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izarov外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胫骨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袁泉文 甄允方 +1 位作者 郭志雄 王晓东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不稳定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胫骨骨折75例。结果70例获随访,随访16-36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出现针道感染、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5例双下肢...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不稳定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胫骨骨折75例。结果70例获随访,随访16-36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出现针道感染、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5例双下肢轻度不等长,约0.5-1.0 cm,步态无明显跛行,膝、踝关节功能无受限。根据Johner-Wruh评价标准,优良率95.7%。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儿童不稳定胫骨骨折固定牢靠,创伤小、功能恢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Ilizarov外固定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Ⅱ型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泉文 王晓东 +4 位作者 甄允方 郭志雄 张锡庆 王科文 陈长见 《临床外科杂志》 2009年第5期349-350,共2页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目前对Gartland Ⅰ、Ⅲ型骨折治疗意见比较统一,但对Ⅱ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争议,有学者偏向闭合复位石膏固定,也有一些学者提倡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我们采用后者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目前对Gartland Ⅰ、Ⅲ型骨折治疗意见比较统一,但对Ⅱ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争议,有学者偏向闭合复位石膏固定,也有一些学者提倡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我们采用后者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克氏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亮 盛茂 +3 位作者 张闽 方林 袁泉文 张明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MRI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证实的DDH的MRI表现。根据Dunn标准将63例DDH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观察影响DDH复位的因素(关节积液、关节内脂肪增生、盂唇、圆韧带、髂腰肌)。结... 目的:探讨MRI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证实的DDH的MRI表现。根据Dunn标准将63例DDH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观察影响DDH复位的因素(关节积液、关节内脂肪增生、盂唇、圆韧带、髂腰肌)。结果:正常髋关节数共为53个,脱位髋关节数共为73个,其中Ⅰ型30个、Ⅱ型20个、Ⅲ型23个。Ⅱ型和Ⅲ型脱位髋关节中观察到盂唇内翻外翻、圆韧带粗大、髂腰肌挛缩、关节积液、脂肪增生等病理变化。MRI对病变盂唇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70.9%、75.0%、88.0%、50.0%、72.1%(Kappa值为0.3986);对圆韧带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60.0%、66.7%、71.4%、54.5%、62.7%(Kappa值为0.2586);对髂腰肌挛缩的显示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80.0%、91.3%、88.9%、84.0、86.0%(Kappa值为0.7177),对关节积液及脂肪增生显示的符合率为100%。结论:MRI能较准确地显示关节积液、关节内脂肪增生、盂唇病变、髂腰肌挛缩,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ndwich教学法在骨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甄允方 袁泉文 王晓东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144-145,共2页
骨科的临床见习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传统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巩固理论知识达不到满意效果。将Sandwich教学法引入骨科临床见习教学的实践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满意... 骨科的临床见习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传统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巩固理论知识达不到满意效果。将Sandwich教学法引入骨科临床见习教学的实践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wich教学法 骨科 临床见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生儿童骨科临床实习带教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福勇 王晓东 +4 位作者 甄允方 郭志雄 张婷 戴进 袁泉文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21期100-101,共2页
留学生不仅在文化背景、生活学习习惯、教育经历等方面与国内学生存在差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交流障碍。本文总结留学生实习带教经验,找出留学生在儿童骨科临床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听取留学生反馈意见,通过合理组建带教队伍,改革教... 留学生不仅在文化背景、生活学习习惯、教育经历等方面与国内学生存在差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交流障碍。本文总结留学生实习带教经验,找出留学生在儿童骨科临床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听取留学生反馈意见,通过合理组建带教队伍,改革教学方式等手段,完善儿童骨科实习带教方案,提高留学生带教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骨科 留学生 临床实习 带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跟骨骨髓炎临床特征及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亚 郭志雄 +2 位作者 甄允方 袁泉文 戴进 《骨科》 CAS 2021年第4期317-322,共6页
目的分析儿童跟骨骨髓炎病例特点,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治疗的12例儿童跟骨骨髓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9个月~15岁,平均8.8岁;左侧9例,右侧3例。7例无诱因,5例有外伤... 目的分析儿童跟骨骨髓炎病例特点,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治疗的12例儿童跟骨骨髓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9个月~15岁,平均8.8岁;左侧9例,右侧3例。7例无诱因,5例有外伤史。就诊前病程大于1周7例(58.3%),12例就诊时均有足跟疼痛、跛行,5例发热。12例均有足跟肿胀压痛,9例局部皮温高。5例入院时白细胞升高,7例C-反应蛋白升高,9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例血培养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脓培养阳性(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5例X线检查(41.7%)阳性,骨质破坏(3例),密度减低(2例)。9例MRI检查阳性,表现为软组织的水肿、跟骨信号异常(5例),局部脓肿形成(4例)。5例单纯抗生素治疗,7例静脉抗生素治疗结合手术冲洗、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植入治疗。结果12例患儿静脉抗生素治疗7 d~22 d,平均16.3d,口服抗生素3周。7例行跟骨开窗引流、脓肿清除及载药硫酸钙植骨。治疗后随访8~32个月,平均14.7个月,所有病例均痊愈。结论儿童跟骨骨髓炎常延迟就诊,主要症状为足跟肿痛、跛行,根据症状、炎症检查结果,结合X线和MRI可诊断。合理选用静脉抗生素积极治疗,脓肿形成病例辅助手术引流、抗生素硫酸钙人工骨植入,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髓炎 儿童 硫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棒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兴贺 王晓东 +1 位作者 郭志雄 袁泉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81-284,共4页
目的综合比较分析可吸收棒与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并有完善临床资料的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患儿46例,其中29例(A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7例(B组)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 目的综合比较分析可吸收棒与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并有完善临床资料的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患儿46例,其中29例(A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7例(B组)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12个月。根据Hardacre标准判断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手术用时、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综合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2个月,A组:优22例(75.86%)、良7例、差0例;B组:优15例(88.24%)、良2例、差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迟发性尺神经炎、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折不愈合。结论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骨折较克氏针固定方法,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从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来比较,两种术式亦无明显差异,但从住院时间上看,可吸收棒有着一定的术式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可吸收棒 临床疗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儿童髂骨撕脱性骨折 被引量:2
8
作者 巴音桑 王晓东 +1 位作者 袁泉文 刘尧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48-549,556,共3页
目的系统评价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患儿18例,采用有限小切口2-3枚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术后辅以单髋人字石膏固定,随访9-30个月,对骨折愈合情... 目的系统评价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患儿18例,采用有限小切口2-3枚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术后辅以单髋人字石膏固定,随访9-30个月,对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患部疼痛程度及局部切口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均获得骨性愈合,功能评价按美国骨科协会(AAOS)的诊断标准,优良率在95%以上,术后无一例切口感染。结论可吸收棒是治疗儿童髂骨翼撕脱性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尤其对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儿童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骨折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矫正配合支具固定治疗儿童扳机拇的临床效果研究
9
作者 孙钰涵 袁泉文 +2 位作者 赵超晨 沈小芳 王晓东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5-630,共6页
目的探讨手法矫正配合支具固定治疗儿童扳机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52例(60指)扳机拇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2例;8例患儿双侧发病,左侧30指,右侧30指;发现症状时患儿平... 目的探讨手法矫正配合支具固定治疗儿童扳机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52例(60指)扳机拇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2例;8例患儿双侧发病,左侧30指,右侧30指;发现症状时患儿平均年龄为31.2个月,范围在14~72个月。所有患儿(60指)均接受手法矫正和支具固定,治疗分为第一阶段(8周)和第二阶段(6个月)。记录患儿一般资料、疾病分期、指间关节活动度、超声结果、治疗时间,统计治愈率和复发率。比较扳机拇不同分期之间治疗时间和效果的差异,比较不同年龄开始治疗的患儿治愈所需的时间差异,分析患指与健侧指肌腱和腱鞘厚度差值在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测或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60指平均治疗3.9个月后可主动伸直,治疗时间范围在0.1~19.0个月;其中59指(98%,59/60)平均治疗9.1个月后达到治愈标准,治疗时间范围在1~29个月。3例(3指,5%,3/60)患儿达到治愈标准后随访30个月内出现复发。SugimotoⅣ期1指(2%,1/60)因疼痛难忍于第一阶段治疗8周后终止治疗,治疗终止时患指已可主动伸直但不可主动屈曲。患儿开始治疗的年龄不同,患儿治愈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主伸直时间Z=-1.90,P=0.057,自主活动时间Z=-2.12,P=0.034)。SugimotoⅢ期开始治疗到可主动伸直的时间短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P=0.002);Ⅲ期治愈时间短于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2,P=0.007)。达到治愈标准后,超声检查显示,41指患指与健侧比较,肌腱厚度差值小于治疗前,差值平均值为0.61 mm,范围在0~1.10 mm;腱鞘厚度差值小于治疗前,差值平均值为0.29 mm,范围在0~0.50 mm。结论规范细致的手法矫正配合调整后的支具固定治疗儿童扳机拇在临床上效果值得肯定,临床治愈率高,疾病复发率低,缩短了保守治疗的时间,解决了既往因支具固定造成拇指掌指关节半脱位的问题,解除了治疗过程中出现指间关节过伸位的"卡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守治疗 扳机拇 支具 肌腱 腱鞘
原文传递
儿童尺桡骨再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袁泉文 郭志雄 +2 位作者 甄允方 刘尧 王晓东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30-834,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尺桡骨再骨折的特点,探讨尺桡骨再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8例前臂再骨折,男25例,女3例,年龄平均7.6岁。青枝骨折23例,完全骨折5例。骨折均位于骨干,远端5例、中段21例、近端2例。... 目的分析儿童尺桡骨再骨折的特点,探讨尺桡骨再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8例前臂再骨折,男25例,女3例,年龄平均7.6岁。青枝骨折23例,完全骨折5例。骨折均位于骨干,远端5例、中段21例、近端2例。首次骨折中23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5例手术治疗。再次骨折稳定时,采用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不稳定时行手术治疗弹性髓内钉固定。比较首次骨折与再次骨折的移位程度、手术率,根据Flynn评定标准,评价再骨折后前臂功能情况。结果2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再骨折均位于尺桡骨骨干,平均间隔90.9d(3d至9个月)。22例再骨折移位较首次骨折移位加重,再骨折中14例手术治疗,14例非手术治疗。再次骨折手术率(14/28,50%)比首次骨折(5/28,17.9%,P<0.05)明显增高。所有骨折均愈合,无不愈合及针道感染。前臂功能优良率97%。结论儿童前臂再骨折较少见,首次骨折多为青枝骨折,再骨折多位于尺桡骨中段。再骨折多不稳定,手术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可减少骨折再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尺骨 前臂 再骨折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漂浮膝的治疗方案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泉文 王晓东 +4 位作者 甄允方 郭志雄 戴进 王科文 印春花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7-531,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漂浮膝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6年7月— 2015年6月治疗的26例儿童漂浮膝患者,其中男22例,女4例;年龄2~14岁,平均7.6岁。单侧25例,双侧1例。按Letts分型:A型10例,B型4例,C型2例,... 目的探讨儿童漂浮膝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6年7月— 2015年6月治疗的26例儿童漂浮膝患者,其中男22例,女4例;年龄2~14岁,平均7.6岁。单侧25例,双侧1例。按Letts分型:A型10例,B型4例,C型2例,D型8例,E型2例。闭合性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10例。开放性骨折采用Gustilo分型:ⅢA型1例,ⅢB型6例,ⅢC型3例。1例截肢,8例采用牵引石膏固定,17例股骨、胫骨骨折同时开放或闭合复位固定。观察肢体伤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根据Karlstrom肢体功能评定标准综合评价漂浮膝的恢复情况,记录主要并发症。结果26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8年。1例ⅢA型、6例ⅢB型开放性损伤均Ⅰ期清创缝合后愈合;3例ⅢC型损伤中2例Ⅱ期植皮后伤口愈合,1例截肢创面感染,再次清创、伤口处换药愈合。骨折均愈合,2例延迟愈合。依据Karlstrom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非手术治疗优良率25%(2/8),手术治疗优良率83%(15/18)(P〈0.05)。4例畸形愈合,3例膝外翻,7例过度生长10~20 mm,无骨骺早闭。结论对于儿童漂浮膝,股骨、胫骨均复位固定,利于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儿童
原文传递
距骨骨软骨瘤一例
12
作者 袁泉文 王晓东 +6 位作者 郭志雄 甄允方 朱雪明 王亮 王科文 朱伦庆 徐大鹏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58-959,共2页
患儿 男,6.5岁。因“发现左外踝肿块3年伴逐渐增大6个月”人院。3年前患儿左侧外踝处有一肿块,较小,无明显疼痛,踝关节活动无受限.未予处理。
关键词 距骨骨软骨瘤 关节活动 外踝 患儿 肿块
原文传递
数字化X线摄影三线比值在诊断婴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亮 盛茂 +6 位作者 郭万亮 王琪 方林 靳宗达 袁泉文 杜悄悄 沈钧康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三线比值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共146例6个月以下临床疑诊髋关节脱位婴儿的骨盆平片,正常髋关节36例、髋脱位110例,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40例...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三线比值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共146例6个月以下临床疑诊髋关节脱位婴儿的骨盆平片,正常髋关节36例、髋脱位110例,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40例、髋关节脱位70例;正常髋关节134髋、脱位髋关节158髋,其中发育不良57髋、脱位101髋。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采用盲法以股骨近端干骺端中点(o点)为起点,分别至髋臼外上缘(a线)、Y型软骨中心(b线)、髋臼下缘(c线)做连线,测量3条线的长度,计算a/b、a/c、b/c的比值,采用ROC曲线探讨三线比值与髋关节脱位类型的关系。结果正常髋关节三线比值(a/b、a/c、b/c)均接近于1,发育不良时比值〉1,脱位时比值〈1。b/c值对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较低,诊断正常髋关节及脱位髋关节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a/b、a/c值对诊断各脱位类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在诊断正常髋关节时,当a/b=0.985,a/c=0.980,b/c=0.990,对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7,0.625,0.700(P〈0.05),b/c临界水平值诊断价值最高。在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时,当a/b=1.060,a/c=1.045,对应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34、0.905(P〈0.05),a/b临界水平值诊断价值最高。在诊断髋关节脱位时,当a/b=0.960,a/c=0.965,b/c=0.970,对应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85、0.918、0.746(P〈0.05),a/b临界水平值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DR三线比值可为6个月以下婴儿DDH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髋脱位 婴儿
原文传递
镜下改良克氏针固定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尧 王晓东 +3 位作者 朱伦庆 郭志雄 袁泉文 甄允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692-1694,共3页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应用改良克氏针固定法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6年9月—2019年3月,本院采用关节镜下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共18例。镜下清创,复位胫骨髁间棘骨折块。在前交叉韧带导...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应用改良克氏针固定法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6年9月—2019年3月,本院采用关节镜下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共18例。镜下清创,复位胫骨髁间棘骨折块。在前交叉韧带导向器引导下,将2枚克氏针在胫骨结节内侧及外侧分别经皮钻入,穿过骨折块。镜下使用持针器夹持克氏针尖下约0.5 cm,折弯克氏针约90°,然后回抽拉紧,使骨折块加压固定。[结果] 18例骨折在3个月内均获得愈合,未见骨不连、畸形愈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患膝Lysholm功能评分平均为(92.91±6.65)分。[结论]此改良后关节镜下经皮克氏针固定是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胫骨髁间棘骨折 关节镜术 骨折复位内固定
原文传递
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志雄 甄允方 +1 位作者 袁泉文 王晓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51-1156,共6页
目的探讨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的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13例(14侧肢体),男10例、女3例;年龄2~7岁,平均3.5岁。前臂旋前畸形50°~90°,平... 目的探讨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的儿童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13例(14侧肢体),男10例、女3例;年龄2~7岁,平均3.5岁。前臂旋前畸形50°~90°,平均82.1°。患侧手不能完成端碗进食、护理个人卫生、转动球形门把手、开锁、伸手接物等日常动作,手臂外观异常。均行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取肘后Boyd切口,松解尺桡骨近端骨间膜,融合部截骨短缩0.5cm,旋转前臂至中立位或旋后10°~20°位对合截骨端,以克氏针固定。8~16周截骨端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结果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后前臂固定于中立位或旋后10°~20°位,前臂旋前畸形平均矫正90.7°。未出现前臂缺血性挛缩及切口感染,截骨处愈合顺利。术后患肢外观改善,患儿可完成端碗进食、护理个人卫生等日常动作,生活质量改善,家属和患儿对手术效果满意。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88个月,矫正角度无丢失。结论融合部旋转短缩截骨治疗先天性上尺桡骨融合能够改善外观和患肢功能,术后肢体发生缺血挛缩的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畸形 先天性 骨结合 尺骨 桡骨 截骨术
原文传递
儿童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与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福勇 王晓东 +7 位作者 甄允方 郭志雄 戴进 方建峰 袁泉文 宿广昊 朱伦庆 祝振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5-102,共8页
目的比较儿童开放性与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儿童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并随访的19例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筛选同期的3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比较儿童开放性与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儿童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并随访的19例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筛选同期的3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比较两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入院后及早静脉滴注抗生素。GustiloⅢ型及Ⅱ型儿童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行急诊手术治疗,GustiloⅠ型儿童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予以局部消毒包扎、手法复位及石膏临时固定,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均行手法复位及石膏临时固定,限期内手术治疗。比较术前住院时间、合并损伤情况、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及术后功能恢复等。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异,术后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9个月。GustiloⅠ型儿童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平均为(35.18±4.67)min,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平均为(40.77±2.68)min,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273);GustiloⅡ型骨折手术时间平均为(41.25±5.15)min,较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GustiloⅢ型骨折手术时间为1~6 h,平均(200.00±61.64)min,较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感染率为2.6%,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感染发生率为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9,P=0.611)。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神经损伤发生率为28.9%,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神经损伤发生率为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7,P=0.321),所有神经损伤病例随访6个月均恢复。末次随访时Flynn评分: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优36例(94.7%),良2例(5.3%);开放性骨折患儿优16例(84.2%),良3例(15.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4,P=0.185)。结论儿童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在经过抗菌药物治疗、软组织清创、骨折有效固定等确切治疗后,与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相比,总体治疗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肱骨髁上骨折 开放性 儿童
原文传递
内外侧交叉进针与单纯外侧进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姚峰 袁泉文 +4 位作者 俞皋 刘尧 陆琳 甄允方 王晓东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年第9期817-824,共8页
目的比较内外侧交叉进针(MLP)与单纯外侧进针(LP)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依据PRISMA步骤,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Cochrane Co... 目的比较内外侧交叉进针(MLP)与单纯外侧进针(LP)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依据PRISMA步骤,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for RCTs)和万方数据库等,筛选纳入关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随机临床研究(RCT)。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评估原始研究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679篇原始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92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MLP组与LP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优(Flynn标准)比例、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和针道/浅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3%(255/343)比72.9%(250/343)、6.1%(16/262)比1.6%(4/246)和5.3%(14/264)比7.6%(20/262),RR=0.98、0.43和1.31,95%CI 0.90~1.07、0.18~1.03和0.64~2.67,P>0.05];MLP组复位丢失发生率明显低于LP组[16.6%(51/307)比23.9%(7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9,95%CI 1.02~1.89,P=0.04)。结论MLP内固定和LP内固定对GartlandⅡ和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同样有效。MLP内固定可降低复位丢失的风险,而不明显增加医源性神经损伤的风险。推荐使用手法复位经皮MLP内固定治疗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小阿飞向警察叔叔诉说
18
作者 袁泉文 灿树舟 《人民公安》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4期26-26,共1页
小阿飞向警察叔叔诉说□袁泉文灿树舟专栏主持程林杰照片上的小男孩叫崔阿飞,今年9岁。一个月前,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在被拐5个月后,挣脱了人贩子的魔掌,从南昌回到了日思夜念的家中。然而,没多久,小阿飞却从家中又出走了。... 小阿飞向警察叔叔诉说□袁泉文灿树舟专栏主持程林杰照片上的小男孩叫崔阿飞,今年9岁。一个月前,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在被拐5个月后,挣脱了人贩子的魔掌,从南昌回到了日思夜念的家中。然而,没多久,小阿飞却从家中又出走了。家庭的不幸和社会的歧视是造成这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阿飞 警察 铁路公安 孩子心理 火车站 姑姑 坏孩子 主要原因 小朋友 小男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