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预测中的集合方法初探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重光 赵彦 +1 位作者 李旭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7-214,共8页
介绍了气候预测中的集合方法。该文作者曾在 1996年论证了在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的共同作用下存在一个可预测的气候异常区 ,部分地改变了气候不可预测的论断。如何从与大量不可预测结果混杂在一起的结果中提炼出可预测... 介绍了气候预测中的集合方法。该文作者曾在 1996年论证了在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的共同作用下存在一个可预测的气候异常区 ,部分地改变了气候不可预测的论断。如何从与大量不可预测结果混杂在一起的结果中提炼出可预测部分是集合方法的重要目的之一。文中也讨论了由于大气运动固有的动力学特性 ,其集合预测与经典的数学考虑有所区别 ,天气与气候预测有不同的特点 ,其集合方法、目的也应有所不同 ,由此对集合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文中同时介绍了首次在气候预测中发现的多平衡态现象 ,建议了如何判定多平衡的出现 ,以及如何利用多平衡态来改善对不同区域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 降水距平 集合预测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汛期预测的集合预告模拟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袁重光 杨芳林 +1 位作者 李旭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93-598,共6页
本文介绍一个跨季度汛期降水预测的集会预测模拟试验,以1987年为例,用2月1日~26日每隔5天的观测资料作初值进行了6个积分,取其平均作为集合预测,共有7个预测结果,计算了7个预测与观测场的同号率,计算了6个预测的标... 本文介绍一个跨季度汛期降水预测的集会预测模拟试验,以1987年为例,用2月1日~26日每隔5天的观测资料作初值进行了6个积分,取其平均作为集合预测,共有7个预测结果,计算了7个预测与观测场的同号率,计算了6个预测的标准差,结果表明:集会预测比个别试验更为合理,这6个试验的结果在大尺度分布上是相近的,其差别也是不大的。集合预测值得继续进行试验。文中也讨论了一些由于大气运动固有的动力学特性,其集合预测与经典的数学考虑有所区别,对集合预测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以期能对该方法作出恰当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报 汛期预测 集合预告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研究小结 被引量:12
3
作者 袁重光 李旭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55-64,共10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了一个准业务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系统,包括气候模式、大气和海洋初始条件同化、年际气候异常信号的提取、集合积分与概率计算、预测值系统误差的订正方法以及预测评分技术等方面,以东亚夏季风降水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了一个准业务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系统,包括气候模式、大气和海洋初始条件同化、年际气候异常信号的提取、集合积分与概率计算、预测值系统误差的订正方法以及预测评分技术等方面,以东亚夏季风降水和太平洋海温异常为主要预测对象。本文主要报告5年来中国夏季降水跨季度预测准业务试验的结果。1989~1995年夏季降水跨季度实时预测试验的结果表明:对于导致气候灾害的夏季降水异常,例如中国东部的严重旱涝,我们能够作出很好的预测;对于比较弱的夏季降水异常,预测技巧较低。另外,预测效果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比如,中国东部比西部好,东部又以长江中下游为最佳。本文还介绍了一些由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大气的物理过程及机理,提出了一个“持续异常区假说”。进而讨论了集合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使用集合积分技术来识别持续异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季度实时预测 集合预测 持续异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P/CAS的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袁重光 李旭 +2 位作者 王会军 毕训强 林朝晖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6-338,共13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IAP/ CAS)近十年来在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情况 ,首先介绍了近十年来准业务跨季度汛期降水预测的结果及评分 ,对预测的物理基础、预测可能性、集合预测方法、订正的必要性与方...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IAP/ CAS)近十年来在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情况 ,首先介绍了近十年来准业务跨季度汛期降水预测的结果及评分 ,对预测的物理基础、预测可能性、集合预测方法、订正的必要性与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发现预测中可能出现多平衡态 ,可以应用来改进不同区域的预测 ,并对此方法所作预测的特点、与经验半经验统计的相互配合、不同地区预测效果的差异、如何选择模式、预测时效与预测对象、评分等一些问题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希望通过讨论得到进一步深入 ,有助于此项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距平 数值预测 集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风及其降水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5
作者 袁重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6-52,共7页
本文介绍利用IAP2—L GCM模式模拟东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活动及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果表明:对于西南季风的进退;季风向北推进时的三次集中的降水活动;梅雨的降水;入出梅时间;梅雨期的高、低空环流结构;典型的降水分布等。都得到了较为成... 本文介绍利用IAP2—L GCM模式模拟东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活动及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果表明:对于西南季风的进退;季风向北推进时的三次集中的降水活动;梅雨的降水;入出梅时间;梅雨期的高、低空环流结构;典型的降水分布等。都得到了较为成功的模拟。同时发现,在降水集中地带低频振荡现象甚为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降水 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气候预测试验研究的进展
6
作者 袁重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49-256,共8页
本文回顾了用大气环流模式及大气-海洋耦合模式进行短期气候预测试验研究的进展情况,综述了试验研究得出的一些初步结论,文中也介绍了我国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初步试验研究的结果,供短期气候预测研究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 中期数值预报 短期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试验 被引量:88
7
作者 曾庆存 袁重光 +1 位作者 王万秋 张荣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0-25,共16页
本文报导我们用海气耦合模式所进行的两次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试验:一次由1988年秋季(9月)开始预测至翌年初夏(5月),另一次由隆冬(1989年1月)开始预测至8月,预测时效均超过半年,其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作跨季度气候... 本文报导我们用海气耦合模式所进行的两次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试验:一次由1988年秋季(9月)开始预测至翌年初夏(5月),另一次由隆冬(1989年1月)开始预测至8月,预测时效均超过半年,其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作跨季度气候预测必须用耦合模式。本试验中我们采用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大气环流模式和大洋环流模式,其中的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全球气候状态,尤其是夏季形势及东亚季风区的季节突变现象;大洋环流模式消除了“刚盖近似”,模拟得到的海表层洋流、水温及海表热通量、上层海洋热贮存率等都比较接近实况。在进行耦合积分时,初条件取自观测得到的月平均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温度场(SST)及经协调性积分后的模式海候场,采用海洋、大气非同步耦合方案;同时,对海气相互作用各项进行订正,以消除模式气候场和海候场的系统性偏差。 这两次试验的初始场反映出太平洋有大范围和较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是典型的La Nino(即反E1 Nino)现象。试验结果表明:环流形势季节转换、SSTA的维持及演变(如1989年5月以后La Nino的终止)、东亚地区各月和季度降水距平等大形势分布的预测都可以说是成功的。这似乎说明,当有较大范围和较强的大气或海洋环流形势异常(如SSTA)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距平 数值 测试 跨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改进及其对1998年全国汛期旱涝形势的预测 被引量:59
8
作者 林朝晖 李旭 +5 位作者 赵彦 周广庆 王会军 袁重光 郭裕福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52-61,共10页
通过引入改善了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环流模式,我们对IAP短期气候距平预测系统(IAPPSSCA)中的大气模式部分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前后的IAPPSSCA,我们对1980~19... 通过引入改善了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环流模式,我们对IAP短期气候距平预测系统(IAPPSSCA)中的大气模式部分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前后的IAPPSSCA,我们对1980~1994共15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集合预报检验,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改进后的IAPPSSCA对江淮和华南地区的预报技巧与原先的系统相比只是有略微的提高,但对我国东北、华北、河套区域以及整个中国东部的预报技巧则比原系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表明气候模式中陆面过程的正确表述可以提高模式气候预测的能力。利用改进的IAPPSSCA和IAPENSO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海温距平,我们对1998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预报(该预测3月份提供给有关单位)。今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改进了的IAPPSSCA和IAPENSO预测系统耦合,对1998我国夏季旱涝形势的预测与实测基本相符,但强度较小,说明有一定预报能力,但也还有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预测 集合预报技术 汛期降水距平预测 陆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气候数值预测可预报性问题 被引量:18
9
作者 赵彦 郭裕福 +1 位作者 袁重光 李旭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A06期65-71,共7页
该文利用 IAP L2 AGCM1 - 1模式进行 1 7年 ( 1 980~ 1 996年 )、每年 9个单个积分的集合后报试验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可预报性研究 .结果表明 :在热带地区 ,海表温度 ( SST)异常引起的可预报性较高 ,50 0 h Pa高度场... 该文利用 IAP L2 AGCM1 - 1模式进行 1 7年 ( 1 980~ 1 996年 )、每年 9个单个积分的集合后报试验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可预报性研究 .结果表明 :在热带地区 ,海表温度 ( SST)异常引起的可预报性较高 ,50 0 h Pa高度场高值区沿热带呈带状分布 ,在热带外仅有部分相对高值区 ;在中高纬度地区 ,春季的可预报性高于夏季 ;一般来说各场的可预报性海洋高于陆地 .在北太平洋春季 ,50 0 h 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和表面气温场有一可预报高值区 .在中国区域 ,降水场、海平面气压场和表面气温场的可预报性从我国南海向西北递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差分析 可预报性 短期气候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P PSSCA两组预测试验的评估及比较I.降水部分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彦 林朝晖 +1 位作者 李旭 袁重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系统 (IAPPSSCA) ,采用两种版本的大气环流模式 :AGCM 1 1和AGCM 1 2 ,分别以 2月 11~ 19日的 9天大气观测值为初始场 ,以给定海温为边界场 ,对 1980~ 1994年的 15年的降水异...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系统 (IAPPSSCA) ,采用两种版本的大气环流模式 :AGCM 1 1和AGCM 1 2 ,分别以 2月 11~ 19日的 9天大气观测值为初始场 ,以给定海温为边界场 ,对 1980~ 1994年的 15年的降水异常进行了两组集合后报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定量评估表明 :IAPPSSCA对降水异常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特别是在中国东部受东亚季风及海温异常影响的地区 ,IAPPSSCA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 ,其中以东南区域 (包括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 )最高 ,尤其是对有洪涝灾害的降水异常年 ,距平相关系数在 0 50左右 ,接近可供业务使用的要求 ,说明模式能够抓住在东亚季风区存在的某种物理机制 ,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区的预报技巧 ;另外 ,两个大气环流模式相比 ,改进了地表反照率的AGCM 1 2的 15年集合平均预测技巧略高于AGCM 1 1,特别是在华北地区 ,预测效果有明显提高 ,这表明改进地表反照率从而改进了模式的气候平均态的模拟 ,能提高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 ,说明较好的陆面过程引入模式对短期气候预测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气候预测 海温异常 降水预报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P短期气候距平预测系统的定量评估及订正技术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赵彦 李旭 +1 位作者 袁重光 郭裕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353-364,共12页
采用一套多指标的评估方法,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制的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系统(IAPPSSCA) 方案1 的预测性能进行了定量的、系统的评估。评估表明: IAPPSSCA 对中国汛期大尺度的、重大的降水异常预报较好; ... 采用一套多指标的评估方法,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制的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系统(IAPPSSCA) 方案1 的预测性能进行了定量的、系统的评估。评估表明: IAPPSSCA 对中国汛期大尺度的、重大的降水异常预报较好; 在不同区域,IAPPSSCA 的预测能力不同, 对中国东南区域显示出较高的预报准确度和可信度; 与单个预报相比, 集合预测水平稳定, 能提高总体预测水平。另外, 还对订正技术进行了改进研究, 距平百分率订正较距平订正效果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预报 定量评估 集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全球及东亚短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杨芳林 袁重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35-544,共10页
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 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场、风场以及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感热和潜热输送等一些物理场的异常,并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全球及赤道太平洋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数值试验 海温异常 东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气候预测试验研究的进展
13
作者 袁重光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5年第4期385-389,共5页
正当CO_2温室效应问题甚嚣尘上之际,气象学家们却将注意力投向气候异常问题的研究。近十余年来人们普遍感到地球上灾害频繁,我国东部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也是一个多气候灾害的地区。特别是大范围、长时间的旱、涝灾害,对社会经济。
关键词 短期气候预测 距平 环流异常 外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年夏季长江和黄河流域降水异常成因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芳林 袁重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01-709,共9页
1985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全年为负距平,冷水范围宽广;赤道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为海温正距平区,距平值在0.5℃左右。该年盛夏我国华南、华中和江淮流域相继出现干旱高温天气,江淮地区6月份的降水不及常年的一半。本文应... 1985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全年为负距平,冷水范围宽广;赤道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为海温正距平区,距平值在0.5℃左右。该年盛夏我国华南、华中和江淮流域相继出现干旱高温天气,江淮地区6月份的降水不及常年的一半。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分别以观测得到的1985年赤道东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场为外强迫源进行了两个区域海温异常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造成1985年夏季华南、华中和江淮流域干旱,而华北多雨的原因。另外,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本文还以气候平均的海表温度场为边界强迫,分别以气候平均的大气资料和观测的1985年5月1日0点瞬时大气资料为初始场做了两个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正的海温异常和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是造成该年夏季江淮流域干旱的重要因子。当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海温偏高时,造成同期长江和黄河下游地区降水减少,而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降水增多。当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偏低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减少,而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的降水增多(有大约一个月的滞后时间)。对于东亚地区降水异常的短期气候变化,初始场的扰动和海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降水异常 短期气候异常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的概念、方法和现状 被引量:5
15
作者 曾庆存 张学洪 袁重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89年第3期1-26,共26页
一、什么是气候模式 估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是“物理方法”。所谓“物理方法”,就是根据基本的物理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来确定“气候系统”的各种成份(大气、海洋、冰雪、... 一、什么是气候模式 估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是“物理方法”。所谓“物理方法”,就是根据基本的物理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来确定“气候系统”的各种成份(大气、海洋、冰雪、植被及陆地表面等,见图1)的性状。这些物理定律通常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的,由此构成了气候的数学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候模式。气候模式不仅可用于模拟当代气候,而且可用于模拟某些“外部”条件(如地球大气所接受的太阳能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热力学模式 动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年夏季苏皖地区洪涝的短期气候距平预测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旭 袁重光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6-272,共7页
本文叙述了用多种方案对1991年夏主要发生在我国江苏、安徽两省的持续性多雨气候进行的跨季度预测试验研究的情况。试验用完全的海气耦合方案、大气模式并保持初始SSTA方案、考虑皮纳图博火山作用、模式系统误差订正以及它们的... 本文叙述了用多种方案对1991年夏主要发生在我国江苏、安徽两省的持续性多雨气候进行的跨季度预测试验研究的情况。试验用完全的海气耦合方案、大气模式并保持初始SSTA方案、考虑皮纳图博火山作用、模式系统误差订正以及它们的组合等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距平 降水距平 降水预报 洪涝 预测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P气候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庆存 袁重光 +4 位作者 张学洪 梁信忠 张荣华 毕训强 包宁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5年第2期130-138,共9页
根据基本物理定律通过数学方法来确定气候系统状态的气候模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气候研究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自1984年开始发展我国的气候模式,现在已在... 根据基本物理定律通过数学方法来确定气候系统状态的气候模式,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气候研究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自1984年开始发展我国的气候模式,现在已在大气、海洋、海-气耦合、生态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模式系列,大都已提供使用,并在气候研究预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扼要介绍IAP发展的AGCM(大气环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大气环流 海洋环流 耦合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月突变”前后大气环流对太平洋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试验
18
作者 王在志 王盘兴 袁重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97-302,共6页
采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IAPGCM)的持续积分方案,模拟了4、5、6三个月大气环流对正常、异常海温强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持续积分结果较通常积分结果约提前一个月,其余特点保持不变。因此。
关键词 环流异常 数值试验 大气环流 太平洋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多功能实用短路电流计算软件的研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林桥 袁重光 许文玉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5-48,共4页
介绍了一个多功能实用短路电流计算软件包的结构、设计原理和功能特点。阐述了网格分块处理采用的复合数学模型以及微机识图与数据自动处理技术,并与常规方法作了对比。该软件增强了原始数据处理、序网生成及短路电流曲线查询的自动功... 介绍了一个多功能实用短路电流计算软件包的结构、设计原理和功能特点。阐述了网格分块处理采用的复合数学模型以及微机识图与数据自动处理技术,并与常规方法作了对比。该软件增强了原始数据处理、序网生成及短路电流曲线查询的自动功能,可用于各设计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短路电流 计算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te on Some Methods Suitable for Verifying and Correcting the Prediction of Climatic Anomaly 被引量:11
20
作者 曾庆存 张邦林 +4 位作者 袁重光 卢佩生 杨芳林 李旭 王会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The weight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anomalies and the ratio of the weighted norm of predicted anomaly to the observed one, both together, are suggested to be suitable for the estimating ... The weight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anomalies and the ratio of the weighted norm of predicted anomaly to the observed one, both together, are suggested to be suitable for the estimating of the correctness of climate prediction. The former shows the similarity of the two patterns, and the later indicate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edicted intensity of the anomaly. The weighting function can b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emphasis, for example, a constant weight means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the conventional one, but some non-uniform weight leads to the ratio of correct sign of the anomaly, the stepwise weight leads to the formulation of correctness of prediction represented by grades of the anomaly, and so on. Three methods for making correction to the prediction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After subtracting the mean error of the prediction, one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maximizing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patterns,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atial coordinates. Another method is to minimize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ields. This method can also be simplified as similar to the 'optimum interpolation' in 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weather chart. The third method is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anomaly into series of EOF, where the coefficients are the predicted but the EOFs are taken as the 'observed' calculated from historical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ghted correlation ANOMALY PREDICTION RAINFA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