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被引量:73
1
作者 李楠 张贵林 +5 位作者 田伟 张波 袁强 行永刚 刘波 李勤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9-382,共4页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共6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4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2岁(21-58岁)。T12骨折21例,L1骨折24例,L2骨...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共6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4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2岁(21-58岁)。T12骨折21例,L1骨折24例,L2骨折17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5例,余下的47例为爆裂型骨折,并且椎管占位均小于1/3,所有骨折后柱均完整。随机选取其中34例患者接受经椎旁肌入路的手术治疗,其余28例患者则采用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治疗。经椎旁肌入路沿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进入,保留椎旁肌肉的完整性,既可行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操作,也可行横突尖或关节突的植骨融合。术后一般无须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患者即可佩带支具下床行走。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07年8月,共5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小切口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
作者 纪树青 行永刚 +1 位作者 王飞 张波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14年第S1期169-169,共1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我科2005年9月-2008年1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9例,其中L4-5 73例,L5S1 26例,L3-4 7例,L4-5和L5S1双突出11例,L3-4和L4-5双突出2...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我科2005年9月-2008年1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9例,其中L4-5 73例,L5S1 26例,L3-4 7例,L4-5和L5S1双突出11例,L3-4和L4-5双突出2例。结果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7个月。优99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达97%。结论 1、小切口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确切、创伤小、术后康复快;2、准确确定责任椎间盘所处间隙、大小及与神经根、硬脊膜的关系,此对小切口手术尤为重要,做到有的放矢;3、熟练的手术技巧、优良的手术器械、良好的照明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椎板减压 髓核摘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