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宿州市煤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被引量:32
1
作者 袁新田 张春丽 +1 位作者 孙倩 吴义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51-1455,共5页
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对宿州市煤矿区周边农田表层土壤及其典型剖面中的Cu、Zn、Cr、Cd、Pb、Hg、As 7种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垂向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区周边500 m内农田表层土壤除Cu、Zn、Pb外,Cr、Cd、Hg... 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对宿州市煤矿区周边农田表层土壤及其典型剖面中的Cu、Zn、Cr、Cd、Pb、Hg、As 7种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垂向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区周边500 m内农田表层土壤除Cu、Zn、Pb外,Cr、Cd、Hg、As均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I级),其中As、Cd轻度污染,Cr中度污染,Hg重度污染;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着距煤矿的距离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表明煤炭开采活动对煤矿区周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在土壤剖面上,不同深度土壤中的Cr、Cd、Hg含量均高出邻区泗县,且与土壤深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 污染特征 迁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及其中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袁新田 焦加国 +3 位作者 朱玲 刘满强 李辉信 胡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8-974,共7页
通过宦内培养试验,研究在施用有机物条件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休的分布、团聚体的水稳性以及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干筛结果表明,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蚯蚓接种能最著促进各个处理中〉2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且... 通过宦内培养试验,研究在施用有机物条件下接种蚯蚓对土壤团聚休的分布、团聚体的水稳性以及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干筛结果表明,不同秸秆施用方式下,蚯蚓接种能最著促进各个处理中〉2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且在秸秆混施的处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团聚体含量增加了2.95倍;湿筛结果表明,蚯蚓在不施和混施秸秆的处理中能显著降低土壤黏砂粒含量,即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但是在表施秸秆的处理中显著降低了0.25-0.053mm粒级团聚体含量,使之分散为黏砂粒。蚯蚓和秸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水稳性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蚯蚓对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影响极显著.而秸秆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水稳性大团聚体上。在秸秆表施和秸秆混施条件下,接种蚯蚓均显著促进了微团聚体碳含量的增加,分别为相应对照的2.1和1.2倍。蚯蚓作用能显著降低黏砂粒有机碳在全碳中含量。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主要是由于蚯蚓的作用能促进黏砂粒黏结为团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秸秆 团聚体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玉米秸秆和接种蚯蚓后几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袁新田 朱玲 +3 位作者 焦加国 刘满强 李辉信 胡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264-5271,共8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在施用玉米秸秆和接种蚯蚓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水提取碳(WEOC),碳水化合物(CHOC)和酚类物质(PEOC)等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施秸秆或表施秸秆的情况下,接种蚯蚓对四种活性有机碳组...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在施用玉米秸秆和接种蚯蚓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水提取碳(WEOC),碳水化合物(CHOC)和酚类物质(PEOC)等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施秸秆或表施秸秆的情况下,接种蚯蚓对四种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在表施秸秆的情况下达到显著水平,其SMBC、WEOC、CHOC和PEOC的含量与不接种蚯蚓相比,分别增加了33.50%、43.13%、68.21%和30.28%。接种蚯蚓在混施秸秆的处理中只有WEOC的含量增加,而SMBC和CHOC含量分别降低了11.04%和16.63%,PEOC的变化不明显。不论接种蚯蚓与否,秸秆的施用对4种组分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秸秆混施处理的作用最显著。接种蚯蚓和秸秆施用都能提高土壤WEOC的质量(CHOC/PEOC的比值)。方差分析表明,蚯蚓、秸秆和时间对活性碳组分含量都有显著影响,并且因子间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除SMBC以外,WEOC、CHOC和PEOC的含量变化受秸秆因子的影响最大,方差解释比例v分别达到82.35%、62.53%和75.82%。试验结果也表现出较一致的随时间的波动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测定项目SMBC、WEOC、CHOC和PEOC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玉米秸秆 微生物生物量碳 水提取有机碳 碳水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农场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及培肥措施 被引量:8
4
作者 袁新田 焦加国 李辉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381-10382,共2页
于2005年稻收后采集上海市上海农场农田耕层(0~20 cm)土壤,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农场的土壤养分含量整体上处于较高肥力水平。其中,有机质含量20.40 g/kg,全氮含量1.06 g/kg,速效氮含量77.01 mg/kg,全磷含量0.92 g/kg... 于2005年稻收后采集上海市上海农场农田耕层(0~20 cm)土壤,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农场的土壤养分含量整体上处于较高肥力水平。其中,有机质含量20.40 g/kg,全氮含量1.06 g/kg,速效氮含量77.01 mg/kg,全磷含量0.92 g/kg,速效磷含量36.93 mg/kg,缓效钾含量863.63 mg/kg,速效钾含量216.18 mg/kg,但田块之间养分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土壤pH值约为9,已达到了强碱性,且土壤盐分含量也较高,说明农场土壤盐碱化问题较为突出。最后,根据该农场的情况,提出了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等科学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农场 土壤 养分 施肥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地区的气温变率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新田 徐光来 徐国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2-296,共5页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突变检测方法,对皖北地区1958~2007年的四季、年气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皖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线性气温倾向率介于0.16~0.34℃/10a;最大增暖发生在冬季、春季;年代际变化...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突变检测方法,对皖北地区1958~2007年的四季、年气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皖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线性气温倾向率介于0.16~0.34℃/10a;最大增暖发生在冬季、春季;年代际变化趋势为先降后升,20世纪60~80年代,区域年温平均距平值均为负值,为相对冷期,90年代和2000~2007年2个时段的年温平均距平值均为正值,为相对暖期。突变分析结果显示,皖北地区的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突变现象,突变时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气温倾向率 累积距平 突变 皖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袁新田 刘桂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4-500,共7页
选取皖北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57~2007年的逐月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研究了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近50a皖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升高约1.3℃,增温率0.25℃/10a;20世纪90年代开始气温快速升高... 选取皖北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57~2007年的逐月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研究了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近50a皖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升高约1.3℃,增温率0.25℃/10a;20世纪90年代开始气温快速升高,增暖明显.②四季气温的变化有明显差异,除夏季外,春、秋、冬3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分别升高了1.7,1.4,1.8℃;增温率分别为0.34,0.27,0.36℃/10a;增温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和秋季.③皖北地区东部的宿州和东南部的蚌埠增暖明显,增温幅度较大;皖北地区西北部的砀山、西部的亳州和西南部的阜阳增温幅度较小.气温异常偏高年份多出现在90年代以后,1991~2007年的17a中,气温异常偏高及以上等级出现10a,占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地区 气温 变化趋势 空间差异 十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埠市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袁新田 张群 张春丽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97-102,共6页
利用1957~2007年的降水资料,分析总结了蚌埠市近5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蚌埠市自20世纪中叶以来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春季降水呈"正常-少-多-持续偏少"的变化趋势,夏季呈"多-少-持续偏多"的变化趋势,秋季... 利用1957~2007年的降水资料,分析总结了蚌埠市近5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蚌埠市自20世纪中叶以来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春季降水呈"正常-少-多-持续偏少"的变化趋势,夏季呈"多-少-持续偏多"的变化趋势,秋季呈"少-多-持续偏少"的变化趋势,冬季呈"正常-少-正常-少-持续偏多"的变化趋势.近50年中蚌埠少雨年多于多雨年,降水多寡不均,旱涝灾害发生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倾向率 降水距平 蚌埠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安庆市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袁新田 徐国伟 徐彩玲 《宿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8期36-39,共4页
利用安庆市1957~2006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庆市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50年来,安庆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295℃/10a,并以春季增温最显著,对全年气温变化的贡献最大... 利用安庆市1957~2006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庆市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50年来,安庆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295℃/10a,并以春季增温最显著,对全年气温变化的贡献最大,夏季增温幅度最不明显。年降水量波动性大,夏、冬季降水量上升,春、秋季呈下降趋势,1990年代降水量最多,是多雨期;近7年是降水量最少,是少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安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山顶与山坡表土孢粉对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袁新田 谢世友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5-662,共8页
通过对重庆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山顶和山坡10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调查和采样,研究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显示:1.山顶和山坡针叶乔木花粉(主要为马尾松)的含量均较高,山顶为9.29%~16.15%,山坡为25.37%~56.30%;2.阔叶... 通过对重庆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山顶和山坡10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调查和采样,研究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显示:1.山顶和山坡针叶乔木花粉(主要为马尾松)的含量均较高,山顶为9.29%~16.15%,山坡为25.37%~56.30%;2.阔叶乔木花粉在山顶含量较高(25.44%~39.28%),山坡含量较低(6.17%~17.25%);3.灌木花粉除JFS-1的含量较高(29.77%)外,其他样点含量均较低,山顶为6.24%~29.77%,山坡为6.08%~9.50%;4.陆生草本植物花粉除JFS-4含量较高(18.24%)外,其他样点含量均较低,山顶为6.43%~18.24%,山坡为5.58%~9.52%;沼生草本花粉只是在JFS-5少量发现(0.14%);5.山顶和山坡蕨类植物孢子的含量均较高,山顶为19.73%~46.77%,山坡为22.60%~43.42%。研究区山顶和山坡的表土孢粉组合较好的反映了现代植被的组成情况,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喀斯特山地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为喀斯特山地植被的恢复和重建,以及今后在该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孢粉组合 植被 喀斯特 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新田 张先基 《宿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23-25,113,共4页
采用1957-2007年阜阳市气温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及累计距平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阜阳市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1℃/10a,尤其是近20年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夏季气温略呈下降趋势,降温速率为-0.08℃/10a,而... 采用1957-2007年阜阳市气温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及累计距平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阜阳市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1℃/10a,尤其是近20年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夏季气温略呈下降趋势,降温速率为-0.08℃/10a,而春、秋、冬三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32℃/10a、0.22℃/10a、0.30℃/10a。春冬两季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倾向率 气温变化特征 线性回归 阜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山县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新田 吴茂成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12期91-96,共6页
选取1960-2010年霍山县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资料,采用统计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霍山县1960-201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0年时期内,霍山县的年平均温度和年总降雨量都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其中,温度的增长速率为0.... 选取1960-2010年霍山县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资料,采用统计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霍山县1960-201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0年时期内,霍山县的年平均温度和年总降雨量都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其中,温度的增长速率为0.177℃/10a,降雨量的增长速率为28.17mm/10a,降雨量波动明显。季节变化表明,冬季的温度上升表现比较显著,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温度有所降低;降雨量在夏季和冬季增多较为显著,特别是夏季降雨的增多对年降雨量增加的贡献程度最大,春、秋季都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县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新田 《教学研究》 2012年第2期25-26,32,共3页
围绕"多科性、地方性、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联系工程测量与监理等应用性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应用性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应用性专业 校外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1961-2010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新田 方来伟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107-111,共5页
为了探讨黄山近50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选取黄山(58437)光明顶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黄山近50年来四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和日较差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探讨黄山近50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选取黄山(58437)光明顶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黄山近50年来四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和日较差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黄山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17℃/10a、0.17℃/10a、0.25℃/10a、0.47℃/10a,冬季上升幅度最大,春季、夏季最小。(2)四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26℃/10a、0.08℃/10a、0.24℃/10a、0.40℃/10a,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50年来黄山四季平均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均处于上升状态。(3)春、夏、秋、冬季四季气温日较差的倾向率分别为0.109℃/10a、-0.084℃/10a、-0.003℃/10a、-0.106℃/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温日较差 黄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山区土壤重金属本底值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新田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3期26-28,32,共4页
通过对皖南山区主要土壤类型采样测定分析。认为土壤类型对土壤重金属本底值有重要影响;对土壤中某元素的本底值分析研究应着重考虑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差异。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类型 本底值 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宿州市农业自然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15
作者 袁新田 张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15158-15159,15260,共3页
从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方面概述了安徽省宿州市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关键词 宿州市 农业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淮矿区采煤塌陷水域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16
作者 袁新田 张生 +2 位作者 苏海民 高杨 李静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2-85,共4页
选取宿淮矿区采煤塌陷水域(宿州站点)和对比区域(阜阳站点)1960~2007年的逐月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采煤塌陷水域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煤塌陷水域(宿州)近48a来春、秋、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 选取宿淮矿区采煤塌陷水域(宿州站点)和对比区域(阜阳站点)1960~2007年的逐月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采煤塌陷水域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煤塌陷水域(宿州)近48a来春、秋、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的每10a气温增幅最大,达到0.58℃/10a;气温年较差呈现减小趋势;1960~1990年代平均气温采煤塌陷水域(宿州)低于对比站点(阜阳);2000~2007年,采煤塌陷水域(宿州)春、秋、冬季气温高于对比站点(阜阳),夏季气温低于对比站点(阜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淮矿区 气温倾向率 采煤塌陷水域 气温年较差 气温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市1961~2010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新田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8-52,共5页
基于合肥市1961~2010年逐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合肥市近50年的四季平均最高气温变化与最低气温变化、各季节气温日较差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倾向... 基于合肥市1961~2010年逐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合肥市近50年的四季平均最高气温变化与最低气温变化、各季节气温日较差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301℃/10 a、0.167℃/10 a、0.269℃/10 a、0.425℃/10 a,冬季上升幅度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即50年来合肥市四季平均最低气温均处于上升状态,分别上升了1.505℃、0.835℃、1.345℃、2.125℃。四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4℃/10 a、-0.042℃/10 a、0.256℃/10 a、0.204℃/10 a,即50年来合肥市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下降0.21℃外,其他三季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上升了2℃、1.28℃、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低气温 平均最高气温 气温日较差 年代际变化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降雨量的不均匀性分析
18
作者 袁新田 《宿州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41-43,共3页
本文论述了安徽省降水量不均匀性的主要表现特征——区域分布不均、季节变化明显和年际变化大;并对造成本省降水量不均匀性的原因,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降水量 不均匀性 季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与治理措施——以安徽江淮丘陵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淑玲 方刚 +2 位作者 袁新田 许东升 张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7-149,153,共4页
安徽江淮丘陵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水土流失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介绍了江淮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分布,分析了其成因和危害,并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 安徽江淮丘陵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水土流失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介绍了江淮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分布,分析了其成因和危害,并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促进本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恢复 江淮丘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埠市近50年气温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群 程先富 +1 位作者 袁新田 韩丹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0-364,共5页
基于蚌埠市1957-2007年逐月气温资料,应用重标极差法、MK检验t、检验和小波分析法,研究预测蚌埠市年季气温特征及突变.结果表明:除夏季不显著降温外,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冬春贡献最大.年春气温突变始于1997年,秋冬则在1993和1988年.未来... 基于蚌埠市1957-2007年逐月气温资料,应用重标极差法、MK检验t、检验和小波分析法,研究预测蚌埠市年季气温特征及突变.结果表明:除夏季不显著降温外,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冬春贡献最大.年春气温突变始于1997年,秋冬则在1993和1988年.未来夏季温度升高可能较显著,但气温变化不规律性较大,秋冬气温可能降低,年春会略微下降.年均温有7-11a、准15a周期,冬季存在10-12a、14-15a主周期及3-4a、准6a次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突变 Hurst指数实验 蚌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