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槐种子航天诱变生物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袁存权 李云 +2 位作者 路超 杨敏生 张玉瑶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41-1147,共7页
为探讨刺槐种子航天搭载的生物学效应,利用‘实践8号’育种卫星搭载刺槐种子进行航天诱变处理,对诱变后的刺槐苗木进行了研究,分别从株高、地径、分枝数、节间距、针刺长度等生长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等方面分析航天诱变后的生物学效应。... 为探讨刺槐种子航天搭载的生物学效应,利用‘实践8号’育种卫星搭载刺槐种子进行航天诱变处理,对诱变后的刺槐苗木进行了研究,分别从株高、地径、分枝数、节间距、针刺长度等生长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等方面分析航天诱变后的生物学效应。同时利用SSR标记技术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刺槐航天诱变群体在2年生时,株高和地径分别较地面对照低22.0%和24.1%;3年生时分别较地面对照低13.1%和22.4%。诱变初期表现出的株高抑制作用随着生长逐渐减弱,而地径的抑制作用依旧存在,且刺槐旺枝针刺长度比地面对照缩短15.6%,主干针刺长度比地面对照缩短28.6%,方差分析显示,航天诱变群体和地面对照主干针刺长度之间的这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航天诱变对叶绿素a含量几乎没有影响,但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b含量较地面对照分别降低18.7%和9.7%,差异达显著水平。航天诱变使叶绿素a与b的比值较地面对照增加25.6%,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航天诱变增大了部分性状的变异系数。利用SSR分子标记未检测到航天诱变刺槐群体基因组的广泛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诱变 刺槐 生物学效应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诱变育种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袁存权 李云 +2 位作者 管耀义 袁惠贞 刘朝华 《河北林业科技》 2009年第B09期39-43,共5页
航天诱变育种在作物品种改良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关于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在简要概述航天诱变育种的基础上对航天诱变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林木航天诱变育种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航天诱变育种 微重力 转座子活化 太空辐射 地面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未成熟合子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被引量:24
3
作者 习洋 胡瑞阳 +5 位作者 王欢 孙鹏 袁存权 李允菲 戴丽 李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9,共10页
以刺槐不同胚龄的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采用混合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幼胚胚龄和不同外源激素种类及质量浓度对刺槐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分化、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8周(55天左右)是胚性愈伤组织和体胚诱导的最佳外植体取... 以刺槐不同胚龄的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采用混合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幼胚胚龄和不同外源激素种类及质量浓度对刺槐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分化、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8周(55天左右)是胚性愈伤组织和体胚诱导的最佳外植体取材时期;MS+2,4-D5.0mg·L-1+BA0.5mg·L-1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出愈率最高为95.42%±0.02%;MS+NAA0.5mg·L-1+BA0.5mg·L-1+谷氨酰胺250mg·L-1+水解酪蛋白500mg·L-1是体细胞胚诱导和分化的最佳培养基,直接体细胞胚发生率最高为92.40%±0.12%,通过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发生的频率最高为90.73%±0.49%。一旦形成球形胚,将培养物转接到不含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体细胞胚经成熟萌发可进一步形成完整小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未成熟胚 胚性愈伤组织 体细胞胚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开花传粉及交配方式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鹏 戴丽 +5 位作者 胡瑞阳 习洋 李允菲 袁存权 孙妍 李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1,24,共7页
在北京延庆县观测刺槐花朵的形态特征、开花动态以及传粉媒介,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人工授粉等方法分别测定刺槐的交配方式。结果表明,刺槐为两性花,有10个雄蕊,且分布在雌蕊周围,柱头比花药最多高出(4.53±0.11)... 在北京延庆县观测刺槐花朵的形态特征、开花动态以及传粉媒介,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人工授粉等方法分别测定刺槐的交配方式。结果表明,刺槐为两性花,有10个雄蕊,且分布在雌蕊周围,柱头比花药最多高出(4.53±0.11)mm,雌雄蕊同熟;单花花粉量高达28 071.67±879.47,花粉保存1 d后有活力的占87.67%,花粉胚珠比(P/O)高于1 000;雌蕊的可授期从开花前2 d持续到开花后2 d,共持续4 d左右,超出这一阶段,可授性大大下降;刺槐杂交指数(OC,I)为4,授粉试验结果表明天然授粉坐果率最高,其均值为40.67%,套袋自交平均坐果率18.0%,去雄杂交平均坐果率3.56%。刺槐属于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的交配方式,异花授粉方式为虫媒传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开花特性 传粉 交配方式 杂交 杂交指数(OC I) 花粉/胚珠(P/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生长过程中柱头与花柱内钙离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鹏 戴丽 +5 位作者 徐兆翮 孙非 袁存权 胡瑞阳 孙宇涵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9-68,共10页
以去雄后人工授粉的刺槐花为试验材料,并以去雄后不授粉的花为对照,利用焦锑酸钙沉淀法分析刺槐柱头和花柱内钙离子分布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花粉在萌发前,其萌发孔聚集了大量的钙沉淀。授粉作用会很快促使柱头表面... 以去雄后人工授粉的刺槐花为试验材料,并以去雄后不授粉的花为对照,利用焦锑酸钙沉淀法分析刺槐柱头和花柱内钙离子分布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花粉在萌发前,其萌发孔聚集了大量的钙沉淀。授粉作用会很快促使柱头表面泡状分泌物和胞外基质钙含量增加。随着大量花粉萌发完成,柱头泡状分泌物内的钙含量开始下降,但是柱头胞外基质的钙含量下降不明显,这表明柱头泡状分泌物的钙离子对花粉萌发可能有促进作用。刺槐的花柱含有一个中空花柱道,中空花柱道周围有一层通道细胞,不论授粉与否,通道细胞液泡和细胞壁上都有大量钙离子,这些钙离子对花粉管的生长可能有诱导作用。刺槐花柱内的钙离子梯度现象不明显。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刺槐乃至其他豆科植物柱头和花柱内钙离子分布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柱头 花柱 钙离子分布 花粉萌发 花粉管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优良无性系饲料特性区域化试验初报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国君 张士权 +4 位作者 孙宇涵 李丽 辛红河 袁存权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4,共7页
为了选育生物量大、营养含量高且适生性好的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以初选的8个刺槐优良无性系为试材,在北京延庆、北京海淀、河南洛宁3个试验点进行了区域化试验,并应用回归分析法和AMMI模型等方法对2年生试验林的生长和叶片营养进行了... 为了选育生物量大、营养含量高且适生性好的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以初选的8个刺槐优良无性系为试材,在北京延庆、北京海淀、河南洛宁3个试验点进行了区域化试验,并应用回归分析法和AMMI模型等方法对2年生试验林的生长和叶片营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生长及叶片营养的不同基因型与环境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但叶片营养的互作效应可能是由叶片成熟度不同造成的;仅从生长性状考虑,适合海淀、延庆和洛宁的无性系分别为K2和84023、H2和8044、K4和8048;综合考虑生长性状和营养含量的遗传适应性和稳定性,无性系83002和K2均适合在这3个试验点用于饲料林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区域化试验 叶片营养 生长性状 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四倍体刺槐生物量和叶片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国君 李云 +2 位作者 徐兆翮 孙鹏 袁存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106,共5页
通过比较3种栽培模式对四倍体刺槐无性系K5的生物量及叶片营养含量的影响,以及每年刈割1次模式下3个四倍体刺槐无性系与普通刺槐的生物量差异和每年刈割2次模式下3个四倍体刺槐无性系之间的生物量差异,获得了生物量和营养含量最佳结合... 通过比较3种栽培模式对四倍体刺槐无性系K5的生物量及叶片营养含量的影响,以及每年刈割1次模式下3个四倍体刺槐无性系与普通刺槐的生物量差异和每年刈割2次模式下3个四倍体刺槐无性系之间的生物量差异,获得了生物量和营养含量最佳结合点的刺槐饲料林适宜栽培模式,达到了充分开发其饲料价值的目的。结果表明:每年刈割2次模式的第2次叶片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P<0.05),且单株叶质量与其他2种栽培模式无显著差异;每年刈割1次模式下四倍体刺槐无性系K2的单株总质量和叶质量均显著高于无性系K4和K5及普通刺槐(P<0.05);每年刈割2次栽培模式下无性系K2的单株总质量和叶质量显著高于无性系K4(P<0.05)。综合考虑叶片生物量和营养,四倍体刺槐无性系K2表现最好,且定植当年不刈割,第2年开始每年刈割2次(春天不平茬,6月初和8月底刈割)的栽培模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饲料林 生物量 叶片营养 刈割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红花刺槐、四倍体刺槐花粉体外萌发对比 被引量:7
8
作者 戴丽 孙鹏 +4 位作者 蒋晋豫 胡瑞阳 孙宇涵 袁存权 李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红花刺槐(R.pseudoacacia var.decaisneana Carr.)、四倍体刺槐(Tetraploid R.pseudoacacia L.)的花粉为材料,研究了蔗糖、硼酸和硝酸钙对3种刺槐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伸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 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红花刺槐(R.pseudoacacia var.decaisneana Carr.)、四倍体刺槐(Tetraploid R.pseudoacacia L.)的花粉为材料,研究了蔗糖、硼酸和硝酸钙对3种刺槐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伸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硼酸和硝酸钙对3种刺槐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影响程度因种而异。刺槐和红花刺槐的平均花粉萌发率明显高于四倍体刺槐。不同种刺槐的花粉萌发最适培养基不同;同种刺槐,不同花粉采集期的最适萌发培养基也不尽相同,并得出了每种花粉各自的最适萌发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花粉 体外萌发 培养基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槐花药培养最适取材时期及选蕾标准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允菲 王仁涛 +4 位作者 袁存权 赵克奇 孙宇涵 李云 张康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5-71,共7页
【目的】确定红花槐花药离体培养的最适宜取样时期及其相应的花器官形态特征判断标准。【方法】采用小孢子染色压片观察、花器官形态特征观测和花药离体培养试验,研究红花槐花药小孢子发育阶段,探讨小孢子发育阶段与花器官形态特征及花... 【目的】确定红花槐花药离体培养的最适宜取样时期及其相应的花器官形态特征判断标准。【方法】采用小孢子染色压片观察、花器官形态特征观测和花药离体培养试验,研究红花槐花药小孢子发育阶段,探讨小孢子发育阶段与花器官形态特征及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关系。【结果】1)小孢子发育过程可分为四分体、单核及二细胞花粉3个时期,这3个时期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学特征差异,其中单核时期又分为单核早中期和单核靠边期。2)小孢子单核时期(单核早中期及单核靠边期)花药适宜离体培养,其中单核靠边期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77.05±1.56)%,为红花槐花药离体培养的最佳时期。3)在单核靠边期,花蕾纵径介于10.01~12.20 mm、花冠与花萼的长度比>1/4~≤2/5。同时,小花花萼上部为红色,白色花冠从花萼中露出且顶部开始变为粉红色,花序大而松散,小花间距离较大。【结论】红花槐花药离体培养最适取材时期为小孢子单核靠边期,并可通过小孢子与花器官形态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取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槐 小孢子发育时期 花蕾形态特征 花药培养 愈伤组织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木本植物种子航天诱变研究初报 被引量:8
10
作者 路超 袁存权 +1 位作者 李云 习洋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2-1157,共6页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五角枫(Acer mono)和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3种木本植物种子,返回地面后进行种子活力,以及当代生苗木叶片的色素、MDA含量和生长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经航天诱变处理后,3种木本...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五角枫(Acer mono)和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3种木本植物种子,返回地面后进行种子活力,以及当代生苗木叶片的色素、MDA含量和生长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经航天诱变处理后,3种木本植物的种子活力、幼苗成苗率和成活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早期生长得到明显促进。和对照相比文冠果和五角枫的MDA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叶片色素的含量都低于对照组,刺槐和五角枫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3个树种诱变组第1年的生长量小于对照组,生长受到抑制作用,但从第2年开始,五角枫和文冠果的生长超过对照组,刺槐的生长速率也表现出提高的趋势,表明航天诱变处理对3种木本植物的种子活力和幼苗抗逆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诱变 木本植物 种子活力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同源四倍体花器官及种子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鹏 李云 +2 位作者 姜金仲 袁存权 张立玲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9-256,共8页
由于染色体数目的加倍,植物同源四倍体花器官、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及种子的表现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与其起源二倍体相比,四倍体的表现型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花序形态及着生位置呈现多样化;花器官普遍增大,花柱中引导组织... 由于染色体数目的加倍,植物同源四倍体花器官、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及种子的表现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与其起源二倍体相比,四倍体的表现型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花序形态及着生位置呈现多样化;花器官普遍增大,花柱中引导组织欠发达;花芽中核酸含量增加,RNA/DNA降低;雌配子体(胚囊)中卵器、中央细胞、反足细胞形态位置异常或退化,胚囊育性下降;雄配子体(花粉)体积增大、形态多样,且育性下降;种子体积、重量多数呈增加趋势,蛋白含量提高,对NaC l逆境耐受性增强,萌发力下降;种子胚乳发育的异常有不利于种子胚营养供给的趋势,这种趋势会导致胚畸形或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 花器官 雌雄配子体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幼林不同无性系性状比较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鹏 戴丽 +5 位作者 孙妍 徐兆翮 温富贵 袁存权 胡瑞阳 李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40,共7页
为了比较刺槐不同无性系在延庆地区的生长表现,选取匈牙利、韩国、中国河南及延庆本地刺槐优良无性系11个,于2008年4月种植在北京延庆县。在生长季测定各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等生化指标,并且连续3年测定各无性... 为了比较刺槐不同无性系在延庆地区的生长表现,选取匈牙利、韩国、中国河南及延庆本地刺槐优良无性系11个,于2008年4月种植在北京延庆县。在生长季测定各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等生化指标,并且连续3年测定各无性系的株高、地径等表型性状。结果表明:匈牙利刺槐H2、韩国刺槐K2、韩国刺槐K4、河南刺槐8048和延庆本地刺槐2N的株高、地径表现较好,这些无性系株高、地径3年的数据经多重比较分析后均被归为数值最高的一类;净光合速率较高的无性系为匈牙利刺槐H2(11.78±0.24)μmol/(m2·s)、河南8044(12.57±0.21)μmol/(m2·s)和延庆本地刺槐2N(12.92±0.46)μmol/(m2·s);可溶性糖、还原性糖和自由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无性系为河南84023(68.97±8.61)mg/g、韩国K2(111.69±6.85)mg/g和河南8048(426.34±5.43)μg/g;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最高的无性系都是匈牙利刺槐H2,其均值分别为(3512.33±38.27)μg/g和(3824.19±118.21)μg/g;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无性系为匈牙利刺槐YDL(532.67±13.99)μg/g;除叶绿素a、b和第一年所测株高显著相关(P<0.05)外,其他生化指标和净光合速率与3年所测表型指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匈牙利刺槐H2、韩国刺槐K2、韩国刺槐K4、河南刺槐8048和延庆本地刺槐2N无性系在延庆地区生长较好,目前无性系选优还主要依靠株高、地径等表型指标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无性系 生长表型指标 净光合速率 生化指标 适应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EST-SSR标记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克奇 董黎 +7 位作者 王少明 孙宇涵 孙文婷 袁存权 荀守华 张江涛 王玉玲 李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2期45-52,共8页
为建立一套适用于刺槐EST-SSR标记的PCR反应体系,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结合单因素试验,对刺槐EST-SSR PCR反应体系中的5个主要因素:引物、DNA模板、dNTPs、Mg2+和Taq DNA聚合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各反应因素... 为建立一套适用于刺槐EST-SSR标记的PCR反应体系,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结合单因素试验,对刺槐EST-SSR PCR反应体系中的5个主要因素:引物、DNA模板、dNTPs、Mg2+和Taq DNA聚合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为0.5μmol/L引物、30 ng模板DNA、0.15 mmol/L dNTP、0.5 mmol/L Mg2+、1.0 UTaq DNA聚合酶。利用随机挑选的3个刺槐优良无性系品种和7对EST-SSR引物对优化体系进行验证,结果均能获得稳定、清晰的条带,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此优化体系的建立为刺槐EST-SSR标记的开发以及利用EST-SSR标记深入研究和利用中国刺槐种质资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EST-SSR PCR反应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细胞微管免疫荧光观察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宇涵 杨妮娜 +3 位作者 袁存权 胡瑞阳 李云 王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5-89,共5页
以银杏(Ginkgo biloba L.)雄株为材料,对银杏小孢子母细胞微管的免疫荧光观察体系进行了优化,并以优化后的方法对其减数分裂时期的微管骨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利用PEG包埋可将银杏样本保存1 a以上,经蛋清粘合制片可获细胞数... 以银杏(Ginkgo biloba L.)雄株为材料,对银杏小孢子母细胞微管的免疫荧光观察体系进行了优化,并以优化后的方法对其减数分裂时期的微管骨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利用PEG包埋可将银杏样本保存1 a以上,经蛋清粘合制片可获细胞数较多的样片,且无需酶解处理即可观察到清晰、完整的银杏小孢子母细胞微管结构。此方法的应用延长了免疫标记样本的保存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并减少了传统压片法所引起的细胞分布凌乱和重复叠加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小孢子母细胞 微管 免疫荧光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无性系叶片营养价值变异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国君 袁存权 +3 位作者 汪洋 李云 徐兆翮 孙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7,共6页
为了比较刺槐无性系间的营养差异,分析19个3年生刺槐无性系(6个来自于国内,3个来源于匈牙利,10个来源于韩国)的叶片粗蛋白质、纤维、钙、磷、单宁和18种氨基酸含量,利用必需氨基酸分(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模糊最优局势决策法对... 为了比较刺槐无性系间的营养差异,分析19个3年生刺槐无性系(6个来自于国内,3个来源于匈牙利,10个来源于韩国)的叶片粗蛋白质、纤维、钙、磷、单宁和18种氨基酸含量,利用必需氨基酸分(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模糊最优局势决策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刺槐无性系叶片的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钙和磷含量均差异不显著,仅无性系K4、K5、A、B和G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刺槐2N(P<0.05),无性系G的单宁含量(6.9g/kg)显著低于2N(28.9g/kg)(P<0.05);各无性系的18种氨基酸总量为159.8~240.0g/kg,且其组成平衡;必需氨基酸分为84.1~118.8,明显高于苜蓿草粉(64.3);必需氨基酸指数表明其可作为牛、鸡、猪、草鱼、羊和兔的优良饲料;综合营养价值除2N、H1、K3和K4与苜蓿草粉相似外,其他无性系均高于苜蓿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叶片营养 粗蛋白 氨基酸 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措施对四倍体刺槐生物量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瑞阳 张国君 +4 位作者 李云 袁存权 孙宇涵 徐兆翮 孙鹏 《经济林研究》 2011年第4期46-53,共8页
为了探索根龄、栽培密度和刈割方法对四倍体刺槐饲料林生物量及再生能力的影响,确定合理的饲料林栽培模式,对不同根龄、不同密度、不同刈割周期及留茬高度和不同刈割工具及刈割部位的当年生林分从总质量、叶质量等生物量指标方面进行了... 为了探索根龄、栽培密度和刈割方法对四倍体刺槐饲料林生物量及再生能力的影响,确定合理的饲料林栽培模式,对不同根龄、不同密度、不同刈割周期及留茬高度和不同刈割工具及刈割部位的当年生林分从总质量、叶质量等生物量指标方面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刺槐饲料林生物量随根龄的增长而增加;其合理的栽培密度为0.4 m×0.8 m和0.6 m×0.8 m;四倍体刺槐饲料林种植当年不刈割,第2年开始每年刈割2次,刈割周期60 d,最后刈割时期在停止生长1个月前的8月中旬前,留茬高度30 cm时的生物量大、再生能力强、植株存活率高;刈割工具斧和锯对四倍体刺槐的株高、基径、萌蘖数、单株总质量、单株叶质量和茎叶比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刈割根桩上当年生萌条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刈割根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刺槐 生物量 留茬高度 刈割周期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黄菊族部分植物CYC2d同源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笛 孙明 +3 位作者 袁存权 程堂仁 王佳 张启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71,共9页
CYC同源基因作为控制花瓣对称性形成的关键基因,在菊科头状花序中主要调控着舌状花(两侧对称)的生长发育。菊科植物中舌状花的有或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和演化过程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从花型不同的川甘亚菊、戈壁短舌菊和神农香菊中分别... CYC同源基因作为控制花瓣对称性形成的关键基因,在菊科头状花序中主要调控着舌状花(两侧对称)的生长发育。菊科植物中舌状花的有或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和演化过程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从花型不同的川甘亚菊、戈壁短舌菊和神农香菊中分别同源克隆了转录因子基因CYC2d。3个序列与菊花CmCYC2d基因氨基酸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其同源性均超过90%,且均含有保守的TCP和R结构域。半定量RT-q PCR结果显示,CYC2d在地被菊品种‘毛香玉’幼嫩花序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川甘亚菊和戈壁短舌菊中的表达量非常微弱。因此,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了CmCYC2d在‘毛香玉’6个发育时期舌状花和管状花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mCYC2d各个时期管状花中的表达量均很低,而在相应时期舌状花中的表达均很丰富。在不同花型的杂交F1代优株中,CmCYC2d也主要在不同位置的舌状花中高表达。通过农杆菌转化重组质粒p SUPER1300-CmCYC2d-GFP在烟草表皮细胞瞬时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其定位于表皮细胞核。分别在野生型拟南芥和tcp1突变体(SALK-022364)中过表达CmCYC2d基因的结果表明,转基因阳性株系的营养生长受到抑制,花期延迟,花瓣大小和排列均发生了变化,使原本辐射对称的花瓣呈现两侧对称的趋势。从研究结果可知,转录因子基因CmCYC2d对菊花舌状花的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菊科舌状花演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对称性 菊属 春黄菊族 CmCYC2d 舌状花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CmTCP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懿 杨宇杰 +1 位作者 袁存权 张启翔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5-602,共8页
前期转录分析发现TCP7-like基因在菊花舌状花中较特异地高表达,为了明确菊花头状花序形态建成中舌状花的有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该研究以菊花‘粉地毯’(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Fen Ditan’)为材料,用RT-PCR和RACE的方法克隆了TCP7-... 前期转录分析发现TCP7-like基因在菊花舌状花中较特异地高表达,为了明确菊花头状花序形态建成中舌状花的有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该研究以菊花‘粉地毯’(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Fen Ditan’)为材料,用RT-PCR和RACE的方法克隆了TCP7-like基因,命名为CmTCP7(登录号:MK140598)。CmTCP7开放阅读框全长为786 bp,编码261个氨基酸。CmTCP7蛋白具有典型的螺旋-环-螺旋的TCP结构域,属植物特有的TCP转录因子家族Ⅰ类成员,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mTCP7在菊花小花花芽分化时期表达量较高,可能参与小花花芽的形成;而在头状花序开放时期,CmTCP7在舌状花尤其是舌状花花瓣中高表达,推测其能够促进舌状花花瓣的生长,参与形成两侧对称的舌状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头状花序 花对称性 CmTCP7 C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CmPIN1同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吕素慧 郗琳 +4 位作者 聂静 温超 袁存权 马男 赵梁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6,共9页
以切花菊‘神马’(Chrysanthemum morifolium‘Jinba’)为材料,利用RACE技术与同源克隆方法获得菊花CmPIN1基因全长,通过qRT-PCR技术比较CmPIN1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同时对CmPIN1响应外施NAA和去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CmPIN1基因ORF... 以切花菊‘神马’(Chrysanthemum morifolium‘Jinba’)为材料,利用RACE技术与同源克隆方法获得菊花CmPIN1基因全长,通过qRT-PCR技术比较CmPIN1在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同时对CmPIN1响应外施NAA和去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CmPIN1基因ORF全长1 761bp,编码586个氨基酸,跨膜域位于蛋白N端与C端;通过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菊花CmPIN1蛋白与百日草ZvPIN1蛋白相似性最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mPIN1位于细胞膜;2)对CmPIN1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菊花茎部与芽部具有相对较高的表达量,同时,在离体茎段中的CmPIN1受到生长素诱导;去顶后,CmPIN1表达量降低,而施加5μmol/L的NAA 6h后CmPIN1表达恢复;3)对菊花植株进行去顶试验表明,去顶后,近顶端第一个侧芽内CmPIN1基因表达量优先恢复,趋向于代替顶芽成为新的生长素源,以维持主茎中生长素极性运输;当主茎中的生长素运输通道再次打开,茎节中CmPIN1的表达量均逐渐恢复,其中,在近顶端第一个节间中CmPIN1的表达量恢复较缓慢。可见CmPIN1参与菊花主茎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以及顶端优势的维持,间接抑制侧芽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CmPIN1 基因表达 生长素 去顶
原文传递
林木根萌复幼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杰 孙宇涵 +1 位作者 袁存权 李云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4867-4872,共6页
林木良种无性繁殖已成为良种利用和已衰老良种更新的必由之路,不同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个体在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可能导致通过现有复幼方法获得的个体,在长期的使用中存在早衰和老化等风险。本研究通过总结比较不... 林木良种无性繁殖已成为良种利用和已衰老良种更新的必由之路,不同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个体在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可能导致通过现有复幼方法获得的个体,在长期的使用中存在早衰和老化等风险。本研究通过总结比较不同复幼繁殖方式,首先对根萌方式的发生机制进行概述,然后对根萌与其他繁殖方式中的优势,根萌繁殖个体在幼态维持及幼化程度的能力进行了综述,最后展望了根萌繁殖的研究前景以及讨论了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林木复幼的调控机理,为今后更好地利用林木复幼特性,制定最佳的林木复幼利用策略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无性繁殖 复幼 根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