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各向异性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5
1
作者 衡帅 杨春和 +3 位作者 张保平 郭印同 王磊 魏元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9-616,共8页
为研究彭水页岩气区块储层的各向异性特征,开展了石柱县龙马溪组页岩的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其力学特性、强度特征和破裂模式的各向异性,并揭示了其破坏机制的各向异性。结果表明:(1)龙马溪组页岩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弹性模量... 为研究彭水页岩气区块储层的各向异性特征,开展了石柱县龙马溪组页岩的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其力学特性、强度特征和破裂模式的各向异性,并揭示了其破坏机制的各向异性。结果表明:(1)龙马溪组页岩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弹性模量在平行层理方向最大,垂直层理方向最小,且围压的增加使其增加速率不断减小;0°、30°和60°、90°页岩的泊松比随围压的增加呈现出了相反的变化规律,这可能与页岩层理间孔隙和微裂缝的良好发育有关。(2)相同围压下,0°试样强度最高,90°次之,30°最低,总体上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U型变化规律,而不同角度的Hoek-Brown强度准则能较好地反映其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3)页岩破裂模式的各向异性是由破坏机制的各向异性引起的,而强度的各向异性是由破坏机制的各向异性控制的。单轴压缩时,0°页岩为沿层理的张拉劈裂破坏,30°为沿层理的剪切滑移破坏,60°为贯穿层理和沿层理的复合剪切破坏,90°为贯穿层理的张拉破坏。三轴压缩时,0°为贯穿层理的共轭剪切破坏,30°为沿层理的剪切滑移破坏,60°和90°为贯穿层理的剪切破坏;页岩地层的层状沉积结构和层理间的弱胶结作用是破坏机制各向异性的根源。研究结果为水平井井壁的稳定性分析和水力压裂施工设计等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各向异性 层理面 HOEK-BROWN强度准则 破裂模式 破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4
2
作者 衡帅 杨春和 +3 位作者 曾义金 郭印同 王磊 侯振坤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43-1251,共9页
为深入认识页岩储层水力裂缝延伸规律及其空间形态,采用真三轴岩土工程模型试验机、压裂泵压伺服控制系统、Disp声发射定位系统和工业CT扫描技术,建立了一套室内页岩水力压裂大型物理模拟试验方法,并通过试验后页岩试样水力裂缝的延伸... 为深入认识页岩储层水力裂缝延伸规律及其空间形态,采用真三轴岩土工程模型试验机、压裂泵压伺服控制系统、Disp声发射定位系统和工业CT扫描技术,建立了一套室内页岩水力压裂大型物理模拟试验方法,并通过试验后页岩试样水力裂缝的延伸与空间展布规律,初步探讨了页岩水力压裂网状裂缝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裂缝延伸时泵压曲线典型的锯齿状波动与裂缝网络的形成密切相关,是页岩体积压裂的一个明显特征。页岩层理面的发育程度、泵压大小和地应力状态对裂缝形态有显著影响,水力裂缝在层理面内的分叉、转向进而沟通天然裂缝是形成裂缝网络的关键,而层理面过弱或过强都不利于网状裂缝的形成;对层理面胶结强度适中的地层,地应力对裂缝的延伸有较大影响;在低排量且维持较低泵压时,裂缝易于转向,且更易形成网状裂缝,而达到体积压裂。建立的页岩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可为页岩气压裂优化设计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水力压裂 裂缝形态 CT扫描 网状裂缝 裂缝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耗散的页岩脆性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衡帅 杨春和 +2 位作者 李芷 王磊 侯振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7-585,共9页
针对脆性矿物含量作为页岩脆性评价标准时不能反映不同力学背景下脆性变化的局限性,基于单轴和三轴压缩时页岩的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通过能量释放与耗散定义能综合反映岩石破坏前后力学特征的脆性指数和评价指标,并对不同围压下的脆性... 针对脆性矿物含量作为页岩脆性评价标准时不能反映不同力学背景下脆性变化的局限性,基于单轴和三轴压缩时页岩的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通过能量释放与耗散定义能综合反映岩石破坏前后力学特征的脆性指数和评价指标,并对不同围压下的脆性特征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建议的脆性表征方法能同时反映岩石脆性破坏的难易程度和脆性的强弱,可深入分析脆性破坏的实质,评价不同力学背景下的脆性变化特征。页岩峰后稳定破坏所消耗的破裂能越小、剩余能越大,其破裂指数越大,脆性指数越小,脆性越强;反之,其破裂指数越小,脆性指数越大,脆性减弱而延性增强;建议的评价指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页岩脆性特征,可用来对其进行脆性评价。一定围压范围内,随着围压的升高,页岩脆性减弱,破坏后岩块数不断减少,碎裂较不完全,其破坏机制依次为张拉破坏、张-剪破坏和剪切破坏,并呈现出脆性机制向延性机制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脆性 能量耗散 应力-应变曲线 评价 破坏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下龙马溪组页岩各向异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60
4
作者 侯振坤 杨春和 +4 位作者 郭印同 张保平 魏元龙 衡帅 王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41-2550,共10页
层状页岩的各向异性在页岩气开采中十分重要,以龙马溪层状页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层理方向取芯、平行于层理面取芯的页岩进行了电镜扫描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页岩的微观描述、单轴压缩参数各向异性明显;应力-应变曲线属于Ⅱ类曲线,... 层状页岩的各向异性在页岩气开采中十分重要,以龙马溪层状页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层理方向取芯、平行于层理面取芯的页岩进行了电镜扫描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页岩的微观描述、单轴压缩参数各向异性明显;应力-应变曲线属于Ⅱ类曲线,且5个阶段不明显;破坏类型主要有3种:0°~15°时为竖向劈裂型张拉破坏,30°~60°时为沿层理弱面的剪切滑移破坏,75°~90°时为穿切层理面的剪切破坏,取芯角度不同,对应的曲线之间差异较大。与层理面成30°时单轴抗压强度最小,0°和90°附近相对较大;弹性模量和纵波波速相关性较好,都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平行于层理面取芯的样品其横观各向异性不明显,可近似看作横观各向同性体;微裂隙发育、独特的破坏类型是造成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页岩 层理面 破坏模式 各向异性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循环荷载下含天然裂隙脆性页岩变形及破裂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魏元龙 杨春和 +3 位作者 郭印同 刘伟 王磊 衡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49-1658,共10页
利用RMT–150C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重庆彭水含天然裂隙脆性页岩在单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及破裂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循环加卸载和裂隙的共同影响下页岩所含天然裂隙使页岩性质局部劣化、加剧裂隙扩展和破坏提前... 利用RMT–150C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重庆彭水含天然裂隙脆性页岩在单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及破裂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循环加卸载和裂隙的共同影响下页岩所含天然裂隙使页岩性质局部劣化、加剧裂隙扩展和破坏提前,导致屈服应力、破裂压力和峰值强度等减小,其中峰值强度降低了13.7%~58.3%;(2)轴向应变形成封闭的"尖叶"状滞回环,并呈疏—密—疏排列,而横向应变形成上开口"8"字形滞回环,并呈密—疏排列,横向应变-循环次数曲线可分为初始变形阶段、小速率等速变形阶段、大速率等速变形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等四阶段演化规律,前期横向应变突变现象可作为天然裂隙和新裂隙扩展、交汇完成,进入大速率等速变形阶段的标志,后期突变可作为整体失稳破坏的前兆;(3)含天然裂隙页岩的破坏模式主要呈拉剪贯通模式和拉贯通模式,两种贯通模式均至少包含一条贯通天然裂隙的拉裂隙;(4)在弹性阶段,有效弹性模量与损伤面积系数呈线性关系,损伤面积系数越大,有效弹性模量越小;(5)在低应力水平内循环,不可逆变形缓慢增加,轴向应变-循环次数曲线始终处于初始变形阶段,试样不发生破坏;在高应力水平内循环,经历3个变形阶段后试样发生破坏;在接近峰值应力的应力水平内循环,曲线直接进入加速变形阶段,几次循环后试样发生破坏。该研究为认清页岩的裂隙扩展形成复杂裂隙网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损伤面积系数 循环荷载 天然裂隙 变形特征 破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小东 李朋朋 +2 位作者 衡帅 孙庆宇 胡修凤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45,共6页
煤的孔隙、物理化学结构差异对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有巨大影响。基于对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力学性质的认识,利用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煤体结构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构造变形使煤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吸... 煤的孔隙、物理化学结构差异对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有巨大影响。基于对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结构、力学性质的认识,利用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了煤体结构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构造变形使煤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吸附能力增强。含气量和损失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含气量相同的情况下,逸散速率相对大小依次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粒煤<糜棱煤。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的临界解吸压力大于糜棱煤。在0~45 min、45~95 min、95~185 min,平均解吸速率关系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糜棱煤,而在185~485 min 内,平均解吸速率关系反生改变,即:糜棱煤<原生结构煤<碎裂煤。在含气量大致相等时,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的解吸量及解吸时间明显大于糜棱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产出特征 赋存状态 临界解吸压力 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荷载下泥岩裂缝演化规律的CT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传洋 杨春和 +1 位作者 衡帅 冒海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1597,1605,共8页
裂缝的演化与空间展布规律是影响泥岩盖层密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研究泥岩失稳破坏过程中裂纹的萌生、扩展和汇集贯通等演化规律,针对龙马溪组泥岩进行了单轴压缩下的同步CT扫描试验,通过裂纹面积的变化特征及裂纹结构的分形特性,探讨... 裂缝的演化与空间展布规律是影响泥岩盖层密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研究泥岩失稳破坏过程中裂纹的萌生、扩展和汇集贯通等演化规律,针对龙马溪组泥岩进行了单轴压缩下的同步CT扫描试验,通过裂纹面积的变化特征及裂纹结构的分形特性,探讨了不同加载水平下裂纹的演化规律,从细观尺度揭示了泥岩裂纹演化与宏观变形特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泥岩CT图像灰度频率及裂纹面积的变化均可反映裂纹的演化特征。荷载水平(即当前荷载与峰值荷载之比)为0~20%时,裂纹面积迅速增加,裂纹开始萌生,但由于受到闭合效应的抑制,相对并不活跃;荷载水平(当前荷载与峰值荷载之比)为20%~65%时,裂纹面积变化不大,裂纹萌生效应和闭合效应同时进行,且作用大致相抵,泥岩进入稳定承压阶段;荷载水平为65%~85%时,裂纹面积陡然增加,裂纹进入扩展及汇集贯通阶段,而荷载水平为65%时的突然跳跃,表明裂纹从萌生闭合到扩展过渡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泥岩内部结构呈复杂化、混乱化的变化趋势,且裂纹从外向内逐渐贯通。裂纹分形维数呈现的增长―下降―再增长―再下降的波状变化规律,是裂纹萌生、闭合、扩展和归并等相互转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裂缝演化 CT扫描 裂纹面积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黏滞剩磁进行水平地应力定向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磊 杨春和 +2 位作者 郭印同 衡帅 金衍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6,共4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地层水平地应力进行定向,指导页岩气的水力压裂开采,研究利用岩心的黏滞剩磁定向方法。该方法可以克服一般古地磁定向的不足,在不考虑地层年代和复杂构造运动的情况下还原岩心在地层中的原始方位。利用热退磁手段分离...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地层水平地应力进行定向,指导页岩气的水力压裂开采,研究利用岩心的黏滞剩磁定向方法。该方法可以克服一般古地磁定向的不足,在不考虑地层年代和复杂构造运动的情况下还原岩心在地层中的原始方位。利用热退磁手段分离出黏滞剩磁,对岩心进行定向,并对取自重庆涪陵地区某页岩气井多个层位的岩心进行了古地磁测试。结合声发射Kaiser效应测得的地应力资料,对测试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取心层位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位角,与先期地震资料的结果进行比较,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黏滞剩磁进行水平地应力定向的方法是可行、而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滞剩磁 热退磁 岩心定向 水平地应力 KAISER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局部风流雾化降温效果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衡帅 高峰 刘冠男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134,共4页
为分析低温雾化喷淋对高温采煤工作面局部风流的降温效果,采用Eulerian-Lagrangian二相流描述方法,通过液滴与湿空气的双向耦合作用,对高温风流的降温效果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次降温后,风流温度约有4℃的急剧降低,1排喷嘴的... 为分析低温雾化喷淋对高温采煤工作面局部风流的降温效果,采用Eulerian-Lagrangian二相流描述方法,通过液滴与湿空气的双向耦合作用,对高温风流的降温效果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次降温后,风流温度约有4℃的急剧降低,1排喷嘴的有效作用距离为10 m,10 m后,风流温度又逐渐升高1.5℃,总体上,回采面风流的温度呈现出阶跃性的上升趋势;拟合得到的风流降温效果随喷嘴流量呈负指数变化;液滴喷射角在70°~90°范围时,降温效果较明显,而细水雾的高压雾化喷嘴能明显提高降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热害 雾化降温 蒸发 降温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层中巷道型水平井井周应力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晋城矿区胡底矿为例
10
作者 张小东 孙飞扬 +2 位作者 张斌 衡帅 李贤忠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为了研究煤储层中巷道型水平井井周应力分布特征,以晋城矿区胡底矿为例,基于煤储层及其顶底板的岩石力学性质,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在煤储层和顶底板耦合作用下巷道型水平井开挖过程井周应力场计算模型,探讨不同断面形状、尺寸... 为了研究煤储层中巷道型水平井井周应力分布特征,以晋城矿区胡底矿为例,基于煤储层及其顶底板的岩石力学性质,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在煤储层和顶底板耦合作用下巷道型水平井开挖过程井周应力场计算模型,探讨不同断面形状、尺寸、开挖方向时井周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顶底板明显改变了竖直应力分布,促进了分界面处的应力集中,有利于巷道型水平井开挖;(2)圆形和矩形巷道型水平井井周应力影响范围基本相同,但圆形巷道型水平井应力释放更剧烈,易造成井壁破裂和失稳,利于扩大井径;(3)对于圆形巷道型水平井,随着断面尺寸增加,应力剧烈释放区和应力影响区范围增大,且后者增加更为明显;(4)巷道型水平井无论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还是沿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开挖,均在竖直方向出现应力集中,而水平方向表现为应力释放。研究结果认为,相比于矩形巷道型水平井,圆形巷道型水平井井径扩展更为显著,且断面尺寸越大,应力影响区范围越大,在开挖方向上沿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开挖优于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开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底矿 煤储层 巷道型水平井 井孔几何尺寸 井周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演化过程中THF可溶低分子化合物组成及化学结构变化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泽源 张小东 +2 位作者 张硕 刘晓 衡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62-3973,共12页
煤是由有机质和少量矿物质组成的混合岩,其中有机质组成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煤的高效清洁利用,研究煤的有机组成和结构特征对煤炭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不同煤阶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组成和大分子结构的差异,以长焰煤、1/3焦煤、焦... 煤是由有机质和少量矿物质组成的混合岩,其中有机质组成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煤的高效清洁利用,研究煤的有机组成和结构特征对煤炭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不同煤阶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组成和大分子结构的差异,以长焰煤、1/3焦煤、焦煤、贫瘦煤、贫煤和无烟煤等不同变质程度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四氢呋喃(THF)索氏萃取,借助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核磁共振碳谱(;C-NMR)等测试手段,比较了不同变质程度煤中THF可溶有机化合物的差异,探讨了煤化过程中化学组成和结构参数的变化机制,以期为煤组成和结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各类煤中的THF可溶低分子化合物均以含氧杂原子化合物为主,其中低、中变质的烟煤中以长链脂肪烃和含羧基的含氧化合物为主,高变质程度煤中以环烃和含醛基的含氧化合物为主。其次为脂肪类化合物,芳烃含量较少,且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可溶组分的化合物类型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2) THF萃取作用对芳香碳数影响较小,表现为低分子化合物溶出后计算得到的芳碳率(f;′)与原煤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煤演化程度增大,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3)烟煤和无烟煤中可溶低分子化合物组成和大分子结构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煤化作用第2次跃变期间(0.5%~1.3%,R;),羧基类低分子化合物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芳环结构由1~2环的苯、萘等结构转化为1~3环的苯、萘、蒽等结构,进入第3次跃变(R;在2.0%左右)阶段,芳香缩合反应加剧,芳香基本结构单元增大,出现芘等4环结构的稠环,强烈的热裂解作用使得低分子化合物脱离煤体,可溶组分显著减少。研究认为,不同煤阶煤的THF溶剂萃取率及其组成的变化,是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可溶低分子化合物含量和种类、赋存方式,及可溶低分子化合物与溶剂、大分子结构间作用力大小的不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程度 低分子化合物 大分子结构 煤阶 四氢呋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孔扩张理论的筋箍碎石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赵明华 何玮茜 +1 位作者 衡帅 刘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85-1792,共8页
碎石桩沿桩身围裹一圈土工格栅后成为筋箍碎石桩,其受力机理变得更加复杂,筋材特性必定会对桩体承载力产生影响。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合理假设单桩有效加固范围边缘土压力为静止土压力,获得了可考虑筋箍与桩、土协调变形的筋箍碎石桩复合... 碎石桩沿桩身围裹一圈土工格栅后成为筋箍碎石桩,其受力机理变得更加复杂,筋材特性必定会对桩体承载力产生影响。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合理假设单桩有效加固范围边缘土压力为静止土压力,获得了可考虑筋箍与桩、土协调变形的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与现有研究成果对该计算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实际工程吻合性更高,最后,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参数对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筋箍碎石桩的最优加筋深度不是一个定值,而是随着筋材性能和桩周土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箍碎石桩 承载力 圆孔扩张理论 最优加筋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behavior of pile foundations under cyclic axial loads 被引量:5
13
作者 ZHAO Ming-hua HENG Shuai ZHENG Yu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906-2913,共8页
On the basis of the two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the pile foundations' mechanical effect of the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under the dynamic load was researched.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de... On the basis of the two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the pile foundations' mechanical effect of the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under the dynamic load was researched.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law and deformation property of axial force of pile body, shaft resistance of pile, and cumulative settlement of pile head under vertical cyclic dynamic loads were conclud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s of dynamic models, the test results of Poulos(1989) and cumulative settlement model of the single pile under cyclic loads were confirmed.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Fortran language was adopted to introduce the soil attenuation factor,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modules of ABAQU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effect of soil attenuation factor on dynamic property of pile-soil was discussed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FOUNDATION ABAQUS CYCLIC dynamic load numerical simulation PILE-SOIL interaction SECONDARY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测试与防护技术趋势
14
作者 衡帅 《电脑乐园》 2021年第2期0368-0368,共1页
随着我国现有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传统工业生产中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已经逐渐普及应用,而工业控制系统作为我国的经济命脉之一,对其进行信息安全测试和防护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着我国工业是否可以健康... 随着我国现有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传统工业生产中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已经逐渐普及应用,而工业控制系统作为我国的经济命脉之一,对其进行信息安全测试和防护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着我国工业是否可以健康发展,更决定了我国经济能否稳定上升。本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工业控制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脆弱性,再通过介绍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测试的特点及实现手段,探究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安全防护技术进行简要概述,希望借此为保障我国工业系统顺利运行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控制系统 信息安全测试 防护技术 具体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剪试验的页岩强度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57
15
作者 衡帅 杨春和 +4 位作者 曾义金 张保平 郭印同 王磊 魏元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4-883,共10页
层理面的存在是页岩地层力学性质、强度特征和破裂模式表现出明显各向异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也是引起水平井井壁易失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分析层理面的力学性质及其影响下页岩的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特征,开展不同角度页岩的直接剪切试验,并... 层理面的存在是页岩地层力学性质、强度特征和破裂模式表现出明显各向异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也是引起水平井井壁易失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分析层理面的力学性质及其影响下页岩的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特征,开展不同角度页岩的直接剪切试验,并根据剪切破坏机制的各向异性和剪应力集中系数,从不同角度分析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的原因,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1)层理面是页岩地层的薄弱面,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明显小于页岩基质体,抗剪强度也最低,其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并没有表现出岩石剪切强度随滑动而弱化的特点,而是其残余摩擦力甚至还略大于抗剪强度。(2)0°,30°,60°和90°四个方向中,页岩抗剪强度的最大值在60°时取得,且0°,30°和60°试样的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均表现出剪切强度随滑动而弱化的现象。(3)页岩剪切破坏机制可分为沿页岩本体的剪切破坏、沿层理面张拉和本体剪切的复合破坏、以及沿层理面的剪切滑移3种模式;页岩抗剪强度的各向异性是由其剪切破坏机制的各向异性控制的。(4)剪应力集中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直接剪切时剪切承载力的强弱,可用来分析页岩抗剪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不同方向页岩直接剪切时,剪应力集中系数仅与沿剪切方向的弹性模量和剪切层的厚度有关;相同法向应力下,90°试样的剪应力集中系数最大,抗剪强度最小,而60°试样的剪应力集中系数最小,抗剪强度最大。该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可为深入分析岩质边坡中滑动面的运动特征和页岩气水平井井壁稳定性等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页岩 层理面 直剪试验 抗剪强度 各向异性 剪应力集中系数
原文传递
层理对页岩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1
16
作者 衡帅 杨春和 +2 位作者 郭印同 王传洋 王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存在是实现页岩气藏储层体积改造的前提。为分析层理对页岩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在各向异性材料裂纹尖端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切口与层理呈不同方位的圆柱形试样三点弯曲试验,研究页岩断裂韧性的各向异性特征... 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存在是实现页岩气藏储层体积改造的前提。为分析层理对页岩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在各向异性材料裂纹尖端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切口与层理呈不同方位的圆柱形试样三点弯曲试验,研究页岩断裂韧性的各向异性特征,并揭示其断裂机制的各向异性,进而根据真三轴条件下页岩水力裂缝的延伸规律,探讨了层理在页岩网状压裂缝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1)各向异性材料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和位移场不仅由应力强度因子决定,还与材料的弹性常数有关;(2)切口与层理呈crack-arrester,crack-divider和crack-splitter三种方位时,页岩断裂韧性在crack-arrester时最大,crack-splitter时最小,各向异性显著,而层理面开裂和断裂路径偏移是引起断裂韧性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3)页岩层理的弱胶结作用使其断裂韧性较小,阻止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较弱,而在垂直层理方向,断裂韧性较大,阻止裂纹扩展的能力较强,当水力裂缝垂直层理扩展时,在弱层理面处会发生分叉、转向,且在继续延伸的过程中会进一步沟通天然裂缝或弱层理面而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达到体积压裂。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页岩气藏储层体积压裂形成条件及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页岩 层理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各向异性 断裂韧性
原文传递
张拉作用下页岩裂缝扩展演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衡帅 刘晓 +2 位作者 李贤忠 张小东 杨春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31-2044,共14页
为深入认识张拉作用下页岩裂缝的扩展演化机制及其层理方向效应,通过三点弯曲和巴西劈裂试验,系统研究张拉作用下不同层理方位页岩裂缝的扩展演化形态,探讨裂缝的扩展演化机制及其层理方向效应。结果表明:(1)三点弯曲时,裂缝沿Arrester... 为深入认识张拉作用下页岩裂缝的扩展演化机制及其层理方向效应,通过三点弯曲和巴西劈裂试验,系统研究张拉作用下不同层理方位页岩裂缝的扩展演化形态,探讨裂缝的扩展演化机制及其层理方向效应。结果表明:(1)三点弯曲时,裂缝沿Arrester方位扩展时,会出现弱层理开裂和断裂路径偏移,易分叉、转向形成复杂的扩展形态;裂缝沿Divider方位扩展时,会出现断裂路径偏移,易剪切转向;裂缝沿层理扩展时,断裂路径为层理,较平直,无转向现象。(2)巴西劈裂时,层理方位对裂缝的起裂点、起裂机制、扩展路径和扩展机制等影响较大;垂直或斜交层理加载时,裂缝多自加载鄂起裂,扩展路径一般呈弧形,多伴随沿层理和贯穿层理的剪切破裂,且扩展中张拉和剪切断裂此消彼长,共同控制裂缝的扩展形态;仅Short-Transverse方位裂缝自圆盘中心起裂,扩展路径为层理,无转向现象,为纯张拉裂缝。(3)张拉裂缝沿层理扩展时,应力能促使其转向;而当张拉裂缝垂直或斜交层理扩展时,易出现分叉、转向和弱层理开裂等复杂扩展行为,形成相对较复杂的扩展形态;裂缝的复杂扩展行为与受力条件、裂缝与层理的相对方位直接相关,层理和受力条件对裂缝的扩展起主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张拉作用 裂缝扩展 扩展机制 层理方向效应
原文传递
直剪条件下页岩裂缝扩展演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衡帅 李贤忠 +1 位作者 刘晓 张小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38-2450,共13页
为深入认识页岩剪切裂缝的扩展演化机制及其层理方向效应,通过直剪试验,系统研究不同法向应力下不同层理方位页岩剪切裂缝的扩展演化形态,探讨直剪过程中雁列状裂缝成核、扩展、连接及贯通后形成宏观剪切裂缝的力学机制及其层理方向效... 为深入认识页岩剪切裂缝的扩展演化机制及其层理方向效应,通过直剪试验,系统研究不同法向应力下不同层理方位页岩剪切裂缝的扩展演化形态,探讨直剪过程中雁列状裂缝成核、扩展、连接及贯通后形成宏观剪切裂缝的力学机制及其层理方向效应。结果表明:(1)直剪时,剪切力诱导的张拉作用在剪切面附近产生雁列状微裂缝,而雁列状微裂缝的进一步扩展、连接及贯通等形成宏观剪切破裂带,剪切破裂带的宽度不均一,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质性。(2)对层状页岩,直剪时一般沿层理形成雁列状裂缝,而层理的开裂程度与开裂方向与层理方位直接相关,表现出明显的层理方向效应;沿层理剪切时极难形成斜穿层理的雁列状裂缝,剪切面为层理面,较平直、光滑;与层理成30°和60°角剪切时,均形成了沿层理的雁列状裂缝,且30°时更明显;垂直层理剪切时,仍能观察到一定程度的层理开裂,但已较微弱。(3)雁列状裂缝相互沟通后形成的剪切破裂面多呈锯齿状,摩擦滑动时易出现擦痕和磨损现象,而法向压力能明显抑制雁列状裂缝的产生,使剪切面趋于光滑。(4)当剪切力与层理成一定夹角时,剪切力能诱导大量的层理开裂,形成复杂的裂缝形态,而该裂缝形态多局限于剪切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变形局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页岩 直接剪切 裂缝扩展 雁列状裂缝 层理方向效应
原文传递
页岩水力压裂水力裂缝与层理面扩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59
19
作者 李芷 贾长贵 +5 位作者 杨春和 曾义金 郭印同 衡帅 王磊 侯振坤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12-20,共9页
在对含天然层理弱面页岩进行水力压裂过程中,水力主裂缝的起裂、扩展及层理面的扩展对缝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为研究水力主裂缝的起裂、扩展规律和层理面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开展真三轴试验条件下的水力压裂试验,采用声发射系统监测... 在对含天然层理弱面页岩进行水力压裂过程中,水力主裂缝的起裂、扩展及层理面的扩展对缝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为研究水力主裂缝的起裂、扩展规律和层理面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开展真三轴试验条件下的水力压裂试验,采用声发射系统监测水力压裂过程,并在试验后对试样进行剖切与CT扫描;同时进行定量的理论分析,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研究表明:(1)起裂方向由初始角度转至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垂向应力与水平最大主应力相差极小时,各个方向起裂压力相差极小,裂缝很快转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2)水力主裂缝整个扩展过程中所需水压区间与裂缝长度、断裂韧性值相关。(3)形成由层理面与主裂缝构成的网状的裂缝系,层理面在主裂缝的靠近过程中张开区的长度极小,主要在主裂缝接触到层理面后产生较大的张开区与剪切区,层理面的剪切区域长度远大于张开区域长度,剪切区域提供主要的导流通道;剪切区的长度对层理面黏聚力c和水力裂缝与层理面交角?参数敏感性很高。研究结果可以为压裂模型的建立提供几何参数,并对施工参数的设计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页岩水力压裂 水力主裂缝 层理面 起裂与扩展规律 张开区长度 剪切区长度
原文传递
基于室内水力压裂试验的水平井起裂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磊 杨春和 +4 位作者 郭印同 衡帅 魏元龙 侯振坤 李丹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3624-3632,共9页
为研究水平井水中水力裂缝的起裂模式,利用露头介壳灰岩开展室内水平井水力压裂试验,通过压裂液中添加示踪剂、泵压曲线分析、声发射监测定位、压后试样剖切观察等手段对井壁处水力裂缝的起裂和扩展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 为研究水平井水中水力裂缝的起裂模式,利用露头介壳灰岩开展室内水平井水力压裂试验,通过压裂液中添加示踪剂、泵压曲线分析、声发射监测定位、压后试样剖切观察等手段对井壁处水力裂缝的起裂和扩展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水力裂缝的起裂模式可归纳为3类:I型——单一横向裂缝、II型——多条横向裂缝、III型——纵横交叉裂缝。(2)每种起裂模式有特定类型的泵压曲线与之对应:I型起裂模式对应的起裂压力较小,起裂后压力有较大幅度跌落;II型起裂模式对应的起裂压力较大,起裂后压力持续升高,波动剧烈;III型起裂模式对应的起裂压力较大,但起裂后压力波动较小。(3)试样中水力裂缝的起裂模式具有随机性,且起裂压力具有较大的离散性。(4)声发射的活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水力裂缝的起裂扩展,水力裂缝起裂的瞬间,声发射活动性最强。(5)声发射事件点子密集分布的区域与实际的水力裂缝位置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利用声发射定位结果初步判断水力裂缝的分布。(6)在较高的排量下,水平井更容易形成单一横向裂缝,而在低排量下水力裂缝的起裂形态可能更趋向于复杂,排量是影响水平井起裂模式的一个关键因素。(7)可尝试结合现场压裂泵压曲线推测储层水力裂缝的起裂与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水力压裂 水平井 起裂模式 泵压曲线 声发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