作为国际大都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呈现显著的稀缺特征。研究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稀缺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合理制定城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定价策略以及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研究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调节... 北京市作为国际大都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呈现显著的稀缺特征。研究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稀缺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合理制定城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定价策略以及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研究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性分析理论框架,并运用生态模型测算、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相对稀缺程度的时间演变、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基于相对稀缺理论和空间聚集理论,以供需关系为基础可以构建城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分析理论框架。②2010−2020年,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程度呈现出“提升期”(2010−2015年)和“回落期”(2015−2020年)两个阶段。③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指数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聚类效应显著;2010−2020年,高-高聚类区(占全市面积的40%以上)先增加后减小,低-低聚类区(占全市面积的15%以上)逐渐减小。④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程度的影响因子(q值)按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人口密度(0.62)、年降水量(0.41)、NDVI(0.40)、生态用地比例(0.36)和坡度(0.20)。人口密度和生态用地比例的交互影响作用(q=0.77)最大,其次为NDVI与生态用地比例的交互影响(q=0.76)。研究显示,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程度呈逐渐优化的趋势,且演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建议合理控制人口分布、建设用地以及生态用地比例和质量等关键因素,进一步优化调节服务供给和需求空间结构;同时,未来可以根据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稀缺指数构建差异化的调节服务定价方法,优化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服务 稀缺性 演变特征 驱动因素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时空演变特征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例
2
作者 张继平 刘春兰 +2 位作者 王辉 裴厦 乔青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1,共11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布模式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需求,有助于明晰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遥感/GIS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布模式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需求,有助于明晰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遥感/GIS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粮食生产、水源涵养和娱乐休闲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性系数、权衡协同度及均方根偏差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明确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及权衡强度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并提出针对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调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娱乐休闲及粮食生产服务呈增加趋势,水源涵养呈波动增加趋势。(2)水源涵养分别与粮食生产、娱乐休闲服务之间均表现为权衡关系,粮食生产和娱乐休闲服务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3)水源涵养与粮食生产之间的权衡强度最大,娱乐休闲与水源涵养之间的权衡强度次之,粮食生产与娱乐休闲之间的权衡强度最弱,3者的权衡强度随时间推移均呈增加趋势。(4)将潮白河流域划分为农业核心生产区、农业生态发展区、水源涵养核心保育区和水源涵养生态发展区4个生态功能区,并提出了差异化的管控建议。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及国土空间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关系 生态功能分区 潮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中的农民意愿和政府角色——以重庆市江北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41
3
作者 裴厦 谢高地 章予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60,共6页
土地流转进行与否和方案的制定首先要考虑的是农户意愿,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行为和角色也要建立在农户流转意愿的基础上。了解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对于指导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土地流转进行与否和方案的制定首先要考虑的是农户意愿,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行为和角色也要建立在农户流转意愿的基础上。了解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对于指导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比"双溪农户"和"一般农户"土地流转现状和农民对政府土地流转工作的了解情况,分析了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角色问题。结果表明: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十分强烈。外出务工人员比例是农户转出土地的首要直接因素;收入总数和结构与土地流转意愿互为因果关系;农户愿意转出耕地,而不愿意转出园地;受教育水平高的农户愿意转入土地,可能发展为农业经营大户。无论是已经大规模发生土地流转的村庄还是尚未大规模发生流转的村庄,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目的、意义以及方式等基本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因此,政府在土地流转中要适度引导和监督,不能过度干预农民的意愿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农民意愿 政府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裴厦 谢高地 +2 位作者 张昌顺 刘春兰 陈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为了掌握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基于西双版纳生态台站的定位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林型水源涵养服务的构成及年内价值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两种林型的水源涵养总量接近,分别为74 158m3/hm2和70 654m... 为了掌握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基于西双版纳生态台站的定位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林型水源涵养服务的构成及年内价值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两种林型的水源涵养总量接近,分别为74 158m3/hm2和70 654m3/hm2,水调节量为主,占90%以上。热带季节雨林的水供给价值高于水调节价值,热带次生林的水调节价值和水供给价值大致相等,综合分析,热带季节雨林的年水源涵养服务价值(4 531元/hm2)比次生林(2 732元/hm2)高66%。两种林型的水源涵养服务变化过程相似:主要受水供给变化过程的影响,水源涵养服务变化曲线呈单峰态,月变异程度较大;热带季节雨林和次生林在雨季(5-10月)的水源涵养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54%和57%,水源涵养价值均占全年总价值的6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水调节 水供给 年内变化过程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与津冀之间隐性土地资源流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裴厦 刘春兰 +3 位作者 谢高地 李铮 王海华 陈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4,共8页
京津冀区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失衡的问题,亟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合作新机制。京津冀之间紧密的产品贸易背后隐藏的土地资源流动情况可以为新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支撑。这种隐性土地资源的流通情况可以用生态足... 京津冀区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失衡的问题,亟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合作新机制。京津冀之间紧密的产品贸易背后隐藏的土地资源流动情况可以为新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支撑。这种隐性土地资源的流通情况可以用生态足迹来表征。因此,本研究主要运用京津冀三省市之间的投入产出矩阵来计算北京与津冀之间的生态足迹转入和转出量,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周边津冀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支撑,尤其是河北的农用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和水产养殖用地。从生态贸易类型来看,2002年和2007年,就北京和河北之间生态足迹流通情况而言,北京是净生态输入型,属于"贸易逆差";河北是净生态输出型,属于"贸易顺差"。2007年北京对津冀生态资源的使用量比2002年有所下降。总体而言,北京对河北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消耗对河北的生态压力不大,其中,水产养殖用地的生态压力最大,2007年水产养殖净流量占河北水产养殖土地的54.27%。2002年北京对天津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依赖加大了天津的生态压力,林业用地和水产养殖用地的净流出量分别是天津相应承载土地面积的4.96倍和3.57倍;2007年,北京对天津生态土地资源利用程度降低,随之,北京对天津生态生产性土地资源的压力变小。尽管2007年与2002年相比,北京对河北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消耗量降低了,但是,由于河北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北京和区域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国家和北京应该帮助河北保护其土地资源,尤其是河北东南部的农田资源在区域中承担着重要的绿色隔离作用,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此外,京津冀区域应该制定整体空间开发战略,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力度,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土地资源 生态足迹 省际间投入产出数据 京津冀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草地的土壤保持价值流量过程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裴厦 谢高地 +1 位作者 李士美 陈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025-4033,共9页
内蒙古温带草原和海北高寒草甸的土壤侵蚀以风力侵蚀为主。利用改良的风力侵蚀模型,比较分析了这两类草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日流量过程和累积过程。结果表明,风力侵蚀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服务是离散的,不连续的,与风速和... 内蒙古温带草原和海北高寒草甸的土壤侵蚀以风力侵蚀为主。利用改良的风力侵蚀模型,比较分析了这两类草地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日流量过程和累积过程。结果表明,风力侵蚀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服务是离散的,不连续的,与风速和植被盖度直接相关。土壤保持价值构成以保持土壤养分为主。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年潜在侵蚀量和年现实侵蚀量都高于海北高寒草甸。但是,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土壤保持年价值高于海北高寒草甸,是海北高寒草甸年价值的7倍。春季和秋季是内蒙古温带草原潜在侵蚀量、现实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最高的两大季节。海北高寒草甸的潜在侵蚀量和现实侵蚀量主要分布在12月份到翌年4月份,土壤保持量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价值 流量过程 风力侵蚀 草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上游山洪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裴厦 刘春兰 谢高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3-422,共10页
本研究以Arc GIS为平台分析了赣江流域上游地区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地形特征、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回归法分析了流域尺度、县域尺度以及点域尺度上山洪灾害的生态环境影... 本研究以Arc GIS为平台分析了赣江流域上游地区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地形特征、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回归法分析了流域尺度、县域尺度以及点域尺度上山洪灾害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灾害点主要发生区域植被类型为林地,坡度范围为8°~25°,NDVI范围为0.5~0.7,LAI范围为2~5,NPP范围为1 000 g C/m^2以上,土壤保持能力的范围为3 000 t/hm^2以下,水源涵养能力范围为200 m^3/hm^2以内或者为700~900 m^3/hm^2。大约一半的灾害点位于公路500 m的缓冲区内,且在500 m缓冲区内灾害点的个数与到公路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流域尺度上,影响灾害点发生频率的主要因子为降雨。县域尺度上,影响灾害点发生频率的主要因子为NDVI和最长汇流路径比降。点域尺度上,影响灾害点发生频率的主要因子为NDVI、坡度以及最长汇流路径比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空间分布 生态环境因子 尺度效应 赣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流域荒地资源开发障碍性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裴厦 章予舒 王立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B10期17-20,共4页
伊犁河流域荒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及适宜性多样,发育有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沼泽土、草甸土和盐碱土。在分析了各类土壤类型的特点与分布特征基础上,对各类土壤类型在荒地开发利用中的适宜性及限制性进行了评估。针对该区荒地开发... 伊犁河流域荒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及适宜性多样,发育有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沼泽土、草甸土和盐碱土。在分析了各类土壤类型的特点与分布特征基础上,对各类土壤类型在荒地开发利用中的适宜性及限制性进行了评估。针对该区荒地开发的历史与现实指出了在荒地开发过程中已出现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荒地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地资源 障碍性因素 伊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生态用地规划研究 被引量:65
9
作者 张继平 乔青 +2 位作者 刘春兰 王海华 裴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313-6321,共9页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 生态用地规划强调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从保障首都基本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北京市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重要生态用地为"源",以土地覆被类型、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重要生态用地空间扩张过程,进而设置生态用地规划情景,并从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保障度及与现状建设用地冲突情况等3个方面对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进行保护效能评价,最终提出北京市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和优化布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总面积为9879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60.20%;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12417 km^2,占市域总面积的75.67%,其中,平原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2944 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46.45%,主要分布于建成区的外围过渡地带;山区生态用地的适宜规模为9473 km^2,占山区总面积的94.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土地利用规划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北京区域)急需保护物种的空间分布、热点识别及保护成效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龙 刘春兰 +3 位作者 马明睿 乔青 裴厦 刘晓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1-458,共8页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识别急需保护物种集聚分布的热点地区,从而分配更多资源予以保护,是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北京区域为案例区,提取待保护目标物种的分布范围,识别...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识别急需保护物种集聚分布的热点地区,从而分配更多资源予以保护,是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北京区域为案例区,提取待保护目标物种的分布范围,识别目标物种集聚的热点区域和空缺区。研究发现热点区主要分布于北京与河北交界的门头沟区百花山和东灵山区域、延庆区的松山区域、怀柔区的喇叭沟门区域以及密云区的雾灵山区域。除十字兰和刺楸外的其余46种目标物种已受到不同程度保护,但保护效率仍有待提升。此外,研究还识别出急需保护但尚未划入自然保护区的空缺区域约339 km2。建议针对实际情况,通过新建、扩建保护区以及保护小区或生态保护红线等不同方式提升现有保护效果。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现有保护网络体系,提升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热点区 空缺区 自然保护区 北京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中调节服务的定价方法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裴厦 于倩茹 +4 位作者 刘春兰 张继平 乔青 陈龙 刘晓娜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24年第3期31-35,共5页
本文分析了生态产品相关概念和价值来源,从价值属性角度辨析了不同的定价方法,讨论了当前调节服务定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对优化本地化定价方法提出了建议:应梳理核算区域调节服务与人类社会经济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优先选择市场化... 本文分析了生态产品相关概念和价值来源,从价值属性角度辨析了不同的定价方法,讨论了当前调节服务定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对优化本地化定价方法提出了建议:应梳理核算区域调节服务与人类社会经济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优先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定价方法,所选替代工程应为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能提供与评估的调节服务类型相同的服务,本地化价格调查应遵循一定的空间精度和时间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调节服务 价值核算 定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春兰 陈龙 +5 位作者 乔青 马明睿 裴厦 王海华 宁杨翠 张继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2-1048,共7页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如何遏制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下降成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准确而快速地对区域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以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一套区域尺度陆地生物多样性的评...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如何遏制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下降成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准确而快速地对区域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以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一套区域尺度陆地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为案例区进行评价。依据生物多样性的评价结果,坚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原则,以小班为单元,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辅助,人工识别得到8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热点区面积共计约3 791 km2,约占北京市国土面积的23%,全部位于北部和西部山区。结果表明,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北京市生物多样性状况,所识别的热点区与物种调查结果相吻合,也涵盖了现有自然保护区。同时利用现有保护地和遥感影像,识别生物多样性空缺区和生态廊道的潜在分布区,形成生物多样性一张图。该方法简单成熟,无需复杂的专业背景,所用数据为各地基础调查数据,可为区域尺度的生物多样性评估,特别是缺乏生物多样性专业人才和物种调查数据的区域提供方法借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同时以小班为单元的划界方法解决了一般规划落实难的问题,也可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热点区 空缺区 指标体系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湾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地形梯度效应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龙 刘春兰 +2 位作者 裴厦 刘晓娜 宁杨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7-255,共9页
为了掌握过渡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规律,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以北京湾过渡带为研究区,以公里网格为研究单元,结合局部加权回归和突变点识别,识别各服务随海拔和坡度因子变化的突变点,揭示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 为了掌握过渡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规律,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以北京湾过渡带为研究区,以公里网格为研究单元,结合局部加权回归和突变点识别,识别各服务随海拔和坡度因子变化的突变点,揭示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除休闲游憩服务外,其他服务均随地形因子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梯度效应。各服务随海拔因子和坡度因子的梯度效应表现基本一致。(2)海拔梯度方面,休闲游憩和土壤质量调节无关键突变点,其他服务的关键突变点位于海拔300 m左右,趋势变化可以归为5类。(3)坡度梯度方面,水质净化、土壤保持、休闲游憩和土壤质量调节无关键突变点,10°和15°是部分服务趋势发生逆转的临界点,趋势变化可以分为6类。研究建议在关键突变点附近区域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等手段,促进生态系统服务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效应 海拔 坡度 局部加权回归 突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湾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梯度效应分析及生态分区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晓娜 刘春兰 +2 位作者 陈龙 裴厦 乔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6-285,共10页
北京湾过渡带兼具山地-平原和乡村-城市的双重过渡性,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存在显著的梯度效应。该研究在对9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北京湾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随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开发程度变化的梯度效应,进而对研究区进行... 北京湾过渡带兼具山地-平原和乡村-城市的双重过渡性,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存在显著的梯度效应。该研究在对9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北京湾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随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开发程度变化的梯度效应,进而对研究区进行了生态分区并识别各分区主导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导致各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除休闲游憩外,大多生态系统服务随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开发程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效应。总体来说,食物供给和水质调节随植被覆盖度的提高而降低,随土地开发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则相反。各生态系统服务随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突变点的范围为0.45~0.56,随土地开发程度的突变点的范围为15%~31%。基于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开发程度的突变点将北京湾过渡带划为4个生态分区:自然或半自然区域、半自然区域、半人工-半自然区域和人工区域。自然区域以调节服务为主,人工区域以供给服务为主,半自然区域和半人工-半自然区域二者兼具,但各有侧重,且体现出一定过渡性。结合现有规划内容,提出不同生态分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化管理策略,以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分区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分布 植被覆盖度 土地开发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门头沟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刘晓娜 裴厦 +1 位作者 陈龙 刘春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8-176,共9页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所导致的土壤侵蚀成为山区生态系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选择生态涵养与土壤侵蚀并存的北京市纯山区门头沟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2005—2013年门头沟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差异的基础上,采用了InVEST...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所导致的土壤侵蚀成为山区生态系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选择生态涵养与土壤侵蚀并存的北京市纯山区门头沟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2005—2013年门头沟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差异的基础上,采用了InVEST模型对区内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研究表明:(1)2005—2013年,门头沟区耕地、林地和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园地、草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和园地变化显著,耕地主要转为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园地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2)2005—2013年,门头沟区土壤保持能力和保持量均呈增加趋势,单位面积土壤保持能力由87.41t/(hm^2·a)增加到113.56t/(hm^2·a),土壤保持量增加了377.38万t,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3.42万t;受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降雨侵蚀力以及植被覆盖度影响,西北、东北地区土壤保持功能增强,西南地区减弱,东部地区基本不变。(3)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保持能力排序为: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园地>水域;2005—2013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能力均呈增加趋势;除耕地外,其他地类的土壤保持总量均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门头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远鑫 刘春兰 +2 位作者 裴厦 张继平 刘晓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3-461,共9页
[目的]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影响决策的制定,开展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程度及影响因素调研与分析,可为生态涵养区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优化供给以及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制定提供重要支撑。[方法]通过问卷调查... [目的]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影响决策的制定,开展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程度及影响因素调研与分析,可为生态涵养区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优化供给以及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制定提供重要支撑。[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管理者和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类型和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管理者与农户均认为生态系统主要提供调节服务,但对气体调节、环境净化和文化服务认知较低,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文化教育认知差异明显;农户仅对供给服务认知高于管理者。(2)不同利益者类型对不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主导服务认知差异明显,管理者对不同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文化教育认知均高于农户,农户对草地和农田的供给服务、森林水土保持及湿地和农田的气体调节、休闲娱乐认知均高于管理者。(3)不同区域的利益相关者对气体调节、文化服务等的认知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密云区管理者对气体调节认知较低,房山和门头沟区的农户对生物多样性维护认知较低。(4)文化程度、生态管控程度和收入水平是影响管理者认知的主要因素,文化程度、生态管控程度与管理者认知成正比;文化程度、生态管控程度和生态环境培训是影响农户认知的主要因素,文化程度、生态环境相关培训主要与农户认知成正比。[结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认知存在明显认知类型差异和区域差异,文化程度、生态管控程度、收入水平和生态环境培训是影响认知差异的主要因素,未来应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培训,注重各区间经验交流及对农户的宣传与引导,提升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从而制定差异化的生态系统管理与服务供给政策,促进生态保护政策落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生态系统服务 认知分析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生态涵养区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工程梯级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累积影响浅析——以猫跳河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裴厦 谢高地 +2 位作者 鲁春霞 章予舒 陈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69-1474,共6页
水库的梯级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累积作用,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在提供产品方面,水利工程梯级开发提高了猫跳河的供水、供电能力。随着人类的调整,不同时间提供的产品种类有所侧重。在休闲娱乐方面,... 水库的梯级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累积作用,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在提供产品方面,水利工程梯级开发提高了猫跳河的供水、供电能力。随着人类的调整,不同时间提供的产品种类有所侧重。在休闲娱乐方面,红枫湖和百花湖建设初期,旅游业大肆发展,但是随着污染的加剧和水库功能的调整,两大湖的旅游业已经凋败。调节环境方面,水库在调蓄洪水和调节大气组成方面有重大的正面效应,但是由于河流径流的改变,水库的建设大大减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在支持生命方面,水库的梯级修建,改变了天然河道,使得猫跳河流域丧失了一些物种的生境,生物多样性较同等条件天然生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梯级开发 生态系统服务 累积影响
原文传递
基于RS和GIS的西藏察雅县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裴厦 姚治君 +1 位作者 章予舒 张博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2-309,共8页
西藏土壤侵蚀类型多样,且以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其动态监测属于难点问题。研究基于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各自的基本特点,综合运用TM影像、土地利用图、地形图(DEM)和植被覆盖度图,构建了基于RS和GIS的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分类分级动... 西藏土壤侵蚀类型多样,且以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其动态监测属于难点问题。研究基于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各自的基本特点,综合运用TM影像、土地利用图、地形图(DEM)和植被覆盖度图,构建了基于RS和GIS的藏东横断山区土壤侵蚀分类分级动态监测方法,并借助ENVI和ArcG IS软件,分析了察雅县1995年到2000年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察雅县土壤侵蚀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其中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山峡谷区,所占比重为2.06%;在人类的土地开发活动和温度、降水变化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察雅县土壤侵蚀加剧,东部大面积的轻度侵蚀区转化为中度侵蚀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S和GIS 藏东横断山区
原文传递
Dynamic Simul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被引量:2
19
作者 裴厦 谢高地 +4 位作者 张昌顺 刘春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5年第1期37-43,共7页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proces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forest, we categoriz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wo parts: carbon capture and carbon storage. Here,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dyna...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proces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forest, we categoriz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wo parts: carbon capture and carbon storage. Here,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changing proces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forest in a century using tree growth formula and the cost of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We found that the total carbon captured and stored by 100-year-old P.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are both 966 kg C tree^-1.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current year is the planting year, the present total carbon sequestration value (capital value) of 100-year-old P. sylvesrtis var.mongolica is 54.78 USD tree^-1 at the discount rate of 3%, with the present total carbon capture value of 18.92 USD tree^-1 and carbon storage value of 35.86 USD tree^-1.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annual value of carbon capture is ilustrated by an upside-down U shape curve, while that of carbon storage service folows an S shape cur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carbon capture value and carbon storage value represent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value, which appears to be an S shape cu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service carbon sequestration value dynamic changes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ong time scale
原文传递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功能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裴厦 章予舒 谢高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4-579,共6页
绿洲承担着干旱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绿洲功能稳定性定量评价是了解绿洲功能稳定状况和格局的有效手段,对于实现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绿洲功能稳定性评价指标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 绿洲承担着干旱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绿洲功能稳定性定量评价是了解绿洲功能稳定状况和格局的有效手段,对于实现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绿洲功能稳定性评价指标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功能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所辖的3个县以及整个三角洲绿洲的功能稳定性都处于一般偏下的状态,排序为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整个流域。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库车县人口密度过大是最大的绿洲功能稳定性障碍因子,在沙雅县为大面积的沙漠土地,新和县为过度的天然绿洲开发。纵向比较各层次的指标,人口密度是最大的绿洲系统压力指标,人均GDP为最差的绿洲系统状态指标,而教育投资所占GDP比重为最弱的绿洲系统响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功能 稳定性评价 指标模型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